导读:本文包含了次债危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市,相关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次债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邢荧,沈虹,曹芳[1](2016)在《次债危机前后中外股市相关性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中国内地股市与各主要股票市场(香港、日本、美国)之间的相关性,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上证综指、恒生指数、日经225、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内地股市与日本股市相关性不强,而与美国股市、香港股市的相关性越来越强。(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6年07期)
[2](2016)在《外资撤离中国楼市 国产次债危机已在路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要忘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市场也曾同样的疯狂。当有一天,债券被提前赎回的海外投资者们庆幸自己的提前离场时,我们怎么办?当一二线城市"地王"层出不穷之时,债券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债券市场正为房地产输送极其廉价的天量资金。除了催生地王之外,中国房地产商还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的廉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资》期刊2016年13期)
李飞[3](2015)在《基于局部相关系数的美国次债危机传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常发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金融危机更是密集发生,并且大部分危机都表现出极强的传染性特征。因此,关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研究逐步成为金融危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机传染存在性的检验。目前,关于金融危机传染存在性的检验方法不一而足,其中利用相关系数检验危机传染效应是最早也是最流行的检验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判断危机前后相关系数是否突然增大来检验危机的传染效应。如果,与经济平稳时期(危机前)相比,经济波动时期(危机后)的相关系数突然显着增大,则表明危机存在传染效应,反之,则不存在危机传染效应。但是无论是最原始的Pearson相关系数还是后来不断改进的修正相关系数,在检验危机传染效应时都存在如下几点不足:首先,大部分学者只是简单定性地判断相关系数在危机期间是否突然增大来检验危机传染是否发生,这种定性地判断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其次,大多数学者在利用相关系数检验危机传染效应时只能静态地检验危机的传染效应,并不能检验出危机传染的时间段。因此,如何克服上面几点不足以完善相关系数的检验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局部相关系数的金融危机传染模型。首先,本文对金融传染理论的相关知识做了一个简单地概述,主要包括金融危机传染的定义、危机传染的特征、金融危机传染的渠道以及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检验方法。紧接着,又介绍了局部相关系数的一些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构建局部多项式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在模型参数估计的基础上对局部相关系数进行了估计,并且在这部分还介绍了如何利用局部相关系数的估计来进行危机传染效应的检验。最后,本文利用局部相关系数对美国次债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局部相关系数的金融危机传染模型可以较好地检验危机的传染效应,并且本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对危机传染效应进行检验并且能够指出危机传染的大概时间段,进而有效地克服了前文所述的几点不足,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传染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5-09)
陈蒙果[4](2014)在《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危机事件具有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经济危机,每一次危机有其相似性,也有其特殊背景。2008年次债危机过去5年之久,笔者认为对其爆发的原因探究对我国现实经济仍具有警示作用。此次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实体经济本身的泡沫膨胀,可以说这是所有危机的共性。然而,既然人们深受历史之害,为什么还任由新危机出现呢?本文主要从两部分对此做出探究:第一部分对于本次危机的主要金融衍生工具CDS、CDO等作出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金融创新给人们的行为带来的特殊影响。笔者认为正是这些特殊性将危机的实质掩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促使泡沫产生,使得金融风险远远超出人们的控制范围。(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4年13期)
王晓岗[5](2013)在《美国次债危机原因的深度再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史上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引起了各国经济学家的探讨。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才可以得出更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答案:新自由主义是美国次债危机的思想引导,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是危机伏笔性的铺垫,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危机的集中体现,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导致的不可回避的必然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5期)
田野[6](2012)在《次债危机后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级债已经臭名昭着,它属于衍生品,所以也被认为是万恶之源。全球范围内已经开始检讨对衍生品的监管体系、监管措施及其执行状况。然而,由于场内衍生品监管严格、透明度高且市场风险可测可控,市场正不断显现出其重要的功能。不应当因为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的不当使用和监管缺位而连累场内衍生品,使其发展停滞不前。与发达市场及很多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我国的衍生品市场仍然是一个成长中而又未成熟的市场;我国的监管体系也是一个运行中而又未完善的监管体系。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过度,监管不到位相比,我们是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监管目标不明晰、不完善却又过于严格。所以,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场内衍生品市场法制环境的完善和更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当前我国最需要大力推动的。一个不完善的市场需要统一的规划和监管,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以条件成熟的场内交易的简单金融衍生品为发展源头,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这最终将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场内衍生品、场内衍生品市场监管、场内与场外的区别和场内衍生品市场风险的正名揭示了当前社会对场内场外两种衍生品市场的混淆和误解。通过对危机及危机后场内衍生品市场现状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意义,证明了场内衍生品应区别于次债等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在分析监管目标、监管原则、监管结构后,研究了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中国当前的模式。在次债危机启示下,提出了一系列包括法制建设缺失、监管目标偏误、新品种发展瓶颈、交易所盈利性、保证金控制隐患等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11-17)
包涵[7](2012)在《学生贷:下一个次债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到了60岁还要为自己当年读大学时的助学贷款发愁,你能安度晚年吗? 次贷危机过后,美国人警惕着各类债务。美国消费者的总债务已从2008年叁季度顶峰的12.7万亿降至今年二季度的11.4万亿,所有家庭都在致力于减少住房和信用卡的债务。而在这(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2-10-18)
王进冬[8](2011)在《浅析次债危机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次贷信用危机引致的次债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我国作为世界第叁大贸易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而美国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存度很高,次债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尤其明显。文章在深层次描述次债危机的产生、蔓延机制后,对危机给我国外贸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外贸企业有所警示。(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期刊2011年11期)
王建[9](2011)在《警惕新一轮美国次债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股8月初以来出现的连续暴跌,不少人解读认为,这是受美国国债上限危机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是美国开始进入新一轮次债危机的警示信号。由于目前有毒资产规模已经比次债危机爆发时要大得多,所以危机的规模会比上次大。在新危机正在逼近的时刻,中国应该给经济增加温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1-08-22)
吴昊[10](2011)在《从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追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并就金融危机展开进一步思考,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些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贸》期刊2011年14期)
次债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要忘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市场也曾同样的疯狂。当有一天,债券被提前赎回的海外投资者们庆幸自己的提前离场时,我们怎么办?当一二线城市"地王"层出不穷之时,债券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债券市场正为房地产输送极其廉价的天量资金。除了催生地王之外,中国房地产商还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的廉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债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1].邢荧,沈虹,曹芳.次债危机前后中外股市相关性实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
[2]..外资撤离中国楼市国产次债危机已在路上?[J].中国外资.2016
[3].李飞.基于局部相关系数的美国次债危机传染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4].陈蒙果.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
[5].王晓岗.美国次债危机原因的深度再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
[6].田野.次债危机后我国场内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
[7].包涵.学生贷:下一个次债危机?[N].华夏时报.2012
[8].王进冬.浅析次债危机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
[9].王建.警惕新一轮美国次债危机[N].中国证券报.2011
[10].吴昊.从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