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努力授课、学生却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师生不能通过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教学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最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如何“导”这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

什么是“导”?“导”是引导,不是站在队伍前领着走,学生在其后亦步亦趋,而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和练习。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程度、英语的理解程度和在学习新的课程时可以在多大范围内发生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口语训练中,许多教师过多地超越学生的单词范围去引导,学生觉得羁绊太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自然就“导”不动了,难以继续进行有效的研究和练习。所以,进行训练时适当控制训练中生词的比例,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新词,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使其达到练习的目的。例如,学过宾语从句之后再学习状语从句,学生能不能在学习或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这是教师在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师要想发挥好主导作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的“导”应该有方向。

《英语课程标准》指明了教师所要引导的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英语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

2.在明确了“导”的方向后,要灵活地引导“方向”。

“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就是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非常灵活的。教师课前要备学案、备学生,但不可能把握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学生的思路。好的方法是在上课的同时保持高度的教学敏感,察言观色,察学生之“颜色”。然后,在确定目标的指导下,因学生之势而导,顺势而为,最后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探索的乐趣,教师也会为自己的“发明创造”产生成功感。

3.教师要想“导”得有效果,就要觉察到上课时学生的思维之“势”。

学生思维之“势”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认为是在其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其知识的池塘里投上一块石头之后,思维波动而形成思维之势。教师的“导”就是推波助澜,使波动更大。而要想波动更大,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波动的方向、力度和频率,再加以正确的引导,甚至可以摒弃既定的备课方案。只要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总之,教师上课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因势而导”则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化地变成实用的方法。长期的“因势而导”会使教师教得有创造性,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会在不断创造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则会在兴趣盎然中快乐地学习。

作者地址: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

标签:;  ;  ;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