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张荣林,林雀跃

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张荣林,林雀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咽糖,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

酚酸类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林,林雀跃[1](2019)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咽糖中6种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清咽糖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6种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 RRHD色谱柱(2.1 mm×150 mm, 1.8μm),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5℃。结果 6种成分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中6种成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77%~104.37%,相对标准偏差为0.28%~1.86%。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加样回收率实验符合要求,结果准确、稳定,适用于同时测定清咽糖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刘晶晶,张城,韩诚,顾为,聂爱华[2](2019)在《苯甘氨羟肟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抑制炭疽致死因子的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炭疽致死因子抑制剂,并测定其对炭疽致死因子的抑制活性和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炭疽致死毒素中毒药物。方法以LFI40为先导结构,依据其与炭疽致死因子结合的结构特征,设计了含苯环的羟肟酸类化合物;以D-对羟基苯甘氨酸为起始原料,依次经酯化反应、还原反应、氨基的保护和成醚反应、磺酰胺化反应以及酯基与羟胺的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利用荧光多肽裂解试验、鼠类巨噬细胞样细胞系RAW 264.7模型和动物体内抵抗炭疽致死毒素(PA+LF)的药效研究,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炭疽致死因子的抑制活性和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并对抑制炭疽致死因子活性的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I-1和I-11对炭疽致死因子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并具有良好的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其中,I-1抑制炭疽致死因子的活性和选择性以及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不但与LFI40相当,而且其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敏,屈欢,刘建利,代秀秀,司海丽[3](2019)在《不动杆菌K7对酚酸类化合物的降解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宁夏中卫硒砂瓜种植区多年连作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降解酚酸类物质的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全面评估其对11种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效能,以期为该菌在酚酸类自毒物质降解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液相色谱串联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研究菌株对多种酚酸物质的降解特性。[结果]经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命名为K7。该菌株对4-羟基苯甲酸、香豆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和咖啡酸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对丁香酸、香草醛、肉桂酸和没食子酸的降解效能较弱,不能降解水杨酸。以咖啡酸为代表,研究不同条件对菌株K7降解效能的影响,发现在中性偏碱(pH7~8)、较高温度(30~40℃)、咖啡酸初始浓度小于100 mg·L~(-1)时,菌株K7对咖啡酸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结论]不动杆菌K7对多种酚酸类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效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静霖[4](2019)在《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逆境生理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逆生长,产生严重危害。论述了茉莉酸化合物对植物的生理损伤,以及高温、低温、干旱等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2期)

王廷廷[5](2019)在《先正达公司对螺杂环季酮酸类化合物专利申请布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正达公司在对季酮酸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的过程中,还发现了部分螺杂环季酮酸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通过筛选发现了可能待商品化的化合物Spiropidion,通过分析围绕Spiropidion的专利布局可见,涉及Spiropidion的专利均取得了专利授权,表明Spiropidion很可能是先正达公司对于螺杂环季酮酸类化合物待商品化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杨昌善[6](2019)在《诺蒎酸类、金属硫氰酸盐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铁电材料通常具有优异的介电、压电、热释电和光学等性能,因而在多功能材料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对于寻找具有可逆相变的化合物的研究非常热门。本文我们合成了一系列诺蒎酸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稀土硫氰酸盐化合物和含硫氰酸根离子的冠醚包合物,并研究其晶体结构和相变行为。本论文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1、简要介绍了铁介电材料的相关概念及定义,结合国内外在相变材料中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诺蒎酸化合物,稀土硫氰酸盐化合物和含硫氰酸根离子的冠醚包合物在铁介电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充分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以诺蒎酸为原料,用诺蒎酸分子和胺进行定向组装得到叁个化合物,分别为:2C_(10)H_(16)O_3?C_6H_(12)N_4(1)、2C_(10)H_(16)O_3?C_6H_(12)N_2.H_2O(2)、C_(10)H_(15)O_3?C_(12)H_(14)N(3),介电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3均在低温条件下存在可逆相变,相变温度分别为240 K和200 K。铁电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3均具有良好的电滞回线。二阶非线性测试(SHG)研究表明,化合物1-3均具有较强的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3、以苄基叁苯基膦和四丁基胺为阳离子,用稀土硝酸盐和硫氰酸铵组装合成了四个化合物,分别为:3C_(25)H_(22)P?Gd(NO_3)_2(SCN)_4(4)、3C_(25)H_(22)P?Ho(NO_3)_2(SCN)_4(5)、3C_(25)H_(22)P?Er(NO_3)_2(SCN)_4(6)、3C_(16)H_(36)N?Er(NO_3)_2(SCN)_4(7)。实验研究表明,化合物4-6的分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但并不足以导致结构相变。化合物7在低温条件下存在可逆相变,相变温度为140 K左右。变温单晶结构解析揭示了其相变机理。荧光光谱测试了化合物7的发射和激发光谱。4、以冠醚和胺进行包合的基础上,引入硫氰酸根离子和过渡金属进行配位,成功合成了4个含硫氰酸根离子的冠醚包合物。2(18-crown-6).K.C_5H_(12)N?Co(SCN)_4(8)、2(18-crown-6)?2C_5H_(12)N?Co(SCN)_4(9)、2(18-crown-6)?2C_5H_(12)N?Mn(SCN)_4(10)、2(18-crown-6)?2C_6H_(14)N?Co(SCN)_4(11)。介电测试表明,化合物10在低温100 K附近存在可逆相变,在高温393 K附近存在可逆相变,化合物11在高温413 K附近存在可逆相变。(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5)

涂晓琴,杨柳,罗艳[7](2019)在《山银花中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山银花中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方法取一定量粉碎过筛后的山银花,通过单因素实验比较提取溶剂、提取料液比及提取次数对提取物的影响,以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干膏得率为评定指标,探讨适宜的提取工艺。结果以水为提取溶剂,按料液比1:20(m:V)煎煮2次,每次1h,煎液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1.18(60℃),干燥后的山银花提取物,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95.04%)及干膏得率(42.17%)均较高。结论该提取方法简便可行,可作为山银花的粗取工艺。(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许佳慧[8](2019)在《隐丹参酮与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eNOS/GRK2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加速心肌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丹参是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其活性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丹参酮类(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和水溶性的丹参酚酸类(丹参素(Danshensu,DSS)和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PCA),对心血管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途经有所不同。本课题组通过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及Western Blot研究隐丹参酮和丹参酚酸类化合物(Salvianolic acids,SAs)联用的心肌保护作用,探讨化合物联用对eNOS/GRK2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建立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以单硝酸异山梨酯(10μM)为阳性对照药,检测CT(1、3和10μM)、DSS和PCA(3、10和30μM)、CT与DSS、CT与PCA联用的细胞保护作用。并测定培养液中的LDH、MDA和SOD的含量。体内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单硝酸异山梨酯)组、CT组(10、20和40 mg/kg)、DSS组(30、60和120 mg/kg)、PCA组(30、60和120 mg/kg)、CT和DSS联用组、CT和PCA联用组。检测各组的心肌梗死率、血浆CK-MB、LDH、MDA和SOD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体内、体外各组的eNOS和GRK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体外,HR会使心肌细胞活力下降(0.627±0.021)。高浓度CT、PCA和DSS能显着增加因HR损伤降低的细胞活力(0.778±0.035、0.713±0.036和0.886±0.046),CT与PCA和DSS联用后细胞活力显着高于单用(0.866±0.027和0.902±0.023)。LDH、MDA和SOD与细胞活力值相符。体内,IR可以增加心肌梗死率(54.0%±3.4%)。CT的低浓度组可以更好的减少心肌梗死率(20.0%±2.1%)。PCA的低浓度组效果更好(17.4%±3.3%),但低、中和高浓度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DSS高剂量组表现出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19.2%±5.7%)。而CT与PCA和DSS联用后在所测浓度下,都有较好的心肌保护能力,与单用时有显着性差异(11.5%±1.4%和14.4%±3.5%)。CK-MB、LDH、MDA和SOD值与心肌梗死率相符。体内、外的Western Blot实验表明,相比于模型组,CT能通过增加心肌细胞中eNOS的磷酸化水平,增加p-eNOS/GRK2的水平,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相比于CT,PCA、DSS能显着降低GRK2蛋白表达水平,但对于eNOS的表达影响较小,也提高p-eNOS/GRK2的相对水平。相比于单用,CT与PCA及DSS联用后可以显着增加eNOS磷酸化水平并降低GRK2表达水平,p-eNOS/GRK2相对水平增加显着。与组织中p-eNOS/GRK2水平变化相一致。结论:CT与PCA和DSS联用可以显着增加p-eNOS/GRK2水平,保护心肌。表明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与调节eNOS/GRK2平衡相关。本论文探讨了CT与PCA和DSS对eNOS/GRK2的调节机制,初步阐明了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其心血管保护机制奠定基础,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在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面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周亚萍,魏东伟,孙武勇,任园宇[9](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幼苗叶片中4种酚酸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旱胁迫前后玉米幼苗叶片中4种酚类物质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Thermo Scientific Syncronis C18 (4.6 mm×250 mm,5μm)为分析柱,乙腈-0.5%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对不同品种玉米幼苗叶片中的没食子酸、香豆酸、绿原酸、咖啡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酚酸化合物的浓度在1~1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RSD结果均满足分析要求;玉米幼苗叶片中香豆酸含量较高、没食子酸含量较少,干旱胁迫后除咖啡酸外其他3种酚酸含量均有下降;不同品种玉米幼苗叶片中4种酚类物质的含量不同,且干旱胁迫后酚酸的含量变化不同,与其对干旱的敏感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3期)

周晓建,赵建强,周鸣强,袁伟成[10](2019)在《2-氨基查尔酮与烯基巴比妥酸的aza-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合成新型四氢喹啉螺巴比妥酸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为催化剂,2-氨基查尔酮与烯基巴比妥酸为原料,经aza-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的四氢喹啉螺巴比妥酸类化合物,分离收率62%~94%,dr值均大于20/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设计、合成炭疽致死因子抑制剂,并测定其对炭疽致死因子的抑制活性和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炭疽致死毒素中毒药物。方法以LFI40为先导结构,依据其与炭疽致死因子结合的结构特征,设计了含苯环的羟肟酸类化合物;以D-对羟基苯甘氨酸为起始原料,依次经酯化反应、还原反应、氨基的保护和成醚反应、磺酰胺化反应以及酯基与羟胺的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利用荧光多肽裂解试验、鼠类巨噬细胞样细胞系RAW 264.7模型和动物体内抵抗炭疽致死毒素(PA+LF)的药效研究,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炭疽致死因子的抑制活性和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并对抑制炭疽致死因子活性的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I-1和I-11对炭疽致死因子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和较好的选择性,并具有良好的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其中,I-1抑制炭疽致死因子的活性和选择性以及抵抗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不但与LFI40相当,而且其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荣林,林雀跃.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咽糖中6种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2].刘晶晶,张城,韩诚,顾为,聂爱华.苯甘氨羟肟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抑制炭疽致死因子的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9

[3].李敏,屈欢,刘建利,代秀秀,司海丽.不动杆菌K7对酚酸类化合物的降解效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4].刘静霖.茉莉酸类化合物在植物逆境生理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19

[5].王廷廷.先正达公司对螺杂环季酮酸类化合物专利申请布局分析[J].农药市场信息.2019

[6].杨昌善.诺蒎酸类、金属硫氰酸盐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7].涂晓琴,杨柳,罗艳.山银花中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8].许佳慧.隐丹参酮与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eNOS/GRK2的调节作用[D].郑州大学.2019

[9].周亚萍,魏东伟,孙武勇,任园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幼苗叶片中4种酚酸类化合物[J].中国农学通报.2019

[10].周晓建,赵建强,周鸣强,袁伟成.2-氨基查尔酮与烯基巴比妥酸的aza-Michael/Michael串联反应合成新型四氢喹啉螺巴比妥酸类化合物[J].合成化学.2019

标签:;  ;  ;  ;  

酚酸类化合物论文-张荣林,林雀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