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筋膜脂肪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面部单侧萎缩,外科学,外科皮瓣,脂肪组织,移植,移植,自体
筋膜脂肪瓣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萍,蔡亮[1](2018)在《自体脂肪移植与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移植术对PHFA面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比自体脂肪移植术与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ALT)移植术在临床治疗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畸形(PFHA)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PFHA患者共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术)和对照组(采用ALT移植术)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面部非对称率[(10.96±1.35)%与(11.98±1.37)%]显着低于术前[(20.13±1.59)%和(24.65±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患侧面部缺损体积[(14.16±2.98)ml与(8.95±4.31) ml]显着低于术前[(43.17±12.15)ml与(46.83±16.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而手术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实际移植组织体积保持率[(28.12±6.11)%]低于对照组[(77.2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3-D偏差最大值和平均值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医师满意度和第叁方满意度对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术在临床治疗重症PFHA患者时能有效恢复患者的面部对称性,同时还具备手术方式简单易操作、取材丰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和无排异反应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的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孝辉[2](2016)在《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环绕尺骨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23.5岁。单一骨折2例,双骨折10例。伤后均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术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9~15个月,平均11.5个月。按Hastings及Graham分类标准:3区4例,4区8例。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8.0±3.5)°,4区患者为(20.0±4.5)°。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55.0±4.5)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为(56.0±7.5)分。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7年,平均2.0年。2例合并骨间背神经损伤者术后存在前臂背侧局部感觉麻木,6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术后4个月3区及4区患者各1例原骨性愈合处少许骨质生长,但骨性连接未形成;其余患者未见骨质再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前臂主动旋转功能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其中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44.0±3.5)°,4区患者为(135.0±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38;t=5.872,P=0.006)。Mayo评分为(87.5±5.5)分,DASH评分为(12.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7;t=4.765,P=0.008)。结论前臂背侧改良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改善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江燕,葛礼正[3](2013)在《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瓣联合转移修复外踝缺损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瓣联合转移修复外踝缺损的护理体会。方法:2008年1月~2011年8月用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瓣联合转移,修复外踝软组织缺损或钢板外露8例,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病情,制定不同护理方案,通过精心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7例联合瓣、皮片均成活,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皮片成活,残留远端点状小创面经换药完全愈合,无肌腱或钢板外露,术后随访3~8月,联合瓣血运良好,外踝功能满意。结论:对应用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瓣联合转移修复外踝患者,在手术前后心理护理、术区护理、联合瓣血运监测、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等方面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联合瓣成活率,是该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3年19期)
马希达[4](2013)在《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治疗老年性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与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眉区的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的解剖学基础对以及老年性上睑凹陷患者眉区形态学观察,探索眉区的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此类患者群体在形态学上的共性与差异,为临床术前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对临床手术进行理论指导。方法:以眉外侧2/3下垂、上睑皮肤松弛、老年性上睑凹陷等眼周老化表现为主,形态学观察70例老年性上睑凹陷患者,35岁到60岁,均为女性。采用计算机辅助照片法,使用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图像的定点,以个体的眼裂高度为基础单位,测量老年性上睑凹陷患者中上睑高度和与眼裂高度的倍数比例关系。1例成年尸头,观察眉皮下脂肪的范围、厚度以及松紧度,眉区额肌、眼轮匝肌与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筋膜)在移行处结构的特点,以及层次位置。显微镜下观察105张P45生物塑化眼周切片,使用Auto-CAD2007软件进行测量,精确测量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的厚度以及可剥离长度和宽度。临床手术的观察,提(切)眉术24例,均为女性,35-60岁,观察眉皮下脂肪层的范围、厚薄以及致密度,额肌和眼轮匝肌交织区域的肌肉走形、测量额肌筋膜-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及其在临床上治疗老年性上睑凹陷可行性。结果:眉眼间距宽(大于平均值1.08±0.21)是上睑凹陷成因的主要因素之一,眉眼间距宽患上睑凹陷的危险度为眉眼间距较窄者24.6倍。额肌筋膜瓣的层次是位于皮肤及皮下脂肪层下,眉脂肪垫上,其所在层次实质为SMAS筋膜层(为眼轮匝肌与额肌腱膜的交织区)。额肌筋膜瓣向下剥离的平均长度可达(7.87±0.13)mm,额肌筋膜瓣在水平面长度平均为(48.34±0.22)mm,平均厚度为(2.18±0.07)mm。眉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可以设计成4.5cm×0.9cm大小,向下翻转或自然回缩至眶下,可以覆盖整个凹陷区,其筋膜瓣蒂部与眼轮匝肌相连,并由眼轮匝肌提供血供,成活率极高。结论:眉区的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移植法,是针对轻、中度老年性上睑凹陷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优点如下:1.供区的额肌筋膜瓣并没有完全切断,各肌肉功能正常,转移填充的组织具有良好的血供,术后无上睑下垂等不良反应,效果持久;2.供区与受区相邻,转移方便;3.切口较为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患者易于接受;4.手术操作简便,可以同时行提切眉术等其他手术。(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3-04-01)
尹卫东,王金波,李成龙,刘艳玲,李晓飞[5](2011)在《带蒂筋膜脂肪瓣联合肌腱移植重建手背伸肌腱功能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带蒂筋膜脂肪瓣联合肌腱移植修复手背部创伤后肌腱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4月~2009年12月,行腹部轴型带筋膜及脂肪组织皮瓣修复手背部缺损,二期在脂肪层内行肌腱移植,修复肌腱缺损7例16指。结果:随访6~24个月,根据TAM评定标准,优13指,良1指,中1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带蒂筋膜脂肪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脂肪层内行肌腱移植,可以很好地防止肌腱粘连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1年03期)
杨丽,杨安芳,谭娟,王先成[6](2008)在《一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筋膜脂肪瓣移植修复颅骨外露的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头皮外伤后颅骨外露目前有颅骨钻孔成肉芽后植皮,但这种方法治疗时间长,而且创面愈合后容易反复溃烂。有采用背阔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但是这些皮瓣均显臃肿,导致术后头皮外形欠佳。现将我科对1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筋膜脂肪瓣移植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08年15期)
左强[7](2006)在《带蒂筋膜脂肪瓣促进腱内部再生防止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本试验是通过建立大鼠跟腱的急性损伤模型,应用邻位带蒂筋膜脂肪瓣覆盖修复的跟腱,探讨一种既能够促进肌腱内部再生又能够防止粘连的肌腱修复方法。方法 选取SD大鼠18只,每只大鼠的右后肢跟腱为实验组(FW),左后肢跟腱为对照组(TS)。FW组以携带薄层脂肪组织的筋膜翻转蒂部后包裹覆盖修复的肌腱;TS组仅对肌腱做显微缝合修复。分别在2、4、8周采取标本,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切片检查和功能恢复试验,考量肌腱愈合的情况和粘连的性状并且分级、统计(paired/matched t-test和Wilcoxon rank sum test)。结果 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4、8周FW组肌腱愈合更优,而粘连度却明显小于TS组(p<0.05);只有TS组出现2例断裂;功能恢复试验,FW组在术后的2.、4、8周关节的活动度大于TS组,平均73.9%比62.5%。结论 研究提示:肌腱缝合术后,利用带蒂筋膜脂肪瓣包裹覆盖修复位点,有促进肌腱内部再生,减轻粘连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6-05-01)
左强,章征源,张桦[8](2006)在《带蒂筋膜脂肪瓣促进肌腱愈合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带蒂筋膜脂肪瓣覆盖修复的肌腱,探讨一种既能够促进愈合又能防止粘连的肌腱修复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18只,每只大鼠的右后肢跟腱为实验组(FW),左后肢为对照组(TS)。FW组以筋膜脂肪瓣翻转蒂部后包裹覆盖修复的肌腱;TS组仅对肌腱做显微缝合修复。分别在术后2、4、8周采取标本,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切片检查和功能恢复实验,并进行评估、分级和统计(paired/matchedt-test和wilcoxon rank sum test)。结果大体和组织学观察,2、4、8周FW组肌腱愈合更优,而粘连度却小于TS组(P<0.05);功能恢复实验,FW组关节的活动度大于TS组,平均73.9%比62.5%。结论肌腱缝合术后,利用带蒂筋膜脂肪瓣包裹覆盖修复位点,有促进肌腱愈合,防止粘连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胡鸿泰[9](2006)在《邻指翻转筋膜脂肪瓣修复小指腹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邻指翻转筋膜脂肪瓣修复小指软组织缺损。方法将带有一薄层脂肪组织的无名指背皮肤瓣在指背静脉浅表掀起,将其深层的筋膜脂肪瓣在伸肌腱旁膜的浅层向相反侧掀起,缝合固定于小指创面,表面行全厚皮片移植;皮肤瓣则复回原指背。结果全厚皮片完全成活,供指外观基本正常。结论该术式安全、简单,可用于小指软组织缺损重建。(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汪功久[10](2000)在《带血管蒂筋膜脂肪瓣重建髌上囊治疗膝部骨折后遗关节僵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0年2月~1997年6月,我院采用关节松解加髌骨两侧支持带成形术伴以膝降动、静脉为蒂的膝内侧筋膜脂肪瓣重建髌上囊,治疗膝关节及其附近骨折后遗伸直位膝关节僵直14例,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0~51岁,平(本文来源于《中华骨科杂志》期刊2000年11期)
筋膜脂肪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3年6月,采用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环绕尺骨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23.5岁。单一骨折2例,双骨折10例。伤后均行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术后至该次手术时间为9~15个月,平均11.5个月。按Hastings及Graham分类标准:3区4例,4区8例。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8.0±3.5)°,4区患者为(20.0±4.5)°。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55.0±4.5)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为(56.0±7.5)分。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7年,平均2.0年。2例合并骨间背神经损伤者术后存在前臂背侧局部感觉麻木,6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术后4个月3区及4区患者各1例原骨性愈合处少许骨质生长,但骨性连接未形成;其余患者未见骨质再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前臂主动旋转功能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其中3区患者前臂旋转范围为(144.0±3.5)°,4区患者为(135.0±4.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38;t=5.872,P=0.006)。Mayo评分为(87.5±5.5)分,DASH评分为(12.5±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7;t=4.765,P=0.008)。结论前臂背侧改良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患者前臂旋转功能改善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筋膜脂肪瓣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萍,蔡亮.自体脂肪移植与吻合血管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移植术对PHFA面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8
[2].王孝辉.改良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治疗创伤性尺桡骨骨性连接[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
[3].江燕,葛礼正.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瓣联合转移修复外踝缺损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3
[4].马希达.额肌筋膜—皮下脂肪瓣治疗老年性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与解剖学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
[5].尹卫东,王金波,李成龙,刘艳玲,李晓飞.带蒂筋膜脂肪瓣联合肌腱移植重建手背伸肌腱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
[6].杨丽,杨安芳,谭娟,王先成.一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筋膜脂肪瓣移植修复颅骨外露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
[7].左强.带蒂筋膜脂肪瓣促进腱内部再生防止肌腱粘连的动物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6
[8].左强,章征源,张桦.带蒂筋膜脂肪瓣促进肌腱愈合防止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
[9].胡鸿泰.邻指翻转筋膜脂肪瓣修复小指腹缺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
[10].汪功久.带血管蒂筋膜脂肪瓣重建髌上囊治疗膝部骨折后遗关节僵直[J].中华骨科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