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计量辨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计量诊断,中医药治疗,配伍规律
计量辨证论文文献综述
祝海锐[1](2017)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的计量诊断及文献用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候,归纳总结各证型的特征症状与体征。2.探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证型的用药配伍规律。材料与方法:使用计算机以“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病案举例、典型病例、中医中药”等关键词为检索途径,检索近十年来(从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06~2016年),万方数据库(2006~2016年),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2006~2016年),挑选出涉及到中医辨证、中医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301篇,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共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121篇。在121篇文献中涉及到辨证分型的文献36篇,共5138例,专方、复方或经验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101篇,以法论治的临床研究文献20篇,总结出65位医家各自的辨证分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本病关于辨证分型方面的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LR向前)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利用朱文峰《常见症状计量诊病》中规定的证素辨证方法,对筛选因素进行赋分,进而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证候计量诊断表,归纳总结常见证型的特征症状与体征。进一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典型病例、名老专家医案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献106篇,探求不同证型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本文总结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依次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肝郁气滞六种证型。2.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证型特征症状与体征分别为:(1)痰瘀互结证:胁肋刺痛、胁下痞块、面色晦暗;兼见胸脘痞满、纳差、厌油腻、肢体困重。舌质暗红、有瘀斑,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2)肝郁脾虚证:胁肋隐痛、乏力、心烦易怒、腹痛;兼见腹部胀满、恶心、纳差、喜叹息。舌淡红,苔白腻,有齿痕,脉弦细。(3)痰湿内阻证:形体肥胖、胁肋隐痛、肢体困重、大便黏滞;兼见脘腹胀满、乏力、纳差、恶心、头晕。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4)气滞血瘀证:胁肋隐痛、胸脘痞闷、肝脾肿大、心烦易怒;兼见乏力、纳差、腹胀。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5)湿热内蕴证:胁肋隐痛、腹胀、大便黏滞;兼见皮肤黄染、小便色黄、口黏腻、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6)肝郁气滞证:肝区叩痛、心烦易怒、胁肋隐痛、胸闷、喜叹息;兼见偶有嗳气、纳差、大便不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3.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涉及用药142味、36小类、7大类。所用药物集中在祛逐水湿类、补益类、活血类、理气类和消食类。而补血、利湿退黄及清热类的使用也较高。4.非酒精性脂肪肝常见证型的用药规律,痰瘀互结证多用祛逐水湿类+活血类+补益类+理气类;肝郁脾虚证多用补益类+祛逐水湿类+理气类+活血类;痰湿内阻证多用祛逐水湿类+补益类+理气类+活血类;湿热内蕴证多用祛逐水湿类+活血类+清热类+理气类;肝郁气滞证多用理气类+补气类+祛逐水湿类+活血类+清热类;气滞血瘀证多用理气类+补气类+活血类+祛逐水湿类+消食类。5.活血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丹参、郁金、川芎、桃仁、姜黄、泽兰、红花等;祛逐水湿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泽泻、茯苓、半夏、荷叶、虎杖、茵陈、苍术、厚朴、薏苡仁、桂枝、生姜等;理气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陈皮、枳壳、枳实、香附、青皮、川楝子、柴胡、葛根等;补益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白术、白芍、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枸杞子、黄精等;清热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决明子、赤芍、夏枯草、黄连、黄芩、牡丹皮、板蓝根、败酱草等;消食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神曲等;泻下类药物应用优选次序依次为:大黄、火麻仁、郁李仁。结论:1.依据NAFLD常见证型的特征证候群,建立6个常见证型计量诊断表。2.目前NAFLD的治疗主要原则,即祛湿、化痰、活血辅以疏肝、健脾,消补相兼,辨证施治。3.NAFLD治疗用药覆盖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行气类及健脾类、补益类药物,贯彻了治标与治本、祛邪与扶正并举的原则。(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冬爱,陈琳琳[2](2016)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西医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个中医证型中有意义的辨证计量进行筛选,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患者的用药特点。结果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的患者比例(P<0.05)。300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体征为纳呆、脉弦。对300例患者的9个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计量诊断发现,各证型均有3个以上贡献率较大的变量。柴胡、丹参为300例患者中医方剂中应用频数最多的药物。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周铭心,王玲[3](2015)在《虚证之计量辨证方法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与经验结合角度审视虚证类型,将其厘定为气血阴阳虚证与五脏虚证,通过脉症与证候之间多元性病机联系,建立辨识气血阴阳虚证与心肺脾胃肝肾虚证之双层虚证计量辨证方法。前者可单独使用,亦可作为后者之辨证前提;后者可在前者四虚定性基础上,用于辨识分属于心、肺、脾、胃、肝、肾等病位之17种证候类型,进而尚可对四虚证与17虚证进行平人(未构成虚证)、潜证、轻证、显证、重证等证情轻重识别。(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5年01期)
李丽娜,高凌云[4](201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文献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中医辨证文献进行分析,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计算机及手工检索2011年以前中医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相关文献,对文献分层,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文献发表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6年是一转折点。文献发表量中研究证型与指标占37.2%、证型34.3%、有合并症的辨证占16%,辨证治疗占12.4%,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整体病的辨证占66.4%。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2000年开始起步,2006年是辨证研究的转折点。研究正处于初始时期,此领域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系统化发展。(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郑洁中[5](2013)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辨证计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以往脾气虚证计量诊断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病证结合,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计量诊断方法,以促进脾气虚证计量诊断的细化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方法:设计“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临床辨证资料登记表”,按照纳入条件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把收集的病例分为脾气虚组和非脾气虚组,对病例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性别比较采用z2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病例的四诊资料,作图并检验不同分组的病例在分度症状上的分布差异。对部分症状、体征合并,重新检验其在脾气虚组与非脾气虚组的分布差异,并结合中医理论筛选相关的症状、体征。运用经典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运用最大似然判别分析建立计量诊断表,并转换为诊断计分表。按照判别函数和诊断计分表重新分类病例,作McNemar检验及一致性检验。按照DME的要求,对建立的计量诊断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分别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创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结果:共收集病例150人,其中脾气虚组73人,非脾气虚组77人。脾气虚组与非脾气虚组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运用统计学方法和运用中医理论各筛选出8项指标与12项指标作为判别分析指标(表3)。建立了判别函数(1)、判别函数(2)和诊断计分表(一)(表6)、诊断计分表(二)(表9)。判别函数与诊断计分表对原始病例的诊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McNemar检验及一致性检验均提示与原诊断标准较为一致。其中,诊断计分表(一)与诊断计分表(二)对原始资料的判别结果完全相同,正确率均为90.7%,与原诊断标准一致性Kapppa=0.813。根据12项指标建立的判别函数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3.3%。其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1.4%;阳性似然比为23.21,阴性似然比为0.10。交互验证,对脾气虚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0.4%,对非脾气虚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6.1%,分类正确率可达93.3%。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2010进行编程,根据诊断计分表(一)编写出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结论:本文建立的判别函数与诊断计分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度且判别正确率近似,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虽然用判别函数(2)进行诊断正确率较其他方法稍高,但考虑到临床实际操作方便,更推荐使用诊断计分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梁昊,周小青,雷丽萍[6](2013)在《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计量诊断和证素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两个新兴领域,症状的计量可以从症状的主次、诱发因素、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善了证素辨证体系,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周小青,梁昊,雷丽萍[7](2012)在《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计量诊断学和证素辨证学是中医诊断学的两个新兴领域,本文从症状计量角度阐述计量诊断如何与证素辨证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01)
江启煜,孙晓生[8](2010)在《试论“辨证元”计量诊断模型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辨证计量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以证候、证型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为出发点,结合中医辨证的模糊性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尝试描述"辨证元"计量诊断模型的基础架构与基本思路,剖析该模型与证素辨证计量模型的异同,并揭示该模型的科学性与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江启煜,孙晓生[9](2009)在《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新方法——辨证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方法基础上,阐述一种新型的"辨证元"计量诊断法。辨证元计量诊断法由证素辨证体系发展而成,它将辨证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组合成最小的运算单元,既能体现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又能对辨证元素进行客观的量化,将此计量诊断法应用于计算机辨证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09年11期)
熊卫红,张葆现,王鹏[10](2009)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中老年最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目前其证候分类尚未统一,有行业标准、学会标准及个人经验总结等,笔者采用指数和法、指数和临界值法对ASO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化、定量化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期刊2009-05-22)
计量辨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西医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个中医证型中有意义的辨证计量进行筛选,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患者的用药特点。结果 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的患者比例(P<0.05)。300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体征为纳呆、脉弦。对300例患者的9个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计量诊断发现,各证型均有3个以上贡献率较大的变量。柴胡、丹参为300例患者中医方剂中应用频数最多的药物。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计量辨证论文参考文献
[1].祝海锐.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辨证的计量诊断及文献用药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2].杨冬爱,陈琳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6
[3].周铭心,王玲.虚证之计量辨证方法设计[J].新疆中医药.2015
[4].李丽娜,高凌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文献计量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5].郑洁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辨证计量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6].梁昊,周小青,雷丽萍.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7].周小青,梁昊,雷丽萍.症状计量与证素辨证[C].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2012
[8].江启煜,孙晓生.试论“辨证元”计量诊断模型的基础[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9].江启煜,孙晓生.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新方法——辨证元[J].新中医.2009
[10].熊卫红,张葆现,王鹏.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C].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