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吴宁钰,郑祥盘,唐晓腾,王兆权,石志炜,成楚楚[1](2021)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工业发展储备人才制定新工科计划,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发展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地方大型企业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及行业的特色,是培育应用型人才优渥的土壤,因此,培养方案应综合地方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三者的天然优势。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政府方面,应宏观把控、施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学校角度,建立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课程体系,充实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实践训练,理论实践实现无缝衔接;企业层面,把握市场导向,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兼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者有机统筹。本文提出六个层次的"二元制"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金辉,林法力,何春木,姜凤华,刘子振[2](2021)在《基于CBE理念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分析地方性高校的实际和行业发展需求,确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CBE教育理念,构建"道桥并重、突出养护"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双核强化应用能力,培养了大量"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卢卓[3](2021)在《基于CBE模式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文中研究指明CBE是加拿大社区学院在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行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的通力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CBE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使用客观具体的技能评价指标。把CBE模式中的优势教育理念融入地方高校教育,有助于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和进行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对于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朱运海,崔俊涛,汪胜兰,向金利[4](2021)在《基于CBE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文中认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高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然而当前的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方面存在着供需不对称的结构性矛盾.文献研究表明,基于CBE的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调查发现,在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供需双方认同度低、教学缺乏针对性、校企校地互动不足、双师型师资欠缺等问题.为了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做好产教融合给力、校地协同持续、课堂教学管用、创新创业落地、实习实践有趣、人才培养到位等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王角凤,黄斌[5](2020)在《基于CBE理念下的地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中,如何提升实践环节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是关键。文章从CBE教育模式及其特征出发,研究与分析了基于CBE理念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意义。
孙雨婕[6](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新产业、新形态的出现对工程人才提出新要求,“新工科”作为智能时代下的产物出现在大众视野,自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以来,全国各类高校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讨论愈来愈热。产学研合作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论文基于协同论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新工科”和“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与挑战、内涵与特征、国内外工程教育建设和实施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明晰的育人路径,“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需要深层次构建育人模式、进一步优化育人路径。其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协同为重点,以两者高效结合为抓手,提出了以“一点两线三体四面五优”(1+2+3+4+5)为核心的育人框架,构建了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和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以“资源整合集成服务”为核心、以“横向协同纵向共享”为思路的协同育人云平台。最后,针对以上内容,从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主体的核心地位、加强合作主体的自我完善、“三导师”与“双师型”教师双轨发展、加强协同育人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建议,优化育人路径,以促进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郭雅洁[7](2020)在《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其路径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建设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然而面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同质化、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坚持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办学方向,推动高校转型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来,向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上来具有重要意义。而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行和八大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天津市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基于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两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专业涉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四个专业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十一个专业,调查年级包括每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年级,力求通过范围广调查对象覆盖全面,增强调查数据的可信度。对而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分别是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硬件设施和校企合作。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布局不合理、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以及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主要从社会、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层面出发。社会方面包括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方面包括实践教学过程不够深入、课程设计缺乏复合性、考核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政府层面包括管理机制的欠缺以及学生个人层面包括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原因。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包括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注重社会思想观念的修正、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打造学校的金牌课程、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及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质。
黄明月[8](2020)在《近十年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十年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后,总结出近十年国内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侧重点及主要方向,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发展。
马睿[9](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提出了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为特点的新工科建设,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已形成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建立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培育出更多高质量复合型工程人才。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设计了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框架结构。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着重从优化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双创”教育、创新培养制度以及建设与完善人才质量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构建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以期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松博[10](2019)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等教育理论为指导,借助文献法、访谈法、案例法等方法,对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理论及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我国地方高校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状况分析,是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传统工科教育状况的梳理分析。主要包括高校工科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开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寻找依据和突破口。第三部分新工科背景下国内地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分析,是对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工作以来,地方高校开展工科教育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状况的总结分析。结合其他地方高校的实践,介绍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确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教学模式的革新举措、师资队伍的建设。第四部分个案分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做法、改革的内容、成效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等进行具体的阐述。第五部分策略探讨,是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进行探析。从加强组织领导、增加一体化课程、推广一体化教学、培养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全方位落实多方协同育人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第六部分结语,主要对本研究做简单的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予以展望。
二、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校企共育共管共享的培养模式剖析 |
3 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3.1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 |
3.2 国内人才培养模式 |
4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
5 地方高校“二元制”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
5.1 校企共管“二元制” |
5.2 机械工程专业师生“二元制”身份 |
5.3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场地的“二元制” |
5.4“以学生为本”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内容“二元制” |
5.5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二元制”反馈机制 |
5.6 基于政府监管下的校企合作“二元制” |
6 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
7 总结 |
(2)基于CBE理念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
1.1 行业需求分析 |
1.2 国内道桥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1.3 人才培养的定位 |
2 结合CBE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2.1 课程体系改革 |
2.2 校企协同育人 |
2.3 双核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
3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措施 |
3.1 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
3.2 双环式持续改进机制 |
3.3 全员育人机制 |
4 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
4.1 就业形势良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
4.2 学生教学满意度高 |
4.3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 |
5 结语 |
(3)基于CBE模式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CBE模式及其特点 |
(一)CBE人才培养模式 |
(二)CBE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1. 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指标明晰,导向性强 |
2. 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
3. 教学以个性化为方式:灵活变通,形式多样 |
4. 评价标准以技能指标为基准:具体细化,客观及时 |
三、CBE模式对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融入CBE模式,突出办学特色 |
(二)借鉴CBE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
(三)参照CBE模式,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
四、结语 |
(4)基于CBE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教融合校地协同与CBE人才培养模式 |
2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
2.1 CBE模式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契合旅游行业需求 |
2.2 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的接受度 |
2.3 校地协同育人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更有针对性 |
3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3.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为谁培养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
3.2 供需双方认同度低:企业和学生的双方诉求存在错位 |
3.3 教学缺乏针对性:课程与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不匹配 |
3.4 校企校地互动不足:学校与企业存在沟通脱节的问题 |
3.5 双师型师资欠缺:部分专业课教师行业认知不足 |
4 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培养人才问题的对策 |
4.1 贯彻CBE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
4.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专业和行业认同感 |
4.3 打造双师型队伍,畅通产教融合渠道 |
4.4 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做好人才供给侧改革 |
5 结语 |
(5)基于CBE理念下的地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地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
二、CBE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 |
三、CBE教育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一)在CBE教育模式下数学教师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
(二)在CBE教育模式下数学教师课堂实践教学的转变 |
四、CBE教育模式在地方高职院校中实施的意义 |
(一)对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意义 |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意义 |
(6)“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新工科 |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二、相关理论 |
(一)系统论 |
(二)协同理论 |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关系辨析 |
(一)新工科建设呼唤产学研协同育人 |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新工科发展 |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互依共存共同发展 |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和问题 |
一、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进程 |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
二、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 |
(二)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明晰的育人路径 |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信息化应用亟待加强 |
三、新工科建设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新要求 |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 |
(二)学科专业新需求 |
(三)知识能力新结构 |
(四)人才质量新标准 |
(五)人才培养新模式 |
第三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
一、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的指导思想 |
二、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
(一)基于一个中心,确定产学研协同目标 |
(二)坚持两个原则,确立组织领导架构 |
(三)依托“KAQ”三位一体,建立融合共享机制 |
(四)立足四个方面,优化育人体系 |
(五)发挥五大优势,完善育人机制 |
三、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云平台 |
(一)云平台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二)云平台设计的构想与思路 |
(三)云平台的功能与运行 |
(四)云平台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
第四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保障建设 |
一、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
(一)高校的自我完善 |
(二)企业的自我完善 |
(三)政府的自我完善 |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环境建设 |
(一)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越的政策法律环境 |
(二)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
(三)为产学研合作制定长期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其路径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1.1.2 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1.1.3 区域经济背景下天津市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地方本科院校 |
1.3.2 应用型人才 |
1.3.3 区域经济发展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3 相关评价 |
第2章 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
2.1 增长极理论 |
2.2 “三重螺旋”理论 |
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章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
3.1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3 调查实施 |
3.2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查情况统计 |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
3.2.2 人才培养目标 |
3.2.3 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
第4章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4.1.1 人才培养理念摇摆不定,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
4.1.2 专业布局不合理,课程内容市场服务能力弱 |
4.1.3 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考核评价过程不够多元化 |
4.1.4 教师培养过程整体性和协同性弱,“双师”教师内生动力不足 |
4.1.5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
4.2 成因分析 |
4.2.1 社会层面 |
4.2.2 政府层面 |
4.2.3 院校层面 |
4.2.4 学生层面 |
第5章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5.1 政府层面 |
5.1.1 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
5.1.2 加大相关的资金支持,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
5.1.3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政策的宏观指引 |
5.2 社会层面 |
5.2.1 思想观念的修正,提高大众的认可度 |
5.2.2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育 |
5.3 院校层面 |
5.3.1 明确学校发展定位,体现人才培养的区域性 |
5.3.2 打造王牌专业和金牌课程,塑造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特色 |
5.3.3 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工匠之师 |
5.3.4 重视实践教学,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 |
5.3.5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
5.4 教师层面 |
5.4.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5.4.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
5.5 学生层面 |
5.5.1 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
5.5.2 提高专业素质,学好专业知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访谈提纲(学生) |
(8)近十年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研究年际变化及研究关键词 |
二、主要研究述评 |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 |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导向研究 |
1.以社会、市场发展为导向。 |
2.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 |
3.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
4.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研究 |
1.“双元制”教育模式: |
2.能力为基础教育模式: |
3.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
4.“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9)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
(二)国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
(三)国内新工科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 |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
(一)培养目标“同质化”,行业办学特色不足 |
(二)培养内容落后,与产业需求相脱节 |
(三)培养环节不完善,“双创”教育融入不够 |
(四)校企深度融合不足,人才培养缺乏全程合作 |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 |
一、新理念:成果导向理念 |
二、新目标: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
三、优化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
(一)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
(二)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
(三)知识体系:多学科交叉的知识 |
(四)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全球视野 |
四、新方式:趋向校企融合 |
第三章 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新工科背景下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
二、新工科背景下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
三、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
(一)优化设计体现新工科要求的培养目标 |
(二)优化设计凸显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
(三)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
(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搭建“双创”教育平台 |
(五)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
四、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 |
(一)人才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
(二)评价内容呈现多维度 |
(三)评价主体实施多元化 |
(四)评价方式采取多样化 |
(五)质量改进形成常态化 |
第四章 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建设 |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
三、完善校企联合组织机构,建立培养管理运行体制 |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质量保障提供现代化手段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10)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1)“新工科”的研究 |
(2)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3)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1)国内外工科教育研究的特点 |
(2)国内“新工科”研究的局限 |
(三)概念界定 |
1.新工科 |
2.地方高校 |
3.人才培养模式 |
(四)理论基础 |
1.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教育理念 |
2.能力本位教育思想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的思路 |
2.研究的方法 |
一、我国地方高校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状况分析 |
(一)我国高校工科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
(二)我国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发展的成就 |
(三)我国地方高校工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新工科背景下国内地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分析 |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
1.注重与社会及相关产业的联系,重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
2.重视社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3.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
1.注重实践课程的构建 |
2.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课程的影响 |
3.重视社会、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对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 |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举措 |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2.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 |
3.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
(四)注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
1.大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2.开展教师的校外进修 |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分析——以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 |
(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简介 |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1.结合“新工科”和CDIO教育理念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 |
2.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
(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
1.主干学科及“新工科”改革 |
2.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实验 |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
4.课程学时与学分 |
5.专业课程结构 |
7.教学方法 |
8.考核与评价 |
(四)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革新 |
1.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 |
2.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
3.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及设施 |
4.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 |
(五)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
(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与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绩与不足 |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绩 |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足 |
(1)改革缺乏组织领导 |
(2)一体化课程数量较少 |
(3)一体化教学缺乏师资支持 |
(4)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缺乏有效手段 |
(5)社会及企业参与度不够 |
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门机构 |
1.加强组织领导的必要性 |
2.建立专门领导改革的机构 |
(二)推广一体化课程的应用,重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
1.推广一体化课程的应用 |
2.重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推广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
1.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
2.推广一体化教学的应用 |
(四)落实多方协同育人 |
(五)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
(六)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吴宁钰,郑祥盘,唐晓腾,王兆权,石志炜,成楚楚. 内燃机与配件, 2021(20)
- [2]基于CBE理念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金辉,林法力,何春木,姜凤华,刘子振. 台州学院学报, 2021(03)
- [3]基于CBE模式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 卢卓.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4)
- [4]基于CBE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地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朱运海,崔俊涛,汪胜兰,向金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05)
- [5]基于CBE理念下的地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 王角凤,黄斌. 教师, 2020(23)
- [6]“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D]. 孙雨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天津市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其路径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阈下[D]. 郭雅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8]近十年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 黄明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9]新工科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马睿.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10]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D]. 王松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