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属植物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鸢尾属植物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鸢尾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鸢尾属,动物传粉,花信号,花报酬

鸢尾属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何承斌,龚燕兵[1](2019)在《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知鸢尾属(Iris)植物约有280种且花部特征多变,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尽管该属植物具备一定的克隆和自交繁殖能力,但传粉者介导的异交仍在其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仍缺乏对该属植物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的系统性总结。本文首先简述了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种类及其适应动物传粉的花部构造,以明确其动物传粉概况。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该属植物如何通过视觉和嗅觉信号呈现花粉、花蜜和热量报酬供给等策略,实现对传粉者的有效吸引。在传粉者访问前后,鸢尾属植物还可通过合理的花展示、单花内雌雄功能的时空隔离以及传粉后的调控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异交。此外,影响其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的第叁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食花者和资源配置,也应受到重视。今后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研究者应针对鸢尾属植物传粉的热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花信号定量测定及异交率分子检测等先进技术,通过大范围的对比研究,深入揭示鸢尾属植物与传粉者的互作模式及其繁殖策略。(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钱一萍[2](2019)在《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鸢尾属观赏价值高、应用形式多样,可在乌鲁木齐地区越冬,是一种较好的园林绿化材料。通过对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的研究,掌握其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主要通过杂交、分株的方式对鸢尾属植物育苗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育苗可获得不同性状的子代,但生产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可能造成成苗率低。分株育苗方式具有周期短、性状稳定的特点,但无法获得新性状。应在实际生产应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育苗方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刘海荣,冀媛媛,史滟滪,李冰冰,齐力海[3](2018)在《两种鸢尾属植物对模拟生物滞留池生态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种鸢尾属植物为试材,采用生物滞留柱模拟生物滞留池的试验方法,研究了2种供试植物对生物滞留柱滞水能力、渗水能力、净水能力的影响,以期为生物滞留池功能植物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种植马蔺、鸢尾及未种植植物的对照,3种生物滞留柱滞留水量分别占进水量的60.09%、46.74%、24.78%;生物滞留柱从开始进水至开始出水经历时间不同,马蔺进水40min后开始出水,鸢尾进水34min后开始出水,而对照进水27min开始出水,明显早于前二者;平均出水速度为对照9.22mL·min~(-1)、鸢尾8.08mL·min~(-1)、马蔺6.80mL·min~(-1)。供试植物显着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滞水能力,与未种植植物的生物滞留柱相比,2种鸢尾的生物滞留柱出水时间晚、水力停留时间长、滞留水量大、出水速度慢;其中马蔺的效果优于鸢尾。马蔺入渗速率为250mm·h~(-1),鸢尾为125mm·h~(-1),入渗性良好,对照为57.69mm·h~(-1),入渗性较弱。供试植物显着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渗水能力,种植马蔺的生物滞留柱渗水能力强。对照、鸢尾、马蔺总磷去除率分别为-217.82%、~(-1)85.26%和-50.38%,氨氮去除率分别为~(-1)9.43%、4.54%和16.77%,悬浮物去除率分别为60.08%、77.12%和85.06%。供试植物不同程度提高了生物滞留柱的净水能力,其中马蔺的效果优于鸢尾。生物滞留柱对颗粒状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而对溶解态的污染物有一定的输出。(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4期)

林峰,肖月娥,周翔宇,唐颖,高步红[4](2018)在《25份鸢尾属植物基因组DNA C值的流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鸢尾属植物的基因组特点,本试验以25份鸢尾属植物的嫩叶为材料,其中13份以番茄嫩叶为内标、9份以玉米嫩叶为内标,3份采用玉米、番茄嫩叶两种内标,以LB01为解离液,以碘化丙啶(PI)为荧光染料,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收集内标与鸢尾属植物DNA峰形,通过计算获得鸢尾属植物的的DNAC值(指生物体不复制的单倍体细胞核所含DNA含量):从2.62~6.77pg不等。结果表明:25份鸢尾属的基因组DNA的C值可分为15组,组间具有显着差异;3份双内标的方差分析表明,同一份材料采用两种内标进行计算得到的C值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可为鸢尾属植物资源的收集、鉴定、保护和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原海燕,张永侠,刘清泉,杨永恒,苗金[5](2018)在《不同季节部分鸢尾属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部分鸢尾属观赏植物对夏季及冬季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方法】通过温室静态水培实验和人工湿地动态流水实验研究了花菖蒲(Iris ensata var.hortensis)、黄菖蒲(I.pseudacorus)、路易斯安那鸢尾(Louisiana iris)、红籽鸢尾(I.foetidissima)、鸢尾(I.tectorum)和蝴蝶花(I.japonica)6种鸢尾属观赏植物对夏季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以及路易斯安那鸢尾(Louisiana iris)、红籽鸢尾(I.foetidissima)、德国鸢尾(I.germanica)和蝴蝶花(I.japonica)4种常绿鸢尾属植物对冬季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黄菖蒲、花菖蒲和路易斯安那鸢尾对夏季富营养化水体TN、TP的去除量与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体TN、TP含量呈正相关,显着降低了水体TN、TP含量,另外,对降低水体COD含量也基本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供试植物中黄菖蒲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在高浓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其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5.5%和93.1%,因此最适合作为夏季水体净化材料;其次为花菖蒲和路易斯安那鸢尾;红籽鸢尾、鸢尾和蝴蝶花因在夏季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不良均不适宜于作为夏季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冬季供试鸢尾属植物中对水体TN、TP净化效果最佳的为路易斯安那鸢尾,其对TN净化效果显着(P<0.05),种植20 d后水体TN含量为0.925 mg/L,去除率为92.1%,达国家Ⅲ类水质标准(TN≤1 mg/L),水体TP去除率达91.6%;红籽鸢尾、德国鸢尾和蝴蝶花对水体净化效果相对较弱。冬季人工湿地动态流水净化模拟试验研究也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净化效果最好,其TN去除率为46.0%~67.8%,TP去除率为54.3%~67.9%;红籽鸢尾TN去除率为39.5%~55.9%,TP去除率为28.6%~52.5%。【结论】供试植物中黄菖蒲对夏季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路易斯安那鸢尾对冬季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柯根星,吴丽萍,沈卫南,王霞[6](2017)在《鸢尾属植物在福州地区引种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鸢尾属植物是世界着名观赏植物之一。全世界野生鸢尾属植物总共有280~300个野生种和7万多个园艺品种。为了丰富福州市宿根花卉种类,本文开展了鸢尾属植物在福州地区的引种研究。我们观测了引进种类在福州地区的表现性状,筛选出3个福州地区适生鸢尾园艺类群,即日本鸢尾、西伯利亚鸢尾和路易斯安那鸢尾。这些类群可以在福州及周边地区重点推广。本文详细描述了引进类群的主要特征和生长习性,以期能为后续类似引种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7年03期)

邸子真,张颖,王光函,邹桂欣,李国信[7](2017)在《基于射干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鸢尾属植物质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收集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的野鸢尾样本,建立指纹图谱,为野鸢尾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5 nm。结果:18份样品有9个共有峰,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RSD≤0.45%,相对峰面积差异大,RSD最高达到125.34%。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条件稳定,重现性良好,可用于野鸢尾的质量控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野鸢尾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余小芳,蒋喻林,刘宇婧,冯艺玫,周永红[8](2016)在《基于形态学的8种鸢尾属植物分支分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8种1变种鸢尾属植物的27个形态学特征分析为鸢尾属植物的种间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8种1变种鸢尾属植物的27个形态性编码,以射干为外类群,利用PAUP中的最大简约法进行鸢尾属植物的表型分支分析。【结果】经简约分析,得到了4棵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1白花马蔺和马蔺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96%;2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55%,然而,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与锐果鸢尾的枝分开,其自展值为83%;3蝴蝶花、扁竹兰和扇形鸢尾聚为一支,其自展值为57%。其中,扁竹兰和扇形鸢尾与蝴蝶花的枝分开,其自展值为78%。【结论】1白花马蔺和马蔺的关系很近,支持将马蔺作为白花马蔺的变种处理;2四川鸢尾和薄叶鸢尾较锐果鸢尾关系近;3扁竹兰和扇形鸢尾两种之间的关系较蝴蝶花更近。(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毛立彦,于艳萍,宾振钧,龙凌云,黄显雅[9](2016)在《国内鸢尾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国内鸢尾属植物的抗旱、抗盐、耐阴、抗寒及重金属胁迫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国内鸢尾属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6期)

郑洋[10](2016)在《东北地区野生鸢尾属植物的分类与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鸢尾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约有65个种,占全球鸢尾属植物种类的1/5,据文献记载东北地区分布的野生鸢尾属植物有19种、2变种、2变型,约占我国鸢尾属植物种类的1/3,是我国鸢尾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这些资源是培育耐寒、耐旱鸢尾品种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对东北地区的野生鸢尾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初步明确了多数种类的地理分布、分布生境、种群数量、生长状态及伴生植物,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资源的收集与鉴定、系统分类、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综合评价四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在东北地区共设立55个调查点,在分布野生鸢尾种类最多的辽宁省设立28个调查点,并以该省的气候分异为基础,以地貌为标志进行野生鸢尾资源分布规律的分析;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设立27个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选择没有人为干扰的植物群落,调查和记录该点分布的野生鸢尾种类、种群数量、生境条件及主要伴生植物。收集野生鸢尾资源共132份,其中在辽宁地区收集资源53份,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共收集资源79份。对照前人文献及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鸢尾属植物蜡叶标本进行种类鉴定,经鉴定132份材料分属于17个种、3个变种、4个变型及5份待定材料,其中野鸢尾(I. dichotoma)、白花马蔺(I. lactea)、粗根鸢尾(I. tigridia)、细叶鸢尾(I. tenuifolia)、囊花鸢尾(I.ventricosa)、矮鸢尾(I. kobayashii)、长尾鸢尾(I. rossii)、小黄花鸢尾(I.minutoaurea)、山鸢尾(I. setosa)、玉蝉花(I. ensata)、燕子花(I. laevigata)种间的形态特征差异较大,较容易被鉴定,而溪荪(I. sangguinea)与北陵鸢尾(I.typhifolia),紫苞鸢尾(I. ruthenica)与单花鸢尾(I. uniflora),长白鸢尾(I.mandshurica)与中亚鸢尾(I. bloudowii)两两之间在形态上近似,是种类鉴定的难点,只有将二者同时种植在一处观察对比,才能在视觉上对种间差异产生直接认识;3个变种分别为马蔺(I. lactea var. chinensis)、窄叶单花鸢尾(I. uniflora var. caricina)、大粗根鸢尾(I. tigridia var. fortis);4个变型分别为粗根鸢尾种下叶片极为狭窄的类型,野鸢尾白花变异类型,燕子花白花变异类型,溪荪白花变异类型。基于叶绿体ndhF序列,利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和贝叶斯推断(Bayesian inference, BI),以鸢尾属外Dietes robinsoniana和Moraea pritzeliana为外类群构建东北地区鸢尾属植物17个种、3个变种、1个变型、2个待定材料,共计32份试材的系统发育树。两种分析方法均显示本研究涉及的东北地区鸢尾属植物分类群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该类群被分成叁大类,即野鸢尾亚属、须毛状附属物亚属和无附属物亚属,该结果与赵毓棠(1985)确立的分类系统完全吻合;两种分析方法除对无附属物亚属无附属物组物种的聚类结构稍有不同外,二者得到的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BI树的支持率高于MP树;在形态上近似的种类都两两聚在一起,表明亲缘关系很近,种与变种均首先以较高的支持率聚在一支,同一种下来源于不同居群的试材均先聚为一支,没有出现跨种聚类的现象。参考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结合形态学特征并对照前人文献,将2个待定材料初步确定为北陵鸢尾种下的旱生类型和朝鲜鸢尾(Ikoreana Nakai)。以东北地区鸢尾属植物15个种、3个变种、1个变型,1个待定材料的根尖为试材,通过染色体常规压片,对各种类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研究,其中囊花鸢尾、矮鸢尾、长尾鸢尾、小黄花鸢尾、北陵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其余种类中多数与前人报道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核型略有不同,少数种类的染色体数目与前人报道不同。本研究中,在形态上近似的紫苞鸢尾、单花鸢尾和窄叶单花鸢尾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42;溪荪与北陵鸢尾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8;粗根鸢尾与大粗根鸢尾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18,而粗根鸢尾窄叶变型(采集于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该类型与陆静梅(1993)报道的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粗根鸢尾染色体数目一致。综合上述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和细胞学上的研究结果,结合资源调查数据,提出保留紫苞鸢尾、单花鸢尾和窄叶单花鸢尾的系统分类地位,给予北陵鸢尾旱生类型变种的分类地位的建议。并通过多方面证据表明在东北地区野生鸢尾属植物中矮鸢尾与囊花鸢尾的亲缘关系最近。依据东北地区的野生鸢尾属植物(17个种、2变种、1个变型)形态和生长习性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春花矮株类,另一类是夏花高株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类鸢尾属植物分别进行观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春花矮株类鸢尾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粗根鸢尾、窄叶单花鸢尾、单花鸢尾、紫苞鸢尾、长白鸢尾、中亚鸢尾、矮鸢尾、细叶鸢尾、小黄花鸢尾、长尾鸢尾;夏花高株类鸢尾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玉蝉花、北陵鸢尾、北陵鸢尾旱生类型、囊花鸢尾、燕子花、野鸢尾、溪荪、马蔺、山鸢尾。鉴于粗根鸢尾、窄叶单花鸢尾、玉蝉花自然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较大,且观赏性状好,繁殖效率高,推荐可将叁者直接应用于城市园林中;鉴于北陵鸢尾观赏性状好,但资源分布及种群数量少,建议对其开展繁殖和育种研究,进而培育出观赏价值更高且为人工繁育的北陵鸢尾品种群。(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10-11)

鸢尾属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鸢尾属观赏价值高、应用形式多样,可在乌鲁木齐地区越冬,是一种较好的园林绿化材料。通过对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的研究,掌握其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主要通过杂交、分株的方式对鸢尾属植物育苗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育苗可获得不同性状的子代,但生产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可能造成成苗率低。分株育苗方式具有周期短、性状稳定的特点,但无法获得新性状。应在实际生产应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育苗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鸢尾属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何承斌,龚燕兵.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J].植物科学学报.2019

[2].钱一萍.鸢尾属植物两种育苗方式对比研究[J].绿色科技.2019

[3].刘海荣,冀媛媛,史滟滪,李冰冰,齐力海.两种鸢尾属植物对模拟生物滞留池生态功能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8

[4].林峰,肖月娥,周翔宇,唐颖,高步红.25份鸢尾属植物基因组DNAC值的流式测定[J].草地学报.2018

[5].原海燕,张永侠,刘清泉,杨永恒,苗金.不同季节部分鸢尾属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8

[6].柯根星,吴丽萍,沈卫南,王霞.鸢尾属植物在福州地区引种初报[J].东南园艺.2017

[7].邸子真,张颖,王光函,邹桂欣,李国信.基于射干药效物质基础成分的鸢尾属植物质量控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

[8].余小芳,蒋喻林,刘宇婧,冯艺玫,周永红.基于形态学的8种鸢尾属植物分支分类学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

[9].毛立彦,于艳萍,宾振钧,龙凌云,黄显雅.国内鸢尾属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6

[10].郑洋.东北地区野生鸢尾属植物的分类与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鸢尾属植物论文-张伟,何承斌,龚燕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