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响应论文-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

离子响应论文-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键作用,纳米SiO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响应

离子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1](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介质中,多数无机商品纳米颗粒的表面除了带有电荷,一般还分布有大量的羟基。这些表面羟基一方面使颗粒表面具有强亲水性,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位点,使其能够与聚氧乙烯(EO)基团形成氢键,故而含有EO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氢键作用吸附于这些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以EO链朝向颗粒表面、烷基链朝向水的单分子层,对颗粒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由于氢键具有温度效应:在低温下易于建立和稳定,在高温下减弱或断裂,因此利用氢键作用可以获得以温度为触发机制的开关性表面活性颗粒。本讲座将介绍如何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普通纳米颗粒例如纳米SiO2组合,通过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苏适,赵东江,王喜庆,迟彩霞,王斌[2](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黑豆异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液体为提取剂,采用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异黄酮,考察提取温度、超声时间、[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浓度、料液比对黑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与传统提取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豆异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离子液体浓度为0.75 mol/L、料液比1∶23(g/mL)、提取温度50℃、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黑豆异黄酮的提取率为0.419%,预测值和实际测定值接近,提取率高于传统提取方法;异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明显优于VC。响应曲面法优化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异黄酮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思媛,罗全[3](2019)在《理论设计研究钙离子响应的人工硒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别构蛋白的动态结构与分子识别机制,指导蛋白质工程改造,赋予其新的酶学功能是仿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分析,研究了Ca~(2+)响应的恢复蛋白(Rn)与谷胱甘肽(GSH)的识别机理,明确了Rn中嵌入类天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中心的准确位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苏适,于德涵,柴宝丽,迟彩霞[4](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黑豆花青素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离子液体为提取剂,采用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花青素,考察了提取温度、超声时间、离子液体浓度、料液比对黑豆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传统提取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离子液体浓度0.9mol/L、料液比1∶51(g/mL)、提取温度44℃、超声时间45min。在此条件下黑豆花青素的提取率为4.118mg/g,预测值和实际测定值接近,提取率高于传统提取方法。响应曲面法优化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花青素稳定、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7期)

潘明光,赵永升,曾小勤,邹建新[5](2019)在《偶氮苯基型离子液体溶液对空气中湿度的变色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室温离子液体对空气湿度发生比色响应,在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报道。本论文主要报道偶氮苯酚型离子液体溶液可自发地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偶氮苯酚阴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缘故。该工作通过借助核磁共振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结果及理论计算对其中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地说,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子液体溶液在455 nm左右的吸收峰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在343 nm左右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强,并伴有由橙红色向浅黄色的颜色转变。这一自响应的现象也可以从核磁共振光谱中观测到。当溶液放置时间足够长时,偶氮苯酚阴离子的氢谱出峰全部向低场发生位移,且在高场处没有新峰产生。所以,很容易将刺激源锁定在空气中的气体比如弱酸性的二氧化碳以及湿度上。由此,我们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可从橙红色变为浅橙红色,但却不能进一步变为浅黄色,从而排除了二氧化碳的可能性。反之,我们却发现,向溶液(乙腈作溶剂)中逐渐加入少量的水,在474nm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且在347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强,并伴随由橙红色向浅黄色的颜色变化,这与氯仿、四氯化碳溶液自发过程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几乎一致。并且,将两只装有离子液体溶液的比色皿分别放置在相对湿度为28%和100%的条件下,发现在较低的相对湿度下,溶液需要比在高湿度下长得多的时间实现整个的颜色转变,这表明湿度是引起溶液发生自发颜色变化最可能的刺激源。由高斯09软件计算(在B3LYP/6-31++G(p,d)水平)可知,偶氮苯酚阴离子的氧原子和水分子的氢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174nm,相应的键角为171.12°;同时,偶氮苯酚阴离子中的氧原子与水发生作用后,氧原子的ADCH电荷由原来的-0.52变为-0.62。进一步地,由约化密度梯度分析可知,在-0.04 a.u.左右出现尖头可归属于O···H―O氢键。所有以上数据表明,空气中湿度是通过以与离子液体的阴离子形成氢键的方式,诱使离子液体溶液对其发生响应并伴随着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发现离子液体溶液可以对空气中湿度发生变色响应。我们希望这个工作可以加深对一些貌似反常现象背后科学道理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冯宝羲[6](2019)在《光致荧光有机聚合物纳米膜的合成、修饰及其对铁离子的特异响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光致荧光有机聚合物纳米膜(PNFs)为研究对象,优化了PNFs的制备条件,研究了其结构和光学性能,并对其成膜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对PNFs进行微量二氧化硅修饰,探讨了修饰后光致荧光有机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薄膜(PSNFs)的结构及光学性能;将PNFs用于铁离子的含量检测,探讨了PNFs对铁离子的特异响应性机理,实现了实际水溶液中铁离子的高灵敏性荧光检测。(1)以柠檬酸与L-半胱氨酸为原料,通过固相加热方法得到具有荧光的聚合物粉末(PPs),再将PPs溶于水中,加以超声辅助,最终生成高光致荧光聚合物纳米膜(PNFs),量子产率(QY)为76%。运用FT-IR,XPS,高分辨TEM,SEM,AFM,TOF LC/MS及UV/Vis等技术,表征了PNFs的结构、组成、形貌和光学特性。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LSCM)技术,原位观察了PNFs的形成过程,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提出了PNFs的自组装形成机理。(2)优化了PNFs的形成条件,包括原料配比、反应时间、温度、溶剂、聚合物浓度以及超声辅助等诸多因素。以PNFs水溶液为培养液培养豆芽,蒸馏水作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培养豆芽的长度及豆芽组织切片的荧光显微成像,表明PNFs对豆芽的生物相容性,及PNFs在豆芽组织细胞荧光显微成像中的增色作用。(3)通过痕量有机硅对PNFs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荧光有机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纳米薄膜(PSNFs)。与单独PNFs相比,PSNFs在荧光强度、光稳定性和量子产率方面的性能,均得以提升。在有机硅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有机硅的类型对PSNFs的荧光特性几乎没有影响。PSNFs对豆芽的生长具有生物相容性,在豆芽组织细胞荧光显微成像中具有增色作用。(4)通过仪器分析并结合MD模拟,证实了二氧化硅和PNFs组分之间有较强的氢键等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是PSNFs光学性能提高的原因所在。(5)评估了PNFs对多种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性,包括Na~+,K~+,Ag~+,Mg~(2+),Co~(2+),Cu~(2+),Zn~(2+),Cd~(2+),Hg~(2+),Pb~(2+),Al~(3+)和铁离子。与其他金属离子相比,铁离子对PNFs表现出最强的荧光猝灭能力,PNFs对蒸馏水中铁离子的检测限为0.08μM。将PNFs用于实际水中铁离子的检测,叁组平行测试中相近的检测值和较小的标准偏差,验证了PNFs用于真实水中荧光检测铁离子的可行性。(6)探索了PNFs荧光检测铁离子的几种荧光猝灭机理,其包括颜色反应,静电相互作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电子转移等。在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将铁离子对PNFs的荧光猝灭归因于两者之间的电子转移。(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张晓婷[7](2019)在《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在径向挤压载荷下的力学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凭借比能量和比功率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成本低的优势已经成为主流的车用动力电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的需求不断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机械载荷下的安全性必须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在机械变形过程中的力学、电学和热学变化,明确电池内短路和热失控发生的临界条件和机理对于预防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非常重要。锂离子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参数不断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其在机械载荷下的力学响应。本文对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在机械载荷下的力学响应与荷电状态(SOC)、过充电压、低温充电、高温存储以及循环老化等工作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规律总结,并深入探究不同工作状态下锂离子电池单体发生内短路甚至热失控的机理。本文将电池单体出现明显电压降的时刻作为电池单体内短路起始点,并以电池单体内短路起始点作为电池单体力学失效临界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SOC的电池单体进行径向挤压实验,分析了SOC对电池单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电池单体力学行为具有SOC依赖性的原因。SOC超过0.4的电池单体在挤压载荷下的失效模量和结构压溃应力明显高于SOC低于0.4的电池单体,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片的模量随其SOC的增加显着增加。挤压载荷下,不高于0.8 SOC的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几率极低。(2)对不同过充电压的电池单体进行径向挤压实验,分析了过充电压对电池单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过充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机理。电池单体失效模量、失效应力和结构压溃应力随过充电压的升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循环会加强这种变化趋势,这与过充电池单体内部的副反应有关。过充的电池单体都有发生热失控的可能性。4.2 V~4.4 V之间的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几率取决于它们负极极耳的位置,当它们的负极极耳位于矩形受压区内时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几率较高,当它们的负极极耳不在矩形受压区内时电池热失控几率较低。4.5 V的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几率高达100%,因为4.5 V高压下电池正负极材料稳定性降低使得电池内部副反应加剧。过充循环对电池单体热失控行为的影响不大。(3)对在低温环境充电后的电池单体进行径向挤压实验,分析和探究了充电环境温度和充电倍率对电池单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和原因。当环境温度低至-25℃时,锂离子电池单体间的一致性严重退化,电池单体在充电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局部内短路,而且内短路程度会影响其力学响应特性。当电池单体在充电过程中发生严重内短路时,其在挤压载荷下会表现出更复杂多变的力学响应特性。充电环境温度越低,电池的极化和不可逆活性锂损失越多,电池实际充电容量越少,电池单体的力学失效模量和结构压溃应力越小。-20℃~25℃的环境温度下,0.5 C充电后的电池单体受压时表现出比1 C充电后的电池单体更高的失效模量和结构压溃应力,这与较高的充电倍率增加电池单体的欧姆热进而软化电池单体结构有关。低温老化会降低电池单体实际充电容量和增加电池内部放热副反应使得电池整体结构变软。(4)对在高温环境搁置后的电池单体进行径向挤压实验,分析和探究了搁置温度和SOC对电池单体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和原因。经40°C以上的温度搁置后,高SOC的电池单体受压时往往会表现出比低SOC电池单体更加复杂多变的力学行为。低SOC电池单体的载荷应力和模量受搁置温度的影响很小,同一应变量下高SOC电池单体的载荷应力和模量其随搁置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与电池负极的嵌锂状态和其自放电程度有关。25℃~80℃的温度范围内,电池单体的SOC值越高其结构抗变形能力也越大,但是高温会降低锂离子电池单体抗变形能力的SOC依赖性。此外,高温循环期间电池单体副反应加剧,这使得相同应变量下电池单体表现出更高的载荷应力和模量。(5)建立考虑负极极耳作用的电池单体非轴对称均质模型以探究电池单体变形机制,基于隔膜失效准则判断电池单体内短路发热点以揭示其发生热失控的机理。仿真结果表明,载荷作用初期,极耳作用会增大电芯内部短路区域,而且短路区域都聚集在电芯中心部分难以被外界环境耗散。载荷作用后期,极耳会增加其所在位置附近的电芯的横向压应力,使得电芯层状组分发生错层和折损,电极表面活性颗粒脱落,正负集流体直接接触,电池内部产热增加。极耳还会增大电芯的纵向压应力,使得硬度较高的镍极耳切破附近电芯材料,电池发生严重内短路。极耳在载荷后期对电芯的安全性产生作用的仿真结果与电池单体在0.4~0.5的变形处出现热失控现象的实验结果一致。仿真结果还表明极耳对电池单体变形过程和力学失效方式的影响不大,所以其对电池单体在平面挤压载荷下的短路时刻和短路位置的影响不大,这与负极极耳位置未知的情况下获得的电池单体短路起始点都相同的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曹庆龄[8](2019)在《槐叶萍与肚兜萍对铜离子的生理响应及修复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槐叶萍(Salvinia natans)和肚兜萍(Salvinia cuccullata)为材料,以Hoagland营养液培养幼苗研究了Cu~(2+)单因子胁迫下对槐叶萍和肚兜萍生长动态和生理指标以及对Cu~(2+)污染水体水质的影响;并研究了Cu~(2+)(CuSO_4)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的EM生物菌肥对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Cu~(2+)对槐叶萍和肚兜萍营养生长的影响通过16d液体培养研究了铜(Cu)胁迫对肚兜萍和槐叶萍的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uSO_4能加速槐叶萍和肚兜萍的死亡,死亡率与CuSO_4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显着相关,槐叶萍植株的死亡现象主要集中在6mg/L和8mg/LCuSO_4处理组,而肚兜萍的死亡现象大部分出现在8mg/LCuSO_4处理组的第12d;高浓度CuSO_4能够显着的降低槐叶萍和肚兜萍叶片的数量、根长、腋芽的数量,抑制槐叶萍与肚兜萍生物量的累积,促使叶片变黄或是腐烂,影响两种水生植物的健康生长。但低浓度的CuSO_4对槐叶萍的根长和肚兜萍各个器官的干重均有促进作用。2.不同浓度的Cu~(2+)对槐叶萍和肚兜萍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16d液体培养研究了铜(Cu)胁迫对肚兜萍和槐叶萍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槐叶萍在CuSO_4胁迫下,其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肚兜萍叶绿素含量整体高于对照,但差异性均不显着;低浓度的CuSO_4降低了槐叶萍和肚兜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而肚兜萍根部在高浓度的CuSO_4处理下膜透性增大,受到的伤害增大;槐叶萍在在低浓度的CuSO_4处理时SOD、叶片的POD活性和根部的CAT活性显着升高,CuSO_4浓度较高时其SOD、POD和叶片的CAT活性显着降低。肚兜萍体内的SOD、POD和CAT活性呈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在受到伤害时能起到自我调节作用,但在CuSO_4浓度较高时肚兜萍的POD活性不能正常调节;低浓度的CuSO_4增加了肚兜萍和槐叶萍的谷胱甘肽含量;随着CuSO_4浓度的增加,肚兜萍和槐叶萍MDA含量呈整体上升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肚兜萍与槐叶萍在低浓度CuSO_4胁迫下有一定的耐性,可为Cu~(2+)污染环境的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3不同EM生物菌肥浓度对Cu~(2+)胁迫下槐叶萍和肚兜萍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的EM生物菌肥对Cu~(2+)胁迫下肚兜萍和槐叶萍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肚兜萍和槐叶萍叶绿素含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均在1g/L(CuL)处理时升到最高;EM生物菌肥降低了肚兜萍的细胞膜透性,但对槐叶萍的电导率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肚兜萍和肚兜萍在EM生物菌肥的作用下,其SOD、POD和CAT活性均有一定的提高,增加了这两种植物的抗氧化胁迫能力,但效果不显着;低浓度的EM生物菌肥使肚兜萍和槐叶萍的MDA含量增加,高浓度的EM生物菌肥降低了两种植物的MDA含量。4.栽培槐叶萍和肚兜萍后的培养液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两种水生植物肚兜萍和槐叶萍单一栽培对不同浓度CuSO_4污染水体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槐叶萍水质的pH值偏碱性,与对照差别不大,而培育肚兜萍水质的pH值偏酸性;槐叶萍水质的电导率均低于对照,随着CuSO_4浓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肚兜萍水质的电导率均高于对照;栽培肚兜萍和槐叶萍能提高Cu污染水体的溶解氧和生物需氧量,栽培槐叶萍降低Cu~(2+)污染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较肚兜萍更加显着;高浓度的Cu~(2+)有利于两种水生植物对Cu、Ca和肚兜萍对Zn的吸收,但不利于两种植物对Cd的吸收。(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罗雅[9](2019)在《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稻籽粒富含天然花色苷色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和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课题组前期从地方传统红米资源中选育获得了富铁稻米品系“罗田红米”,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种植影响了其色素外观稳定性。本研究根据此材料对铁元素的需求特性,选用普通白米材料9311作为对照,对其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处理,通过成熟籽粒代谢物和微量元素测定,分析外源铁对红米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以期探讨红米色素稳定性与强化其营养品质的可能性。结合灌浆关键时期发育籽粒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参与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及铁转运相关基因,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了灌浆期发育籽粒中类黄酮合成关键酶表达情况,以此分析籽粒色素代谢特征及类黄酮途径关键酶表达调控规律,解析外源铁对水稻籽粒色素合成与积累的调控机制,为优质特种有色稻“罗田红米”的保质栽培及品质稳定性改良提供依据,并为其它作物色素优良性状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实例。获得结果如下:1.基于代谢组确定了“罗田红米”RM1的色素特征代谢物为儿茶素(Catechin)、棕儿茶素b3(Gambiriin b3)、肉桂单宁(Pavetannin b6)、原花青素b8(Procyanidin b8)、原花青素c1(Procyanidin c1)、3-4-羟基表儿茶素[3-(4-hydroxybenzoyl)epicatechin]等类黄酮物质和原花色素。2.基于细胞学观察、差异代谢物比较和色素物质含量测定,分析发现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对红米籽粒的色素物质积累具有正向影响。红米色素主要积累于果皮,以原花青素型为主。通过果皮切片观察发现喷FeSO_4处理后RM1的表皮着色更均匀,细胞间留白区域更少。通过原花色素含量测定,喷0.1%FeSO_4处理后红米中原花色素含量在开花15d至25d显着增加。另外RM1喷施0.1%FeSO_4处理后类黄酮代谢中的其他分支产物表现为下调,说明铁离子处理促进了向原花青素方向的合成,其他分支产物的减少为原花青素的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3.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后能有效的提高稻米中铁含量,其中喷施0.2%FeSO_4效果更明显,RM1和RM5经过处理后铁含量分别提高到125.84 mg/kg和159.18mg/kg。此外,基于差异代谢物分析发现,RM1喷0.1%FeSO_4处理后籽粒中的维生素B5、维生素E的含量都表现为上调,说明叶面喷施处理对提高红米的微量元素含量等营养品质起到正向影响。4.基于转录组结果筛选出6个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和3个铁转运相关基因。利用qPCR技术验证靶标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喷0.1%FeSO_4处理后使RM1和RM5中色素合成途径上游基因CHS和F3H-3在花后5d-10d的表达量有所提高,下游LAR基因在花后20d-25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铁转运相关基因Fe-1和MHX1在颖果发育各时期表达量均有所增长,说明叶面喷施适当的Fe~(2+)对红米中类黄酮合成基因和铁转运基因表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叶面喷0.1%FeSO_4溶液后,RM1和RM5的上游关键酶CHS和LAR表达量分别在开花20d、25d时达到了最大并且显着增长,验证了叶面喷施适量浓度铁离子能促进红米开花15d之后类黄酮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从而有利于相应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原花色素积累并稳定增长。综上所述,通过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硫酸亚铁(0.1%)能有效的改善有色米的色素品质及增加谷物中的铁元素含量,故叶面施铁离子处理可作为增强谷物有效铁及稳定外观色素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栽培方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沪伟[10](2019)在《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腐蚀是造成海洋环境工程设施加速破坏的重要因素,而硫酸盐还原菌(SRB)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腐蚀微生物。使用杀菌剂的传统化学防治法会破坏生态环境,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物理载药和化学载药等方法构建了叁种不同类型的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检测了载药体系在不同硫离子浓度条件下的释放情况,揭示了载药材料的释放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Cu-BTA能够形成络合物膜层的原理,将其作为封堵层,修饰到通过真空负载方式填充了杀菌剂分子(甲硝唑)的埃洛石纳米管端口处。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溶液对载药体系的封堵效果以及载药体系在不同硫离子浓度条件下的释放情况。结果发现最佳的铜离子封孔浓度为10.24 g/L,载药体系能够实现对硫离子的响应释放,响应释放对应的最低硫离子浓度为3.2 mg/L。(2)沿用了Cu-BTA能够形成络合物膜层的原理,用整体封堵的方式替换端口封堵的方式,用掺杂有Cu-BTA络合物的明胶溶液对负载杀菌剂(甲硝唑)的纳米管进行包覆处理。结果发现,能够对载药埃洛石纳米管实现有效封堵的纯明胶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 g/L,用明胶和Cu-BTA络合物对载药埃洛石纳米管进行混合包覆处理的最佳掺杂比例为1:1,测试结果还证明了经过包覆处理的载药埃洛石纳米管在硫离子条件下和酸性条件下能够实现响应释放,即具有双重响应性,对硫离子实现响应释放的最低浓度为32 mg/L。(3)利用硫离子对金属离子参与形成配位键的破坏作用,改变之前物理载药的方式,以SBA-15分子筛作为载体材料,经过氨基修饰后,利用配位键的作用,分步嫁接不同金属离子和不同的杀菌剂,构建了“氨基-金属离子-杀菌剂”的载药体系。结果发现,结构中杀菌剂的释放情况有参与形成配位键的金属离子与硫离子结合形成硫化物的沉淀系数有关,即沉淀越容易形成,原先的配位键越容易被破坏,杀菌剂越容易释放出来,以铜离子为金属离子构建的载药体系的硫离子响应释放浓度最低为3.2 mg/L,万古霉素的释放量也最大,达到200 mg/L,最符合载药体系的构建要求,除此之外,实验也验证了杀菌剂分子结构中含有能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官能团数量越多,杀菌剂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得越牢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离子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离子液体为提取剂,采用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异黄酮,考察提取温度、超声时间、[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浓度、料液比对黑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与传统提取法进行比较,同时对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豆异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离子液体浓度为0.75 mol/L、料液比1∶23(g/mL)、提取温度50℃、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黑豆异黄酮的提取率为0.419%,预测值和实际测定值接近,提取率高于传统提取方法;异黄酮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明显优于VC。响应曲面法优化离子液体-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豆异黄酮稳定、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J].日用化学工业.2019

[2].苏适,赵东江,王喜庆,迟彩霞,王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黑豆异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9

[3].李思媛,罗全.理论设计研究钙离子响应的人工硒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苏适,于德涵,柴宝丽,迟彩霞.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黑豆花青素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5].潘明光,赵永升,曾小勤,邹建新.偶氮苯基型离子液体溶液对空气中湿度的变色响应(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6].冯宝羲.光致荧光有机聚合物纳米膜的合成、修饰及其对铁离子的特异响应性[D].齐鲁工业大学.2019

[7].张晓婷.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在径向挤压载荷下的力学响应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曹庆龄.槐叶萍与肚兜萍对铜离子的生理响应及修复潜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9].罗雅.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10].张沪伟.硫离子响应释放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标签:;  ;  ;  ;  

离子响应论文-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