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注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维持液,微量泵,中心静脉导管
输注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郑娟,林兰,林艳萍,张丽[1](2018)在《维持液输注途径对微量泵使用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液的两种不同输注途径对微量泵使用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的影响。方法将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用注射器抽取维持液50 ml与微量泵泵入治疗药物用叁通开关连接,速度伴随泵入治疗药物的速度调节,总泵入速度之和为9 ml/h;对照组用输液器滴入维持液,速度5滴/min。比较两种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的影响以及24 h维持液使用量。结果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的回血率、维持液倒流率和24 h维持液使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维持液使用微量泵伴随治疗药物同时泵入,在低流速时可降低维持液倒流及导管回血的概率,同时减少额外输液量。(本文来源于《白求恩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韩磊,张文卿,孙寰,陆发承,简远熙[2](2017)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输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AQP1、AQP2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通过肾动脉和尾静脉移植方式对大鼠慢性肾病(CKD)模型肾损伤修复的疗效,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CKD大鼠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差异的影响。方法实验取50只大鼠,2只制备骨髓MSC;36只经尾静脉输注阿霉素构建CKD模型,随机分为阿霉素CKD(A-C)组(n=12)、骨髓MSC经肾动脉输注(M-A)组(n=12)、骨髓MSC经尾静脉输注(M-V)组(n=12);另12只为正常对照(N)组。末次骨髓MSC移植隔1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钠及血清白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AQP1、AQP2表达。结果与A-C组相比,M-V组、M-A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及24 h尿量均增高(P<0.05),24 h尿蛋白及血清钠水平均降低(P<0.05),M-A组24 h尿蛋白较M-V组降低更明显(P<0.05)。M-V组、M-A组大鼠肾脏AQP1、AQP2表达均较A-C组降低(P<0.05),M-V组、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SC移植可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尿蛋白、血清钠和肾实质细胞内AQP1、AQP2表达,对修复阿霉素CKD大鼠肾损伤有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肾动脉途径移植效果优于外周静脉途径,但两种移植途径的效果差异与AQP1、AQP2表达无明显关联。(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彭芳慧[3](2017)在《新生儿期不同静脉途径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讨新生儿期经不同静脉途径输注高渗性药物、刺激性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8月选取96例需要输注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的新生儿参与研究试验,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48例经四肢浅静脉留置针,Ⅱ组4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评估该两种静脉输注方案的应用情况。结果Ⅱ组患儿的留置针使用时间为(71.8±12.5)h,相比Ⅰ组的(50.2±10.8)h显着延长(P<0.05)。两组患儿在试验期间有产生静脉炎,Ⅱ组发生率为6.25%,显着比Ⅰ组的发生率(18.75%)显着降低(P<0.05)。结论对新生儿输注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经颈外静脉途径给药可显着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且尽量避免引发静脉炎,总体效果较经四肢浅静脉途径给药理想,值得推荐。(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7年10期)
陆春梅,吕娜[4](2017)在《高渗药品静脉输注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渗药品输注具体应选用哪一种输注途径,护理常规并没用硬性的规定,护士在此类药品输注中,究竟选用那一种输注途径才算最佳,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将输液途径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哲学思考汇报如下。(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7年03期)
孙晓伟,黄皓,周勇军,陈晓丽,乔鹏鑫[5](2017)在《不同输注途径对荧光素酶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经静脉途径输注且归巢至骨髓的比例极低,而经股骨途径输注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输注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红荧光蛋白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生物发光法观察不同数量级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1×10~6,1×10~5,1×10~4)在体外孔板及游离股骨内的荧光成像情况,筛选出最佳浓度。分别经小鼠股骨和尾静脉途径输注最佳浓度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生物发光、病理切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法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体内荧光分布及细胞数量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1)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荧光强度:在体外,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强度与细胞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在体内,细胞输注后股骨组荧光细胞首先出现在股骨,后迅速扩散至肺,尾静脉组荧光细胞输注后迅速扩散至肺,24 h后两组荧光细胞均在脾脏、肝脏等处可见;(2)细胞分布和迁移情况:生物发光法能够实现细胞在小鼠体内分布和迁移的活体观察,细胞输注后5 min,在两组小鼠的肺脏处开始出现荧光,15 min后双肺荧光强度达到高峰,24 h后可扩散至肝、脾等组织。经股骨途径与尾静脉途径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结果证实,经骨髓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均不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骨髓。(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张美华,余卫,王巧瑜,温凌,萧间开[6](2016)在《经不同输注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腹腔注射与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10只体重约80 g的雄性清洁级SD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另选取体重220~250 g的成年大鼠60只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肝衰竭模型制备以及BMSCs输注治疗。将其中15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下的45只均给予白毒伞粗毒素灌胃制备肝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肝衰竭模型组、经腹腔注射治疗组及经尾静脉注射治疗组。对两治疗组予BMSCs经两种途径输注治疗,对比各组大鼠7 d生存率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情况。结果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SD大鼠体重减轻明显更少(P<0.05),7 d生存率要明显更高[73.3%、80.0%VS 20.0%](P<0.05),两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治疗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均较肝衰竭模型组显着改善(P<0.05),两治疗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与其他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注射和经尾静脉注射两种输注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着改善大鼠肝功能衰竭,且效果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6年20期)
段素唐,谭庆华,秦亚辉[7](2016)在《肿瘤患者CIK细胞的输注途径及护理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学的发展,细胞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作为第叁类医疗技术进入临床,后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之首[1],也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4大治疗手段。CIK细胞是免疫治疗中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CIK细胞输注有不同的途径,以避免回输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在肿瘤临床治疗中获得理想疗效。现对恶性肿瘤CIK细胞输注途径的选择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护理与康复》期刊2016年04期)
梁月丽[8](2015)在《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主要从护理方面对肠外营养输注途径以及其中的护理助理事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肠外营养输注技术中的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2014年经过肠外营养输注治疗的其中560例患者所设计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肠外营养输注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康复和住院期。结论:肠外营养输注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5年17期)
徐慧,郝美丽,姜采荣[9](2015)在《新生儿期不同静脉途径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在新生儿疾病输注高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钙剂、多巴胺等刺激性药物后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静脉用药途径。方法选择我院就诊新生儿患者需要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1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4例,对照组54例。试验组54例采用颈外静脉置管,对照组54例采用四肢浅静脉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留置套管针时间为70.04±14.77小时,对照组静脉留置套管针时间49.49±14.543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有发生静脉炎,但发生率实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注高渗药物及刺激性药物后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四肢浅静脉组,且发生静脉炎少,是新生儿期较好的静脉用药途径。(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23期)
邱宝安,吴印涛,赵文超,夏念信,杨英祥[10](2015)在《不同途径输注DC-CIK联合TACE治疗进展期肝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联合TACE对进展期肝细胞癌的治疗价值。方法自2011年3月1日—2014年1月1日,选取收治入院的进展期肝细胞癌146例,随机分成3组。A组51例,单纯行TACE治疗;B组46例,行TACE治疗+外周静脉回输DC-CIK细胞治疗;C组49例,行TACE治疗+肝动脉回输DC-CIK细胞治疗。观察治疗后AFP、肝功能、肿瘤进展情况、T细胞亚群变化、毒副作用及病人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CD3+、CD4+和C组CD3+、CD4+、CD8+及CD4+/CD8+均高于A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B、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组和B组半年进展率、生存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C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CIK联合TACE较全身应用CIK联合TACE是安全的方法,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输注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通过肾动脉和尾静脉移植方式对大鼠慢性肾病(CKD)模型肾损伤修复的疗效,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CKD大鼠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差异的影响。方法实验取50只大鼠,2只制备骨髓MSC;36只经尾静脉输注阿霉素构建CKD模型,随机分为阿霉素CKD(A-C)组(n=12)、骨髓MSC经肾动脉输注(M-A)组(n=12)、骨髓MSC经尾静脉输注(M-V)组(n=12);另12只为正常对照(N)组。末次骨髓MSC移植隔1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钠及血清白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AQP1、AQP2表达。结果与A-C组相比,M-V组、M-A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及24 h尿量均增高(P<0.05),24 h尿蛋白及血清钠水平均降低(P<0.05),M-A组24 h尿蛋白较M-V组降低更明显(P<0.05)。M-V组、M-A组大鼠肾脏AQP1、AQP2表达均较A-C组降低(P<0.05),M-V组、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SC移植可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尿蛋白、血清钠和肾实质细胞内AQP1、AQP2表达,对修复阿霉素CKD大鼠肾损伤有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肾动脉途径移植效果优于外周静脉途径,但两种移植途径的效果差异与AQP1、AQP2表达无明显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注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郑娟,林兰,林艳萍,张丽.维持液输注途径对微量泵使用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8
[2].韩磊,张文卿,孙寰,陆发承,简远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输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AQP1、AQP2表达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7
[3].彭芳慧.新生儿期不同静脉途径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临床研究[J].海峡药学.2017
[4].陆春梅,吕娜.高渗药品静脉输注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哲学思考[J].健康之路.2017
[5].孙晓伟,黄皓,周勇军,陈晓丽,乔鹏鑫.不同输注途径对荧光素酶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
[6].张美华,余卫,王巧瑜,温凌,萧间开.经不同输注途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鼠白毒伞中毒致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
[7].段素唐,谭庆华,秦亚辉.肿瘤患者CIK细胞的输注途径及护理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6
[8].梁月丽.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
[9].徐慧,郝美丽,姜采荣.新生儿期不同静脉途径输注高渗及刺激性药物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0].邱宝安,吴印涛,赵文超,夏念信,杨英祥.不同途径输注DC-CIK联合TACE治疗进展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