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元王捷鹏(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内二区516351)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25-02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肺部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肺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肺部真菌感染。念珠菌为机会性真菌感染中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念珠菌有粘附粘膜组织的特性,其中,白色念珠菌对组织的粘附力最高,故其致病力较其它念珠菌更强。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对肺念珠菌病的认识,现将我科对此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呼吸科2004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9例患者的肺念珠菌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8-82岁,平均68.6岁,所有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包括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在重症监护室,烧伤和肿瘤科发病转入本科室治疗有9例。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1)经环甲膜穿刺吸引或经纤维支镜通过防污染毛刷采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组织、胸水、血、尿、脑脊液直接涂片或培养出念珠菌即可确诊。(2)痰液直接涂片或培养出念珠菌并不能诊断为真菌病,因约有10%-20%的正常人痰中可找到白色念珠菌,若用3%的双氧水含漱3次,从深部咳出的痰连续3次培养出同一菌种的念珠菌,则有诊断参考价值。(3)两肺纹理增深或呈弥漫性小片或
斑点状阴影,部分可融合成大片致密影,边缘模糊,形态多变,发展迅速,病变大多位于中下肺野。部分病例伴胸膜改变。慢性病变呈纤维条索状阴影和代偿性肺气肿。
1.2.2诊断依据:(1)咳嗽,咳白色粘液痰或脓痰,咯血,气急等。(2)检查口腔、咽部可见覆盖点状白膜,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3)胸片可见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4)痰连续3次培养出同一菌群或直接镜检发现大量假菌丝或菌丝和成群芽苞。
1.3结果
17例病人症状体征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1例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线检查肺部病变有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菌丝、芽苞。1例未愈,症状无好转、体征无改善,痰培养阳性。
1.4治疗
首先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发因素,如停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真菌治疗,选择使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氟康唑具有较好渗透力,除消化道不适外,不良反应较少。治疗量通常为每日200mg,病性重者400mg/天,可口服或静脉点滴。二性霉素B也可用于重症病例,但毒性反应大,治疗时间长,首次应从小剂量开始,每日0.1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避光静滴,逐日增加5-10mg,至每日30-40mg(不超过50mg)。维持治疗1-3个月,总剂量1-2g。在液体中加适量肝素有助于防止血栓性静脉炎,主要不良反应为畏寒、发热、心慌、心律不齐及肝肾功能损害等。
2预防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有肺念珠菌病的可能:(1)有肺炎病史但演变不典型,经正确使用抗生素疗效欠佳。(2)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在大量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后产生的肺部感染。(3)X线显示两中下肺斑片状阴影,经治疗后可见好转。(4)出现典型鹅口疮,痰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透明似冻胶状,应注意肺念珠菌感染。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应警惕念珠菌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至关重要,或辅以免疫疗法如菌苗注射或左旋咪唑及转移因子,以减少发病的机会。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增加,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免疫抑制剂、激素、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应用,基础疾病的增多,高龄患者的增加以及各种导管和体内介入、留置等,使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本组病例中基础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多,主要原因是该疾病的患者高龄多,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等药物的应用时间长,反复多次住院等因素有关。咪唑类和两性霉素B是迄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目前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越来越高,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不甚敏感[1]。而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特别是非白念珠菌的敏感率则较高[2]。常用的含脂类两性霉素B其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相同,肾毒性较低,但其价格昂贵,多数患者难于接受,尚不宜作为一线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常规制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本院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该组患者,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轻微。
综上所述,肺念珠菌病已成为临床医生不可忽视的问题,杜绝滥用抗菌素,适量适时应用激素,尽量少应用细胞毒药物及免疫剂。肺念珠菌病是可以减少的。
参考文献
[1]周竹超,倪全兴等.普外科真菌感染84例临床调查.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219-222.
[2]杨丽华,张晓兵.临床标本中真菌分离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