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区论文-孔敏婕,李同升,杨华,王昭,武鹏

整理分区论文-孔敏婕,李同升,杨华,王昭,武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整理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点,PSO-BP神经网络,层次聚类分析法

整理分区论文文献综述

孔敏婕,李同升,杨华,王昭,武鹏[1](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与分区研究——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户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空间重构与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陕西省山阳县238个村为研究单元,从自然资源、土地区位、社会经济叁个维度选取20项评价因子,构建山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由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阳县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指数进行综合测度,最后运用层次聚类法划分居民点整理分区,进一步探讨相应的整理途径。结果表明:①山阳县居民点整理潜力指数值介于8. 80~57. 29之间,其中高值区大多集中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靠近中心城区,并且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②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和农村发展现状,将山阳县划分为城镇发展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控制调整区等居民点用地整理类型,并按照分区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整理策略和优化途径,以期为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雪,陈伟,王倩,王雅楠[2](2019)在《考虑耕地利用条件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利用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耕地对未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农业生产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选取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地貌特征的子长县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研究单元,基于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结合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耕地利用条件及两者的空间组合特征划分4种整理区域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集聚发展区应引导农户的集中居住,加强耕地的规模化利用;内部改造区应立足于自身的挖潜,加强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合并组建区应引导农村居民点跨界迁移和撤并,并引导耕地的集中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生态迁移区农村居民点应采取整体搬迁的形式进行整理,耕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分区结果和差异化利用对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和耕地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楠,郝晋珉,李牧,陈爱琪[3](2019)在《生计转型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与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农户生计转型背景对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进行分区调控,并基于不同整理目标测算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与面积标准。结果显示:受农户非理性决策影响,户均宅基地面积随农户非农就业程度的提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非农就业拐点在0.496~0.564之间,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分区、宅基地容积率、人均GDP对各县域户均宅基地面积产生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由此,划分了优先整理、适度整理、适度挖潜、限制整理4类整理时序分区,以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优化、深化农村土地管理水平为工作导向的5类整理模式分区。优先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5 429.70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1m~2,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适度整理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446.3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26 m~2,宅基地用地需求较小;适度挖潜区宅基地整理潜力为33 471.92 hm~2,户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为407 m~2,自然、经济条件是限制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翔宇,吴克宁,宋恒飞,史雯雅,宋文[4](2018)在《基于图斑特征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宜兴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致使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村庄宅基地出现闲置、废弃等现象,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对于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宜兴市217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以自然、经济社会、空间形态3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AHP综合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综合分值。通过综合分值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得到结果与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区结果作为划分依据,将宜兴市划分为优先区、次先区、适度区和优化区四类区域,从整理时序、模式、土地利用安排等方面提出差别化管理措施。研究根据适宜性分值空间分布状况与居民点人均面积迭加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划定,对今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与农村居民点整理安排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江锋,屈楠,侯宪东[5](2018)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潜力分区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是有序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前提。以喀什地区为例,从自然、经济、资源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自然断点法,对喀什地区各县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现实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为7 0667.48hm~2,现实潜力为30 009.62hm~2,占理论潜力42.47%。根据现实潜力确定喀什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为3个潜力等级区,其中Ⅰ级整理区为莎车县和疏勒县,Ⅱ级整理区为伽师县、疏附县、叶城县、巴楚县、泽普县、喀什市和麦盖提县,Ⅲ级整理区为英吉沙县、岳普湖县和塔什库尔干县。(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郑鹏飞[6](2018)在《基于生态风险与整理适宜性的山区耕地整理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保障,而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不足以及质量水平整体偏低等严峻考验,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耕地整理活动往往伴随着梯田与坡地的形成,有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与破坏,导致生态风险的形成,并且危害性更大。因此在山区开展耕地整理工程之前既要考虑整理的适宜性,又要考虑进行耕地整理活动是否会造成生态风险。文章运用相对风险模型评价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同时选取影响山区耕地整理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评价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然后运用互斥矩阵模型耦合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与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出山区耕地整理分区结果,最后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致力于为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时空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文章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运用相对风险模型,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表征叁步评价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并根据耕地整理的特点对模型进行改进。根据耕地整理生态风险指数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低风险区、一般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与高风险区共4个生态风险区域,其中:低风险区面积为13443.97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44.56%,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与北部;一般风险区面积为7913.98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6.23%,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南部与北部;较高风险区面积为7033.97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3.31%,主要分布于涞源县西南部与东部;高风险区面积为1779.86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西南部与东北部,但分布较为分散。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低风险区,分布最少的是高风险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较低。(2)选取影响山区耕地整理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根据耕地整理适宜性指数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一般适宜整理区与不适宜整理区共4个整理类型区,其中: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8896.49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9.49%,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比较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6234.44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0.66%,分布较为分散;一般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10315.53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4.19%,主要分布于涞源县北部;不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4725.32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15.66%,主要分布于涞源县北部。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一般适宜整理区,分布最少的是不适宜整理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适宜性较高。(3)以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与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利用互斥矩阵模型将两者耦合进行耕地整理分区研究,根据互斥矩阵模型耦合结果,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耕地整理I级区、耕地整理II级区、耕地整理III级区与耕地整理IV级区共4个整理分区,其中:耕地整理I级区面积为9815.33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2.53%,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中部;耕地整理II级区面积为8167.54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7.07%,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中部与北部;耕地整理III级区面积为10409.05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4.5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东部与北部;耕地整理IV级区面积为1779.86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西南部与东部。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耕地整理III级区,分布最少的是耕地整理IV级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前景较好。文章基于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与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对山区耕地整理分区进行研究,明确山区耕地整理的重点区域和时序安排,为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时空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使山区耕地整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以期促进山区的耕地整理工作更好地进行。(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李琪[7](2018)在《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耕地面积、促进用地节约,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村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研究较少,且落脚点多为整理模式研究,缺乏理论转实践的相关路径。基于此,确定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动态变化、布局模式4个方面,从浙江省整体、地级市单元2个尺度,分析浙江省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区域差异;②综合考虑浙江省的自然条件、用地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用地需求等因素,建立系统、可操作的整理分区评价体系;③提出促进整治项目落地、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进程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①农村居民点用地仍然是浙江省土地利用的一个矛盾点,且区域差异显着,在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分区是必要的;②浙江省共有四类整理区,其中优先整理区17个、挂钩项目优选区21个、适度整理区25个、优化调整区12个,不同类别的整理区对应不同方向的整理模式;③可以从提高村民整理意愿、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管控制度3个方面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展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包倩[8](2017)在《耦合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是中国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与结构特征影响着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而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管制的基础。农户是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决策单元,作为经济“理性人”和社会“理性人”的综合体,其居住与生活环境的改变决策是追求生存、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均衡,农户意愿是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决策行为。因此,从微观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及其分区管制措施,可为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不同主体间的问卷调查,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识别影响该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大小;从可拓展空间、人口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区位条件四个方面选择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的社会、经济及区位等宏观因素,构建耦合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划定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等级,并考虑各行政村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等实际情况的差异,确定区域差别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比较分析不同分区的差异特点,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安排、控制规模确定、退出方案制定、重点区域选择四方面提出区域差别化的分区管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农户意愿调查,识别出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主要涉及整理政策、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方面影响因素;将农户意愿引入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虑到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而且综合了微观农户意愿,评价方法更为科学。(2)可拓展空间可衡量居民点整理潜力,农户意愿和人口经济状况是影响整理适宜性的关键因素,而较好的基础实施条件将降低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等级。(3)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差异较大,基于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等级: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适度整理区和优化调整区。(4)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安排、控制规模确定、退出方案制定、重点区域选择四方面提出区域差别化的分区管制策略:优先整理区可采取一次性搬迁策略,将零星村庄整体迁并至中心城区、镇区或中心村;重点整理区应以迁村并点及闲置居民点复垦为主;适度整理区应走“滚动式”农村居民点整理之路;优化调整区应逐渐将靠近城区和镇区的居民点纳入城镇管理体系,加速其城镇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庄健[9](2017)在《基于粗糙集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范围为吉林省,吉林省近些年在城市、交通、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耕地占用的情况也十分严峻,因而耕地保护成为吉林省急待解决的难题。而区域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必须要及时得到转变,才能保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所以通过整理农村居民点,以此增加耕地面积补充,解决当前的耕地与建设冲突的难题尤为重要,而方向与思路已经形成,接下来就要涉及到具体的测算,具体有多少居民点可以被置换,就需要进行测算。本文以粗糙集熵权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展开具体研究,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其特点以及区域特性差异,对48个评价指标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叁个属性类别,利用粗糙集对农业生产收入,农业生产条件,产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自然,生态,土地利用生态和42个指标进行属性筛选,然后利用熵权法对居民点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进而实现居民点评价研究。本文以吉林省农村居民点为整理对象,利用吉林省统计年鉴和吉林省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土地方面的数据来自于土地变更调查,地形地貌土壤情况等来自于地貌图与土地资源评价图,居民点生态数据来自于各市县的土地变更统计数据,文中37个指标的取值分别是48个地域单元中的各地域单元的值数据,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1.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了本文研究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与概念,基础理论主要有地域分异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人居环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等。3.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吉林省的基本情况并对吉林省内农村居民点的用地现状及其特点展开分析。4.利用粗糙集、熵权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进行评价研究。5.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的对策探讨。提出解决居民点整理问题的相应对策与建议。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宋文,吴克宁,刘浩然,陈英,刘霈珈[10](2016)在《基于地理空间适宜性指数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为研究基于地理空间属性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差异化整理方向和模式,提高整理效率,该文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例,从农村居民点地理环境、空间区位、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4个方面构建居民点整理地理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标准化值加权求和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获取适宜性程度的空间聚集特征并结合各行政村超标可整理面积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针对不同分区特征提出差异化的整理方向和模式。结果表明:1)地理空间适宜性值为32.093~85.226,空间分异明显,指标体系可较好地反映区域农村居民点地理空间属性差异;2)全局Moran指数为0.66,在0.01显着水平上极显着,呈显着正空间自相关性,LISA图显示只存在显着高高、低低聚集,与全局分析一致;3)分区划为优先整理区、次级整理区、并点整理区和选择性整理区,包含空间聚集特征,可较好地识别居民点整理适宜性和整理效益差异。研究可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作参考,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整理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耕地对未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农业生产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选取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地貌特征的子长县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研究单元,基于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结合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耕地利用条件及两者的空间组合特征划分4种整理区域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集聚发展区应引导农户的集中居住,加强耕地的规模化利用;内部改造区应立足于自身的挖潜,加强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合并组建区应引导农村居民点跨界迁移和撤并,并引导耕地的集中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生态迁移区农村居民点应采取整体搬迁的形式进行整理,耕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分区结果和差异化利用对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和耕地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理分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孔敏婕,李同升,杨华,王昭,武鹏.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与分区研究——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雪,陈伟,王倩,王雅楠.考虑耕地利用条件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及利用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王楠,郝晋珉,李牧,陈爱琪.生计转型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宅基地整理分区与潜力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何翔宇,吴克宁,宋恒飞,史雯雅,宋文.基于图斑特征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宜兴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5].孙江锋,屈楠,侯宪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潜力分区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

[6].郑鹏飞.基于生态风险与整理适宜性的山区耕地整理分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7].李琪.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D].浙江大学.2018

[8].包倩.耦合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9].庄健.基于粗糙集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10].宋文,吴克宁,刘浩然,陈英,刘霈珈.基于地理空间适宜性指数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6

标签:;  ;  ;  ;  

整理分区论文-孔敏婕,李同升,杨华,王昭,武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