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强度论文-聂恺宏,邹旭,吉生丽,姜准,刘春红

灌水强度论文-聂恺宏,邹旭,吉生丽,姜准,刘春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克隆生长,内源激素,灌水强度,中国沙棘

灌水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聂恺宏,邹旭,吉生丽,姜准,刘春红[1](2018)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激素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研究目前局限于外在机制,旨在探讨其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激素调控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先升后降,IAA(吲哚-3-乙酸)、ZR(玉米素核苷)、GA_3(赤霉酸)含量及其与ABA(脱落酸)的比值先升后降而ABA含量先降后升。同时,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灌水强度过小或过大,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低而ABA含量高,克隆生长潜力受到抑制,种群以分株小、数量少(分布稀疏)、扩散(水平根延伸和分枝)能力弱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种群早衰概率高;灌水强度适宜,IAA、ZR、GA_3含量以及IAA/ABA、ZR/ABA、GA_3/ABA高而ABA含量低,克隆生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种群以分株大、数量多(分布密集)、扩散能力强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种群稳定性高。随着灌水强度过小-适宜-过大的连续变化,中国沙棘通过改变激素状况调控克隆生长,从而形成与灌水强度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连续体"游击型-聚集型-游击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连续变化过程。由此可见:灌水强度诱导内源激素发生改变,激素特征调控克隆生长格局,克隆生长格局决定种群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魏巍,李根前,李甜江,代光辉,李孙玲[2](2012)在《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年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灌水强度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s模型3参数皆体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参数K和参数b存在极显着差异(Sig.≤0.01),参数a存在显着差异(0.01<Sig.≤0.05)。(2)根据生长模型5个生物学意义在灌水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可知:灌水强度主导的参数差异性使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具备了多形性。(3)在0 6倍灌水强度内,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参数K符合二次曲线,参数a符合幂函数,参数b符合二次曲线,并据此回归结果构建了中国沙棘苗高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生长模型。(4)分析多形灌水强度模型的生产力可知:灌水量为天然降水量的4.83倍时苗高年生长量最大,而地径年生长量最大所需的灌水倍数略低于苗高,为天然降水量的4.53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贺斌,高甲荣[3](2010)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对土壤水分资源供应水平的响应规律并寻找最佳灌水强度,研究了种群生长量、生物量、子株数量、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克隆器官分枝级数等种群参数与同灌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种群参数增幅与灌水强度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即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小于最佳灌水强度,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大于最佳灌水强度,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而下降。(2)不同种群参数增幅最大时的最佳灌水强度具有一定差异,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的最佳灌水强度为每月4.0次、相当于本地年均降水量的2.0倍,子株数量、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克隆器官分枝级数增幅的最佳灌水强度为每月3.0次、相当于本地年均降水量的1.5倍。(3)适当灌水能够促进中国沙棘种群生长、提高克隆繁殖能力,但在一定灌水强度下生长和繁殖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而种群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之间、克隆子株数量与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和克隆器官分枝级数之间则有协同作用。(4)在不同土壤水分资源供应水平下,中国沙棘主要通过个体大小、种群生物量分配、子株数量、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克隆器官分枝强度等调节做出响应,这些调节直接影响种群的稳定性和克隆的持久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24期)

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贺斌[4](2009)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对土壤水分资源供应水平的响应规律并寻找最佳灌水强度,研究了生长量、生物量、子株数量及萌蘖根分枝特征等种群参数与同灌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种群参数增幅与灌水强度之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即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小于最佳灌水强度,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大于最佳灌水强度,种群参数增幅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而下降。(2)不同种群参数增幅最大时的最佳灌水强度具有一定差异,树高、地径生长量以及种群和构件生物量为每月4次、约为当地年均降水量的1.8倍,子株数量以及萌蘖根总长度和分枝级数等克隆生长格局参数的最佳灌水强度为每月3次、约为当地年均降水量的1.5倍。(3)灌水可以同时增强中国沙棘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但在一定灌水强度下生长和繁殖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而树高、地径和种群生物量之间以及克隆子株数量和克隆生长格局参数之间则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期刊2009-11-07)

徐德兵,赵粉侠,贺斌,李甜江,段宗亮[5](2008)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格局对不同灌水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克隆生长调节对策和寻找最佳灌水强度,对中国沙棘种群在不同灌水强度条件下的克隆生长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子株数量(密度)、一级萌蘖根茎、萌蘖根总长度、萌蘖根条数以及萌蘖根分枝级数均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种群生长格局呈现出"游击型"→"集团型"→"游击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徐德兵[6](2008)在《木本植物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光照和灌水强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照和土壤水分是植物最必需的资源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维持和繁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干旱缺水且异质性相当高的毛乌素沙地尤其如此。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光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在时间、空间以及时空耦合尺度上通常呈异质性分布。因此,在克隆生长过程中,克隆植物可以通过自身的表型可塑性调节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这种表型可塑性主要包括克隆生长特征(如分株数量)的可塑性和涉及克隆分株与资源获取结构空间放置的克隆形态特征(如子株的放置)的可塑性。在克隆生长过程中,它们与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对策密切相关,且相互依赖,并在生长过程具有协同现象和拮抗现象,也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即可以表现为克隆生长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克隆形态特征,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难以将克隆生长特征和克隆形态特征严格区分开来。目前,在这一方面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在不同资源供应水平条件下,克隆植物在生长与形态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不同植物间其可塑性反应的强弱、趋势和机理却并不完全一致,具有一定差异。因此,通过该类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植物克隆生长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往的研究主要以1、2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对象,对木本克隆植物的研究较少。并且许多实验基于野外观测和调查,资源梯度范围较窄,只能定性分析生态学意义,难以定量指导克隆生长的调控。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克隆生长调节不仅具有生态适应意义,而且使种群年龄和高度结构强烈分化,在维持克隆持久性和种群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文以干旱为背景的毛乌素沙地典型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iodes L.subsp sinensis)为对象,利用遮阳网产生的光照梯度和通过调节灌水间隔期来控制灌水强度,以毛乌素沙地平坦地段6a人工林为研究材料,采用2×2回归设计,并汲取拉丁方和随机排列的优点,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和灌水强度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的克隆生长调节,期望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量化模型和寻找最佳光照和灌水强度,以丰富木本克隆植物种群生态学内容,同时也为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1)中国沙棘母株生长量增幅与每月灌水次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即增幅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先升后降,但它们之间对不同灌水强度的响应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树高、地径增幅最大时的灌水次数为每月4次(每次每棵母株灌水20kg),年总灌水量约为年均降水量的1.8倍;冠幅增幅最大时的灌水次数为每月5次,年总灌水量约为年均降水量的2.1倍。(2)中国沙棘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增幅与每月灌水次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增幅最大时的灌水次数为每月4次,年总灌水量约为年均降水量的1.8倍。(3)子株数量(密度)和地下克隆生长格局参数增幅与每月灌水次数之间的回归关系呈二次抛物线,种群觅养强度也表现出类似变化。增幅最大时的灌水次数为每月3次,年总灌水量约为年均降水量的1.5倍。2.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光照强度的响应:(1)中国沙棘种群生长量增幅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呈二次抛物线,但它们之间对光照强度的响应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母株地径和冠幅增幅最大时的透光率为60%~61%,树高增幅最大时的透光率为48%。子株生长量增量最大时的透光率为54%~59%。(2)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增幅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增幅最大时的透光率为53%~54%。同时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先增后降趋势,类似二次抛物线,地下部分生物量所占比例恰好相反,呈先降后增趋势;在较低或较高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种群对地下部分生物量投资较大,相反在最佳光照强度条件下,种群对地上部分生物量投资较大。(3)子株数量(密度)和地下克隆生长格局参数增幅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种群觅养强度也表现出类似变化。子株数量增幅最大时的透光率为58%,地下克隆生长格局参数增幅最大时的透光率为56%~58%。(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期刊2008-04-01)

灌水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动态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通过田间灌水试验模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中国沙棘生长情况,以其动态生长量数据为基础材料,基于多形曲线方法并以灌水强度代替此法中的地位指数,构建中国沙棘苗高(新梢)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年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灌水强度处理间,苗高和地径的Logistics模型3参数皆体现出一定程度差异,参数K和参数b存在极显着差异(Sig.≤0.01),参数a存在显着差异(0.01<Sig.≤0.05)。(2)根据生长模型5个生物学意义在灌水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可知:灌水强度主导的参数差异性使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具备了多形性。(3)在0 6倍灌水强度内,苗高、地径生长模型参数K符合二次曲线,参数a符合幂函数,参数b符合二次曲线,并据此回归结果构建了中国沙棘苗高和地径的多形灌水强度生长模型。(4)分析多形灌水强度模型的生产力可知:灌水量为天然降水量的4.83倍时苗高年生长量最大,而地径年生长量最大所需的灌水倍数略低于苗高,为天然降水量的4.53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聂恺宏,邹旭,吉生丽,姜准,刘春红.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规律及其激素调控机制[J].生态学报.2018

[2].魏巍,李根前,李甜江,代光辉,李孙玲.不同灌水强度下中国沙棘苗木生长过程[J].林业科学研究.2012

[3].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贺斌,高甲荣.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0

[4].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贺斌.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2009

[5].徐德兵,赵粉侠,贺斌,李甜江,段宗亮.中国沙棘克隆生长格局对不同灌水强度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

[6].徐德兵.木本植物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光照和灌水强度的响应[D].西南林学院.2008

标签:;  ;  ;  ;  

灌水强度论文-聂恺宏,邹旭,吉生丽,姜准,刘春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