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体部位成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头部部位语素,成语,语义,隐喻
身体部位成语论文文献综述
颜新芳[1](2016)在《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部位是人们交际中最为直观的主体,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极为重要的一类用语。文章以辞海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为研究范围,以含31个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1237条成语作为研究语料,探寻成语的语义、语义用法分类及隐喻认知。在头部类部位语素中,含“目”的成语数量最多,“口”次之。“首”与“头”、“口”与“嘴”、“牙”与“齿”都属于同义语素新旧替换的叁组语素,“面”与“脸”、“目”与“眼”属于非同义语素替换的两组语素。“眼”、“目”、“头”、“首”等31个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在成语中的义项都被缩小了很多,并且在成语中的语素义大都是本义。含头部类语素的成语在语义用法上,多用于描写人物和叙事。在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情绪、心理状态时,人们最常使用的身体部位是目、口、眉。用于表示与言辞、言论有关的语义,成语中最常见的是与口腔有关的“口”、“嘴”、“舌”等,并且成语的语义大多具有贬义色彩。汉语成语在描述女子美貌时,多用比喻修辞。头部类部位语素依据位置或功能相近分成4组,并从始源域探究了含4组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成语的隐喻义。22个头部类语素的语义取象特征主要有形貌特征、空间位置特征和功能特征。形貌特征最凸显的语素有5个:眼、嘴、牙、齿、舌;空间位置特征最凸显的有7个:头、首、面、脸、额、颊、眉;功能特征最凸显的有3个:顶、目、口;语义取象特征凸显情况不典型的有7个:脑、颅、腮、颐、睫、睛、唇。含头部类部位语素的成语在隐喻认知上,具有空间位置显着性和功能显着性。空间位置显着性主要表现在:头部是位于身体的最上部和前端,上位空间显着,含头、首等语素的成语的隐喻义凸显上部或顶端义;“面”和“脸”是有着其他身体部位附着在其上的,体现了整体和中心的显着性。功能显着性体现在:一些头部类部位是人或其他动物进行某种活动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的功能,其所指对象在成语中凸显其功能,如“眼”、“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覃艳[2](2013)在《俄语中带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使用者、传播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俄语中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学者对这部分成语多从对比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而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转义的认知机制。本文由前言、叁章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件等组成。在前言中介绍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认知理论基础。人处于认知世界、形成语言的中心,“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体,是认知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认知是通过经验,特别是身体经验而得到的,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因此,身体部位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是认知的基础,由此而形成各种抽象概念。在认知的过程中,概念起着重要作用,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概念。第二章分析了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词汇语义特点。对所搜集的成语材料进行归纳分类发现,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俄语成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数据表明这部分成语在字典中占成语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带有“(?)”所占的比例为最高。带有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转义的形成与其身体部位名称的转义密不可分。第叁章论述了带有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转义机制。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隐喻反映事物相似性的关系,而转喻反映事物相关性的关系。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隐喻意义有:表示空间、时间、人的情感状态、对人的评价、行为方式或行为本身等;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转喻意义有:“人”本身,人的情感状态,对人的评价、行为方式或行为本身等。在结语中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俄语中带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进行分析,首先强调了其在成语系统中的地位,然后分析了其转义的认知机制。俄语成语中很早就形成了以身体部位为认知基础的隐喻和换喻概念系统,这类成语的隐喻和换喻已经成为人们非常成熟的认知模式。本文对成语的认知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裴氏成蓉[3](2012)在《汉越成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结晶。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虽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同,但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进几年来,越南人学汉语越来越多,汉语教学研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越南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汉越成语对比进行研究,但关于汉越成语对比——以身体结构词汇进行对比研究的论着尚未看到。本文是着重从带有身体部位词的成语进行对比,并找出不同之处。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按照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提出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并对汉越语身体部位结构进行分类。然后根据所分类的结果从总体到具体再次进行分类。第二章:我们使用2005年出版的《汉语熟语词典》进行统计、考察汉语带有身体部位词的固定词组,然后深入地进行研究汉越语成语定义并指出共同点。按照带有身体部位词的成语找出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特点,同时关于成语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此取出带有身体部位词成语中的文化内涵。第叁章:介绍汉越成语的对比修辞法特征,同时指出汉越成语中词语和意义之间所使用部位的异同点。第四章:我们是在河内大学中文系进行调查四年级学生学习成语的情况。我们认为,汉语成语从学习到使用是一个不简单的过程,所以需要有个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好。在第四章中我们也提出成语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事项。希望能够为成语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最后,我们从各材料收藏了301条带有身体部位词的汉越成语,和398条带有身体部位词的越汉成语。希望能够为成语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黄静[4](2004)在《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正确、适当地运用成语会使语言形象,富有表现力。许多着作都对成语的很多问题做了研究,然而,应当承认的是,成语作为一门科学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并不是所有与成语有关的问题都给予了应有的注意。例如,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成语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我国都很少研究。本文的题目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对比”。该题目的选择不是偶然的。首先,这个主题的成语无论是在俄语还是在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其次,这个方面的对比研究很少;再次,研究与身体部位有关的成语对于掌握语言有实际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揭示它们的异同,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本文主要由前言,四个章节和结尾组成。 1)第一章节介绍了《成语》的概念,及俄罗斯和中国对成语的研究。 2)第二章节对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进行成分分析。 3)第叁章节从来源方面对比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 4)第四章节从语义融合性和语义特征两方面分析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 为了解决这些任务,本文采用了描写,对比,统计,分类和分析的方法。 研究的新意在于:本文对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一系列的异同点,这些对以后研究成语会有所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12-01)
身体部位成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使用者、传播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俄语中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往学者对这部分成语多从对比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而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转义的认知机制。本文由前言、叁章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件等组成。在前言中介绍了本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认知理论基础。人处于认知世界、形成语言的中心,“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是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体,是认知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认知是通过经验,特别是身体经验而得到的,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因此,身体部位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是认知的基础,由此而形成各种抽象概念。在认知的过程中,概念起着重要作用,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概念。第二章分析了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词汇语义特点。对所搜集的成语材料进行归纳分类发现,带有身体部位名称的俄语成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数据表明这部分成语在字典中占成语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带有“(?)”所占的比例为最高。带有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转义的形成与其身体部位名称的转义密不可分。第叁章论述了带有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转义机制。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隐喻反映事物相似性的关系,而转喻反映事物相关性的关系。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隐喻意义有:表示空间、时间、人的情感状态、对人的评价、行为方式或行为本身等;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的转喻意义有:“人”本身,人的情感状态,对人的评价、行为方式或行为本身等。在结语中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结论。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俄语中带身体部位名称的成语进行分析,首先强调了其在成语系统中的地位,然后分析了其转义的认知机制。俄语成语中很早就形成了以身体部位为认知基础的隐喻和换喻概念系统,这类成语的隐喻和换喻已经成为人们非常成熟的认知模式。本文对成语的认知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体部位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1].颜新芳.含头部类身体部位语素的成语语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2].覃艳.俄语中带身体部位名称成语的认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裴氏成蓉.汉越成语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黄静.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俄汉成语对比[D].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