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与信仰论文-曾钶锜

传说与信仰论文-曾钶锜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说与信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花夫人,民间传说,民间信仰,文化认同

传说与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曾钶锜[1](2019)在《粤港澳金花夫人的传说与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花夫人,又称"金花娘娘""金华夫人",是珠叁角地区颇为流行的掌管生育的神袛。金花夫人的传说最早在元大德年间已经出现,最初的故事形态简洁;明清两代传说情节内容逐渐丰富,金花夫人的神职从水神转变为生育神,职能越发明确,期间形成金花夫人信仰,受到岭南地区人民的崇拜。第一座金花庙建于广州仙湖旁,继而有河南金花庙;迄今粤港澳各地依然建有金花庙供奉金花夫人和奶娘们。民间还把农历四月十七日金花夫人的生辰定为"金花诞"加以庆祝,并有由参加诞日的女性组成的特殊组织"金花会"。粤港澳叁地同属岭南文化圈,以金花夫人信仰为联结,可以表现叁地共同的生育观念与生育理想,构成粤港澳之间的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项义华[2](2019)在《宗教、灵异与巫术——以义乌早期神异传说与民间信仰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宗教中的灵异现象和巫术因素是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义乌相传因乌孝传说而得名,早期巫风颇盛,多有神异传说,南朝时期更出现了两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宗教人物,其传道方式和影响途径颇为不同,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分析义乌早期神异传说和相关宗教史料入手,将地域现象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对民间宗教信仰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灵异现象、巫术因素作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杜靖[3](2019)在《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在空间中国生成中的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往民俗学界主张,秃尾巴老李是闯关东移民的保护神,但笔者认为,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只不过是一个集体表象,包含着摒弃父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而偏向姻亲和乡亲交往的集体意识。民众通过传讲秃尾巴老李传说并把它视作神明加以膜拜,目的在于通过互渗而获得其中的集体表象或集体意识,从而型塑或汉化了东北的底层社会。这与中国东南、华南和台湾地区的历史进程不太一样,文化中国在东南部的生长主要是借助父系体系及其价值观念,即宗族制度的推广与实践来完成的。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应该看到不同方向上的不同进路,而不应该淹没在碎片化的思考上。(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郑岚,丁嘉艺[4](2019)在《中日七夕传说中信仰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探究中日七夕传说中所蕴含信仰及其表现方式的异同,试图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七夕传说中都蕴含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但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七夕日期当中的数字"七"本身就包含了生殖崇拜的含义,而在数字"七"在日本则没有这方面含义,转而通过生殖力强的"竹子"来表达。另一方面,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两国在自然崇拜的表现也不同。中国通过"牛"来表现,而日本则通过"水"。(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8期)

游红霞[5](2019)在《妙善传说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妙善传说是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民俗叙事,将各个观音道场联结起来,并与南海观音信仰体系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构成了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空间谱系突出了信仰的整体性和互动性,确立了普陀山作为观音中心道场的地位,是信仰的秩序化表达。谱系学说是探析民间信仰问题的合理视角,避免了孤立的、无序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林玲[6](2019)在《炎帝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帝是史前时期的重要神话人物,秦汉之际与神农杂糅,享有“农业始祖”之称。先秦文献记载中,神农是农业文明发生时代的代表人物,而炎帝则是带有巫术宗教性质的火师,在汉代经过刘歆的附会以及后人的建构,炎帝与神农逐渐融为一人。在俗民信仰中,炎帝具有多重神格,是关系农业丰收、日常祸福的重要神祇。甘肃仇池、山西上党、陕西宝鸡、河南伊川、湖南炎陵、湖北随州等地都广泛流传着炎帝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本文探讨了炎帝的神格性质、部族迁徙、民间信仰和当代展演,对所搜集的炎帝神话典籍文献与口头文本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学界尚存争议的问题予以厘清、分析。此外,笔者通过对山西、陕西、湖南叁地炎帝文化的实地考察与比较,较为全面地展现出炎帝信仰的地域特色与炎帝文化的传承现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炎帝研究综述、本文的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四个方面。第二章,对炎帝神格性质的探析,主要是对炎帝原生神格“火神”、次生神格“农业神”、衍生神格“雨神”身份的论述。首先是对炎帝“火神”身份的分析,春秋时期《管子·轻重戊》《左传·昭公十七年》《国语·晋语四》等古籍皆言炎帝为火师。本小节通过梳理“五行说”与炎帝“火师”身份之间的文化渊源,重点探究炎帝如何在官方政治、民间信仰的推动下由“火师”逐渐被配为“南方之帝”,最终演变成“火神”的发展过程。其次在炎帝“农业神”神格一节中,对炎帝、神农二者身份如何被黏连予以分析梳理,认为后人推崇炎帝的重要原因在于“神农”赋予他的“农业神”身份。就炎帝农业功绩而言,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现谷种,教民耕种;二是始作耒耜,发展农业。再者是对炎帝“雨神”神格的讨论,该小节以现代语境下高平长畛村独特的“祈雨习俗——逼炎帝下雨”为例,深入挖掘当地求雨民俗仪式的宗教性、信仰的世俗性、方式的地方性等特征,展示出山西高平祈雨习俗中“暴尪求雨”“结神亲”等古俗遗存。第叁章,炎帝部族迁徙的地望辨析,本章侧重于对炎帝部族活动地域的梳理。学界炎帝故里之争由来已久,对“神农、炎帝分属二人”之说学界已达成共识,但对其“故里”探究时又将二者相混,本文主张炎帝、神农既非同一人,也非同一部族,故对二者传承地的分析应该分而述之,不可混为一谈。第一节分别对炎帝、神农的传承地进行考证,从“姜”“羌”字形相近、姜水与羌水同源、姜炎部族与古羌族活动地域范围的重合、上古时期秦陇一带生态环境四个角度出发,得出炎帝所生之地——姜水,属于秦陇文化圈;后通过对“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以及“淇山”由“标志性地名”转化为“文化性地名”的分析,得出“神农部族活动范围应在太行之野”的结论。第二节以“常羊山”为切入点,认为炎帝族与神农族由于部族征战、自然灾害等原因,最终融为一个部族。炎帝沿袭神农之号,故称炎帝神农氏;并进一步探究古上党地区的“羊头山”与甘肃一带“常羊山”的关系,明确炎帝部族迁徙所带来的“常羊山”与“羊头山”的山名更替,认为现代意义的“常羊山”较之最初典籍中的“常羊山”,地理位置已经发生了改易。第叁节首先对“陈”所在之地“宝鸡陈仓”与“河南淮阳”分别介绍,从炎帝部族战败迁徙与“陈、鲁二地的炎帝文化遗存”两方面入手,以证明炎帝部族在河南、山东一带也曾有过生产活动。第四节侧重于对炎帝“‘被’葬长沙”过程的梳理,主要分析了宋代、明代、清代叁朝“炎帝葬于茶乡之尾说”的定型过程。第四章,炎帝信仰的地域比较。本章以山西上党、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叁地的炎帝信仰为研究对象,试图展现出不同地域炎帝信仰的特征,即“庙宇碑记中炎帝信仰的功能性”“口承文本与崇火尚红习俗中炎帝信仰的地方性”“官祭与血祭下炎帝信仰的多元性”。通过对叁地炎帝信仰的考察与探究,勾勒梳理了山西上党地区明清碑刻所体现的炎帝信仰的社会规范性、民间宗族性、信仰多功能化等特征;陕西宝鸡地区口承文本、“崇火尚红”习俗与炎帝信仰的互动关系;湖南炎陵地区官祀(官祭)与民祀(血祭)、信仰的道统化、皇权力量等因素,对南方炎帝地域文化生成的促进作用。叁地炎帝信仰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衔接地方历史传统、承载俗民记忆的重要存在方式。第五章,当代炎帝神话与文化景观的互动。以山西高平炎帝陵为个案,重点论述在文化产业化思潮中炎帝神话传说的当代表述。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当代炎帝形象的叁个层面,即对其“人文始祖”身份的阐释、“民族精神象征符号”的宣扬以及民众对炎帝“俗神”身份的建构;通过典籍文献与民间口头文本的对读,分析在社会意识、国家话语的渗透下炎帝形象的生成与存在形态。第二节从神话文本、景观遗存、信仰仪式叁个方面来探究炎帝神话与文化景观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景观拥有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和由人类生命活动体验而赋予它的文化属性。景观记忆的激活,往往需要依托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等活态资源来实现。第叁节则是针对炎帝陵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呈现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兼具全国性炎帝文化的共通特质,总体表现为文化上差异性的不断消解,趋同性的不断增强。炎帝神话传说产业化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的模式化,对文化景观打造的平庸化,以及在生产性保护发展走向上的滞后,都大大削弱了炎帝文化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讲好高平自己的炎帝故事”“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完善相应公共服务设施”是山西高平炎帝陵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注重活态资料的挖掘,试图通过对地方口头传说、庙宇碑刻、庙会活动、信仰习俗的分析,对炎帝神话传说的民间形态予以描述。每一部分力求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或是对以往学术讨论的整理爬梳,或是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或是结合新发现的地方材料进行论述阐发。本文将炎帝文化置放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科背景下考察,注重对炎帝文化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特定存活地域的探究,以期呈现出炎帝神话传说的地方历史传统与当代民众信仰现状。(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石硕,邹立波[7](2019)在《“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定旧称"打箭炉",是清初以来因边茶贸易兴起的一座汉藏共居的着名边城。汉人移民大量进入后,为增进与藏人的文化整合,围绕地名、人名及信仰进行了一系列主观建构:先是塑造"打箭炉"地名及附会诸葛亮"让一箭之地"传说,接着建构出"郭达将军"和"郭达将军庙",最终发展出汉、藏民族"同祀共欢"的"将军会"。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主观建构,遵循"借用"原则,在妥协、兼容和尊重藏文化特质基础上,通过"求同"途径达成"共享",并将"共享"发展至信仰层面,实现与藏人的文化整合。这既是清代以来汉藏民族进行大规模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对理解历史上乃至当今汉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也不乏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9年03期)

张翠霞[8](2019)在《节日传说、民间信仰与地方史的互动研究——以绕叁灵传说为研究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绕叁灵传说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口头传说与民间信仰彼此粘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节日传说在外来佛教本土化过程中被借用,后又被迭合嫁接到南诏地方王权的传说叙事体系中,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解释绕叁灵节日起源及南诏王权来源的基本版本。绕叁灵传说不仅是一个民间文学"文本",更是一个社会史"文本"。它不仅承载着白族民众深层的自然崇拜与农耕信仰,而且在与民间信仰的广泛互动中,为佛教本土化播布提供了一个粘附性支点,并在与南诏、大理国政治王权的博弈中成为民众历史叙事的"地方性话语"。(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钱寅[9](2019)在《从观音菩萨到妈祖——民间信仰传说形成的一种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妈祖的传说中,妈祖是观音菩萨所托生,因此妈祖和观音菩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妈祖与观音菩萨之间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联系。妈祖信仰最初形态只是当地的海神信仰,与观音信仰并无直接干涉。在白莲教的影响下,弥勒下生的故事刺激了观音托生妈祖故事的形成。妈祖最终和观音菩萨产生了联系,成为观音菩萨的托生和化身,呈现出观音化的特点。妈祖从形象到功能不断向观音菩萨靠近,同时妈祖湄洲岛圣境也实现了观音普陀圣境的迁移和重建,并成为妈祖信仰圣境之祖。(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叶远飘[10](2018)在《再论吐蕃史前贵族阶层的葬俗及其信仰——以“天赤七王”传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西藏地区藏族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的史料与从横断山脉一带收集到的田野资料,西藏史前的丧葬风俗及其信仰得以"再论"。"天赤七王的陵墓建在天上"之传说实际上隐喻的是西藏史前贵族阶层实行的一种"肢解尸体,并且不起坟丘的二次乱骨葬"。这种葬式体现了西藏史前母系社会的人们集天神崇拜与祖先(母系)崇拜为一体的原始信仰。(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8年12期)

传说与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民间宗教中的灵异现象和巫术因素是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义乌相传因乌孝传说而得名,早期巫风颇盛,多有神异传说,南朝时期更出现了两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宗教人物,其传道方式和影响途径颇为不同,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从分析义乌早期神异传说和相关宗教史料入手,将地域现象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对民间宗教信仰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灵异现象、巫术因素作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说与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1].曾钶锜.粤港澳金花夫人的传说与信仰[J].文化遗产.2019

[2].项义华.宗教、灵异与巫术——以义乌早期神异传说与民间信仰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9

[3].杜靖.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在空间中国生成中的文化意义[J].地域文化研究.2019

[4].郑岚,丁嘉艺.中日七夕传说中信仰的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2019

[5].游红霞.妙善传说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空间谱系[J].华中学术.2019

[6].林玲.炎帝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D].山西大学.2019

[7].石硕,邹立波.“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J].思想战线.2019

[8].张翠霞.节日传说、民间信仰与地方史的互动研究——以绕叁灵传说为研究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19

[9].钱寅.从观音菩萨到妈祖——民间信仰传说形成的一种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叶远飘.再论吐蕃史前贵族阶层的葬俗及其信仰——以“天赤七王”传说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标签:;  ;  ;  ;  

传说与信仰论文-曾钶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