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冰草衍生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冰草,P基因组,染色体
小麦冰草衍生系论文文献综述
韩海明,亓凯,马新媛,刘伟华,张锦鹏[1](2019)在《利用FISH鉴定冰草和小麦-冰草衍生系中的P基因组染色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冰草(P基因组)不仅作为优良牧草广泛种植,又可作为小麦改良的优良供体。随着基因组学和FISH技术的发展,可鉴定植物染色体的探针不断出现,而冰草染色体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冰草重复序列pAcTRT1和pAcpCR2为探针对二倍体冰草Z1842进行了染色体识别,并绘制了冰草染色体模式图。结果显示在Z1842不同植株间和植株内均存在染色体结构多态性现象。我们利用pAcTRT1和pAcpCR2这两个探针对14小麦-冰草附加系进行了鉴定并将其按所含P染色体的信号分布分为4类,同时还对3个含有多条P染色体的小麦-冰草衍生系进行了鉴定。二倍体冰草染色体的顺序排列按照这17个已知同源群归属的小麦-冰草衍生系中的P染色体与二倍体冰草染色体的对应关系确立。这两个探针同样可以有效鉴定四倍体冰草的所有染色体。同时对两个不同来源的四倍体冰草进行染色体结构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染色体结构差异类似于二倍体冰草不同单株间的差异。总之,这些结果为冰草的染色体鉴定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武晓阳[2](2017)在《普通小麦—冰草衍生系普冰3504多粒性状QTL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但遗传基础的狭窄已严重制约了小麦的高产、稳产育种与生产发展。大量研究通过分析小麦的进化史和育种进程,发现远缘杂交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穗粒数是小麦产量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穗粒数对单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创制了大量的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 aestivum cv.Fukuho,2n=6x=42,AABBDD)与四倍体冰草Z559(Agrppyron cristatum(L.)Gaertn.,2n=4x=28,PPPP)的远缘杂交后代材料,其中普冰3504在5个生态区连续2年种植的平均穗粒数达102.66粒/穗,显着高于现代商业品种。为了发掘控制穗粒数的相关基因并阐明与冰草P基因组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普冰3504及其构建的普冰3504×京4839 RIL群体为材料,通过开发新的分子标记以及多年田间性状考察,将控制多粒性状的QTL位点定位于小麦1AS端部,并发现多粒性状与冰草P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CDs29共分离,说明多粒基因来自冰草P基因组遗传成份的渗入。1、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根据乌拉尔图小麦A基因组序列和小麦90K芯片的SNP位置信息,针对小麦1AS染色体,分别开发了380对SSR分子标记和126对SNP分子标记,利用多态性分子标记对普冰3504×京4839的RIL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了包含30对SSR标记和26对SNP标记的小麦1AS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控制多粒性状QTL的定位:通过对RIL群体在叁个年度(2012-2013、2013-2014和2014-2015)穗粒数、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性状的田间考察,将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的QTL定位在小麦1AS端部,位于遗传距离为7个cM区间的分子标记snp26和snp45之间;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QTL解释变异率分别达到15.15%、11.38%、22.68%,为主效QTL。3、普冰3504背景下冰草P基因组成份检测与特异分子标记追踪:利用1AS端部分子标记筛选RIL群体获得的剩余杂合株系,从剩余杂合株系中获得了存在主效QTL位点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对近等基因系穗分化处于二棱期的幼穗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了90个在普冰3504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位点,并把这90个基因位点开发成EST标记;进一步对小麦与冰草基因组检测发现,其中1对EST标记为P基因组特异标记,命名为CDs29,可以对3504中P基因组的渗入进行有效追踪,并将其定位于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内。4、多粒性状与冰草基因组的遗传关系分析:利用P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CDs29,可以将RIL群体中各个株系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存在1AS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另一类是不含有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统计分析发现,存在外源片段渗入株系的穗粒数(64.14粒/穗)显着高于不存在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的穗粒数(42.89粒/穗)。进一步利用CDs29标记对普通小麦-冰草衍生系中的多粒异源附加系(98.89粒/穗)、异源易位系(82.27粒/穗)和渐渗系(88.95粒/穗)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多粒性状与CDs29共分离,证明了多粒基因/QTL来自P基因组外源成份的渗入。5、RIL群体偏分离遗传现象分析:利用1AS分子标记对RIL群体进行QTL定位时,出现了偏分离现象,即出现普冰3504基因型的植株在RIL群体中的比例(223:336),显着高于1:2的理论值;进一步研究发现,1AS染色体上P基因组外源片段的渗入可能是导致RIL群体产生偏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的主效QTL及其特异的分子标记可用于今后的小麦的高产育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陈红新[3](2016)在《普通小麦—冰草四个衍生系的细胞学及分子标记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冰草不仅携带丰产基因,同时还抗寒、抗旱,抗小麦白粉病及锈病。本研究以小麦-冰草衍生系II-13、II-23及辐照的小麦-冰草2P附加系II-7-1及II-8-1为材料,通过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检测和农艺性状调查,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小麦-冰草衍生系II-13及II-23的染色体组成。小麦-冰草远缘杂交后代II-13及II-23的根尖细胞及花粉母细胞GISH鉴定结果表明,两份材料均有44条染色体,其中II-13含2对P染色体,II-23含3对P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检测显示,II-13缺失了小麦7D染色体,导入的冰草染色体为2P和7P;II-23缺失了小麦4B和7A染色体,携带的冰草染色体为2P、4P和7P。综上,II-13为7D(7P)代换+2P附加系,II-23为4B(4P)、7A(7P)代换+2P附加系。2.小麦-冰草异源代换系和异源附加系的获得。衍生系II-13及II-23以小麦Fukuho作轮回亲本,从分离后代中检测出一批新的二体附加系和二体代换系。2-57、2-72为2P附加系,4-7、4-11、4-12为4P附加系,7-7为7P附加系。另外,还鉴定出五株代换系,包括4P代换系2株(4-6、4-8),7P代换系3株(7-49、7-64、7-65)。其中7-64和7-65为7D(7P)二体代换系。3.小麦-冰草衍生系的性状评价。衍生系II-13及II-23都表现旗叶窄小,且与Fukuho比较差异显着。白粉病调查发现,II-23高抗白粉病。4.小麦-冰草2P附加系II-7-1及II-8-1的细胞学鉴定及白粉病调查。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检测显示II-7-1及II-8-1为小麦-冰草2PS端体附加系。两份材料都感白粉病,表明2P短臂上不携带抗白粉病基因。5.小麦-冰草2P易位株的获得及鉴定。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小麦-冰草2PS端体附加系II-7-1及II-8-1,原位杂交和STS分子标记检测表明,II-7-1得到2个易位株,易位株频率为3.6%;II-8-1得到9个易位株,易位株频率为8.5%。(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韩海明[4](2015)在《冰草属P基因组特异序列分离及其在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特异序列对于开发基因组特异标记和研究染色体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叁因素之一,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染色体显微分离和DOP-PCR分离的冰草P基因组特异序列和基于此开发的冰草特异分子标记为工具,确定特异序列在P基因组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鉴定小麦-冰草多粒种质中冰草染色质成分,挖掘可用于检测多粒种质的分子标记,并对小麦-冰草多粒种质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评价,旨在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基础数据与材料,并为阐明决定多粒基因/QTL源自冰草P基因组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1、6PS和6PL的显微分离及其DOP-PCR扩增。以小麦-冰草6PS和6PL端体附加系为材料对6PS和6PL进行显微切割和DOP-PCR扩增,并以其DOP-PCR产物为探针对二倍体冰草、小麦-冰草6PS、6PL和6P附加系进行染色体着染。结果表明,6PS和6PL的DOP-PCR产物在冰草染色体上的分布没有差异,均遍布于冰草所有染色体,而且在杂交模式上6P染色体与冰草其它染色体相比没有差异;它们在小麦染色体上没有杂交信号,说明DOP-PCR产物中含有冰草特异序列,可以作为探针检测外源冰草染色质。2、冰草属P基因组特异序列的分离。将6PS的DOP-PCR产物连接到p MD19-T载体,用斑点杂交筛选冰草Z559和小麦Fukuho有差异的DNA克隆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从中分离出了76条冰草特异序列,其中18个序列具有逆转录转座子的特征,6个具有DNA转座子特征,1个序列属于串联重复序列,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序列有3个,与小麦基因组等序列无相似性的序列有12个。3、基于冰草特异序列的分子标记开发。基于76条冰草特异序列设计了96对引物,在冰草Z559和Fukuho之间筛选出48对多态性引物,其中41对表现为冰草和6P附加系4844-12特异。利用小麦族16个基因组进行特异性分析发现,仅18对引物表现出P基因组的特异性。但有30个分子标记能在所有附加系上产生冰草特异条带;6个标记为6PS特异:2个在6PS-0-0.15区段上,4个在6PS-0.15-1.00区段上。4、特异序列在P基因组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经FISH分析,76个冰草特异序列中有18个序列可以在冰草染色体上产生信号,并根据它们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5类:第1类,散布于冰草所有染色体,有10个;第2类,分布在冰草染色体近着丝粒区,有2个;第3类,分布在染色体的亚端粒区,有4个;第4类,分布在冰草染色体着丝粒处,1个;第5类,分布在冰草染色体的端部,有1个。利用分布在冰草染色体端粒处的p Ac TRT1、近着丝粒区的p Acp CR2以及亚端粒区的p Ac TR1对17个小麦-冰草附加系进行区分,可分区为4组;并利用p Ac TRT1和p Acp CR2鉴别二倍体冰草Z1842的所有染色体,绘制了二倍体冰草的模式图,同时证明了冰草染色体存在结构多态性。5、冰草特异序列及其标记在小麦-冰草多粒种质中的应用。6P附加系方面:利用p Ac TRT1、p Acp CR2、p Ac TR1的FISH和6个6PS特异分子标记,证实了不同6P附加系中6P染色体存在差异。易位系方面:利用GISH-FISH和冰草特异序列的分子标记鉴定出小麦-冰草易位系Pb5065为T1AS-6PS-1AS·1AL,其具有多效性的6P染色质来自6PS-0.00-0.15区段;利用P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和p Ac PR1为探针的FISH对小麦-冰草易位系WAT-31进行检测,其结果一致,说明p Ac PR1(第1类序列)可以代替P基因组进行小麦-冰草易位系的检测,同时利用小麦着丝粒探针CRW和冰草着丝粒序列p Ac CR1发现WAT-31包含42个小麦着丝粒和2个冰草着丝粒。渐渗系方面:利用41个冰草特异序列开发的标记和312个冰草ESTs开发的STS标记对74份小麦-冰草渐渗系进行检测,发现有15个分子标记可以检测65份材料,其中冰草特异序列开发的标记有6个,STS标记有9个:7个来自6P长臂,2个来自6P短臂。为小麦高产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重要基础。6、小麦-冰草多粒种质的综合性状评价。通过在河南新乡连续两年种植,对128个小麦-冰草多粒种质进行农艺性状评价、抗白粉病调查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发现,穗粒数高于80粒的材料有36份,抗白粉病的有85份,具有优质亚基组合的有41份。其中,有12份小麦-冰草新种质不但穗粒数大于80粒,并且还具有白粉病抗性和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的特点,说明这些新种质综合性状优异,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腰苗苗[5](2015)在《小麦-冰草衍生系“普冰7-4”抗白粉病与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的优异基因转入普通小麦,是创制新种质、拓宽小麦育种遗传基础、促进育种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途径。在获得创新种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控制优异性状的基因及其遗传特征,对于提高创新种质的育种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普通小麦Fukuho(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与冰草Z559(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2n=4x=28,PPPP)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创新种质“普冰7-4”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调查、P基因组遗传成份检测等多种方法,对其白粉病抗性及矮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小麦育种创制新种质,还为新种质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1、创新种质“普冰7-4”具有良好的综合农艺性状。经过多年多环境的大田表型观察,“普冰7-4”遗传稳定,具有全生育期高抗白粉病、矮秆的典型特征;其综合农艺性状良好,具体表现为:株高52cm(51.2-53.2cm),穗下茎长20.4cm(19.5-21.2cm),有效分蘖18(14-21),小穗粒数4-5,小穗数20(19-21),穗粒数61粒(56-73粒),千粒重25.1g,籽粒饱满。2、“普冰7-4”携带有来自冰草P基因组的遗传成份。利用GISH技术的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检测到冰草P基因组的片段;但通过用832对冰草P基因组特异引物进一步检测发现,有3对引物(Agc2970、Agc6287和Agc21686)能够检测出冰草P基因组的遗传成份,说明该创新种质是一个含有极小冰草染色体片段/P基因组遗传成份的小麦-冰草渗入系。3、“普冰7-4”的白粉病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且抗谱广泛。用21个小麦白粉病生理小种对亲本“普冰7-4”进行鉴定,“普冰7-4”对所有生理小种均表现为高抗。用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对“普冰7-4”×铭贤169杂交后代F1、F2苗期进行接种并调查表型,F1均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群体后代的抗感分离比为3:1,这表明“普冰7-4”的白粉病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pubing7-4。4、“普冰7-4”白粉病抗性基因Pmpubing7-4是一个新基因或者等位基因。以“普冰7-4”×铭贤169F2、F2:3群体为材料,用白粉病生理小种E09接种鉴定并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混合分组分析法(BSA)进行遗传分析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将Pmpubing7-4定位在小麦染色体5DS上,与分子标记Xcfd81和Xbwm25分别相距2.6c M和3.3c M。抗谱和分子标记的比较分析表明,Pmpubing7-4抗谱不同于任何一个已报道定位在5DS上的抗白粉病基因,这说明Pmpubing7-4是一个新基因或者等位基因。5、“普冰7-4”的矮秆性状为半隐性遗传且对赤霉酸不敏感。通过对“普冰7-4”×铭贤169、“普冰7-4”×中作9504和“普冰7-4”×Fukuho杂交F1代以及“普冰7-4”×铭贤169的F2:3群体进行株高表型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普冰7-4”的矮秆特性为半隐性遗传,且是由主基因控制、微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数量性状。6、“普冰7-4”矮秆性状QTL的初步定位。对“普冰7-4”和铭贤169在小麦全基因组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对其杂交组合的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分析,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用F2:3株系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个QTL位点,位于小麦的4B、4D和5D染色体上,即QPh-4B、QPh-4D和QPh-5D,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是34.2%、47.99%和8.90%。“普冰7-4”的赤霉酸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普冰7-4”为赤霉酸不敏感型。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创新种质“普冰7-4”在小麦改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基因组特异标记的获得,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与紧密连锁标记的建立,以及矮秆性状的初步遗传分析,将为提高该创新种质的利用效率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卢翔,张锦鹏,王化俊,杨欣明,李秀全[6](2011)在《小麦-冰草衍生后代3558-2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Z559的衍生系中发现3558-2具有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多的优异性状。为了揭示衍生系3558-2优异性状的遗传特征,本研究对其与小麦品种京4841间的282个F2单株的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QTL定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穗部相关性状都符合数量性状特征。利用单标记分析将穗部相关性状的QTL主要定位于小麦1A染色体上,同时发现在小麦的2A、5B和5D染色体上也有QTL分布。通过加密标记重点构建了1A染色体短臂的遗传连锁图,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解析了小麦1AS染色体上的穗部相关性状的QTL效应,发现在1A染色体上存在与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相关的重要QTL各1个,解释变异度分别为14.41%、5.15%、14.84%和10.87%。本研究发现在3558-2的1AS染色体上成簇分布着涉及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重要性状的QTL,这一结果对指导进一步研究与利用3558-2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健胜,刘伟华,王辉,武军,杨欣明[7](2010)在《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衍生系3228的多粒(66~82粒/穗)特性在育种中的可利用性,本研究以3228与黄淮冬麦区5个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将其杂种F_1分别种植于北京、陕西和四川,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在研究的6个产量性状中,均存在极显着的加性方差比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在产量性状的遗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有性状的遗传均存在加性和环境的互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3228在穗粒数方面具有极显着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在穗长、小穗数方面也具有极显着的加性效应,说明利用该种质对于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健胜[8](2009)在《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叁因素构成的,通过提高产量叁因素实现小麦产量的提高是现代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针对小麦创新种质中涉及产量叁因素相关性状进行基因定位与遗传分析,对于创新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大穗多粒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是普通小麦Fukuho与冰草的杂交后代,遗传上已经非常稳定,其具有重要的多花多粒特性,小穗数/穗为25个左右,小花数/小穗在6~8之间,穗粒数在90~110粒之间。本研究对小麦-冰草异源新种质3228多粒性状及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首次构建了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 F2:3群体,该群体包含有237个家系。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该群体的穗粒数、千粒重、小穗数/穗、小花数/小穗和穗长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的遗传符合A-4模型,受1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是27.81%;小穗数/穗、小花数/小穗、穗长和千粒重的遗传都符合B-1模型,分别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且主基因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遗传率分别是73.89%、61.86%、23.45%和99.47%。另外,该群体整体性状表现良好,在育种中具有很好的利用前景。2.利用233对在亲本间表现多态的SSR和EST-SSR引物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的F2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利用其中连锁的197对标记构建了一张除1D染色体外包含小麦所有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的遗传距离达到了2304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6 cM。3.通过在北京、陕西和四川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 F2:3群体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考察,结合构建好的遗传图谱,对该群体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共检测到QTL99个。检测到产量构成因子的QTL有37个,其中控制有效穗数的QTL有9个,控制穗粒数的QTL有14个,控制千粒重的有14个;检测到控制穗部性状的QTL 48个,其中,控制穗长的QTL有16个,控制小穗数的QTL有16个,控制小花数的QTL有16个;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有14个,其中控制株高的QTL有8个,而控制穗下节和结实率的QTL分别有3个;这些检测到的QTL主要分布于除2A、2B、1D和5D外的其它连锁群上。4.研究发现了10个重要的染色体区段,其中包括6A染色体上Xbarc1055-Xbarc37区间、4B染色体上的Xbarc20-Xwmc238区间、5A染色体上的Xgwm126-Xgwm291区间、4A染色体上的Xbarc170-Xwmc707区间和Xbarc1047-Xwmc718区间、5B染色体上的Xbarc243-Xbarc59区间等,这些区段内检测到的QTL都在3个以上,而且形成了重要的QTL簇。5.本研究检测到的QTL在不同染色体、同源群和基因组间的分布差异较大。在所构建好的连锁群中,除2A、2B和5D染色体上未检测到QTL外,其余染色体上都有QTL的分布,其中最多的是6A染色体,其次是4A、4B和7B染色体,这4个染色体上定位的QTL数目占总QTL数目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5个; QTL在小麦同源群间的分布以第六、第四同源群上检测到的QTL最多,分别都达到了26个,其总数超过了总QTL数目的一半;最后是QTL在基因组间的分布,在小麦的3个基因组中,A基因组上检测到的QTL数目最多,而检测到的非常主效的QTL多数都来自B基因组。6.为了探讨将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相关产量性状在不同小麦品种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将其与黄淮冬麦区5个主栽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并在北京、陕西杨凌和四川成都叁个试验点进行田间种植与相关性状调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在不同环境下所有产量性状的表现优异,尤以穗粒数、小穗数和穗长表现最突出,而且不同组合F1的产量性状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在穗粒数、小穗数和穗长方面都具有极显着的正向加性效应,其穗粒数也具有极显着的正向显性效应,因此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可作为改善小麦穗粒数、小穗数和穗长的优异种质资源。对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的主要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QTL定位以及相关产量性状在不同小麦品种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为该种质在未来小麦遗传育种的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12-01)
李娟,张正茂,梁灵,胡新中[9](2007)在《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籽粒蛋白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蛋白质品质性状,以大面积推广的6个小麦品种为对照,采用国际(ICC)标准和常规分析方法,对16个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蛋白质组分、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谷蛋白溶涨指数(SIG)以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等蛋白质品质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1.60%,略高于对照品种的平均值(11.31%);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谷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02%和44.15%,略高于对照品种,球蛋白、醇溶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96%和24.30%,略低于对照品种;湿面筋含量、SIG的平均值显着高于对照品种;SDS沉淀值的平均值略高于对照品种;HMW-GS电泳分析显示,含有7+8优质亚基、亚基总评分为8分的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占81.25%。16个衍生系中,1-1-7、10-36、10-78、20-1-1-2和20-1-1-2-4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SIG值均高于对照品种的平均值,HMW-GS组成均为1/7+8/2+12,可作为小麦优质蛋白质基因的供体。(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李娟[10](2007)在《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籽粒品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又是重要的粮食加工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工业的间接原料。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和栽培,导致大量小麦优异基因丢失,为此小麦育种家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把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的有益基因导入小麦,以提高小麦抗逆性,提高品种的生产能力。冰草(Agropyroncristatum)是小麦近缘属冰草属(Agropron Gaertn.,Pgenome)的模式种,具有许多可供改良小麦的优异基因。普通小麦与冰草远缘杂交后,一系列的冰草外源优异基因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也改变了小麦的品质特性,因此研究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品质特性对于科学地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或陕西省审定并大面积推广的6个主栽小麦品种为对照,采用国际(ICC)、国家(GB)标准分析方法,对16个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小麦籽粒的淀粉品质特性(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黏度特性及淀粉膨胀体积)和蛋白质特性(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SDS值和SIG值)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平均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品种;直链淀粉平均含量高于对照品种;平均糊化温度、平均峰值黏度都高于对照品种;面粉膨胀体积的平均值大于对照品种。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各个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显着。2.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平均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平均含量高于对照品种清蛋白平均含量;球蛋白的平均含量低于对照品种球蛋白的平均含量;谷蛋白平均含量两年中皆高于对照品种的平均谷蛋白含量,9-1-1-3、1-1-7、2-60-1的谷蛋白含量较高。3.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平均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SIG值皆高于对照品种。4. HMW-GS电泳分析显示,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的亚基组成有1/7+8/2+12、Null/7/5+10、1/7+9/2+12叁种。其中,81.25%的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含有7+8优质亚基,亚基总评分为8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可以作为优质小麦杂交育种的优良供体材料。5.通过对供试样品的品质特性进行综合聚类分析表明:1-1-7、2-60-1、9-1-1-3、9-1-1-5在两年的结果中皆可聚为一类,说明这几个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材料的籽粒品质特性相近,籽粒品质表现优于其它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材料和对照品种。6.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淀粉品质特性(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的黏度特性及淀粉膨胀体积)和蛋白质特性(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SDS值和SIG值)年际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着,这可能与生长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小麦冰草衍生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是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但遗传基础的狭窄已严重制约了小麦的高产、稳产育种与生产发展。大量研究通过分析小麦的进化史和育种进程,发现远缘杂交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穗粒数是小麦产量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穗粒数对单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创制了大量的普通小麦品种Fukuho(Triticum aestivum cv.Fukuho,2n=6x=42,AABBDD)与四倍体冰草Z559(Agrppyron cristatum(L.)Gaertn.,2n=4x=28,PPPP)的远缘杂交后代材料,其中普冰3504在5个生态区连续2年种植的平均穗粒数达102.66粒/穗,显着高于现代商业品种。为了发掘控制穗粒数的相关基因并阐明与冰草P基因组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普冰3504及其构建的普冰3504×京4839 RIL群体为材料,通过开发新的分子标记以及多年田间性状考察,将控制多粒性状的QTL位点定位于小麦1AS端部,并发现多粒性状与冰草P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CDs29共分离,说明多粒基因来自冰草P基因组遗传成份的渗入。1、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根据乌拉尔图小麦A基因组序列和小麦90K芯片的SNP位置信息,针对小麦1AS染色体,分别开发了380对SSR分子标记和126对SNP分子标记,利用多态性分子标记对普冰3504×京4839的RIL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了包含30对SSR标记和26对SNP标记的小麦1AS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控制多粒性状QTL的定位:通过对RIL群体在叁个年度(2012-2013、2013-2014和2014-2015)穗粒数、小穗数和小穗粒数性状的田间考察,将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的QTL定位在小麦1AS端部,位于遗传距离为7个cM区间的分子标记snp26和snp45之间;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QTL解释变异率分别达到15.15%、11.38%、22.68%,为主效QTL。3、普冰3504背景下冰草P基因组成份检测与特异分子标记追踪:利用1AS端部分子标记筛选RIL群体获得的剩余杂合株系,从剩余杂合株系中获得了存在主效QTL位点差异的近等基因系。对近等基因系穗分化处于二棱期的幼穗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了90个在普冰3504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位点,并把这90个基因位点开发成EST标记;进一步对小麦与冰草基因组检测发现,其中1对EST标记为P基因组特异标记,命名为CDs29,可以对3504中P基因组的渗入进行有效追踪,并将其定位于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内。4、多粒性状与冰草基因组的遗传关系分析:利用P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CDs29,可以将RIL群体中各个株系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存在1AS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另一类是不含有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统计分析发现,存在外源片段渗入株系的穗粒数(64.14粒/穗)显着高于不存在外源片段渗入的株系的穗粒数(42.89粒/穗)。进一步利用CDs29标记对普通小麦-冰草衍生系中的多粒异源附加系(98.89粒/穗)、异源易位系(82.27粒/穗)和渐渗系(88.95粒/穗)材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多粒性状与CDs29共分离,证明了多粒基因/QTL来自P基因组外源成份的渗入。5、RIL群体偏分离遗传现象分析:利用1AS分子标记对RIL群体进行QTL定位时,出现了偏分离现象,即出现普冰3504基因型的植株在RIL群体中的比例(223:336),显着高于1:2的理论值;进一步研究发现,1AS染色体上P基因组外源片段的渗入可能是导致RIL群体产生偏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控制小穗数、小穗粒数和穗粒数的主效QTL及其特异的分子标记可用于今后的小麦的高产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冰草衍生系论文参考文献
[1].韩海明,亓凯,马新媛,刘伟华,张锦鹏.利用FISH鉴定冰草和小麦-冰草衍生系中的P基因组染色体[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武晓阳.普通小麦—冰草衍生系普冰3504多粒性状QTL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3].陈红新.普通小麦—冰草四个衍生系的细胞学及分子标记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4].韩海明.冰草属P基因组特异序列分离及其在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5].腰苗苗.小麦-冰草衍生系“普冰7-4”抗白粉病与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6].卢翔,张锦鹏,王化俊,杨欣明,李秀全.小麦-冰草衍生后代3558-2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7].王健胜,刘伟华,王辉,武军,杨欣明.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
[8].王健胜.小麦—冰草多粒衍生系3228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李娟,张正茂,梁灵,胡新中.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籽粒蛋白质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
[10].李娟.小麦—冰草异源衍生系籽粒品质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