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训政论文-程红娥

一党训政论文-程红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党训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家,借力,洞察力,领导人

一党训政论文文献综述

程红娥[1](2015)在《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看政治家的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这本书采用翔实的史料,通过细腻的语言文字向我们鲜活地呈现了国共两党围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是组建联合政府,还是实行一党训政而进行的政治较量。邓野老师洋洋洒洒数十万把字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的政争做了深入研究,在该领域树立起一座丰碑。读完该书,我陷入沉思,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活跃在政坛上的、拥有实力与手腕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通常被人们称作政治(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07期)

姜涛[2](2014)在《赫尔利调停国共谈判史实考辨——兼评《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上卷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一文中研究指出1944年底至1945年初,赫尔利(Patrick J.Hurley)先后作为美国总统私人代表与美国驻华大使参与了国共和谈的调解。这是美国首次介入国共和谈。从此,美国卷入到国共政争之中,直至1949年后"丢失"中国。赫尔利的这一调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历来为学界所争论。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有关这一调解的史实在不同学者的笔下仍有些出入。为此,笔者曾参看过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1911—2000)》(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3](2012)在《《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该书讲述的是1944—1946年以国共关系为中心的中国政治史。在此前的20余年中,国共关系几经波折,这一次波折乃是最后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其形式和性质与以往截然不同,它直接表现为国家政体和国家秩序的转型;更确切地说,最后一次国共关系变化引出了国家秩序的转型,并集中体现为两种国家政体的对立: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这一次政治转型的失败,决定了国共两党由政争走向战争的最终分野。(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辛志军[4](2008)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组织形式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历史事实为主线,具体分析了国共两党在“互谅”基础上客观存在的处理矛盾与冲突的有效合作组织形式——“多层面商谈形式”,并通过对这一合作组织形式在国民党“一党训政”下,长达10余年历史作用的深入研究,说明这一合作组织形式的形成、扩展和终结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全文除导论外共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一党训政”下“多层面商谈形式”的形成。由于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侵华战争,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共两党都各自转变了政策,开始了以“协商谈判”为主要形式的早期秘密接触。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商谈进入到了正式的、公开的阶段,标志着“商谈形式”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在基于对国民党主导地位承认的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党际关系、军事、制度、外交、教育、妇女、青年等各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标志“一党训政”下的“多层面商谈形式”的正式形成。第二部分,对“一党训政”下“多层面商谈形式”的全面展开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证。其主要体现在:在抗日与民主问题上的多层面政治商谈、在合作组织形式问题上的多层面商谈、在军事方面若干问题上的多层面商谈、在涉及政治信仰和政治体制问题上的多层面谈判等。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陷入一个低谷,相互间的信任降至抗战来的最低点,直至1942年秋,由于各方面局势的变化,中共方面委派林彪与国民党方面才又展开新的接触,并先后展开涉及政治信仰问题上的谈判和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此外,两党还在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多层次商谈上相继取得了积极进步的多项成果,有效地缓解了两党在抗战中发生在各方面的冲突与摩擦,将两党的合作一直维持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叁部分,以“一党训政”体制与“多层面商谈形式”的终结为标志,分析论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组织形式形成、发展以及终结的历史必然性。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正处于合作关系中的国共两党,一方面意味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已经达到了其形成时所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这种合作失去了原有的基础,必须要寻找到新的共同目标和一种适当的形式来得以维持。国民党蒋介石欲图继续维护其“一党训政”秩序必然招致以中共为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强烈反对,而“联合政府”正是改变“一党训政”秩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民主的新的合作组织形式,但最终为国民党坚决否定,国共两党兵戎相见,合作最终破裂,“一党训政”下的“多层面商谈形式”也正式宣告终结。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两党各自的情况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都有很大的不同,采取不同于第一次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必然的;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时两党实力相差较大,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国际上所承认的合法政府,合作建立于国民党“一党训政”下也就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由于国共两党经历了近十年的武装斗争,相互间存在了太深的敌意,“多层面商谈形式”必然成为抗战时期两党互信合作的维系机制;当国共两党寻求继续合作的主题由抗日转换为围绕国家权力的分配,而国共两党各方面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变化的情况下,两党合作必然破裂、国民党“一党训政”秩序也将必然终结。(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于之伟,陈新川[5](2006)在《跳出旧思维 另辟新视角——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认为历史学者的主观作用对于建构历史图像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的理念与视角应当不断创新。《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一书正是这样的着作,笔者通过对该着作的评论来肯定着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本文来源于《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S2期)

王也扬[6](2005)在《民国政治逻辑与人心向背——读《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一文中研究指出邓野先生的着作《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 ̄1946年间国共政争》,是国内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史学佳作。该书以翔实的史料、清晰且富穿透力的史识,记述了抗战胜利前后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段政治历史。书中有个关键词:民国政治的逻辑,作者解释道:“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05年09期)

耿春亮,张毅[7](2004)在《国共关系研究的创新之作——《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近代政治的格局中是重要的两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近代政治发展。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但也由于中国国民党两次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而使中国政治发展遭到了重创。这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极其(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04年06期)

一党训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4年底至1945年初,赫尔利(Patrick J.Hurley)先后作为美国总统私人代表与美国驻华大使参与了国共和谈的调解。这是美国首次介入国共和谈。从此,美国卷入到国共政争之中,直至1949年后"丢失"中国。赫尔利的这一调解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历来为学界所争论。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有关这一调解的史实在不同学者的笔下仍有些出入。为此,笔者曾参看过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1911—20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党训政论文参考文献

[1].程红娥.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看政治家的素养[J].才智.2015

[2].姜涛.赫尔利调停国共谈判史实考辨——兼评《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上卷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J].中共党史研究.2014

[3]..《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修订本)[J].近代史研究.2012

[4].辛志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组织形式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于之伟,陈新川.跳出旧思维另辟新视角——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王也扬.民国政治逻辑与人心向背——读《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J].炎黄春秋.2005

[7].耿春亮,张毅.国共关系研究的创新之作——《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评介[J].北京党史.2004

标签:;  ;  ;  ;  

一党训政论文-程红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