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中段论文-何正勤,胡刚,叶太兰

小江断裂中段论文-何正勤,胡刚,叶太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江断裂中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勘探,玉溪,地球物理勘探,玉江断裂

小江断裂中段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勤,胡刚,叶太兰[1](2012)在《云南玉江断裂中段的地震勘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玉江断裂(又称玉川断裂)是一条发育在玉溪盆地至通海盆地之间的北西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是玉溪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该断裂由数条北西向的次级断层组成,其中段经过东风水库北侧在下山头附近延入玉溪盆地。玉江断裂可能穿越的隐伏地段属于玉溪中心城区北片新区,是玉溪市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林向东,徐平,葛洪魁,武敏捷,武安绪[2](2011)在《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以该区域内较大地震为界,结合余震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去除较大地震后,采用最长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分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Gephart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出了各分区的优势应力场.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根据构造和震源机制,可将研究区域分为A和B两个区域.A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在4个时段内大致为NNW向,B区北部在4个时段内σ1方位大致为NNW向、WNW和ENE向.从应力结构看,A区和B区北部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南部σ1方位大致为NNW向,仍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北部σ1方位变化较大,可能与B区北部地质结构复杂、应力调整活跃有关.而A区主应力方位相对稳定,显示了滇中块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林向东,徐平,武敏捷,武安绪[3](2010)在《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7年9月发生的613个ML≥2.5地震的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计算得出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分为A、B(包含小江断裂带)两个区,为了研究断裂带上的应力特征,又将小江断裂带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独立分析;同时采用网格1°×1°,以及0.5°空间滑动分区的办法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①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的断层错动方式主要以走滑为主,A区、B区和断裂带区域走滑断层分别占81.28%、69.63%、72.97%。②A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NW向,B区和断裂带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为NWW向;从应力结构来看,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走滑特征明显。③在整个滇中块体,应力场的主体方位由NNW向变为NWW向。但在元谋断裂以东,普渡河断裂以西的区域,主压应力方位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滑移,而在小江断裂区域主压应力则主要为NW向。从小江断裂继续往东的滇东块体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为NW-NNW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0年02期)

林向东[4](2009)在《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应力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一定范围内构造应力的分布,是地球中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各种动力作用于地质体的综合反映,并与构造运动及动力源问题的研究密切相关,揭示构造应力场的展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对各种构造现象的解释,而且可为探讨地球构造运动的力源问题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古今构造应力场及其演化研究一直作为大地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更是有利于对新构造运动、区域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等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小江断裂地处于川滇地区,是南北带上着名的活动断裂带,小江断裂及其邻近地区构造极其复杂,应力调整也比较激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为了更好了认清该区域的构应力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滑动拟合方法对小江断裂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构造应力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应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昆明数字台网所记录到的小江断裂及其邻近地区ML2.5级以上的地震,计算出震源机制解并分析其特征,采用滑动拟和方法反演该区域的应力场,并研究其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利用小江断裂及邻区1998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发生的740个M L≥2.5级地震,利用垂直向直达SV波和P波地动位移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出全部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区震源机制解特征;(2)根据区域构造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分区,以小江断裂为界,将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分为A、B(包含小江断裂带)两个区,为了研究断裂带上的应力特征,又将小江断裂带区域划分出来进行独立分析;同时采用网格1°×1°,以及0.5°空间滑动分区的办法对研究区进行研究。分析了各分区震源机制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用利用Gephart(1990)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即FMSI方法对A区、B区、断裂带区,以及网格空间滑动分区的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的断层错动方式主要以走滑为主,A区走滑断层占77.78%,B区走滑断层占70.34%,断裂带区走滑断层占72.11%;应力反演结果也表明: A区、B区和断裂带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大致均为NNW;从应力结构来看,研究区各分区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走滑特征明显;网格滑动分区应力场反演表明:在滇中块体应力场整个区域的主体方向变为NNW-NWW,但是绿汁江断裂以东,普渡河断裂以西的区域,主压应力方位显示出该区域南北向滑移比较明显,而在小江断裂区域主要应力则主要为NW向,从小江断裂继续往东的滇东块体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显示NW-NNW。(3)在空间上对小江断裂中段及邻近地区的应力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对区各分区的应力场以及该分区内较大地震为界,分别反演了地震前,地震后,前后的应力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及其邻近地区在时间段上的分区变化显着,在A区,滇中块体内几次中强地震前后应力场在时间上主压应力场方位变化都不大;在B区北部,以及小江断裂带区在大部分地震前后应力场方向在时间主压应力场方位变化都比较显着,显示了B区北部,和断裂带区应力调整比较激烈,相对的滇中块体则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09-06-25)

何宏林,池田安隆,何玉林,东乡正美,陈杰[5](2008)在《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由于缺乏破坏性地震记录,部分由于处于边远山区,作为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一部分的大凉山断裂带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以至于在描述该断裂系时,往往不把大凉山断裂带算在其中.造成大凉山断裂带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构造带,新生性决定了其成熟度低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其他断裂带,所反映的线性断裂地貌特征不如其他断裂带明显.两年多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大凉山断裂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1)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大凉山断裂带无论是连续性还是成熟度都明显低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其他断裂带;(2)大凉山断裂带南、北两段的活动性高于中段,而且北段的左旋位错量是南段的3倍,小震活动在中段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空区,说明大凉山断裂带还没有完全贯通,尚处于从两端向中间发展的早期阶段;(3)大凉山断裂带上地质体反映的总位错和水系的位错基本相同,说明大凉山断裂带开始于该地区水系成型之后,而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其他断裂带上的总位错远大于水系所反映的位错;(4)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和用断错地貌和GPS观测结果估计的水平滑动速率3~4mm/a,都表明大凉山断裂带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一样也是一条强震构造带;(5)在滑动速率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并假定各断裂带在整个发育历史中滑动速率基本不变,大凉山断裂带产生11km的滑移量需要2.7~3.7Ma,而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完成47~53km的位错量需要12~18Ma.进一步推断,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产生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而"裁弯取直"是由于青藏高原南东块体相对刚性的顺时针旋转造成的.随着"裁弯取直"的持续发展,大凉山断裂带将可能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作用,并最终使后者逐渐消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沈军,汪一鹏,宋方敏,曹忠权,申旭辉[6](1997)在《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叁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1997年03期)

小江断裂中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以该区域内较大地震为界,结合余震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去除较大地震后,采用最长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分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Gephart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出了各分区的优势应力场.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根据构造和震源机制,可将研究区域分为A和B两个区域.A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在4个时段内大致为NNW向,B区北部在4个时段内σ1方位大致为NNW向、WNW和ENE向.从应力结构看,A区和B区北部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南部σ1方位大致为NNW向,仍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北部σ1方位变化较大,可能与B区北部地质结构复杂、应力调整活跃有关.而A区主应力方位相对稳定,显示了滇中块体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江断裂中段论文参考文献

[1].何正勤,胡刚,叶太兰.云南玉江断裂中段的地震勘探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2].林向东,徐平,葛洪魁,武敏捷,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2011

[3].林向东,徐平,武敏捷,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J].中国地震.2010

[4].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

[5].何宏林,池田安隆,何玉林,东乡正美,陈杰.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

[6].沈军,汪一鹏,宋方敏,曹忠权,申旭辉.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J].地震地质.1997

标签:;  ;  ;  ;  

小江断裂中段论文-何正勤,胡刚,叶太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