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钌论文-陈杨

纳米钌论文-陈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性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羧甲基纤维素,氯化钌,吡喃并吡唑衍生物

纳米钌论文文献综述

陈杨[1](2018)在《自组装构建磁性纳米钌杂化材料及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分反应是快速合成具有分子多样性杂环化合物的有力策略。理想的多组分反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生成含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特别是氮杂环化合物是药物和农业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一类化合物。吡喃并吡唑衍生物和多氢喹啉衍生物是一类具有极其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Fe_3O_4表面具有活泼基团,可用于固定或吸附金属催化剂(如Au,Pd,Pt,Cu,Ni,Co,Ir等)、有机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是具有羟基(-OH)和羧基(-COOH)活性位点的纤维素衍生物,具有离子交换性能。利用这种离子交换特性,通过CMC-Na与Fe(II)盐的复分解反应,经氧化可以合成得到磁性纳米Na-CMC/Fe_3O_4杂化材料,Na-CMC/Fe_3O_4杂化材料中的CMC-Na可以继续与Ru(Ⅲ)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合成得到磁性纳米Ru~(Ⅲ)@CMC/Fe_3O_4杂化材料。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用Na-CMC/Fe_3O_4与Ru(Ⅲ)离子在水相中自组装得到Ru~(Ⅲ)@CMC/Fe_3O_4纳米催化剂。并通过ICP-ACE,FT-IR,XRD,SEM-EDS-mapping,TEM,TGA,XPS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验证。2.用制备的磁性纳米Ru ~(Ⅲ)@CMC/Fe_3O_4催化剂一锅法催化芳香醛(酮),丙二腈,乙酰乙酸乙酯(丁炔二酸二乙酯),水合肼四组份反应分别高效,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系列吡喃并吡唑环化合物,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定。3.用制备的磁性纳米Ru ~(Ⅲ)@CMC/Fe_3O_4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一锅法催化芳香醛,达米酮(1,3-环己二酮),乙酰乙酸乙酯,乙酸铵四组份反应,短时间内高产率地合成了一系列多氢喹啉衍生物。催化剂至少能够循环使用7次,且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定。总之,通过自组装的方式,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可回收磁性纳米钌杂化材料,并用其高效率地催化合成了一系列的吡喃并吡唑衍生物和多氢喹啉衍生物。该研究发展了高效简单的有机合成方法,并进一步扩展了磁性高分子负载型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15)

马利涛[2](2018)在《多肽纳米硒和功能化纳米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与持续性多关节滑膜炎,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炎症过程主要发生在滑膜组织,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导致持续的炎症,关节肿胀,骨侵蚀和软骨损伤。这会导致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一旦病情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必须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尽管RA的临床治疗已取得显着进展,但长期使用抗风湿类药物仍存在诸多弊端,包括高剂量、高频率、选择性差和毒副作用严重等,特别指出,频繁药物使用会引起主要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功能障碍。对于上述问题,需开发新型治疗药物以避免非特异性的全身给药,通过改善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积累来提升治疗功效并降低副作用。纳米药物具有独特性能,如主动或被动靶向作用在病灶部位积累、药物高效负载、智能持续药物释放、以及延长的循环动力学。为提高RA的治疗效果并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提供一种很好的策略。第一章,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概况及其病理特征。介绍了当前RA的治疗策略,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纳米医药治疗的优点。着重阐述了目前的RA治疗药物类型及其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等,尤其是纳米药物治疗RA的策略,包括主动或被动靶向策略以及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递送系统治疗RA的发展与挑战。最后说明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目的。第二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一氧化氮(NO)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选用可诱导细胞内产生NO的钌配合物:[Ru(Phen)_2(4idip)](ClO_4)_2(Ru),利用PEG和RGD修饰纳米硒,制备多肽复合纳米硒SeNPs-PEG-RGD@Ru(Se@RuNPs)。Se@RuNPs可促进HUVEC对纳米的摄取,并示踪纳米细胞内化和体内分布。CIA模型小鼠实验表明,Se@RuNPs靶向炎症部位诱导并释放NO到局部组织,通过调节AMPK、mTOR相关信号通路活化自噬,增加自噬流量抑制NF-k B-p65活性调节炎症反应,揭示了NO调节炎症反应的确切机理。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Se@RuNPs有效降低滑膜炎、软骨腐蚀程度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些出乎意料的结果提供了一种有效靶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策略。第叁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与持续性多关节滑膜炎,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是滑膜的炎症细胞浸润。然而在调节炎症细胞浸润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极化类型扮演重要角色。传统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甲氨蝶呤等治疗靶点不明确,治疗周期长通常伴随明显的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然而以巨噬细胞为靶点,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类型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微环境是非常新颖的策略。我们设计合成多功能化纳米钌Ru-PLGA-Rego-DS,其成像功能如光热成像和光声成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M2型巨噬细胞可有效降低炎症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特殊性质,先将纳米体系靶向至炎症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再通过光热响应来控制药物释放进而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将M1型转变为M2型),显着改善炎症微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11)

李红伟[3](2018)在《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在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合成等生产领域必不可少的单元反应,芳香族化合物催化加氢在化工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用于许多重要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的合成。通过对硝基甲苯(PNT)加氢制得的对甲基环己胺(PMC),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橡胶、化工等领域,市场十分广阔。但该工艺生产中会产生大量二环己胺类副产物和焦油,造成原料的巨大浪费、产品后续分离困难、催化剂易失活及PMC成本无谓增加,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开发新型的高效加氢催化剂。目前,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Ru催化剂,最常用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是浸渍法和沉淀法,但在其研究和应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低,反应过程中易流失,稳定性差;(2)催化剂酸性与催化加氢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明确;(3)活性组分Ru粒子易团聚,其分散结构调控手段有限,催化效率低;(4)人们对Ru活性位结构与催化作用关系认识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Ru催化剂稳定性优化、Ru催化剂酸性调控、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适宜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获得了具有高活性的Ru基系列催化剂,有效提高了PMC的选择性,对该反应实现高效绿色和其他负载型芳香族化合物加氢催化剂的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Ru-Y/Na Y催化PNT液相加氢性能研究针对沉淀法制备Ru催化剂时,活性组分易流失、催化剂稳定差的问题,选取了比表面积较大的NaY分子筛作为载体,稀土金属Y为助剂,采用分步浸渍-沉淀二步法构筑了具有较高活性的Ru-Y/NaY~x催化剂。采用XRD、TEM、低温N_2吸/脱附、H_2-TPR及ICP-AES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助剂Y有助于提高活性组分Ru粒子的分散度,但当Y添加过量,不仅会导致活性组分团聚,而且会影响活性组分的利用率。以PNT液相加氢制PMC反应评价了Ru-Y/NaY~x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和重复利用性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Ru-Y/Na Y~2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99.7%,PMC选择性为82.5%。且重复利用5次后,Ru的负载量仍接近新鲜催化剂,活性也未见明显下降,证明添加适量的Y有助于提高Ru催化剂的稳定性。(2)Ru催化剂酸性位点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针对Ru催化剂催化PNT加氢过程中易发生脱水反应的问题,选取NaY分子筛为载体,RuCl_3为活性组分前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碱土金属(Ca,Mg,Sr)改性的Ru/NaY催化剂。利用XRD、TEM、ICP-AES、低温N_2吸/脱附及Py-IR等手段对催化剂物相结构、酸性形态与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Sr有助于提高Ru粒子的分散度;碱土金属和Ru粒子的负载对催化剂酸性的影响很大。结合PNT液相加氢反应结果,发现当Sr/Ru摩尔比为0.1时,Ru-Sr/NaY催化剂B酸和L酸含量最高,单一地增加B酸含量会促进脱水反应发生。若同时提高催化剂中B酸和L酸含量,可明显抑制脱水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PMC选择性的有效提升。(3)Ru活性位分散结构调控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400,利用PEG易与Ru~(3+)之间产生亲和作用,有效阻止了Ru~(3+)的团聚,最终制得Ru活性组分高度分散、粒径均一的纳米Ru-PEG_x/NaY催化剂。首先,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Ru催化剂制备工艺条件的最优组合。然后,综合多种表征分析和PNT催化加氢反应结果,发现添加适量的PEG-400可有效调控Ru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结构,Ru-PEG_(7.5)/NaY催化剂表面Ru粒子高度分散,且平均粒径仅2 nm左右,远低于传统方法获得的Ru/NaY催化剂表面Ru颗粒平均粒径(>10 nm)。在PNT加氢最佳反应条件,Ru-PEG_(7.5)/NaY催化剂对应的PNT转化率为100%,PMC选择性为95.2%,远高于其他报道的数据。此外,考察了氨水用量对PNT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剂中加入适量的氨水不仅可以有效抑制PMC分子间发生偶联副反应,还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4)Ru活性位的择优暴露及其对加氢性能的影响以金属镧为助剂,疏水性椰壳活性炭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Ru/La摩尔比不同的Ru_1-La_x/AC催化剂,通过XRD、TEM、低温N_2吸/脱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La的添加并未引起活性炭物相结构的改变,也未引起活性组分Ru粒子的增大。利用XPS对催化剂中Ru和La元素的价态、结合能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镧在钌纳米颗粒表面沉积。将Ru_1-La_x/AC催化剂用于PNT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La用量的增大,4,4-二甲基二环己胺产量明显降低,证明添加的La覆盖了催化剂中的高配位活性位,致使低配位活性位择优暴露,增加了PMC在Ru活性位上的脱附能力,有效控制了PMC分子间偶联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3)

孙亚琴[4](2018)在《温控相转移纳米钌催化喹啉和异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前期工作中制备了温控膦配体Ph_2P(CH_2CH_2O)_(22)CH_3(L_(p1000))稳定的Rh、Pt、Ru、Ir、Pd、Au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实现了它们在水/正戊醇两相体系中可逆的温控相转移功能,但温控相转移Ru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尚未进行研究。本论文将温控膦配体Ph_2P(CH_2CH_2O)_(22)CH_3稳定的Ru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喹啉和异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中,成功实现了Ru纳米催化剂的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首先,将温控膦配体Ph_2P(CH_2CH_2O)_(22)CH_3稳定的Ru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中。对不同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优化反应条件为:T=130 ~oC,t=4h,P_(H2)=4 MPa,quinoline/Ru=1500(摩尔比值),AcOH/quinoline=0.4(摩尔比值),L_(p1000)/Ru=3(摩尔比值),在此反应条件下,喹啉的转化率>99%,1,2,3,4-THQ(1,2,3,4-四氢喹啉)的选择性>99%。催化剂可以使用4次,喹啉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TON(turnover number)值为5790,与目前文献中用纳米Ru催化喹啉选择性氢化反应的最高值相当。其次,将温控膦配体Ph_2P(CH_2CH_2O)_(22)CH_3稳定的Ru纳米催化剂应用于异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中。对不同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的优化反应条件为:T=130 ~oC,t=6 h,P_(H2)=4 MPa,isoquinoline/Ru=50(摩尔比值),AcOH/isoquinoline=96(摩尔比值),L_(p1000)/Ru=30(摩尔比值),在此反应条件下,异喹啉的转化率>99%,1,2,3,4-THIQ(1,2,3,4-四氢异喹啉)的选择性>99%。实现了Ru纳米催化剂在异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中的分离回收和循环使用。催化剂可以使用5次,异喹啉的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TON值为242,达到了目前文献中用纳米Ru催化异喹啉选择性氢化反应的最优水平。(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曹成文[5](2016)在《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阿霉素及光热功能纳米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癌症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化疗运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化疗效果不尽理想,并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承受巨大痛苦。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不具有靶向性,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目前,肿瘤靶向给药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除了改进传统治疗方法,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也是提高肿瘤治疗成功率的一条途径。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微创肿瘤治疗技术被认为最有希望取代传统治疗手段的治疗方法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光热治疗过程中,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进入肿瘤组织的光热试剂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热能引起局部高温,灼烧肿瘤组织,达到定点治疗肿瘤的目的。因此光热试剂在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研究主要集中于金、银和钯纳米材料,其他贵金属材料光热性质的研究报道较少,这限制了贵金属纳米材料用于光热治疗的多样性发展。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中前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纳米粒子用于药物载体,目的在于寻找新型载药体系;后期研究了金属钌纳米粒子的光热效应,旨在寻找新型光热试剂。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肿瘤治疗中的问题以及靶向给药的优势,同时重点介绍了介孔二氧化硅在载药体系中的运用。随后介绍了光热治疗的原理和现状,就贵金属纳米材料作为光热试剂进行了分类简介。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以介孔二氧化硅为核心合成了一种双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siRNA的氧化还原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MSNs-SS-siRNA@Dox)。Dox封装在介孔中,siRNA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介孔二氧化硅表面起到封堵介孔的作用。载药体系在模拟实验和细胞内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在谷胱甘肽的作用下递送系统药物控制释放的效率显着提高,并能提高药物在细胞内的含量。基因沉默效率结果显示,MSNs-SS-siRNA@Dox显着下调了Bcl-2基因的表达。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了MSNs-SS-siRNA@Dox在荷瘤小鼠体内靶向肿瘤组织的作用,Dox通过载药体系可以更倾向于富集在肿瘤区域,体现了明显的靶向作用。体内抗肿瘤效果实验证明MSNs-SS-siRNA@Dox系统在降低Dox的系统毒性的同时显着提高了抗癌效果。第叁章,研究了钌纳米粒子(RuNPs)的光热作用。结果表明RuNPs在近红外区域有显着而宽泛的吸收,其光热转化效率也达到了53.2%。在808 nm激光照射下,浓度为10μg ml-1的RuNPs水分散剂可以在10 min内温度升高31.3℃,表明RuNPs具有较好的光热效果。为了提高细胞对RuNPs的吸收,我们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上了转铁蛋白(Tf-RuNPs),结果显示Tf修饰显着提高了A549细胞对纳米粒子的吸收能力,同时并没有影响RuNPs的光热性质。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抗肿瘤实验证明Tf-RuNPs和RuNPs在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在激光照射下可以有效杀死细胞,尤其是Tf-RuNPs在12天时将肿瘤细胞完全清除。借助RuNPs良好的光热性质和生物相容性,Tf-RuNPs可以作为一种光热试剂用于肿瘤光热治疗中。第四章,我们首次合成了花状钌纳米粒子(FRu),发现其具有优良的光热性质。与普通钌纳米粒子(SRu)相比,FRu由于在近红外区域吸收更高进而具有更好的光热效果。另外我们检测了两种钌纳米粒子产生活性氧(ROS)能力,结果显示SRu和FRu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均具有产生ROS的能力,细胞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可以有益于抗肿瘤作用。虽然在细胞吸收上两种钌纳米粒子并没有显着差异,但激光照射下FRu杀死细胞的能力显着强于SRu。最后通过荷瘤小鼠体内实验表明FRu处理组在间隔激光照射下14天内完全清除了肿瘤组织,表现了良好的体内抗肿瘤光热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30)

黄飞[6](2016)在《纳米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氨解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化石燃料的短缺以及由人为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努力寻求开发一种新的能源替代品。氢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碳中和能源载体,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理想化石燃料替代品。同时,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氢能利用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然而,氢能利用最主要的障碍是高密度安全存储和有效释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储氢化学材料原位产氢技术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替代方式。氨储氢密度高,易于液化被当做一种较为理想的储氢材料。目前,低温氨分解技术还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难题。开发研究经济有效的氨分解催化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介孔碳材料因其自身良好的电子传导性能,化学惰性,热稳定性以及在多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介孔碳的制备和掺杂相比于碳纳米管而言更加经济,便捷。在氨分解反应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而目前对于介孔碳材料以及碳材料掺杂对氨分解催化活性的影响本质还不明确。本论文通过改变碳源一步法制备出有序介孔碳和氮掺杂有序介孔碳作为氨分解载体,采用湿法浸渍制备负载的Ru基催化剂。采用红外表征(IR)、X射线粉末衍射(XRD)、低温液氮吸附脱附(N2 adsorption-desorption)、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程序升温还原(H2-TPR)、程序升温吸附(H2-TPD)、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研究介孔碳载体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初步探讨了氮掺杂介孔碳载体对催化剂氨分解催化性能促进作用,载体为活性组分提供的化学环境不同,使得活性组分表现出富电子特性,有利于控速步N的再结合脱附,从而有利于氨分解催化性能。活性金属颗粒尺寸和分散性对催化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液相还原法,选用十二胺,十四胺,硬脂胺,油胺等分别作为溶剂和还原剂,还原温度在245℃以上通过一步法可制备出单分散性具有尺寸差别的Ru纳米颗粒。通过TEM表征表明,选用RuC13·3H20作为Ru纳米晶前驱物,制备出颗粒尺寸4-9 nm的蠕虫状纳米颗粒。氨分解测试结果表明,颗粒尺寸6 nm左右的Ru纳米颗粒氨分解催化性能最高,在450 ℃转化率达到89.4%。这说明,Ru的活性位(B5)的数量与纳米颗粒形貌有关。对于拉长型Ru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在6nm所暴露的单纳米晶上活性位点数目更有利于氨分解催化活性。通过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出Ni-Ru和Fe-Ru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双金属催化剂协同作用对氨分解催化性能的影响。在氨分解反应中,活性金属表面N的吸附和脱附能决定着催化活性。吸附和脱附存在最佳中间值,符合火山型曲线。在双金属催化剂中,高吸附能Fe和较低吸附能Ru组成的双金属RuFe(3:1)催化活性较好,Fe的加入降低了贵金属Ru的使用量,并且双金属催化剂RuFe(3:1)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6-06-01)

黄小全[7](2016)在《纳米硒、纳米钌对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感染的治疗是生物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抗生素被开发利用超过70年,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多药耐药细菌(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现并威胁着公共健康,包括革兰氏阳性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革兰氏阴性多药耐药(MDR)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简称为“ESKAPE”。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化学家继续寻求新的策略,其中最被看好的是纳米药物。与传统的分子药物相比,纳米药物的优点在于:一、纳米药物具有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容易进入细胞;二、纳米药物的比表面积大,可链接或载带的功能基团或活性中心多;叁、纳米药物的性能优越,便于生物降解或吸收;四、纳米颗粒所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层等结构特性,易于实现药物的缓控释放等功能。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具有靶向细菌细胞膜功能的纳米粒子,多功能化纳米硒和纳米钌。系统研究了它们对抗MDR细菌的能力,旨在寻求潜在的有效对抗MDR细菌的纳米药物。全文共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MDR细菌的发生机制以及当前克服MDR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了目前纳米颗粒在克服MDR细菌上的研究方法与进展,同时阐述了当下MDR细菌治疗面临的挑战及本课题选题的意义。第二章,合成表征了具有协同作用的槲皮素(quercetin)和氯化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共同修饰的纳米硒(Qu-Ach@SeNPs)。相关研究表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乙酰胆碱作为靶向物质,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和乙酰胆碱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纳米硒的抗菌活性,促使Qu-Ach@SeNPs结合到细菌表面,产生活性氧等,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有效地杀死多药耐药超级细菌(MDRs)。例如,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第叁章,合成表征了乙酰胆碱修饰的,具有靶向作用的纳米钌(Ach@RuNPs)。我们研究了该纳米钌粒子的光热疗法(PTT)和光动力学疗法(PDT)协同抗菌的疗效。实验结果表明,作为贵金属纳米粒子,Ach@RuNPs具有良好的光热作用,在808 nm的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将光能转化成大量的热能。同时还可以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利用乙酰胆碱的靶向作用,Ach@RuNPs可以结合到细菌的表面,通过PTT和PDT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杀死大部分的多药耐药细菌。小鼠皮下脓肿模型实验也表明,Ach@RuNPs结合808 nm近红外激光,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4-01)

刘莹[8](2015)在《复合纳米钌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世界二百万以上的移植手术用于修复骨损伤,包括同体异体骨移植,因此骨移植替代物(BGSs)的发展尤为重要。理想的BGSs可提供四种成分:(1)骨传导基质,为骨形成提供基质或支架;(2)骨诱导因子,材料能够诱导外组织的骨形成;(3)骨原细胞,如干细胞和成熟的成骨细胞,能够产生新的骨基质;(4)骨整合,材料能够结合未形成终结纤维组织的宿主组织。为衡量BGSs的潜能,体外研究BGSs对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MSCs)可以很容易地分离和扩增,诱导其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引起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的关注。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均来源于MSCs,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过抑制脂肪生成,增加成骨生成来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一些纳米材料体外调节M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但这些已知的材料存在一些缺点,如缺乏骨诱导性能,处理能力差,降解不充分。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合成了4种纳米材料,系统研究了它们与MSCs的相互作用,旨在寻找能应用于骨再生的钌纳米药物。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MSCs的发现,表型,分化能力以及组织修复,重点介绍了目前纳米材料应用于干细胞疗法和骨组织工程,并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合成纳米钌(Ru NPs)和γ-Fe2O3表面包覆钌纳米粒子(Fe2O3@Ru),在两种纳米粒子对MSCs无毒的浓度下,研究了其对MSCs分化的影响,茜素红,油红O染色,流式表型标记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Ru NPs和Fe2O3@Ru诱导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其中Fe2O3@Ru效果最显着,能够促进MSCs成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Q-PCR和Western blot说明Fe2O3@Ru与细胞质中的蛋白作用,激活BMP信号通路,上调成骨转录因子Runx2,进而上调早期分化Colα1和BMP、晚期分化ALP和OCN成骨标记基因的表达,下调成脂转录因子PPARγ的表达。另外,Fe2O3@Ru使CD44,CD73和CD105的表达量减少。第叁章,合成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氨基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 O2-NH2)和二氧化硅表面包覆钌纳米粒子(Si O2@Ru)。通过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Si O2-NH2和Si O2@Ru在缺少骨诱导因子(例如,地塞米松)条件下,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其中Si O2@Ru效果更显着。TEM结果表明Si O2@Ru与细胞质中的蛋白相互作用,进而激活某种信号通路。Si O2@Ru上调MSCs成骨基因OCN、OPN和Runx2的表达,并且Si O2@Ru激活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因此Si O2@Ru有应用于骨再生的潜能。(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6-30)

索陇宁,尚秀丽,伍家卫,杨兴锴,何小荣[9](2015)在《负载型纳米钌催化剂催化加氢合成邻氯苯胺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分子/二氧化硅双重负载的纳米钌为催化剂,采用邻硝基氯苯液相催化加氢制备邻氯苯胺,系统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溶剂等因素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以甲醇为溶剂,邻硝基氯苯初始浓度0.5 mol/L,温度60℃,压力1.0 MPa,反应2.0 h后,邻硝基氯苯转化率和邻苯氯胺选择性分别达到97.4%和99%以上;同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过20次重复实验后,催化剂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08期)

王丽,赵玉喜,王家喜[10](2014)在《磁性纳米钌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甲苯氢化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粒子,用SiO2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包覆,用改性聚乙烯吡咯烷酮对所得磁性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制备磁性纳米粒子负载钌催化剂Ru/PVP-DB-171/SiO2/Fe3O4。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所得粒子结构是面心尖晶石结构,Fe3O4为核,无定形SiO2为壳,纳米钌吸附在磁性载体表面。该粒子具有高分散性,可用磁分离实现固液分离。以甲苯液相催化加氢反应为模型,评价磁性负载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计算出甲苯氢化的活化能为16.6 kJ·mol-1,在433 K和4.0 MPa条件下,反应转换数达30 262 mol·(mol-Ru)-1,Ru催化剂可循环使用8次,添加助剂的种类和数量影响催化剂活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4年06期)

纳米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与持续性多关节滑膜炎,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炎症过程主要发生在滑膜组织,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导致持续的炎症,关节肿胀,骨侵蚀和软骨损伤。这会导致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一旦病情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必须进行关节置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尽管RA的临床治疗已取得显着进展,但长期使用抗风湿类药物仍存在诸多弊端,包括高剂量、高频率、选择性差和毒副作用严重等,特别指出,频繁药物使用会引起主要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功能障碍。对于上述问题,需开发新型治疗药物以避免非特异性的全身给药,通过改善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积累来提升治疗功效并降低副作用。纳米药物具有独特性能,如主动或被动靶向作用在病灶部位积累、药物高效负载、智能持续药物释放、以及延长的循环动力学。为提高RA的治疗效果并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提供一种很好的策略。第一章,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概况及其病理特征。介绍了当前RA的治疗策略,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纳米医药治疗的优点。着重阐述了目前的RA治疗药物类型及其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等,尤其是纳米药物治疗RA的策略,包括主动或被动靶向策略以及刺激响应的药物递送系统、纳米递送系统治疗RA的发展与挑战。最后说明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目的。第二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一氧化氮(NO)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选用可诱导细胞内产生NO的钌配合物:[Ru(Phen)_2(4idip)](ClO_4)_2(Ru),利用PEG和RGD修饰纳米硒,制备多肽复合纳米硒SeNPs-PEG-RGD@Ru(Se@RuNPs)。Se@RuNPs可促进HUVEC对纳米的摄取,并示踪纳米细胞内化和体内分布。CIA模型小鼠实验表明,Se@RuNPs靶向炎症部位诱导并释放NO到局部组织,通过调节AMPK、mTOR相关信号通路活化自噬,增加自噬流量抑制NF-k B-p65活性调节炎症反应,揭示了NO调节炎症反应的确切机理。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Se@RuNPs有效降低滑膜炎、软骨腐蚀程度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些出乎意料的结果提供了一种有效靶向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策略。第叁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与持续性多关节滑膜炎,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相关的慢性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是滑膜的炎症细胞浸润。然而在调节炎症细胞浸润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极化类型扮演重要角色。传统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甲氨蝶呤等治疗靶点不明确,治疗周期长通常伴随明显的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然而以巨噬细胞为靶点,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类型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微环境是非常新颖的策略。我们设计合成多功能化纳米钌Ru-PLGA-Rego-DS,其成像功能如光热成像和光声成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M2型巨噬细胞可有效降低炎症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特殊性质,先将纳米体系靶向至炎症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再通过光热响应来控制药物释放进而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类型(将M1型转变为M2型),显着改善炎症微环境,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钌论文参考文献

[1].陈杨.自组装构建磁性纳米钌杂化材料及其催化多组分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

[2].马利涛.多肽纳米硒和功能化纳米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

[3].李红伟.纳米钌催化剂的表界面结构调控及其加氢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4].孙亚琴.温控相转移纳米钌催化喹啉和异喹啉的选择性氢化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曹成文.介孔二氧化硅负载阿霉素及光热功能纳米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

[6].黄飞.纳米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氨解催化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7].黄小全.纳米硒、纳米钌对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6

[8].刘莹.复合纳米钌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5

[9].索陇宁,尚秀丽,伍家卫,杨兴锴,何小荣.负载型纳米钌催化剂催化加氢合成邻氯苯胺工艺研究[J].广东化工.2015

[10].王丽,赵玉喜,王家喜.磁性纳米钌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甲苯氢化反应性能[J].工业催化.2014

标签:;  ;  ;  ;  

纳米钌论文-陈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