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高填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路基,研究
黄土高填方论文文献综述
校明军[1](2019)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道路建设时对高填方路基施工进行分析已经势在必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因为常年受到洪水冲刷和雨水渗透,已经出现了黄土冲沟和塌陷,使得这部分地区的填方路基工作相对比较困难。本文主要对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介绍出一些合理的措施使得路基施工能够更加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0期)
蒋宗耀,巨玉文,张伟龙,葛菲,王鹏[2](2019)在《双因子模型在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中的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土土质的高填方路基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沉降预测模型过程中同时考虑填土时间、填土高度双因子对沉降的影响。将常用的时间函数模型和高度函数模型进行组合对比发现,对于压实度为0. 93~0. 95的黄土高填方工程,时间函数采用双曲线函数、高度函数采用线性函数时双因子拟合函数的最大复杂相关系数R~2为0. 931,但是由于精度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经过对时间函数的a_H进行调整得到了适合黄土高填方路基预测的模型,R~2为0. 938,拟合度较高,且精度满足要求。该新型模型既可用于对单一点在填方高度确定情况下的预测,也可用于多点在时间跨度上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袁时雨[3](2019)在《黄土高填方场地挖填结合区桩侧摩阻力力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黄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土地问题却是制约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了在黄土地区获得更多的城市用地,经各方论证后提出通过在原有黄土沟壑区开展高填方工程可以有效的缓解部分城市用地的压力。而关于高填方场地的建设使用,其问题核心是工后导致地基受力不均而发生的差异性沉降甚至变形。本文依托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2012kTZD03/07)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7JM4015),以康家沟高填方工程为背景,从现场桩基试验、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ABAQUS数值模拟叁个方面入手,对高填方场地内挖填结合区桩基础的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高填方场地内桩基的载荷试验,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相似比为1:5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对桩基轴力、侧摩阻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1)在高填方场地挖填结合区,桩身各截面处的轴力、侧摩阻力随着填土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灌注桩承载力也逐渐变小;(2)桩基在挖填结合区内的挖填交结面附近出现侧摩阻力过渡带,在过渡带上下两侧桩基的侧摩阻力发生较大的突变。(2)在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物理模型,分析了桩基础在不同入土深度工况下轴力、侧摩阻力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侧摩阻力“过渡带”出现的位置恰好为挖填交界面处,在“过渡带”上下两侧,桩基的侧摩阻力发生较大的变化;(2)在挖填结合区内当填土厚度大于桩长的1/2时,灌注桩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性质;(3)灌注桩的轴力与侧摩阻力随着填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桩身相同位置处,当桩周土体为原状土时,其侧摩阻力值远小于桩周土体为填土时的侧摩阻力值。(3)以现场试验、室内试验以及模拟试验为基础,对黄土高填方场地挖填结合区内桩基的设计流程提出了改进。其中在勘察阶段提出了增加勘察次数、改变钻孔布设形状等措施;在填土施工阶段提出使用新的施工技术等措施;在设计阶段提出通过合理、灵活的改变桩长、桩径等措施来进一步满足挖填结合区桩基设计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5-01)
蒋宗耀[4](2019)在《双因子模型在黄土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和新中部崛起计划的稳步推进,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增大,道路工程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如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为黄土高原区域,在这些黄土分布广泛的区域修建道路时会受到各种地质地形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黄土地区道路施工中遇到的深沟等特殊地形问题,高填方路堤的施工方法应运而生。黄土高填方路堤作为黄土分布地区特有的路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快捷,工程造价合理,填方材料容易获取等优点。由于以往的高填方路堤研究主要集中于软土类别,关于黄土高填方路堤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致使路堤使用过程中出现沉降过大、沉降不均等问题,而且由于对路堤的沉降规律和变化趋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导致工程问题频发。因此采用合理的方法对黄土高填方路堤进行沉降监测及预测对高等级公路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新型的沉降预测模型对黄土高填方路堤进行沉降预测,以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本文以太行路阎家峰路段黄土高填方路堤为工程背景,对黄土高填方路段路面、路堤、原土地基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它们的沉降规律总结归纳。提出并研究了在重锤补夯施工法条件下(压实度为0.93-0.95)适用于黄土高填方路堤的新型沉降预测模型。所得结论如下:1.黄土高填方路段原位沉降监测试验所得结论(1)分析东西侧路面的沉降曲线可得,它们均在0-100天之内沉降速率较快,沉降量较大,并且在同一时段内达到沉降极大值。在100-200天内沉降曲线出现一定时间的波动后,实现短暂平稳。在200-350天内沉降速率减小,沉降值缓慢增加,逐渐达到稳定。(2)填方体沉降监测结果显示,因受到该工程特殊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填方体西侧沉降最大,中部次之,东侧最小。(3)路面沉降主要组成部分是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它约占路面总沉降的90%,原土地基的沉降占总沉降的10%。2.黄土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研究所得结论(1)双因子沉降预测模型由最终沉降控制函数和过程控制函数组成。最终沉降控制函数只影响填方体的最终沉降,过程控制函数则控制填土沉降的发展趋势,它对填方体在某一时刻的沉降有重要影响。(2)分析高填方路堤东侧、中间、西侧叁处的双因子沉降预测模型可知,它们的沉降预测模型中最终沉降控制函数均为线性函数。东侧路堤的沉降过程控制函数为指数函数,中间及西侧的沉降过程控制函数为双曲线函数。它们的MAPE值分布在1.5-3.1之间,预测精度高于其他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模型,在以后的类似工程中可以考虑使用双因子沉降预测模型。(3)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沉降过程控制函数中参数aH的可选类型有:线性函数、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叁种类型。本工程东西侧路堤预测模型中沉降过程控制函数中参数aH的类型为多项式函数,中间路堤预测模型沉降过程控制函数中参数aH的类型为线性函数。在工程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拟合度较高的aH函数类型。(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高飞[5](2019)在《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黄土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高填方工程。此类工程能够拓展城市建设用地,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大规模的削山造地带来了众多高填方工程问题,填土的沉降变形使得填方形成的超大填筑体工后沉降、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等危害非常显着,许多已完成的填土工程的潜在隐患近年来逐渐显现。为探求黄土高填方地基的沉降规律,本文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相关研究,为解决此类工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通过一维固结试验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不同荷载下压实黄土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压实黄土变形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并且采用不同的模型对压实黄土的应变时间关系进行拟合。然后,通过填方体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一次加载和分级加载两种工况下填方的沉降和压力变化规律,使用image J软件对沉降过程中的孔隙变化等微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对黄土的施工期沉降及工后沉降进行模拟,分析工后沉降随含水率、压实度、填方高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高填方沉降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压实黄土一维固结试验曲线大致分初始变形、变形减缓及变形稳定叁个阶段;当初始状态相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加,压实黄土土体变形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也会相应地增加;Burgers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各级荷载作用下土体一维固结变形和时间的关系,可以作为压实黄土土体变形的模型。一次加载和分级加载两种工况下,填方土体沉降表现出相同的“叁阶段”规律,一次加载时填方土体稳定时的沉降大于分级加载时的沉降,但分级加载条件下稳定时间较长;随着龄期的增加,土颗粒间排列逐渐趋于紧密,土样孔隙主要为镶嵌孔隙,土体结构更为密实。高填方施工期中心处沉降大,两侧沉降小,两侧沉降以中间轴对称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含水率、增大压实度和降低填方高度能减小黄土高填方地基的工后沉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陶钧[6](2019)在《黄土高填方边坡新型组合支挡结构静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西北地区多为黄土山区,其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建设空间日趋紧张。削山填沟是一种创造用地空间的有效手段。伴随着削山填沟,会遇到大量的黄土填方边坡工程。与以前的边坡工程相比,近年来出现的填方边坡工程呈现出坡度陡、高度高、填方量大的特点。且边坡工程本身包含岩土、结构、地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边坡工程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当今的边坡工程对边坡加固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固边坡的支护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加固支护黄土高填方边坡时,传统的单一结构形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边坡工程对变形位移和稳定性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黄土高填方边坡工程,通过提出理论、现场监测试验、数值分析的手段,介绍并深入研究了新型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托板的设计方法和工作机理。以一实际黄土高填方边坡为背景,综合研究、分析、并评价了组合支挡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托板+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加固支护该边坡的效果。研究成果将为类似黄土高填方边坡的加固支挡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现阶段加固黄土填方边坡的问题,填补了新型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托板设计理论上的空白,给出了框架预应力锚托板的设计方法以及稳定性计算方法,并运用数值分析方法验证了其合理性。(2)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填土施工过程中锚托板的受力分布变化从而揭示其工作机理,结果证明了其对填方边坡良好的加固作用,并为该结构的设计应用提出合理的建议。(3)通过实际工程的现场监测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桩身所受土压力分布变化规律,及锚索的轴力发展规律,为今后运用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加固黄土高填方边坡工程提供指导。(4)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为组合支挡结构——框架预应力锚托板+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加固高填方边坡的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填土的物理参数取值依据。分析了施工过程中现场环境因素对场地不同区域填土物理参数的影响。建立高填方边坡数值模拟模型,证明了框架预应力锚托板的独特优势,以及与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加固坡体的良好协同工作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郅彬,王番,王永鑫,武李和乐,焦航[7](2018)在《高填方下覆结构性黄土次固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结构性黄土的次固结特性及机制,已成为黄土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计算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结构性黄土的压缩试验,研究了其次固结特性及变形机制,建立了描述次固结系数时间效应的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结构性黄土存在明显的次固结效应;荷载-次固结系数曲线(P-Cα)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Cα峰值对应荷载大于Pc,且高荷载将不是次固结系数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岩土破损力学框架内,分析了荷载、含水率对次固结系数影响的机制;水对土颗粒胶结作用的弱化使得高含水率结构性黄土的P-Cα曲线只呈现下降段和稳定段;建立了一种描述次固结系数时间效应的关系式,可对计算高填方下覆原有黄土地基的工后沉降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来春景,朱彦鹏,王春青,马天忠[8](2018)在《黄土高填方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削山造地后形成的黄土高填方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特性影响较大。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构造不同填土高度的计算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土层地震动参数,分析基岩地震动输入参数和填土高度对场地地表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场地地震放大系数随填土层的高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在多遇地震动和基本地震动作用下,场地地震放大系数递减速度比罕遇地震动和极罕遇地震动作用下要大。当填土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放大效应趋于平稳;填土高度的变化,会改变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形状。填土高度越大,地表反应谱长周期的频谱成分越显着,反应谱曲线向后移,反应谱峰值点均明显向长周期移动,并出现多个峰值点,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变大;下伏基岩的刚度越大,地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越大。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值相比变小。当填土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下伏基岩的种类对地表地震动特性影响则不明显。该研究成果对高填方场地的地震安全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云龙,巨玉文[9](2018)在《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的综合压实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黄土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缩短工期,以山西太原太行公路阎家峰路段为工程依托介绍一种新型的综合压实方,并通过压实度、孔隙比、湿陷系数以及沉降等指标对压实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层碾压后再经补夯处理,路堤压实度进一步提高,最大处提高了7.8%,且压实曲线随压实深度增加在补夯界面内呈周期性分布;孔隙比降低,黄土的湿陷性全部消除;路堤沉降在填筑压实后240d左右趋于稳定,一年后工后沉降仅占填方高度的0.093%左右,压实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8年12期)
郑建国,曹杰,张继文,刘智,梁小龙[10](2019)在《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黄土高填方沉降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复合型岩土离心试验机进行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模型试验,模拟沟谷地形中填筑体施工期和工后沉降过程,并系统研究黄土高填方沉降的影响因素。试验成果表明:施工速率、填方高度、沟谷形状、填筑压实度、时间等因素对填筑体沉降均存在影响。黄土高填方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工后沉降所占比例较小。工后沉降随填方高度、时间对数均呈线性增长,工后沉降速率随时间呈指数衰减趋势。与开阔"U"型沟谷相比,狭窄"V"型沟谷地形对填方体有明显变形约束作用,沉降量小,稳定时间短。提高压实度、减小施工速率、控制填方高度均可减小填筑体沉降量,但提高压实度对大厚度填筑体的沉降控制作用更为显着,施工速率改变则对施工期沉降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填方高度与长期工后沉降量正相关关系则相对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黄土高填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黄土土质的高填方路基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沉降预测模型过程中同时考虑填土时间、填土高度双因子对沉降的影响。将常用的时间函数模型和高度函数模型进行组合对比发现,对于压实度为0. 93~0. 95的黄土高填方工程,时间函数采用双曲线函数、高度函数采用线性函数时双因子拟合函数的最大复杂相关系数R~2为0. 931,但是由于精度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经过对时间函数的a_H进行调整得到了适合黄土高填方路基预测的模型,R~2为0. 938,拟合度较高,且精度满足要求。该新型模型既可用于对单一点在填方高度确定情况下的预测,也可用于多点在时间跨度上的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高填方论文参考文献
[1].校明军.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
[2].蒋宗耀,巨玉文,张伟龙,葛菲,王鹏.双因子模型在黄土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中的研究分析[J].施工技术.2019
[3].袁时雨.黄土高填方场地挖填结合区桩侧摩阻力力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蒋宗耀.双因子模型在黄土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高飞.黄土高填方地基沉降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6].陶钧.黄土高填方边坡新型组合支挡结构静力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
[7].郅彬,王番,王永鑫,武李和乐,焦航.高填方下覆结构性黄土次固结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
[8].来春景,朱彦鹏,王春青,马天忠.黄土高填方场地地震动参数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8
[9].张云龙,巨玉文.黄土填料高填方路堤的综合压实方法[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8
[10].郑建国,曹杰,张继文,刘智,梁小龙.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黄土高填方沉降影响因素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