蠊缨滴虫论文-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

蠊缨滴虫论文-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

导读:本文包含了蠊缨滴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蠊缨滴虫,肺部感染,致病机制,诊断

蠊缨滴虫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1](2019)在《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诊断及致病机制认识水平。方法通过肺泡灌洗液镜检及1个肺蠊缨滴虫感染病例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对病例进行总结。结果肺蠊缨滴虫感染多发生在南方地区,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和气促;影像学表现各异,多依靠肺泡灌洗液光学显微镜及电镜检查确诊;甲硝唑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上对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和发热病人,在治疗效果不佳、且以常见病难以解释时,要注意有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乔艳俊,王红民,冯明明,王梦雨[2](2018)在《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相关文献复习及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资料男性患者,50岁,因咳嗽、咳痰10天,伴胸闷、发热5天入院。既往史:肺结核病史20年,未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长期口服喹硫平1/4片。发现血糖升高3年,未治疗。外院胸部CT提示重症肺炎。外院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镜下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查见活动的滴虫,疑是超鞭毛虫,又称蠊缨滴虫(图4)。追问个人史,系修路工(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李雪梅[3](2018)在《蠊缨滴虫病的初步证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首例蠊缨滴虫病被报道后,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涌现,甚至一篇文献就报道了24例蠊缨滴虫病。目前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主要为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然而,人体脱落的纤毛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与蠊缨滴虫有相似性,随之而来的是对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可靠性及该病是否存在的争议。该病的误诊将会误导临床治疗,造成病人病情延误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更好的诊断方法及更真实的结论来结束目前的争议,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方向。本文拟从病例分析与分子诊断两方面入手,在不干预临床治疗的情况下,追踪病人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同时,从蟑螂后肠道获取与前人文章中外观高度相似的蠊缨滴虫,并以其管家基因GAPDH为靶序列,使用前人用于Cristamonadida目(下级中包括蠊缨滴虫)的兼并引物,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临床标本,为现在的诊断和治疗争议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方法(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泡灌洗液,若发现“蠊缨滴虫”便记录其病人ID并追踪其病情。(2)解剖蟑螂(美洲大蠊)后肠道,镜检鉴别获取与前人文章中外观高度相似的蠊缨滴虫活体。(3)合成引文中的缨滴虫属GAPDH基因引物。(4)建立以RT-PCR技术为核心的蠊缨滴虫基因组的检测体系,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5)最后利用上述RT-PCR检测体系检测临床可疑标本。结果(1)在不干扰临床治疗下,通过分析肺泡灌洗液有“蠊缨滴虫”的156例病例发现,临床医生通过使用抗菌药物及物理治疗同样可以治愈患者。(2)证明蠊缨滴虫的引物可用。(3)RT-PCR的检测性能评价:(1)与人体痰液的细菌、真菌及人基因组DNA不存在交叉反应。(2)将0.5ml的无虫体痰液中混入蠊缨滴虫,最低检测限可达到5个虫体。(4)RT-PCR检测临床标本中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蠊缨滴虫”(镜下不能证明其为纤毛细胞还是蠊缨滴虫,且细胞数在5个以上),156组“活动细胞”均为阴性。结论蠊缨滴虫及纤毛细胞外观的相似性及痰液和肺泡灌洗液环境的复杂,使得纤毛细胞很容易被误诊为蠊缨滴虫。病例分析和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大量文献所报道的蠊缨滴虫病很值得商榷,本文更倾向认为蠊缨滴虫并没有感染人体,而是纤毛细胞的误诊。(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1)

聂亮,谢艳梅,温子辰,邹志胜,刘晓峰[4](2018)在《一例蠊缨滴虫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ICU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蠊缨滴虫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在白蚁、蟑螂等的消化系统中寄生或共生~([1])。病原体可随蟑螂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或空气而被人体食入或吸入而感染~([2])。自1993年国内报道首例人呼吸道蠊缨滴虫感染以来,至今有二百多例~([3]),我科2016年8月13日收治了赣南地区首例通过支气管镜及病原学检查确诊蠊缨滴虫感染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鉴于是赣南首例并且为罕见的病原体感染,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病例讨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实(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胡学华,倪吉祥,赵天明[5](2018)在《疑诊蠊缨滴虫嗜酸粒细胞性肺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酸粒细胞性肺病临床少见且易被误诊,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含量明显增高是本病的主要特点,但有时灌洗液纤毛柱状上皮与鞭毛虫(蠊缨滴虫)形态上极为相似,鉴别二者之间的差别对诊断嗜酸性粒细胞肺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总结本院收治的1例疑诊蠊缨滴虫的嗜酸粒细胞性肺病的诊疗经过,旨在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1病例简介23岁女性患者,因"反复咳嗽伴喘息2个月余"于2017年1月30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因为入住新装修房(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8年03期)

陈元辉,陈文俊,王霞,陈慧杰[6](2017)在《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吸道疾病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蠊缨滴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随机对361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痰涂片及支气管灌洗液进行蠊缨滴虫检验,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回顾性分析117例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表现、蠊缨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形态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蠊缨滴虫检出率为32.41%(117/361),不同性别蠊缨滴虫检出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蠊缨滴虫检出率有差异(P<0.05)。患者均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大多患者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所有患者漱口液离心镜检未发现蠊缨滴虫,痰液细菌培养100例无致病菌生长,真菌培养阳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6例。肝肾功能、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检查有76例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发育阶段及其观察时视角不同其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乌贼鱼形、虱形、石榴形等多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不规整椭圆形,大小12~35μm,壁较厚,单层。50例随访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后总的治愈率(无复发)为46.00%(23/50),复发率为34.30%(12/35)。结论蠊缨滴虫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形成包囊,致病性降低,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变为滋养体,致病性增强,这是蠊缨滴虫感染者病情反复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蠊缨滴虫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7年32期)

温顺航,施林微,刘彩霞,胡晓光,张乐乐[7](2016)在《儿童蠊缨滴虫肺部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2015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1例蠊缨滴虫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辅助检查、治疗和随访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10岁女孩,发热20余天,伴有咳嗽,有腹痛,体检: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脐周轻压痛。(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21)

夏燕萍,李情操,卢雯君,李珂[8](2016)在《蠊缨滴虫肺部感染4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蠊缨滴虫(Lophomomas blattarum)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原虫,由其引起人体感染的案例之前偶有报道[1],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其流行规律、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在不足半年时间内,发现4例蠊缨滴虫引起的肺部感染,现结合文献,对案例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上海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陈绍森,胡佩村,邹林,周少雄,李海燕[9](2015)在《支气管蠊缨滴虫感染致慢性咳嗽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36岁,制衣厂管理员,因反复咳嗽4年于2014年10月31日入院。患者缘于4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干咳为主,症状多于冬天或进食冰冷的东西后明显发作,咳嗽剧烈时自觉有轻微气促。起病后曾于当地多家医院就诊,拟"支气管炎",予抗炎、止咳对症治疗,效果欠佳,(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5年17期)

李子龙,林美霞,关建华,王智勇[10](2014)在《弥漫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合并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8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起初仅出现活动后气促,后逐渐出现胸闷,但无胸痛、无发热、盗汗、咯血等。于2013年1月18日在莆田市第一医院行胸片检查示:双肺呈弥漫性病变,考虑肺癌,于1月19日入院待查,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6.5℃,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左侧锁骨上可触及3个蚕豆大淋巴结,边界不清,无触痛,余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血常(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蠊缨滴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例资料男性患者,50岁,因咳嗽、咳痰10天,伴胸闷、发热5天入院。既往史:肺结核病史20年,未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长期口服喹硫平1/4片。发现血糖升高3年,未治疗。外院胸部CT提示重症肺炎。外院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镜下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查见活动的滴虫,疑是超鞭毛虫,又称蠊缨滴虫(图4)。追问个人史,系修路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蠊缨滴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9

[2].乔艳俊,王红民,冯明明,王梦雨.疑诊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相关文献复习及思索[J].临床肺科杂志.2018

[3].李雪梅.蠊缨滴虫病的初步证伪[D].福建医科大学.2018

[4].聂亮,谢艳梅,温子辰,邹志胜,刘晓峰.一例蠊缨滴虫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ICU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

[5].胡学华,倪吉祥,赵天明.疑诊蠊缨滴虫嗜酸粒细胞性肺病一例[J].海南医学.2018

[6].陈元辉,陈文俊,王霞,陈慧杰.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

[7].温顺航,施林微,刘彩霞,胡晓光,张乐乐.儿童蠊缨滴虫肺部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C].第十叁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8].夏燕萍,李情操,卢雯君,李珂.蠊缨滴虫肺部感染4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6

[9].陈绍森,胡佩村,邹林,周少雄,李海燕.支气管蠊缨滴虫感染致慢性咳嗽1例[J].广东医学.2015

[10].李子龙,林美霞,关建华,王智勇.弥漫型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合并蠊缨滴虫肺部感染1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

标签:;  ;  ;  ;  

蠊缨滴虫论文-陈海燕,许能銮,汪海波,刘乔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