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机制论文-郑艺

球化机制论文-郑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球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Z80镁合金,应力球化,力学性能,应力球化机制

球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艺[1](2013)在《AZ80镁合金应力球化工艺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是目前工业应用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含铝量为8%的AZ80镁合金是典型的高强度和可进行淬火时效强化的合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镁合金的热处理时间较长,强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随着传统热处理工艺所暴露出的对优化材料组织性能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热处理中引入弹性应力成为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新方法。本文采用AZ80镁合金,对其进行应力球化工艺及机制研究。首先确定了镁合金固溶和球化工艺的参数,并通过高温拉伸曲线确定了球化中加载的弹性应力数值范围,确定了具体的试验工艺。并对试验后的合金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组织的观察与分析。分别讨论了球化时间、球化温度、炉冷工艺和球化应力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出了最佳的球化工艺,并对合金的各个组织状态进行了金相、SEM和TEM观察,通过XRD、EDS和菊池线分析鉴定了物相和元素成分及含量,对拉伸试验后的断口进行了断口金相分析和断口扫描分析。最后分别探讨了应力球化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应力球化机制和合金断裂机制。研究表明,AZ80镁合金最佳的球化工艺为:固溶400℃-10h后炉冷至240℃,空冷后进行240℃-2h-35MPa球化;应力球化后维氏硬度达到85.9,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是93.2MPa、199.2MPa和11.4%,同比无应力球化处理,分别提高了2.3%、23%、4.3%、4.5%。应力球化后的组织是由连续析出相和部分球化的不连续析出相分布在镁合金基体上所组成的。在球化中,发生了层片状不连续析出相的球化和连续析出相的析出。同比无应力球化,应力球化合金的不连续析出相的层片球化程度更高,连续析出相形核更多、尺寸更大,弹性应力促进了球化过程和析出长大过程。在应力球化中,弹性应力并没有导致新相生成。弹性应力分别作用于层片的长宽厚方向,增加了不连续析出相层片的应变能,促进了层片的断开并使层片扭曲变形,且弹性应力有利于铝原子按空位机制的扩散,促进了连续析出相的长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3-12-01)

Maity,J,Saha,A,Mondal,D,K,Biswas,K[2](2013)在《钢在上临界温度附近循环热处理过程中加速球化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经研究了0.6wt%碳钢在循环热处理下加速球化的机制,循环热处理包括在其上临界温度(A3)反复短期保温,随即空冷。由于扰动和片层增厚引起的热槽和改进的毛细作用都认为是快速球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这和传统的次临界球化过程形成对照,后者是终止迁移过程控制反应机制。新的作用是由于在A3以上即使在每个周期的短期保温下,原子有更大的移动性和在潜在的扩散位置上片层受阻引起片状珠光体破碎成球状渗碳体。(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技术与装备》期刊2013年02期)

杨洪波,王快社,王庆娟,朱伏先[3](2012)在《GCr15轴承钢渗碳体球化的长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渗碳体粒化后冷却至710℃保温不同时间淬火的GCr15轴承钢渗碳体的球化长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渗碳体颗粒球化长大由相变和Ostwald熟化两种机制实现,保温时间少于240 min时主要为相变机制,保温时间多于240 min时主要为Ostwald熟化机制;渗碳体颗粒全面起动Ostwald熟化机制的临界半径γc为0.105μm;无论是相变机制还是Ostwald熟化机制,晶界处渗碳体颗粒的平均长大速率(0.0056μm/min)高于晶粒内部渗碳体颗粒的平均长大速率。(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王江涛[4](2011)在《添加剂表面修饰及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纳米球化与耐磨减摩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摩擦磨损自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全新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摩擦副的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自修复膜,将摩擦副之间的摩擦转换为自修复膜层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摩擦副的磨损量,提高摩擦副的抗磨减摩性能。运用这项技术可以降低工业生产链上的能源消耗,降低运行中装备的能源消耗,降低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油耗,同时降低材料的摩擦磨损。本文在不同条件下对自修复粉体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探索自修复材料的抗磨减摩机理,结论如下:1、运用不同的修饰剂和修饰工艺对自修复粉体进行分散,对比发现,用聚合接枝法以油酸做修饰剂修饰后的粉体通过球磨机球磨分散后,能够长期悬浮在润滑油中。经1000℃热处理过的粉体分散性比热处理前稍差。2、随着摩擦时间的增长,基体表面逐步被自修复膜覆盖,摩擦系数逐渐降低,当基体表面全部被自修复膜覆盖后,摩擦系数稳定在最小值。3、在不同的粉体添加量和混合比例的对比中发现,当粉体混合比例为8:2添加量为1.5%时,粉体具有较好的摩擦性能。用不同修饰剂修饰后的粉体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后发现,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修饰后的粉体能在不到3h将摩擦系数降到最小值,并且摩擦系数降到0.01以下,表现出较优异的摩擦性能。4、摩擦系数低的油样颗粒基本成球形,并且成球率越高,摩擦系数越低;通过粗糙度测试结果对比,摩擦系数与表面的粗糙度关联度不大。5、通过对自修复粉体摩擦试验后的结果归纳出成膜和成球机理:(1)羟基硅酸镁属于层状硅酸盐,在持续的机械力和摩擦化学作用下,层状硅酸盐的片层发生滑动,使表面形成一层膜层,并向周围扩展,部分粉体吸附沉积在磨损处;(2)在机械剪切力的作用下,不规则的颗粒逐步形成球形颗粒,在已修复的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微小的球形微粒载运层,使摩擦系数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1-06-01)

陈慧琴,曹春晓,郭灵,林海[5](2009)在《TC11钛合金片层组织热变形球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EM、SEM和EBSD等组织分析技术研究了β退火态片层组织TC11钛合金两相区热变形球化过程中组织的精细结构和晶界特征。结果表明,片层组织的球化过程包括α片内小角度晶界形变和回复亚结构的形成、β相沿亚晶界扩散和晶界滑动作用下片层的解体以及晶界扩散和滑动驱动下α晶粒的球化和组织的均匀化。EBSD测试结果揭示了片层组织两相区热变形的球化机制为α相的连续动态再结晶和β相的动态回复或不连续动态再结晶过程。(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9年03期)

祝渊,任克刚,陈克新,周和平[6](2007)在《悬浮燃烧合成二氧化硅中的粉体球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粉为原料,利用悬浮燃烧技术于1000℃下合成了球形二氧化硅粉体。产物在XRD图谱中,于2θ=22°左右有1个宽峰;且XRF结果显示,产物中硅氧比为1:1.95。同时SEM照片表明,产物呈完整的球形,粒径在50~500nm之间分布。本文重点讨论了硅粉在悬浮燃烧过程中的球形化机制。(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7年S1期)

赖运金[7](2007)在《钛合金片状组织演变机制与球化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双性能或渐变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结构制造技术,是提高未来发动机构件在恶劣环境下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许多发达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可控应变锻造是获得双性能或渐变功能压气机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片状组织球化机理是可控应变锻造的技术核心。因此,研究Ti-17合金的片状组织球化机理,对于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潜力,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热模拟压缩试验、光学会相、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多种手段对Ti-17合金变形过程中的片状α分解规律和球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揭示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变形程度对Ti-17合金高温流动应力的影响规律,采用Zener-Hollomon参数建立了基于双曲正弦的Ti-17合金高温变形流动应力本构关系,形式简单,拟合精度高。 发现Ti-17合金具有明显的不连续屈服现象,用传统的静态理论(即固溶原子钉扎—脱钉理论)无法进行合理解释。首次引入动态理论对Ti-17合金不连续屈服现象进行解释,认为不连续屈服现象应该与晶界突然增殖大量可动位错有关,从而使动态理论在两相钛合金中得到验证。 发现合金在较高应变速率下具有明显的流动软化特征,阐明了变形温度越低、应变速率越高,流动软化越明显的规律。揭示了温升效应、片状组织球化和片层弯折是产生流动软化的主要原因。 建立了Ti-17合金片状组织球化的动力学曲线,揭示了变形程度、变形速率、变形温度等热力学参数对球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发现变形程度对组织球化的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变形速率最小。变形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低,越有利于球化。Ti-17合金片状组织开始球化的临界应变量约为0.2~0.4,完全球化的临界应变量为0.9~1.4。 提出片层α相在与压缩轴平行的方向上弯曲分离,垂直方向上平直分离的α片层解体机制,成功地建立了Ti-17合金片状组织的动态球化模型。为工程生产中进行组织预测与控制,以及热变形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3-01)

贾艳桦,张鸿,王自东,吴茹强,乔祯[8](2005)在《影响FeSiMg8RE5合金球化反应的微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采用不同工艺生产的FeSiMg8RE5合金,球化反应的剧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微观机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通过电弧炉并且采用氮气搅拌生产以及通过中频炉生产的球化剂,存在比较多的团絮状分布的高镁相,而电弧炉压镁不采用氮气搅拌工艺生产的球化剂却没有这种组织。通过透射电镜对这种组织进行观察发现Mg是以MgSi2形式存在而且在合金中呈现弥散分布状态。在球化反应时,Mg的释放是缓慢的,造成球化反应平缓而且球化反应时间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贺毅,王学前[9](2002)在《高碳钢球化机制与Ac_(1f)透烧球化退火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碳钢球化退火机制进行了研究 ,认为碳化物球化的核心是加热时的剩余碳化物 ,若加热时得到不均匀奥氏体和剩余碳化物组织 ,则奥氏体过冷分解是α相在碳化物质点间单独形核 ,随后两相以幂函数规律各自独立呈球状急速长大成粒状珠光体 (PS)组织 ;当加热得到均匀奥氏体和剩余碳化物时 ,过冷奥氏体的分解按两相相互激发形核及随后的合作、协调、匹配长大成层片状珠光体 (PL)。由此开发出Ac1f透烧加热的球化退火工艺 ,生产试验取得了球化质量好、生产周期短及节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02年05期)

刘相法,边秀房,刘玉先,张国华,马家骥[10](1997)在《铝合金中Fe相形态的遗传性及球化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表明,铝合金中的Fe相形态及结构存在明显的遗传性.本文提出了消除针片状Fe相遗传性、培育Fe相新晶核并使之球化的处理工艺,从而达到消除针片状Fe相危害的目的,并对Fe相球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1997年10期)

球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已经研究了0.6wt%碳钢在循环热处理下加速球化的机制,循环热处理包括在其上临界温度(A3)反复短期保温,随即空冷。由于扰动和片层增厚引起的热槽和改进的毛细作用都认为是快速球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这和传统的次临界球化过程形成对照,后者是终止迁移过程控制反应机制。新的作用是由于在A3以上即使在每个周期的短期保温下,原子有更大的移动性和在潜在的扩散位置上片层受阻引起片状珠光体破碎成球状渗碳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球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郑艺.AZ80镁合金应力球化工艺及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3

[2].Maity,J,Saha,A,Mondal,D,K,Biswas,K.钢在上临界温度附近循环热处理过程中加速球化的机制[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3

[3].杨洪波,王快社,王庆娟,朱伏先.GCr15轴承钢渗碳体球化的长大机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

[4].王江涛.添加剂表面修饰及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纳米球化与耐磨减摩机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5].陈慧琴,曹春晓,郭灵,林海.TC11钛合金片层组织热变形球化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

[6].祝渊,任克刚,陈克新,周和平.悬浮燃烧合成二氧化硅中的粉体球化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

[7].赖运金.钛合金片状组织演变机制与球化动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8].贾艳桦,张鸿,王自东,吴茹强,乔祯.影响FeSiMg8RE5合金球化反应的微观机制研究[C].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9].贺毅,王学前.高碳钢球化机制与Ac_(1f)透烧球化退火工艺[J].金属热处理.2002

[10].刘相法,边秀房,刘玉先,张国华,马家骥.铝合金中Fe相形态的遗传性及球化机制的研究[J].金属学报.1997

标签:;  ;  ;  ;  

球化机制论文-郑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