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道互补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家,道家,入世,出世
儒道互补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谈楚儿[1](2016)在《儒道互补对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架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道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有关入世和出世的思维模式。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使得他们能够在入世和出世间进退自如。(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17期)
宋杰[2](2016)在《“无所待”与“善假于物”辨——儒道互补:试论庄子《逍遥游》中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叁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1期)
朱小利[3](2013)在《浅谈左思《咏史》诗的儒道互补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才华卓着的诗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咏史》八首既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充满着儒家色彩;又有着因理想难以实现,转而追求旷达超脱的道家色彩。(本文来源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子龙[4](2013)在《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的文化精神,总体来说是先儒家后道家两种精神共同构成的。在东汉中前期,主要流行的是儒家传统精神,到了东汉后期,以党锢为标志,儒家精神遭到强烈冲击,社会接受了道家多元化的精神,但这两种精神又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东汉的文化精神,荀悦家族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3年08期)
王子龙,范书辉[5](2013)在《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荀悦家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的文化精神,总体来说是先儒家后道家两种精神共同构成的。在东汉中前期,主要流行的是儒家传统精神,到了东汉后期,以党锢为标志,儒家精神遭到强烈冲击,社会接受了道家多元化的精神,但这两种精神又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东汉的文化精神,荀悦家族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3年15期)
赵潇[6](2007)在《儒道互补与中国艺术精神——再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一点感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诸子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先秦时本来是各执一端的哲学流派,它们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道家和儒家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当然中国艺术的精神也是有孔子和庄子两个典型的,孔子的艺术精神是与道德的当然之则和谐统一所获得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由,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体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本文来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邵长宗[7](2007)在《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它不可避免地对宋瓷发生了影响。本文从分析儒道思想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入手,阐述了宋朝的美学思想,从青白瓷、名窑的开片瓷、钧瓷等的特色来阐述儒道思想对宋代陶瓷的影响。在器物的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但在器物的造型上,却体现了儒家思想。(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33期)
王祥云[8](2006)在《老庄思想及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儒家精神为主导,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功利的,道家思想则是出世的、超然的;儒家主张阳刚,道家强调阴柔。二者的互补与融合,对铸就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讲,封建社会的士人和官吏,处于顺境,儒家意识占上风;处于逆境,道家意识来抚慰。或儒或道,各取所需。道家的贵柔守雌学说作为儒家刚毅进取精神的补充,作为一种智慧,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不是无为,而是达到“无不为”的手段和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家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政治策略,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开封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肖辉[9](2006)在《超越与重构——陶渊明文化精神的儒道互补》一文中研究指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和文化精神显示了与儒、道传统的深厚关系,但又超越传统,并重构为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因而体现了他的个人风采,从而使东方文化的一种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在陶渊明的文化精神中得到了最质朴最完美的表现,成为众多文人仰慕与效法的对象,成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为文人士大夫建构了一座精神家园,进而衍化为陶渊明情节。(本文来源于《铜陵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宋志明[10](2006)在《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立文认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广泛吸收了本土和外来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独特魅力,形成了唯变所适性、等级制度性、多样并蓄性、民族人文性等鲜明特征。其中,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曩终目的则是为了创造新的服饰文化。宋志明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并立的两大学说,儒家重道德、求进取、讲现实的特色,同道家尊自然、重生命、求自由的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向世陵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十分宽泛,含摄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快乐的追求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孔子的理想境界。既有目的层面的与天命流行合一的精神快乐,也有作为手段的人生抱负(包括政治抱负)的实现,而对精神自由和尽善尽芙境界的期盼,则成为从内在化方面推动人前进的动力。罗安宪认为,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一种对策:只有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才能堆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只有将"仁"与"艺"和"乐"结合起来,才能为个体精神家园确立一种安顿;只有社会秩序与个体精神的安顿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孔子思想的这一种理论价值,时至今天仍很有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6年04期)
儒道互补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庄子的《逍遥游》将"无所待"的绝对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引导人们摆脱外界的束缚,真正进入"无所待"的精神境界。然而,学生很容易认为荀子"借助外在力量"的"善假于物"与庄子"有所待"则"不逍遥"对立起来。本文从至人、神人、圣人的定义,逍遥游的价值标准,"无所待"与"善假于物"的内在逻辑叁个维度探究了"逍遥游"的境界,并提出"无所待"与"善假于物"内涵一致的儒道互补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道互补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谈楚儿.儒道互补对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架构的影响[J].才智.2016
[2].宋杰.“无所待”与“善假于物”辨——儒道互补:试论庄子《逍遥游》中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J].名作欣赏.2016
[3].朱小利.浅谈左思《咏史》诗的儒道互补精神[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4].王子龙.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豪族荀悦家族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3
[5].王子龙,范书辉.儒道互补的东汉文化精神——以荀悦家族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
[6].赵潇.儒道互补与中国艺术精神——再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一点感受[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邵长宗.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J].文教资料.2007
[8].王祥云.老庄思想及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J].开封大学学报.2006
[9].肖辉.超越与重构——陶渊明文化精神的儒道互补[J].铜陵学院学报.2006
[10].宋志明.儒道互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J].河北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