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液两相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气液两相流,持液率
气液两相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邵孟良,于颖敏[1](2019)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模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的初始阈值及权值进行优化,弥补了单一BP网络模型预测气液两相流持液率时收敛速度慢随机性大等问题。为了对优化后的BP网络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以倾斜管道为研究对象,对倾斜管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进行预测,并与前人获得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基于GA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倾斜管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精度较高,且收敛速度较快。通过与倾斜管道气液两相流持液率的实际值对比得出,与传统的持液率预测公式相比,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小,验证了本文优化模型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2](2019)在《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摩阻特性实验研究与计算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摩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一个适用范围大、准确性更高的摩阻计算公式。采用室内实验的方式,测量出不同压力、流量、干度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摩阻压降,幵采用两相摩擦乘子ф2LO来处理实验数据,描述不同条件下的摩阻压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流量对螺旋管内摩阻的影响较小,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干度小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干度大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干度增大而变化不大。幵且通过量纲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推导出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的摩阻计算公式,幵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拟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周小超,陈远龙,侯亭波,王壮壮[3](2019)在《基于气液两相流模型的电解加工多场耦合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解加工产生的气泡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引入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对电解加工中气液两相流场进行描述,并耦合电场和温度场相关模型,分析了工具阴极、工件阳极表面气泡率、温度、电导率和电流密度的分布规律;通过调整加工电压、入口压力和出口压力,对工件阳极表面气泡率和电流密度分布进行仿真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流速相同的条件下,减小加工电压、增加出口压力能够改善电导率分布,使阳极表面电流密度分布更加均匀。实验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阳极表面电流密度分布与工件轮廓高度误差分布吻合;采用优化后参数加工出的工件轮廓精度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李志刚,李玉星,王武昌,王海燕,王鸿雁[4](2018)在《基于段塞流的通用气液两相流模型中闭合关系式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段塞流的通用气液两相流模型是近年来提出的能够对气液两相流进行较精确计算的水力计算模型,而闭合关系式的选择对模型计算准确性至关重要。从段塞流出发建立基本方程,得到的计算模型可以适用于管道倾角从-90°至90°的流动情况。选择模型中重要的相间水力摩阻系数、液塞平移速度、平均液塞长度等叁个参数,对多组闭合关系式进行评价,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小型室内多相流环道实验的实验结果与各个关系式应用于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并推荐适用于模型计算的最优关系式。Andritsos&Hanratty关系式、Bendiksen关系式、Zhang关系式分别为模型中计算相间水力摩阻系数、液塞平移速度和平均液塞长度的最优关系式。(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刘来全,蒋劲,姬伟东,郭家栋[5](2018)在《基于气体释放模型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长距离管道过渡过程计算时,传统的计算模型不够精确,一般气液两相流模型计算过程复杂并且计算量大的问题,充分考虑介质中自由气体对流体瞬变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气体释放模型,利用规定时间间隔的特征线法求解气液两相瞬变流,并与传统的单相瞬变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气体释放模型与实验曲线更符合,能更真实地反映系统的水力特性。(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送来,郁青春,杨斌[6](2018)在《KR法脱硫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水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FD软件Fluent中标准k-湍流模型和VOF多相流模型对KR法铁水脱硫过程中气液两相流进行了模拟,研究了搅拌器浸入深度与搅拌速度对漩涡和液相流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水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增加漩涡深度逐渐加大,搅拌器浸入过浅容易发生"卷气"现象;搅拌速度由120r/min增大到200r/min时,铁水平均速度增大约83%,铁水内部形成不规则流动,且轴向流动明显增强;搅拌器浸入深度为187.5mm时,轴向上铁水平均速度差最大,为0.132m/s,大速度差有利于脱硫剂的卷入;搅拌速度为160r/min时,高流速铁水所占体积比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博[7](2018)在《基于CFD-PBM耦合模型的加压鼓泡塔鼓气液两相流数学模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鼓泡塔反应器因具有结构简单、产能大、易操作、传热传质好和床层压降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环境及生物等工业领域中,且很多过程是在高压下进行的。准确预测在加压条件下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况及各种流体力学参数,对加压鼓泡塔的设计、放大与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FLUENT15.0平台上对加压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加压条件下的冷模实验数据(秦玉建2012)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并考察压力等条件对鼓泡塔流体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将ERT测试技术与传统测试技术(压差法、电导探针法)对比分析,在加压鼓泡塔Pane 1和Plane 2处的平均气含率都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且叁种测试技术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ERT在加压鼓泡塔中测试的可靠性。同时采用CFD-PBM耦合模型对加压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进行叁维数值模拟。考察操作压力对横截面气含率、剖面气含率的影响,将ERT实时采集的横截面气含率分布和时间序列图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RT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对加压鼓泡塔内流体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测量,且对加压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可以进行实时性和可视化测量。其次,在Roghair气泡群曳力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冷模实验数据(秦玉建2012)对密度项ρg/ρ0进行修正,采用修正后的气泡群曳力模型考察压力对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压力增加,径向气含率增大、气泡上升速度减小,且与不同实验体系数据基本吻合。从而表明采用修正后的气泡群曳力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能够有效预测出压力变化对塔内气液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影响。最后,在CFD模拟的基础上耦合了群体平衡模型(PBM),将密度修正项ρg/ρ0引入到Luo气泡聚并模型中,分析加压气液湍流条件下气泡与气泡群行为。利用修正后的CFD-PBM耦合模型考察了压力和表观气速对各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与秦玉建实验数据作了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随着操作压力和表观气速的增大,小气泡气含率都逐渐增加,大气泡气含率变化较小;同时将修正的模型用于氮气-水体系与空气-醋酸体系,在两种体系中平均气含率都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且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刊2018-06-25)
孔维宾,蒋应田,梁平[8](2018)在《基于Mixture模型的乙醇汽油割嘴气液两相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Mixture模型对专用割嘴的内部进行速度场和压力场数值模拟,分析割嘴内部流场的气液两相流流动状态,以及速度和压力在各部位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压力下的氧气流对乙醇汽油燃料的速度变化以及在一定压力下的氧气流对不同速度的乙醇汽油雾化的影响情况。分析流体外部两侧的静压强的欠膨胀,认为欠膨胀射流有利于空气与液体燃料的混合。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气液混合物的速度差可以提高割嘴出口处乙醇汽油的雾化程度,有利于充分燃烧。(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8年06期)
杨英昆[9](2018)在《基于多孔孔板的气液两相流声发射信号特性及测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化工行业一直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并讨论的热点领域,因此专家学者从未停止对石油化工的研究探索。在众多的研究之中对于多相流的检测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气液两相流的检测堪称多相流检测方面的代表,因此分析气液两相流动对石油化工领域未来的发展意义非凡。本论文将声发射检测技术与差压相结合,构建适用于本研究的多孔孔板流量测量装置,利用声发射-差压组合的双参数方法实现定量检测。对节流多孔孔板进行外形设计及仿真,依此设计新型多孔孔板流量测量装置。另外对新装置进行单相流出系数的标定,建立垂直方向单相水流出系数的测量模型,最终标定的流出系数最大相对误差为1.91%。在竖直方向上对装置进行气液两相流动态测试,试验条件为竖直方向特征流型(泡状流、弹状流及过渡流型)下的多个工况点,试验中同时记录差压信号及声发射信号。通过小波包分解算法提取流动声信号特定频率段内的能量特征值,建立两相流不同流型下相含率测量模型。弹状流及过渡流型测量模型拟合液相含率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大为4.8%,泡状流相含率测量模型拟合得到液相含率相对误差绝对值上限为1.8%。将相含率测量模型与试验差压信号相结合,通过对比经验流量测量模型发现,经Bizon(0.45)经验模型推导的两相质量流量计算公式对本试验工况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此模型预测弹状流及其过渡流型两相质量流量相对误差分布在3%的范围内;在泡状流工况下对Bizon(0.45)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测量模型预测两相质量流量最大误差是1.98%。根据不同流型得到的两相质量流量测量模型预测效果可观。(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亚红,刘林刚,招扬,朱天旭[10](2018)在《基于PBM模型的微孔曝气氧化沟气液两相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减少氧化沟内污泥沉积,了解其流场特性,对微孔曝气氧化沟进行模拟,模拟中引入群平衡模型(PBM),并验证了PBM模型应用在微孔曝气领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CFD-PBM气液两相流模型,对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的气液两相流进行Fluent模拟分析,考察了氧化沟内流速、气含率等流体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耦合模型所得的流速值大于传统模拟结果但更接近于实际流速,其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8.0%,±8.5%,且收敛稳定.由于将定义一组不同直径的气泡,且考虑到气泡的聚合破碎作用,对泥水混合情况的模拟更符合微孔曝气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氧化沟模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PBM模型可以考虑到气泡直径微小不一的特点和气泡上升过程的聚合破碎作用,流体混合效果明显,与推流器相结合,不易出现污泥淤积的现象,泥水能够充分混合.(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气液两相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的摩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一个适用范围大、准确性更高的摩阻计算公式。采用室内实验的方式,测量出不同压力、流量、干度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摩阻压降,幵采用两相摩擦乘子ф2LO来处理实验数据,描述不同条件下的摩阻压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流量对螺旋管内摩阻的影响较小,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干度小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着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干度大于0.35时,螺旋管内摩阻随干度增大而变化不大。幵且通过量纲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推导出气液两相流在螺旋管内的摩阻计算公式,幵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拟合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液两相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邵孟良,于颖敏.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气液两相流持液率预测模型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冯金禹,田龙,刘嘉康,李世昌.气液两相流在卧式螺旋管内摩阻特性实验研究与计算模型的建立[J].当代化工.2019
[3].周小超,陈远龙,侯亭波,王壮壮.基于气液两相流模型的电解加工多场耦合仿真[J].中国机械工程.2019
[4].李志刚,李玉星,王武昌,王海燕,王鸿雁.基于段塞流的通用气液两相流模型中闭合关系式的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8
[5].刘来全,蒋劲,姬伟东,郭家栋.基于气体释放模型的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张送来,郁青春,杨斌.KR法脱硫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水模型试验[J].钢铁研究学报.2018
[7].张博.基于CFD-PBM耦合模型的加压鼓泡塔鼓气液两相流数学模拟的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8
[8].孔维宾,蒋应田,梁平.基于Mixture模型的乙醇汽油割嘴气液两相流模拟[J].电焊机.2018
[9].杨英昆.基于多孔孔板的气液两相流声发射信号特性及测量模型研究[D].河北大学.2018
[10].杨亚红,刘林刚,招扬,朱天旭.基于PBM模型的微孔曝气氧化沟气液两相流分析[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