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间盐,石煤灰渣,酸浸,湿法冶金
中间盐论文文献综述
徐耀兵[1](2009)在《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钒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国防、冶金、化工和医学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国内钒冶金行业发展迅速。国外提钒工业受提钒原料及提钒工艺所限,钒产量提高能力有限。国内市场主要依靠钒钛磁铁矿生产钒产品,钒产能受到钢铁产品产能的限制。石煤是我国另外一种重要的含钒矿物,但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钒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大对石煤钒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石煤提钒技术工艺较多,但大多数都存在着污染严重、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在对现有的石煤提钒工艺进行对比分析后,提出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具体为:石煤灰渣硫酸浸取→酸浸液提取铵明矾→结晶中间盐→中间盐溶解→萃取→反萃取→氨法沉钒→热解脱氨→V2O5产品。石煤灰渣浸取阶段使用硫酸作为浸出剂,合理的酸浸工艺条件为:硫酸浓度6mol/L、酸浸温度115℃、浸取时间4h、液固比3:1条件下,V2O5酸浸效率达到85.52%。对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表明,灰渣中V2O5浸出过程处于固膜扩散控制过程,酸浸温度对提高V2O5酸浸效率有显着的作用。本工艺中提出用强酸溶液中结晶铵明矾的技术方法来除去溶液中绝大部分的Al3+离子。合理的铵明矾结晶工艺条件为:在硫酸铝浓度150-200 g/L,铵/铝摩尔比1.2左右,冷却速度15℃/h左右,结晶温度5℃左右条件下,铵明矾结晶率达到89.52%,酸浸液中的Al2O3浓度下降至5g/L左右。本文中提出中间盐结晶技术方法,从强酸溶液中提取V2O5。溶液温度140℃、酸度9mol/L、添加剂C、添加剂比例系数0.3等条件下,V2O5结晶率达到96.72%,溶液中V2O5浓度为0.37g/L。将滤液(返酸)返回酸浸阶段循环使用,可以节约51%的新酸投入。。中间盐晶体中V2O5含量4-6%,是灰渣含钒量的3-5倍。中间盐是一种水溶性较强的晶体,在温度95℃、液固比2:1、溶解时间4h的条件下,中间盐溶解效率达到99.63%。中间盐溶解液经还原、中和后,进行萃取,反萃取,反萃液氨法沉钒,多钒酸铵热解得到V2O5,V2O5产品纯度99.34%。中间盐法石煤灰渣湿法提钒工艺小试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全流程V2O5总回收率为82.80%。为验证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的合理性,检验提钒工艺的适用性,在小试试验获得成功后,我们对本工艺进行了放大规模的中试实验研究。中试实验规模为日处理灰渣700Kg,中试实验采用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中试实验共分为叁个阶段:新酸浸取实验、返酸浸取实验、中间盐溶解至热解脱氨实验,单个阶段依次进行,每个阶段连续运行48小时以上,中试实验共获得V205产品2530.7g。中试实验取得了与小试试验相同水平的技术指标,全流程V205总回收率为81.46%。中试实验结果说明,小试试验所得工艺参数是正确、合适的,同时证明了中间盐法石煤灰渣湿法提钒工艺在放大规模实验中的适用性,为日后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文用化学分析、SEM-EDS扫描电镜分析、XPS电子能谱分析、XRD衍射分析等分析手段,对中间盐晶体成分及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综合各项分析结果可知,中间盐中的物相组成为:K1.11V3O8、(NH4)(FexV1-x)(SO4)2、(NH4)Al(SO4)2、(NH4)Al(SO4)212H2O等四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间盐晶体中K1.11V308含量仅为1.23%。因此,将中间盐晶体定位为一种多金属复合铵盐,其成分表达式可以表示为:(NH4)(AlxFeyVz)(SO4)2·nH2O,其中x+y+z=1,n=0或12。提出了中间盐晶体中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方程式,依据经验公式,对含钒物相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对两种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从理论角度对含钒物相的生成反应进行了分析,确定了K1.11V308的生成步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10-01)
李绪定[2](1996)在《氯化钠中间盐法生产硝酸钾》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介绍氯化钠中间盐法生产硝酸钾的优点及生产过程、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青海师专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秦玉楠[3](1987)在《中间盐法生产重碱和氯化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工业上制取重碱的方法有二:氨碱法和联碱法。氨碱法的产品是重碱及副产物氯化钙,同时氨回收利用。联碱法的产物是重碱和氯化铵。但上述方法生产纯碱均需较高的投资费用,加上高压系统设备及氯化铵“盐析”工序所需的致冷设备等,使其整套生产装置的工艺操作较为复杂,即使是与小氮肥厂配套的小联碱企业,建厂投资不下几十万元。这样就使一般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望碱兴叹了。本文阐明的中间盐法制取重碱和氯化铵,不需高压设备和冷冻装置,仅在一般操作条件就可实现。本法采用的主要原料是碳酸氢铵及氯化钠,均属长线品种,且工艺操作易于掌握。现将中间盐法生产重碱及氯化铵的化学原理、工艺流程和生产操作方法阐述如下。(本文来源于《陕西化工》期刊1987年04期)
曾之平[4](1987)在《中间盐硫酸法碳酸氢铵复分解制碱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循环过程的相图分析,进行中间盐制碱的热力学讨论,阐述该生产方法的反应原理及特点,提出适宜的循环方案,从而使中间盐复分解制碱工艺更趋完善。文中重点讨论了中间盐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纯碱工业》期刊1987年03期)
江振西,赵天源,曾之平,张贵斌,王好斌[5](1985)在《中间盐复分解制碱的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纯碱是基本的化学工业产品,同时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从七十年代以来,纯碱生产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再者由于国内小碳铵厂的普遍发展,七十年代初国内出现以碳酸氢(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5年04期)
潘福济[6](1985)在《5000吨/年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已通过化工部考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石化厅受化工部化肥司和科技局委托,于1985年9月24日-26日在永安市召开了"5000吨/年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工业性生产装置考核总结会".化工部化肥司、科技局、制碱工业研究所和福建省经委等单位的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通过"听、看、查、议"等步骤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1985年04期)
张步钿[7](1983)在《添加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中试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纯碱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许多日用化工产品都需要它,如玻璃、搪瓷、肥皂等。目前市场供应紧张,为了缓和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福建省化工研究所和永安县合成氨厂在罗源纯碱厂及南平泡花碱厂的协作下,对旧的复分解小联碱工艺存在氨利用率低、氯化铵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进行改进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1983年03期)
何佩文[8](1950)在《制造氯化铵的中间盐法——介绍一种将来可能完全成功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绪言氯化铵的用途,主要作焊药和制造干电池的原料。虽然它也是很好的速效氮肥,但因价格一向较硫酸铵贵,所以尚少用作肥料。实在氯化铵的含氮量较硫酸铵高(前者含氮4%,后者含氮20.5—21%),肥料性质则与硫酸铵差不多,用于小麦和水稻,肥效与硫酸铵相等,用于纤维作物则极为有效,但对于烟草、柑橘属菓树等植物则不甚相宜。与碱性肥料配合成混合肥料,则甚为有利。据北京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报告,亦谓氯化铵可以代替硫酸铵作肥料之用。现在全国正急需大量增产粮食和农业原料,则必需大量化学肥料的供给,因为(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1950年06期)
中间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重介绍氯化钠中间盐法生产硝酸钾的优点及生产过程、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盐论文参考文献
[1].徐耀兵.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李绪定.氯化钠中间盐法生产硝酸钾[J].青海师专学报.1996
[3].秦玉楠.中间盐法生产重碱和氯化铵[J].陕西化工.1987
[4].曾之平.中间盐硫酸法碳酸氢铵复分解制碱理论探讨[J].纯碱工业.1987
[5].江振西,赵天源,曾之平,张贵斌,王好斌.中间盐复分解制碱的热力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
[6].潘福济.5000吨/年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已通过化工部考核[J].化学工程与装备.1985
[7].张步钿.添加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中试成功[J].化学工程与装备.1983
[8].何佩文.制造氯化铵的中间盐法——介绍一种将来可能完全成功的新方法[J].化学世界.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