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砼强度评定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勇[1](2021)在《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建筑装修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而装修行业的不成熟致使装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不仅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经常出现质量不合格而返工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的保证建筑装修质量是建筑装修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建筑装修过程为对象,装修质量控制为目的,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改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建筑装修质量信息模型,实现装修过程中质量信息的集成。在分析建筑装修质量问题基础上,结合装修工程的特点,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情况,明确质量信息模型系统框架。根据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结合质量控制内容,设计了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相匹配的质量要求信息模型、质量监控信息模型以及质量验收信息模型三大基础信息模型,并以Autodesk Revit作为研究平台分析了三大基础信息模型的功能实现算法。(2)设计建筑装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质量信息的管理与储存。在分析质量信息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完成系统框架设计。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和MySQL数据库交互技术,在质量数据集成的同时通过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提高质量信息模型的批量数据处理能力,实现施工过程质量数据的直接管理。(3)引入多元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进行建筑装修质量诊断。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中所存储的大量信息为基础,提出将统计过程控制应用于建筑装修质量控制中的新思路。引入Hotelling T2分布的多元质量控制方法,利用T2控制图和过程能力指数进行质量诊断,并分析质量诊断方法的优化需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指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质量诊断效率,完善质量控制模式。(4)构建PDCA质量信息循环网络,实现信息化的建筑装修质量持续改进。通过PDCA循环框架建立施工过程质量信息循环网络,结合某工程实例,进一步验证基于BIM技术和SPC法的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唐建华[2](2021)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段,通过对路面三个标段分别从原材料(沥青、集料、矿粉)、混合料配合比、路用性能及现场检测等方面,结合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质量控制手段(质量动态控制图的应用)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灰关联度的应用),对其路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甘肃省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筑质量积累相关经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原材料(沥青、集料和矿粉)质量的稳定状态和变异性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一标和路面二标的A级70号石油的针入度质量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相较于路面三标分布较为稳定,其老化后的性能指标也要优于路面三标;各标段六种沥青的三大指标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软化点,短期老化后的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比,因此各标段需要把沥青的延度和针入度作为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通过油石比质量动态控制图可以看出,路面二标和路面三标的质量控制较为稳定;由灰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SBS改性沥青的粘度、混合料中2.36mm的通过率、油石比和空隙率;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料针片状含量、油石比和软化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油石比、粘度和沥青饱和度。3.对铺筑成型后的路面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压实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面层厚度、碾压温度和油石比;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渗水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空隙率和油石比。
唐玮[3](2020)在《国有房地产企业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 ——以育梁道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发展,建筑能耗占比迅速增长,其环境影响日益得到关注。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成为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大量建筑未到使用寿命期就被拆除,浪费大量资源,同时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房地产项目的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环节。本文从项目整体角度出发,以育梁道项目为例,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的质量控制理论,包括质量控制的含义、特点、原则、要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介绍国内外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质量控制问题。其次,分析了质量控制内容、过程、手段、程序和依据,重点刨析房地产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别从绿色施工、装配式建筑、互联网、大数据及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方面进行论述。再次,针对房地产项目的质量控制基础数据大,影响因素多的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AHP分层分析法、SAD分析法对质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结合育梁道项目,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上,在项目施工阶段的重点工程--桩基、混凝土结构主体,运用强化质量意识、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和材料质量保障体系措施进行质量控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国有房地产企业决策不科学、对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不足、对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不清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对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研究,解决了质量控制中的一些问题,但也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陈雷[4](2019)在《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自高速运转至次货危机后经济形势下行的几十年发展以来,机遇与风险并存。房地产项目开发关键的第一步就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这是基于房地产项目的各类风险预判、经济预算和规划发展的研究评价。在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质量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空间和生活质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主要以W市A房地产项目为研究载体,深入研究该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有关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设计。首先,通过阐述W市A房地产项目的具体概况和内容,分析了本项目的具体任务,为质量分析提供基础,结合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提出了 W市A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目标。接着,重点对W市A房地产项目进行质量评估,通过设计质量检查方式和手段,并深入分析其质量检查结果,对质量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质量控制和保障提供理论指导。最后,针对W市A房地产项目的可研阶段、规划阶段、施工阶段等三个阶段,重点剖析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举措,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1)针对W市A房地产项目,从项目的任务角度出发,针对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运用相关评价方法进行了质量管理的评价。(2)针对W市A房地产项目的可研、规划和施工阶段,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具体举措,可为相关项目进行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思路。
王少红[5](2018)在《铁路工程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以下简称94版《铁标》)已经实施了 20多年,在此期间,铁路混凝土的原材料制备水平、生产机械装备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拌制和质量控制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若沿用之前的评定标准可能会出现不安全或不经济的问题。因此本文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铁路混凝土强度评判准则中最关键的抽样检验方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修改方案,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验室和铁路工程施工现场的13534组混凝土强度数据分别按来源、季度和部位划分,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检验,结果表明:按来源、季度和部位划分的混凝土强度服从正态分布。(2)说明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的数理统计模型中合格质量均值、极限质量均值、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分别取fcu,k+1.645σ、fcu,k、5.0%和5.0%的原因。标准差未知情况下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分析了样本容量对标准差及接收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容量取10时,是大样本与小样本的分界值。(3)在均值条件下对94版《铁标》和建议修改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差已知情况下,建议修改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的取值都在5.0%以内,更为合理。标准差未知情况下,当样本容量相同时,建议修改方案的生产方风险比94版《铁标》大,使用方风险比94版《铁标》小,说明建议修改方案控制更加安全。(4)用蒙特卡洛模拟两种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随标准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准差已知情况下,强度等级和标准差对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无影响;最小值条件的存在增大了生产方风险,减小了使用方风险;与94版《铁标》相比,建议修改方案的使用方风险较小,更加安全。标准差未知情况下,当标准差较小时,最小值条件的存在对生产方风险无影响,当标准差较大时,最小值条件的存在显着的增大了生产方风险,建议修改方案比94版《铁标》生产方风险大。最小值条件对使用方风险的影响不大,建议修改方案的使用方风险更小,更安全。
徐海炜[6](2009)在《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评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是第一位的,而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强度的检验评定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科学地去评价混凝土强度,就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影响到工程结构的最终验收,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材料,其强度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配合比设计、计量搅拌等生产过程;运输、施工工艺、浇筑后养护等施工过程;试件成型、养护等试验管理过程;以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控制等多个方面对混凝土强度及其评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在加强对混凝土生产、施工、试验过程监督管理的同时,要想科学准确地评价混凝土的强度,更需要一种直观、准确的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尽量减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其强度评定的影响。在我国,混凝土强度的评定主要是通过“标准养护试块”的强度和“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来评定的。当对混凝土试块强度的代表性有怀疑时,可以采用微破损检验方法或非破损检验方法按有关标准对混凝土强度进行评定。本文分析发现“标准养护试块”和实际结构构件的尺寸、浇筑方式、养护条件(温、湿度、龄期)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标准养护试块强度”和结构构件实际的混凝土强度是有区别的。“同条件养护试块”也与结构实体的成型工艺、体表比、养护效果等均不相同,且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难真正意义上达到和实体工程结构的“同条件”,且1.10的折算系数也值得商榷。回弹法、超声法、拔出法等非破损、微破损检测方法所得到的强度是通过对某些物理量(如表面硬度、声波速度、拉拔力等)和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间接测定的推定强度,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代表性差,且测强曲线大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制定的,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混凝土。钻芯法被国内外公认为最接近结构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但钻取、切割、打磨芯样的过程会对芯样造成损伤累积,从而影响到对混凝土强度的判断,而且取芯设备昂贵、操作不便、工艺复杂,难以成为普查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本体取样检验混凝土强度的方法。该方法和结构实体成型条件和养护条件完全相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和结构实体的“同条件”,大大减少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弥补了上述几种检验、检测方法的不足。本文又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对本体取样试件换算强度fcu,s、标准养护试件强度fcu,o、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fcu,t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各自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的意义,提出了采用标准养护试件强度和本体取样试件强度联合评定混凝土强度的新方法,并且获得了哈尔滨地区C30、C40混凝土本体取样试件换算强度的折算系数。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受到影响因素较少,便于推广,能更准确地代表结构实体的真实强度。可作为平行检测验证混凝土强度的有效技术手段,有着较强的普遍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马长明[7](2008)在《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快速发展,对铁路旅客快速运输和货物重载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我国铁路高速、重载运输的需求,无砟轨道结构形式正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时期主要的采纳形式,这是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轨道结构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无砟轨道结构的制造质量将关系到整个线路的运营速度和安全等性能指标,且目前我国对无砟轨道轨枕和轨道板制造质量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建立对无砟轨道制造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就显得势在必行和尤为重要了。本文首先介绍了对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进行研究的社会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了进行此项研究在提高我国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质量与质量管理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工作程序及其一般性模型,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对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的管理中来,接着,介绍了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数理统计理论、方法及应用,以供下文进行编写质量数据分析程序奠定基础。接下来,根据所查询、搜集的资料以及对北京房山中铁十七、十四局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联合制板厂的实地考察,对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进行了总体分析,确定了用户需求、系统管理的对象、目标以及技术开发策略等,并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访问,系统界面的设计和矢量电子表格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数据的传递和交换等,并根据数理统计理论,将理论充分、判断结果比较可信、实用的两种管理方法——直方图法和控制图法,用VC++编写了相应的系统程序,以对表格中某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并对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徐阳[8](2008)在《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旺,投资与消费齐飞,而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房地产项目质量已逐渐成为房地产企业的生命线。评价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优劣,分析房地产企业在当前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提高企业项目质量控制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房地产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房地产企业是典型的项目驱动型企业,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房地产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房地产项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本文首先对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通过应用系统控制理论,分析影响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因素,探索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控制依据、对策和措施等。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分析和动态控制,在详细介绍层次分析法(AHP)的同时,建立了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动态控制的层次分析模型。本文以重庆北碚嘉陵风情步行街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控制图法、直方图法、因果分析图法,以及应用SPSS软件对单项、单位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房地产项目实例,对所提出的基于AHP法的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和应用,使对于房地产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由以往的事后质量检验变为事先控制,实现了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动态控制。
冯剑[9](2007)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不容易控制的现状,分析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和方法,通过控制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编制质量控制程序图等方法,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钥结构质量控制相关的规范和知识,以施工质量控制点为目标,构建全面质量控制的网络体系。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1.对当前钢结构网架工程的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述。2.分析了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难点和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质量管理的现状。3.分析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和方法,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起钢结构网架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4.在控制体系中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编制质量控制程序图,形成了质量控制程序。5.以某国际展览中心钢结构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本文建立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全面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了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同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工程质量检测中的数据和质量缺陷原因。工程实践表明,本文方法对钢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起了很好的作用。
徐扬[10](2007)在《长春西城国际公馆综合楼工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研究,对确保工程质量,节省建筑材料,节约人力资源,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质量控制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研究,结合应用“三全”(全项目、全过程、全员)质量管理模式的工程实例(西城国际公馆综合楼)论述了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程序,并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及模糊数学法对该工程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对质量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从而验证了“全过程、全项目、全员”质量管理模式对工程质量控制的效果。
二、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砼强度评定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砼强度评定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
1.2.3 SPC法在质量控制中应用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
2.1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理论 |
2.1.1 建筑装饰装修 |
2.1.2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 |
2.1.3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过程划分 |
2.2 建筑装修信息化质量控制 |
2.2.1 质量控制的信息化需求 |
2.2.2 基于BIM的信息化质量控制方法 |
2.3 建筑装修质量持续改进研究 |
2.3.1 基于SPC的装修质量持续改进 |
2.3.2 控制图 |
2.3.3 过程能力指数 |
2.4 本章小节 |
3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 |
3.1 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1 需求分析 |
3.1.2 技术分析 |
3.1.3 软件分析 |
3.2 D-QIM定义及构建 |
3.2.1 设计思想 |
3.2.2 系统架构 |
3.2.3 应用分析 |
3.3 D-QIM基础信息模型构建 |
3.3.1 质量要求信息模型 |
3.3.2 质量监控信息模型 |
3.3.3 质量验收信息模型 |
3.4 装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3.4.1 功能设计 |
3.4.2 数据库设计 |
3.5 关键技术 |
3.5.1 Revit二次开发技术 |
3.5.2 Revit与数据库交互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SPC法的建筑装修过程质量诊断 |
4.1 D-QIM与质量诊断 |
4.2 多元质量诊断方法 |
4.2.1 多元质量诊断需求 |
4.2.2 Hotelling T~2控制图 |
4.2.3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
4.3 多元质量诊断方法优化 |
4.3.1 多元质量诊断问题提出 |
4.3.2 主元分析方法(PCA)质量诊断 |
4.4 质量持续改进 |
4.4.1 PDCA循环 |
4.4.2 质量控制信息循环网络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简介 |
5.2 骨架隔墙施工工艺 |
5.3 D-QIM功能应用 |
5.4 基于D-QIM的质量诊断 |
5.4.1 骨架隔墙安装工序质量特性指标选取 |
5.4.2 数据提取 |
5.4.3 建立T~2控制图 |
5.4.4 过程能力分析 |
5.4.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质量诊断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硕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二 部分代码 |
附录三 质量指标相较于规范的偏差值 |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理统计与灰关联分析方法 |
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2.1.1 数学期望值 |
2.1.2 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
2.1.3 其他数据分布特征数 |
2.1.4 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
2.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2.1.6 质量控制图及基本原理 |
2.2 灰关联分析方法 |
2.2.1 灰关联分析方法 |
2.2.2 灰关联决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材料质量对比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依托工程概况 |
3.1.2 工程特点 |
3.2 沥青质量分析 |
3.2.1 沥青质量对比分析 |
3.2.2 沥青质量变异性分析 |
3.2.3 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
3.3 集料与矿粉质量分析 |
3.3.1 集料质量分析 |
3.3.2 矿粉质量分析 |
3.3.3 集料质量控制措施 |
3.3.4 矿粉质量控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分析 |
4.1 LM2 标SMA-13 上面层配合比设计 |
4.1.1 SMA-13 目标配合比设计 |
4.1.2 SMA-13 生产配合比设计 |
4.1.3 SMA-13 配合比验证 |
4.2 LM2 标SUP-20 中面层配合比设计 |
4.2.1 SUP-20 目标配合比设计 |
4.2.2 SUP-20 生产配合比设计 |
4.2.3 SUP-20 配合比验证 |
4.3 LM2 标ATB-25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
4.3.1 ATB-25 目标配合比设计 |
4.3.2 ATB-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
4.3.3 ATB-25 配合比验证 |
4.4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指标质量控制 |
4.4.1 各标段混合料油石比质量控制 |
4.4.2 各标段混合料级配质量控制 |
4.4.3 各标段混合料体积指标质量控制对比 |
4.5 各标段沥青混合料性路用性能指标对比 |
4.5.1 高温稳定性指标对比 |
4.5.2 低温抗裂性指标对比 |
4.5.3 水稳定性指标对比 |
4.6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
4.7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灰关联分析 |
4.8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面成型质量对比分析与评价 |
5.1 各标段压实度对比分析 |
5.1.1 影响路面压实度的灰关联分析 |
5.1.2 各标段压实度变异性对比 |
5.2 各标段渗水系数对比 |
5.2.1 影响路面渗水系数的灰关联分析 |
5.2.2 渗水系数变异性对比 |
5.3 各标段面层厚度对比分析 |
5.3.1 面层厚度变异性对比 |
5.4 各标段平整度对比分析 |
5.4.1 平整度变异性对比 |
5.5 路面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
5.5.1 压实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
5.5.2 渗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
5.5.3 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有房地产企业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 ——以育梁道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1.2.2 房地产企业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选题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2.1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
2.1.1 房地产项目质量的含义 |
2.1.2 房地产质量控制 |
2.1.3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
2.1.4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
2.1.5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要素 |
2.2 国外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 |
2.2.1 法国的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2.2.2 美国的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2.2.3 日本的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2.2.4 国外房地产质量控制研究综述 |
2.3 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2.3.1 我国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2.4 国有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问题 |
2.4.1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过程较长,决策依据不科学 |
2.4.2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质量评价形式不全面 |
2.4.3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
2.4.4 国有房地产企业运用质量控制工具还不多见 |
第三章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3.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过程和依据 |
3.1.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控制的过程 |
3.1.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依据 |
3.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特点及高质量发展要求 |
3.2.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的内容 |
3.2.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控制的特点和高质量发展要求 |
3.3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途径 |
3.3.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程序 |
3.3.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 |
3.4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 |
3.4.1 质量数据的采集 |
3.4.2 质量数据的数值描述 |
第四章 AHP层次分析法和SAD模型法 |
4.1 AHP层次分析法 |
4.1.1 AHP层次分析模型的构造 |
4.1.2 构造判断矩阵 |
4.1.3 层次单排序 |
4.1.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4.2 SAD模型法 |
4.2.1 SAD模型法简介 |
4.2.2 SAD模型法权重的确定 |
4.2.3 SAD模型法实施步骤 |
第五章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实列-育梁道项目 |
5.1 育梁道项目简介 |
5.2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的概述 |
5.3 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和SAD法对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混凝土质量评价 |
5.3.1 数理统计方法在项目施工阶段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
5.3.2 建立SAD模型对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
5.4 基于AHP法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在育梁道项目中的应用 |
5.4.1 国有房地产企业项目质量控制重点选择的重要性 |
5.4.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AHP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5.4.3 进行AHP相关指标的计算 |
5.4.4 AHP法确定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及控制措施 |
5.5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 |
5.5.1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
5.5.2 项目施工阶段主要分部工程质量控制 |
5.6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
5.6.1 绿色施工 |
5.6.2 装配式施工 |
5.6.3 互联网+大数据 |
5.7 质量控制效果对比 |
5.7.1 交付质量情况 |
5.7.2 施工过程质量情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4)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项目概述 |
2.2 项目质量概述 |
2.3 质量管理方法 |
3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计划研究 |
3.1 W市A房地产项目概况 |
3.2 W市A房地产项目任务分析 |
3.3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目标 |
4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评估 |
4.1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检查 |
4.2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检查结果分析 |
4.3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总体评价 |
5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 |
5.1 W市A房地产项目可研阶段的质量控制 |
5.2 W市A房地产项目规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
5.3 W市A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5.4 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铁路工程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铁路混凝土特点 |
1.3 国内外混凝土强度规定评定综述 |
1.3.1 国外有关混凝土强度规定评定简介 |
1.3.2 国内有关混凝土强度规定评定简介 |
1.4 研究内容 |
2 铁路混凝土强度数据统计特征 |
2.1 引言 |
2.2 铁路混凝土强度分布的检验 |
2.3 正态分布检验 |
2.3.1 按来源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
2.3.2 按季度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
2.3.3 按部位进行正态分布检验 |
2.4 不合格率的统计分析 |
2.4.1 按来源进行不合格率统计 |
2.4.2 按季度进行不合格率统计 |
2.4.3 按部位进行不合格率统计 |
2.5 铁路混凝土均值与标准差、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铁路混凝土强度评定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均值情况下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3.2.1 标准差已知情况下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3.2.2 标准差未知情况下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3.3 最小值情况下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
3.4 数理统计模型四个参数的确定 |
3.4.1 合格质量均值μ_0的确定 |
3.4.2 极限质量均值μ_1的确定 |
3.4.3 生产方风险α的确定 |
3.4.4 使用方风险β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案的风险分析 |
4.1 94版《铁标》评定方案的风险分析 |
4.1.1 标准差已知方法的风险分析 |
4.1.2 标准差未知方法的风险分析 |
4.1.3 小样本方法的风险分析 |
4.2 建议修改方案的风险分析 |
4.2.1 标准差已知方法的风险分析 |
4.2.2 标准差未知方法的风险分析 |
4.2.3 小样本方法的风险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两种风险的模拟分析 |
5.1 94版《铁标》强度检验评定方案的风险模拟 |
5.1.1 标准差已知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1.2 标准差未知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1.3 小样本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2 建议修改方案的风险模拟 |
5.2.1 标准差已知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2.2 标准差未知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2.3 小样本情况下的风险模拟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2 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2.1 生产过程管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1.1 原材料的选用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1.2 配合比设计管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1.3 计量、搅拌等生产过程的管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2 现场施工过程管理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2.1 运输、泵送过程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2.2 施工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2.3 试验管理对混凝土强度评定的影响 |
2.4 相关质量管理监督部门管理不到位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
2.5 强度质量控制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3 几种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的探讨 |
3.1 标准养护试件强度的检验评定方法 |
3.2 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检验评定方法 |
3.3 回弹、超声、钻芯等非破损、微破损检测方法 |
3.3.1 回弹法 |
3.3.2 超声法 |
3.3.3 超声--回弹综合法 |
3.3.4 后装拔出法 |
3.3.5 钻芯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本体取样检测混凝土强度方法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装置 |
4.2.2 试件成型 |
4.2.3 养护条件及龄期 |
4.3 本体取样 |
4.3.1 主要装置与本体取样 |
4.3.2 试件加工及技术要求 |
4.3.3 取样的位置及数量要求 |
4.4 强度试验及计算 |
4.4.1 抗压强度试验 |
4.4.2 试件混凝土强度的计算 |
4.5 强度的检验评定 |
4.5.1 评定方法 |
4.5.2 混凝土强度的合格性判定 |
4.6 试验期间的温、湿度情况 |
4.7 试验结果 |
4.8 结论 |
5 强度分析与评定 |
5.1 标准养护试件强度与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比较 |
5.2 标准养护试件强度与本体取样试件换算强度的比较 |
5.3 本体取样试件换算强度与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比较 |
5.4 三种强度比较分析 |
5.5 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本体取样试件强度各自的意义 |
5.5.1 标准养护试件强度在混凝土强度评定中的意义 |
5.5.2 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在混凝土强度评定中的意义 |
5.5.3 本体取样试件强度检验混凝土强度的科学性 |
5.6 强度检验评定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附录2 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1.4 无砟轨道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
1.4.1 国外无砟轨道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
1.4.2 我国无砟轨道结构的发展及应用 |
2 质量管理与控制 |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2 质量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2.2.1 质量管理的产生 |
2.2.2 质量管理的发展 |
2.3 质量影响因素管理 |
2.3.1 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
2.3.2 对材料的管理 |
2.3.3 对机械设备的管理 |
2.3.4 对施工方法的管理 |
2.3.5 对环境的管理 |
2.4 全面质量管理 |
2.4.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
2.4.2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
2.4.3 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
2.4.4 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般性模型 |
2.5 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的现状 |
3 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
3.1 系统的总体分析 |
3.1.1 工程或产品施工制造阶段质量管理的系统过程 |
3.1.2 无砟轨道轨枕和轨道板施工制造的现状调查分析 |
3.1.3 无砟轨道轨枕和轨道板施工制造的管理机构组织模式 |
3.1.4 系统的用户分析 |
3.1.5 系统的总体目标 |
3.2 系统的主要管理对象 |
3.2.1 系统主要管理对象的组织结构 |
3.2.2 系统主要管理对象的属性数据 |
3.3 系统的技术开发策略 |
3.3.1 数据库的选用 |
3.3.2 开发工具的选择 |
4 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数据库的研发 |
4.1.1 数据库的设计 |
4.1.2 系统界面设计 |
4.2 质量验收矢量电子表格的开发设计 |
4.2.1 矢量电子表格的概念 |
4.2.2 矢量电子表格的总体架构 |
4.2.3 实现绘制电子表格的图形平台 |
4.2.4 表格定义发布系统的实现 |
4.3 数据库的访问 |
4.3.1 数据库访问的技术分类 |
4.3.2 使用MFC ODBC访问数据库 |
4.4 质量管理系统数据的接口 |
5 质量管理数据的分析理论与图形绘制 |
5.1 数理统计概述 |
5.1.1 数理统计数据的特征 |
5.1.2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作用 |
5.1.3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目的 |
5.2 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工具 |
5.2.1 频数分布直方图法 |
5.2.2 控制图法 |
5.3 实现数据的图形绘制 |
5.3.1 直方图的绘制 |
5.3.2 控制图的绘制 |
5.3.3 关键技术介绍:图形闪屏的处理 |
6 质量管理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 |
6.1 数据的超限检查 |
6.2 直方图分析 |
6.2.1 图形分析 |
6.2.2 估算不合格率 |
6.2.3 考察工序能力 |
6.2.4 判断施工能力 |
6.3 控制图分析 |
6.3.1 均值X|-图形分析 |
6.3.2 极差R图形分析 |
7 对于开发本系统的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7.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概述 |
1.2 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国外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绪论 |
2.1 选题的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3.1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和控制依据 |
3.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任务和内容 |
3.3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程序、途径和方法 |
3.4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
3.5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 |
第4章 基于 AHP法的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 |
4.1 基于 AHP法的房地产项目质量控制模型 |
4.2 AHP评价方法简介 |
4.3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步行街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5.3 数理统计方法在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5.4 基于 AHP法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模型在步行街项目中的应用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附录 |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钢结构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
1.2 钢结构建筑的特点 |
1.3 我国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
1.3.2 钢结构工程质量事故的一般原因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
2.1 钢结构工程的质量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3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目标与方法 |
3.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目标 |
3.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
3.2.1 质量控制的原则 |
3.2.2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
第4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4.1.1 确定工程质量目标、编制质量计划 |
4.1.2 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
4.1.2.1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
4.1.2.2 施工生产要素控制 |
4.1.2.3 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
4.1.2.4 质量持续改进及检查、验证 |
4.2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体系 |
第5章 全面质量管理在钢结构工程上的应用 |
5.1 质量管理体系在钢结构工程上的应用 |
5.2 钢结构施工质量生产要素控制 |
5.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
5.3.1 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
5.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
5.3.3 施工过程主要工序质量控制 |
5.3.4 竣工验收质量控制 |
5.4 统计方法分析在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钢结构工程有关标准一览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长春西城国际公馆综合楼工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研究发展概况 |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 |
1.2.2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经验 |
1.2.3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现状 |
1.2.4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需待完善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1.3.1 目的及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2 建筑标准化 |
2.2.1 建筑标准化的由来与作用 |
2.2.2 建筑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 |
2.3 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及应用 |
2.3.1 数理统计方法基本知识 |
2.3.2 质量控制的直方图法 |
2.3.3 质量控制的排列图法 |
2.3.4 质量控制的因果分析图法 |
2.3.5 质量控制的相关图法 |
2.3.6 质量控制的管理图法 |
2.3.7 质量控制的分层法和调查表法 |
2.3.8 质量控制的质量分析新工具 |
3 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
3.1 项目管理 |
3.1.1 建设项目的概念 |
3.1.2 建设项目特点 |
3.1.3 建设项目要达到的总目标 |
3.1.4 全面质量管理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 |
3.1.5 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 |
3.2 工程施工 |
3.2.1 工程施工的特点及质量管理 |
3.2.2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五大因素的控制 |
3.2.3 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
3.2.4 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
3.3 建设监理 |
3.3.1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
3.3.2 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 |
3.3.3 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 |
3.3.4 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
3.4 质量检验 |
3.4.1 预检 |
3.4.2 中间检 |
3.4.3 完工检 |
3.4.4 质量检验的程度 |
4 西城国际公馆综合楼“全项目、全过程和全员”质量控制实施纲要 |
4.1 工程概况 |
4.1.1 结构概况 |
4.1.2 建筑概况 |
4.2 质量目标及质量控制工作依据 |
4.2.1 质量目标 |
4.2.2 质量控制工作依据 |
4.3 “三全”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 |
4.3.1 全项目的管理 |
4.3.2 全过程的管理 |
4.3.3 全员的管理 |
4.4 全项目宏观质量管理 |
4.4.1 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 |
4.4.2 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
4.4.3 检查验收的质量管理 |
4.4.4 工程监理的质量管理 |
4.5 勘察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
4.5.1 勘察过程的质量控制 |
4.5.2 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
4.6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
4.6.1 保证施工质量的组织措施 |
4.6.2 保证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
4.6.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 |
4.6.4 质量通病的防治 |
4.6.5 工程环境管理 |
4.7 检查验收的质量控制 |
4.7.1 各种建材、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工 |
4.7.2 工前检查 |
4.7.3 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 |
4.7.4 掌握工程质量动态 |
4.7.5 不合格品的控制 |
4.7.6 不合格品纠正和预防措施 |
4.7.7 工程竣工质量验收 |
4.8 工程监理全过程质量控制 |
4.8.1 监理工作的流程 |
4.8.2 质量的事前控制 |
4.8.3 质量的事中控制 |
4.8.4 质量的事后控制 |
4.9 全员质量控制 |
4.9.1 人员的技能培训 |
4.9.2 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 |
4.9.3 人员的质量职责与分工 |
4.9.4 人员的质量管理制度 |
4.9.5 实施质量管理细则 |
4.10 质量数据分析(以主体混凝土工程为例) |
4.11 观感质量模糊评价(以建筑与结构部分为例) |
4.12 本工程质量“三全”控制方法的总结 |
5 总结 |
5.1 总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砼强度评定及质量控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D]. 张志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D]. 唐建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国有房地产企业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 ——以育梁道项目为例[D]. 唐玮.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W市A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陈雷.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铁路工程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方法的研究[D]. 王少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6]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与评定方法研究[D]. 徐海炜.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 [7]无砟轨道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D]. 马长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8]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D]. 徐阳. 西南大学, 2008(09)
- [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体系的建立[D]. 冯剑. 南昌大学, 2007(06)
- [10]长春西城国际公馆综合楼工程质量控制研究[D]. 徐扬. 吉林大学, 2007(05)
标签: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 配合比论文; 生产过程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