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及物结构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儿童,双及物结构式,语言习得
双及物结构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秋,高亮,王琛[1](2018)在《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的儿童语言习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尽考察了叁名汉语儿童04;06岁前双及物结构式的历时发展过程,发现儿童双及物结构式的习得过程极为一致,都先从"给"字双及物结构式开始,并依次经历了独词、"给+R"和双及物结构式几个关键习得阶段。通过特定年龄段儿童产出数据和输入数据,我们发现输入的时量特征与产出的时序特征并非完全对应,用基于互动使用的频率特征对儿童该结构式的习得特征进行解释不够充分,而用生成语法的句法推导分析能较好解释叁名儿童该结构式的习得过程,即"R"的标示语属性和"给+R+O"生成的多次移位是前者优先习得、后者延后习得的原因。不过,我们认为双及物结构式的习得特征不能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先天因素、互动输入及认知功能因素都与句法结构的习得有关,其中历时发展过程遵从先天的蓝图,同时也规定了输入在何时起作用。儿童对双及物结构式的整体习得数据支持双及物结构式基于典型动词的概念投射基础生成的结论,也证明双及物结构式是一个原型范畴,给予义是该构式的典型意义。本文认为,四岁汉语儿童的双及物结构式在句法上已基本成熟,某些非现时域双及物结构式没有产出不是句法问题,而是生活经验所致。(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8年03期)
李芸[2](2016)在《试论英语双及物结构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视角观察英语双及物结构,对双及物构式与其论元间的互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式的内在规约了论元的选择,论元的适切与否决定了具体的双及物表述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徐新星[3](2013)在《安仁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双宾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这种句式历来颇受重视。近年来,学者多用新的语法理论研究这种句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90年代,人们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汉语的双宾现象,张伯江提出了双及物结构理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是其核心语义,这个转移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转换过程来完成的。[1]和普通话比较,安仁方言也存在双宾句,本文按照张伯江的研究方法,对与双及物结构式联系密切的动词类别进行调查研究,以便考察安仁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式。(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方磊,朱天娇[4](2011)在《带“他”的双及物结构式歧义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卢建[5](2008)在《从北京话语料看普通话给予义双及物结构式的构式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清中叶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的北京话双及物结构式的使用状况的考察以及与当代北京口语的比较,寻觅两个多世纪以来北京话双及物句法结构式的演变轨迹,并以此来观照和厘清普通话双及物结构式的构式特征和本末源流。考察发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存着4种给予义双及物结构式,呈现出"动+给+间+直"的强势和"动予+直+给+间"、"给+间+动+直"的相对有标记的分布态势。文章认为,这一分布格局是叁种构式历史上交替发展的历时遗迹的共时再现,进而对"与格前移说"提出了质疑。(本文来源于《东方语言学》期刊2008年01期)
蒋和舟[6](2007)在《双及物结构式英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结构(VNN)就是动词带有两个名词的结构,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这样的结构。对比英语汉语双及物结构(VNN)的异同,并从民族心理和语法化过程的角度对可能造成其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淑静[7](2001)在《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构块语法的角度观察英汉双及物结构式 ,我们看到英汉语中进入双及物结构式的动词 ,尽管有些动词的词义本身并无“给予”意义 ,但终究还是可以追溯到其得以引申和扩展的基本语义———“给予”。这是句式结构的语义使然。同时 ,在比较英汉双及物结构式类型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双及物结构语法化的观点 :英汉语某些有相关语义的动词进入双及物结构的完全与否 ,取决于其相关动词语法的程度。(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01年06期)
李淑静[8](2000)在《英汉双及物结构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关于语法化比较本文研究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的语法化比较。这里所说的双及物结构即通常说的双宾语结构和宾补结构。什么是语法化?人类成文或不成文的语法,全部是同语言运用有关的因素语法化的结果,语法化就是指"形成语法的各种因素——主要是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逐渐‘化'为语法内容和语法形式的过程和结果"(牛保义、徐盛桓,2000:3)。当前研究较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0-07-25)
张伯江[9](1999)在《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一文中研究指出1从句式特征看“双宾语”问题 1.1观察“双宾语”问题的角度 过去的语法研究相信每个动词有固有的“配价”能力,它们在句子里带多少宾语以及带什么样的宾语是这种配价能力的反映;同时相信通过对词汇语义和句法规则的描写可以概括所有语法现象。但当我们把观察的视野放(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1999年03期)
双及物结构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视角观察英语双及物结构,对双及物构式与其论元间的互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式的内在规约了论元的选择,论元的适切与否决定了具体的双及物表述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及物结构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秋,高亮,王琛.汉语双及物结构式的儿童语言习得[J].当代语言学.2018
[2].李芸.试论英语双及物结构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3].徐新星.安仁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式[J].语文学刊.2013
[4].方磊,朱天娇.带“他”的双及物结构式歧义解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1
[5].卢建.从北京话语料看普通话给予义双及物结构式的构式源流[J].东方语言学.2008
[6].蒋和舟.双及物结构式英汉对比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
[7].李淑静.英汉语双及物结构式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8].李淑静.英汉双及物结构式比较[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9].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