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李文博,王凤鸣

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李文博,王凤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认同,双语教育,指导思想

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博,王凤鸣[1](2019)在《国家认同视野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始终把双语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以教育平等、语言平等为宗旨;英语作为共同语,对促进文化交融、增加政治认同、保留传统价值、立足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渠岳[2](2019)在《新加坡移民国家认同的转变(1965-1990)》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国家认同一直也是新加坡政府关注的问题。新加坡移民在新加坡建国以后成功的将国家认同转向了新加坡,所以本文试图分析新加坡移民国家认同的转变,用来为我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做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南国博览》期刊2019年05期)

王芊,马晓飞[3](2019)在《神圣空间的重构与华人国家认同的变迁 以新加坡天福宫为中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同年4月,英属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刚刚落成的天福宫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恭迎从福建湄洲而来的妈祖神像升座安置。显然,这座正统的闽南风格宫观建筑,没有受到中国喑暗政局的影响,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精美华丽、璀璨辉煌。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新加坡扼守马六甲交通要冲,在当时已经成为欧亚货物集散的主要中心,聚集华侨多达数万人1。殖民地政府为了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9年04期)

朱大伟[4](2018)在《族群善治:新加坡国家认同建设的当下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新加坡进行国家认同建设的国内外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在辉煌的成就之下,也潜伏着重重危机,如过去想当然的由威权主义主导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开始受到勃兴的公民社会的冲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威胁着国内马来族和其他族群间敏感的信任关系;数量日益庞大的新移民在新加坡的融入开始遭到越来越多本地居民的抗拒和质疑;僵硬而直接的民族分类化管理的消极后果开始显现;其他诸如各族群间教育经济水平不断拉大的相对差距、选举政治中的族群倾向、族群深层次互动的瓶颈等阻碍着新加坡国家认同的维系、巩固和纵深推进,考验着新加坡政府国家治理的智慧。(本文来源于《国别和区域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凤美艳[5](2018)在《从“新加坡人”的培育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作为融汇东亚、南亚、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移民的典型移民国家,在国民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仍能独立于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离不开其政府对其"新加坡人"的培育,使国民具备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总结提炼新加坡政府在复杂国情下积极培育"新加坡人"的成功经验与有益做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借鉴,以期培育出具备强烈国家认同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8年02期)

苗晨阳[6](2017)在《新加坡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65年建国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将民族振兴作为政府的工作重心,以其卓越的努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新加坡之所以成功,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认同教育并没有与工业化同步,建国后的新加坡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经历了醒悟阶段、纠偏阶段、定型阶段以及优化阶段四个发展阶段。1965--1979醒悟阶段,强调公民教育,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并改革了学校德育课程;1979—1991纠偏阶段,颁布了《道德报告书》,开始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并以此为依据先后编写了《生活与成长》《好公民》这两本教材,以及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程和儒家伦理课程;1991—1997定型阶段,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对小学《好公民》教材进行修订,并颁布《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1997—至今优化阶段,实施国民教育,颁布《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自2000年开始使用新的教材《公民与道德教育》,2014年颁布了中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推行品格与公民教育。依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将《生活与成长》《公民与道德教育》《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都分为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其中目标是层次分明的,内容是集中统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新加坡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社区服务行动计划、社会环境的熏陶等途径以及采取价值澄清法、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等多种方法,以确保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得到实效。综上所述,新加坡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国家意识的主导性、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东西文化的融合性、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色,进而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国家认同教育逐层递进;注重教育实践,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费磊,范凯波,李兆鹏,张利国[7](2015)在《新加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以"我是新加坡人"为核心国家认同教育在短时期实现高度的国家认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积极借鉴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有益经验,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迭内容,构造国家命运共同体;强化公民教育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发挥政府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实践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大学生情感体验教育。(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梁丽娜[8](2015)在《新加坡英语地位和功能的嬗变及其国家认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建国之初,移民混杂,种族交流闭塞。为此,新加坡致力于建立高度的国家认同,以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新加坡制定的一系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中,语言政策的贡献尤为关键,尤其是英语的贡献。本篇论文分析英语在新加坡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根据Braj Kachru的英语叁圈理论,新加坡属于英语外圈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其主要功能有管理功能、人际功能和工具功能。在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新加坡不断调整英语的地位和功能,以使英语更好地服务于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发展。在1950s-1960s,英语被确立为新加坡官方语言,从此得以名正言顺的在新加坡广泛传播。1966年,新加坡推行强制性双语教育政策,英语成为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语言。2000年,为防止新加坡英语的使用危及新加坡人使用标准英语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发起“讲正确英语”运动。然而,英语在新加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过去的二叁十年里,英语已经成为新加坡事实上的国语,同时也是种族通用语言,教育媒介语言;出于新加坡转口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英语逐渐发展成为新加坡的经济语言,这使英语在新加坡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新加坡英语被当作新加坡身份的标志。至此,英语在新加坡实现了工具功能向情感性功能的完美转化。新加坡政府将英语应用到种族问题、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上,推动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成功建构;从而使新加坡境内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团结在新加坡认同下,忠诚于新加坡,服从国家的领导,共同谋求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高水平的英语能力至关重要。中国作为英语扩展圈国家,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外语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获得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对中国英语教学来说,是目标也是挑战。中国英语教学应该学习新加坡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和功能,相应地调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同时,中国英语教学还应在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号召下,引导学生端正对中国英语的态度,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5-06-01)

赵思洋[9](2014)在《国际社会影响下的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变迁与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社会的力量是新加坡界定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影响其国家认同表现形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促进并形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地缘政治因素,到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国际社会力量在不断形塑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形式。近年来的《联合早报》相关报道显示,国际社会中跨国人口的流动因素成为影响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新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任蔷蔷[10](2014)在《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结构复杂,拥有巨大差异的种族、宗教、文化、语言群体并存一国成为新加坡的一个基本社会事实。但这并没有成为新加坡和谐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相反,政府巧妙地在趋同和差异之间把握平衡,使不同的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并为新加坡政治、经济的顺利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政府是如何控制趋同和差异之间的张力,使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民众和谐地融入社会生活,并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事务呢?究其根本,这与新加坡政府自始至终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论文以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阶段、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的分析,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论述了对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启示。论文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新加坡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将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分为初步形成、加快发展及系统优化、持续发展的国家认同教育叁个部分,并在之前加入了独立前期的国家认同教育;第二部分分别一一论述了新加坡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七个部分:1.忧患意识教育;2.亚洲价值观教育;3.国家意识教育;4.共同价值观教育;5.家庭价值观教育;6.多元文化观教育;7.双语教育。第叁部分指出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中前叁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主要针对新加坡的本土居民,最后在社会教育中论述了新加坡政府对新移民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措施。第四部分总结了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四个主要特点: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视儒家文化、紧随时代及威权主义政治的保障。最后分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对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叁点启示:加强学校课程的国家认同教育、加强社会对公民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民族精神的建设。(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加坡国家认同一直也是新加坡政府关注的问题。新加坡移民在新加坡建国以后成功的将国家认同转向了新加坡,所以本文试图分析新加坡移民国家认同的转变,用来为我国的国家认同建设做一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博,王凤鸣.国家认同视野下的新加坡双语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2].渠岳.新加坡移民国家认同的转变(1965-1990)[J].南国博览.2019

[3].王芊,马晓飞.神圣空间的重构与华人国家认同的变迁以新加坡天福宫为中心的研究[J].新美术.2019

[4].朱大伟.族群善治:新加坡国家认同建设的当下挑战[J].国别和区域研究.2018

[5].凤美艳.从“新加坡人”的培育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J].世纪桥.2018

[6].苗晨阳.新加坡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7].费磊,范凯波,李兆鹏,张利国.新加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

[8].梁丽娜.新加坡英语地位和功能的嬗变及其国家认同建构[D].广西大学.2015

[9].赵思洋.国际社会影响下的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变迁与现状[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

[10].任蔷蔷.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新加坡国家认同论文-李文博,王凤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