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王庆辉

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王庆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构造圈闭,接合部,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江苏油田,戴南组,高邮凹陷,坡折带,勘探开发研究,苏北盆地

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辉[1](2019)在《老区接合部:夹缝中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江苏油田两口井获得高产:在周—徐接合部部署的勘探评价井周68井试油日产13立方米,在崔庄—高集接合部部署的勘探评价井崔X23井试油日产10立方米。老区接合部,曾经的风险区已然成为老区勘探的主阵地。去年以来,面对苏北老区勘探困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5-27)

陈亮,庞雄,韩晋阳,冯轩[2](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1期)

冯有良,胡素云,李建忠,曹正林,吴卫安[3](2018)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同沉积构造坡折对层序建造和岩性油气藏富集带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该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区带,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其主要的勘探领域,同沉积构造坡折对层序建造和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具有控制作用。应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按照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同沉积构造坡折特征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同沉积构造坡折按成因可划分为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前者是同期发育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后者是深部隐伏断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中—晚二迭世,该区属于断坳转换幕,发育同沉积逆断层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叁迭纪以后盆地处于挤压坳陷阶段,发育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同沉积逆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向岸一侧低位域发育冲积扇到辫状河道砾岩,向湖一侧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薄层泛滥平原、浅湖及退积型叁角洲沉积,向湖一侧发育泛滥平原或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叁角洲前缘,其可越过坡折向湖进积。挠曲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低位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辫状下切水道充填,向湖一侧发育由滨浅湖滩坝砂体或低位辫状叁角洲砂体构成的低位楔;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滨浅湖,向湖一侧发育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叁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同沉积构造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域砂砾岩体储层,如冲积扇、辫状河道、低位叁角洲及滨浅湖砂体、湖底扇砂体,若有断裂和不整合面与风城组油源沟通,能形成良好成藏条件,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8年04期)

周延钊,鲁雪松,刘华,杨宪彰,陈延贵[4](2016)在《库车前陆乌什凹陷东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物性及含油性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前陆盆地乌什凹陷东部依拉克凝析气藏和神木1油藏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白垩系舒善河组储层沉积相及物性变化快,油气水关系复杂,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控制因素不清。根据常规储层物性分析、基于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的微观孔喉分析和储层定量荧光对含油性的定量分析结果,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储层沉积相、岩性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沉积相上以扇叁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分流河道微相和辫状河叁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微相的储层物性最好,岩性上以位于扇叁角洲前缘亚相的粗、中砂岩储层物性最好。研究区本地无烃源岩,油气从东部的塔拉克地区经不整合面—断裂输导体系组合长距离运移至乌什地区,储层含油性一方面受沟通油气源的断裂控制,油气主要聚集在断裂附近的局部高部位;另一方面受储层物性的控制,在油气藏内部同一砂组范围内储层物性控制了含油性差异。往研究区东部即油气来源的方向,寻找有利的构造—岩性圈闭是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加强目的层构造图和砂体沉积相的精细刻画是该区勘探开发研究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张蕾,王军,张中巧,刘腾,刘豪杰[5](2016)在《渤海构造-岩性油气藏CRP道集迭前保幅处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渤海构造-岩性油气藏实际CRP道集出现的近道剩余多次波发育、地震分辨率偏低、道集不平以及AVO背景趋势异常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弹性反演的迭前CRP道集保幅处理技术,包括基于振幅拟合及信号匹配重构的剩余多次波压制技术、基于时频分析的Q补偿技术、动校剩余时差校正技术和AVO背景趋势校正技术。经过迭前保幅精细处理后的CRP道集数据,满足了精细构造解释和弹性反演的要求,达到了更好利用地震信息预测油气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王政军,杨玉山,赵莉莉,张永超,刘海青[6](2015)在《南堡凹陷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优质储层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以南堡3号构造沙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堡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陆相新生代富油气断陷凹陷~([1])。随着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中浅层构造油气藏寻找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针对中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较大突破,成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其中南堡3号构造沙一段埋深大于4 000m的碎屑岩储层仍能保存较好的储集性能,多口井获得高产油气流。本文以南堡凹陷3号构造沙一段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为例,探讨优势储层特征及其形成主控因素,以期对南堡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相似富油气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4-27)

梁卫,宋强功,汪瑞良,凌云[7](2015)在《构造+岩性油气藏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实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岩性油气藏正逐步成为油气藏勘探重要目标之一,构造+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储层岩性复杂。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难点是如何提高储层构造解释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以及相应的速度求取精度和地震分辨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珠江口盆地番禺油田开展了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研究区存在海底和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长波长空间变速、气云、地震分辨率、构造精度和储层沉积解释精度等问题。多次波压制、相对保持提高分辨率、高精度地震速度求取、储层构造等时格架解释、储层沉积演化与砂体构型解释,以及井震地质构造成图等是解决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问题的关键技术。后期开发井验证表明,对于研究区埋深约3000m的储层,通过以上精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系列技术,其构造+岩性的储层地震勘探精度可以达到千分之一的精度范围。(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5年02期)

于海波[8](2014)在《海外河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辽河盆地西部凹石油富集程度较高的海外河油田,其西部的断裂带临近生凹陷,发育泛滥平原相、扇叁角洲相沉积,由于各期砂泥岩相互迭置,有利于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在实践中,通过运用叁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储层频谱成像分析、波阻抗反演以及与沉积相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落实了构造、储层的分布特征与含油气分布规律,确定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最终为该地区的滚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06期)

杨得路[9](2013)在《济阳坳陷沙四上—沙叁段岩性油气藏分布与沉积、沉降及构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济阳坳陷沙四上—沙叁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沙四上—沙叁段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研究,对比整个济阳坳陷的沉积、沉降及构造背景,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胜利地质科学研究院资料,绘制了沙四上段、沙叁下段、沙叁中段、沙叁上段的构造与已发现岩性油气藏分布关系图,沉积与已发现岩性油气藏分布关系图。(2)根据济阳坳陷各层系地层厚度资料,绘制了济阳坳陷沙沙四上段、沙叁下段、沙叁中段、沙叁上段在不同沉积时期的沉降差异特征图,并绘制了沉降与已发现岩性油气藏分布关系图。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济阳坳陷沙四上—沙叁段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层的附近,在沉降幅度较大的部位和斜坡部位都有分布。(2)济阳坳陷沙四上—沙叁段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叁角洲相及叁角洲相的前缘、浊积扇相和深湖—半深湖相。(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张如才,周心怀,彭文绪,薛艳霞,茆利[10](2012)在《渤海湾盆地海域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获得较大突破,针对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模糊的现状,通过对白云凹陷已证实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解剖,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深水环境下储层发育特征,对白云深水区东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做了总结。研究表明:白云深水区东部发育继承性近东西向鼻状古隆起构造背景,珠江组下段SQ21低位体系域沉积期,在陆坡深水环境下发育近南北向展布的水道复合体砂岩、扇朵叶砂岩储层及大型泥质充填深切峡谷,在这种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下,发育3类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水道侧封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扇朵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优质深水砂岩储层、长期古隆起背景和"流体底辟+断裂+构造脊+不整合+砂体"复合油气输导体系;白云主洼生成的油气,在晚期活动断裂和底辟作用下,由深部运移至珠海组—珠江组横向疏导层,沿长期鼻状隆起带的构造脊向鼻状构造带的高部位逐渐爬升,油气在运移途中被SQ21水道型、水道侧封型及扇朵叶型构造-岩性圈闭捕获,多种类型油气藏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由西向东逐级抬升的"阶梯状"复式构造-岩性油气藏带。该研究对中国深水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辉.老区接合部:夹缝中突围[N].中国石化报.2019

[2].陈亮,庞雄,韩晋阳,冯轩.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J].特种油气藏.2019

[3].冯有良,胡素云,李建忠,曹正林,吴卫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同沉积构造坡折对层序建造和岩性油气藏富集带的控制[J].岩性油气藏.2018

[4].周延钊,鲁雪松,刘华,杨宪彰,陈延贵.库车前陆乌什凹陷东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物性及含油性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5].张蕾,王军,张中巧,刘腾,刘豪杰.渤海构造-岩性油气藏CRP道集迭前保幅处理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

[6].王政军,杨玉山,赵莉莉,张永超,刘海青.南堡凹陷深层构造岩性油气藏优质储层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以南堡3号构造沙一段为例[C].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7].梁卫,宋强功,汪瑞良,凌云.构造+岩性油气藏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实例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

[8].于海波.海外河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预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9].杨得路.济阳坳陷沙四上—沙叁段岩性油气藏分布与沉积、沉降及构造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3

[10].张如才,周心怀,彭文绪,薛艳霞,茆利.渤海湾盆地海域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

标签:;  ;  ;  ;  ;  ;  ;  ;  ;  ;  

构造岩性油气藏论文-王庆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