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乐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九渊,儒家,鹅湖寺,返本开新,南音,朱熹,吾心,唐乐府,象山书院,艺术创新
礼乐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贺嘉佳[1](2019)在《百世大儒的“礼乐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一代大儒、心学祖师陆九渊的生平故事,搬上乐舞戏的舞台,这的确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由“汉唐乐府”古典乐舞剧团策划演出的南音古典乐舞戏《百世大儒陆九渊》,在纪念象山先生诞辰880周年之际,在他的故土江西抚州金溪县得以登场,让后世的人们通过精妙的艺术呈现,深深(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2-09)
韩伟[2](2019)在《论中国礼乐精神及其呈现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不是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迭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的产物,"礼乐"是一个整体性概念。"风雅""道艺""中道"既是影响中国人人格构成、艺术信仰以及世界观的叁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礼乐精神的叁种展现形态。要言之,风与雅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礼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两者萌生于音乐文学领域,逐渐向艺术层面拓展,最终泛化为"刚健雅正"的总体文化追求;儒家的"道艺"观强调技艺之精纯与德行之背景的统一,礼与乐既是道艺思想的产生场域,也是其主要体现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礼乐精神就是"道艺"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化;礼与乐的和合不仅是形式层面的"用中"之体现,更是精神层面"中正之道"(中道)的具体化。同时,"中道"既是天地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连接点,也是风雅精神与道艺精神的基本指导和重要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隋思喜[3](2019)在《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礼乐精神进行主体向度的深层思想探寻,是在回答实践主体具备怎样的道德意识问题。"仁义"与"礼乐"构成了儒学思想的全体大用。作为"本原之精神"的仁义与作为"客观之文制"的礼乐都表现出重情重理的特点,因此儒学具有"情理并重"的思想特质。儒家的这一思想特质,决定了它把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看作自觉的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主观依据。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法则是衡情度理,这对道德规范性来源问题的追问指向"心"。儒家的心"统情理"而为整全的"道德心"。此"道德心"至少包含情感与理性两种能力。对于"道德心"所秉赋的情感或理性能力,我们既不过分高扬一种,亦不过分贬低一种,而是主张情理并重,不可或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6期)
魏改霞[4](2016)在《“鲧、禹治水”中儒家礼乐精神的体现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很多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及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等等。不过总的来说,在诸多文化派别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深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礼乐精神直至现在还是文化家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礼"的定义众说纷纭,不过目前可以将其简单的概括为对于人的各种行为起到约束与规范作用的制度,除了"礼"以外,经常提到的还有"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本文就从鲧、禹治水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包含的儒家礼乐并举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段蕾[5](2016)在《超越生死之礼乐精神——京剧老生唱段中“悲壮”的审美风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剧音乐所展现的悲壮美分为"沉郁雄壮"、"悲慨激越"、"悲凉慷慨"叁种审美形态,叁者分别展现了悲壮审美范畴的不同方面:深沉内敛、激昂高亢与夹杂一丝凄凉的壮美。它们共同体现出"沉雄壮烈"的审美风格。而这一审美风格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对生与死问题的态度。(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韩一丹,张煜晨[6](2016)在《激活历史,再现礼乐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向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发出邀请时讲到: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相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更能深度感受到中国特有的东方文明。如何将G20打上杭州的烙印,是我们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杭州(生活品质版)》期刊2016年01期)
徐正英[7](2015)在《《诗经》“二南”对西周礼乐精神的传达——以出土文献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季札称《诗经》的《周南》《召南》为国之根基,孔子崇其为立身之本。而依今人眼光看,此二十五首作品多不过是些婚恋诗,似与立国立身相去甚远。另外,汉代以来的儒生为神化其价值,又不惜作出种种穿凿之解。"二南"作品在其所处时代的性质,至今言人人殊。结合出土文献探讨发现,"二南"是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时,在东西两都京畿之地采集加工后入乐的城乡诗歌,多反映人伦之首婚姻礼仪内容。其中,《关雎》是贵族依礼求偶的范本,《汉广》是成妇礼和返马礼的形象描述,《野有死麇》是纳征礼、请期礼及"结帨"仪式的再现,后两首还是"执烛前马"礼俗信息的透露。综合并观,各诗是对早期诸种婚仪内容的形象保存,更是对周初下层贵族修身齐家守礼精神的传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石琳,徐宁[8](2014)在《论徽州古民居建筑与“礼、乐”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古民居建筑设计深受"礼、乐"精神的影响,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美的造型,巧妙的技术成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典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论述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的"礼、乐"精神,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4年11期)
高迎刚[9](2014)在《祭孔乐舞与礼乐精神的传承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祭孔乐舞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看,最初的祭孔活动,只是孔门弟子及孔氏后人的家事,慎终追远是最主要的内容,乐舞告祭并非必要的形式。后来,则逐渐演变为一种官方主导的祭祀活动,乐舞规格也就随之不断变迁。当代中国的祭孔活动,虽然也经历了从民间祭祀到政府主导的变迁,但其中蕴含的礼乐观念已与古代社会迥然不同。作为历朝历代祭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孔乐舞无疑是研究我国礼乐制度和文化观念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透过这些看似呆板单调的音乐和舞蹈,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不同时代礼乐精神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4年03期)
张国权[10](2014)在《“投壶”与古代礼乐精神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竞技活动",投壶"游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投壶"活动的起源和规则,分析了此项运动中礼乐精神的传承。(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04期)
礼乐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人文精神实际上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不是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迭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的产物,"礼乐"是一个整体性概念。"风雅""道艺""中道"既是影响中国人人格构成、艺术信仰以及世界观的叁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礼乐精神的叁种展现形态。要言之,风与雅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礼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两者萌生于音乐文学领域,逐渐向艺术层面拓展,最终泛化为"刚健雅正"的总体文化追求;儒家的"道艺"观强调技艺之精纯与德行之背景的统一,礼与乐既是道艺思想的产生场域,也是其主要体现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礼乐精神就是"道艺"精神的升华和理想化;礼与乐的和合不仅是形式层面的"用中"之体现,更是精神层面"中正之道"(中道)的具体化。同时,"中道"既是天地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连接点,也是风雅精神与道艺精神的基本指导和重要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乐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贺嘉佳.百世大儒的“礼乐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9
[2].韩伟.论中国礼乐精神及其呈现形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隋思喜.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9
[4].魏改霞.“鲧、禹治水”中儒家礼乐精神的体现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
[5].段蕾.超越生死之礼乐精神——京剧老生唱段中“悲壮”的审美风格探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
[6].韩一丹,张煜晨.激活历史,再现礼乐精神[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6
[7].徐正英.《诗经》“二南”对西周礼乐精神的传达——以出土文献为参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8].石琳,徐宁.论徽州古民居建筑与“礼、乐”精神[J].现代装饰(理论).2014
[9].高迎刚.祭孔乐舞与礼乐精神的传承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
[10].张国权.“投壶”与古代礼乐精神传承[J].兰台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