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污总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合作行政协议,排污总量控制,河长制,协同监管
排污总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荣,黄辉[1](2019)在《论跨区域河流排污总量控制的法律协同监管》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区域河流排污总量控制需要一个能实现上下游、左右岸行政区域的利益协调和政策沟通的监管机制,具有整合监管功能的河长制正好契合,但河长制作为新生制度,因其自身以及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固有的缺陷,导致监管存在不少问题。要实现两个制度的完善结合,还需对存在的法律依据粗糙、跨区域协同监管不畅这两个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促进河长制更充分地发挥监管作用,助推流域治理的顺利开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佳文,陶萍[2](2019)在《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保护制度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重要内容,其会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排污许可证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给出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作用的对策,以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8期)
刘召峰[3](2019)在《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减排效应与总量控制衔接的经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环保法》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面对依旧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环境规制政策的完善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作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一种,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点源环境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污染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和现实检验,与改革后排污许可证制度模拟分析,提出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的相应政策建议。当前,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从不同对象或空间尺度的直接验证,到对单个理论的现实检验,如由波特假说延伸出来的倒逼减排效应、污染避难所说延伸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等,发展到多个理论的联合检验,如波特假说和污染避难假说相结合,从将环境规制作为一个整体,到研究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分析,再发展到运用准实验方法研究单项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应分析。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评估研究多是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且碎片化现象严重,经济学方法分析较少。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排放点源的排污总量和排放标准,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企业要么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污染物排放。或者减少产品生产来实现污染物减排,而这种情况下企业出于利己原因往往会突破排污总量的限制,增加污染物排放,也面临着管理部门的巨额罚款。同时,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的行业技术体系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或者先进环保技术采用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企业具有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双重规制,并作为排污权交易的基础,能够对微观企业行为发挥影响。论文从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应出发,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在1997-2015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污染减排,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呈现出负效应。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20多个省市实践多年,无论管理办法的内容还是出台年份均有所差异,再加上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在1997-2015年30个省市工业面板数据的上研究区域异质性下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排污许可证制度能够降低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但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着。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能够发挥污染减排效应,而在西部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不显着。为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以增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强度,进而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作为点源污染控制的核心,实现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因此,本文以上海为例,构建上海环境社会核算矩阵,通过环境CGE模型来模拟了基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污总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以化学需氧量为例,分为历史继承和水环境容量(根据水环境目标而定)叁种情景。研究发现,排污许可证制度中排污总量设定越严格,污染物削减程度越高,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越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越来越小。因此,在制定基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其对经济社会影响,宜选择较为稳健的方案,即历史继承的方法。为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本文认为需要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增加排污权交易相关规定,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完善公众参与,提升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能力;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技术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排污许可证制度必须与总量控制制度等环境管理制度做好衔接;排污许可证制度中排污总量的核算应稳步由基于历史核算向环境容量核算过渡。(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刘建威,王贺[4](2018)在《大亚湾海域控制排污总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9月26日,广东惠州市大亚湾(含考洲洋)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试点启动会议举行。据了解,2018年~2020年,大亚湾(含考洲洋)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目标有了明确数据要求,确保沿海各镇(街道)的入海污染排放量不超过海域可用环境容量,在适应地(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8-09-28)
朱宁宁[5](2018)在《加大综合治理尽快出台排污总量控制办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40多岁的张建辉,从小在河北唐山的海边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无法替代的感情。如今,张建辉已经是唐山市曹妃甸区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为一名专业的海产养殖户。9月11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8-09-18)
曾石安[6](2018)在《美国排污权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污权制度在我国发展近30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美国的叁种排污权模式中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应用最为广泛和长久,较为成功的环境污染治理案例如酸雨计划、铅淘汰计划以及欧盟(EUETS)碳排放都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的实践。因此,我国在设计排污权交易制度时应该以美国为鉴,高度关注总量控制、初始分配、交易账户和交易主体、配额使用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青青[7](2018)在《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明显。政府部门采取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政策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实行了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中提出了排污权交易顺利实行的建议,旨在更好的实行排污权交易。(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09期)
陈长茵,陈涛[8](2018)在《商丘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排污总量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商丘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和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合理确定水质模型和水质目标,运用水质一维模型,计算商丘市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确定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海霞[9](2018)在《实施排污浓度和排污总量双控制 化解水泥落后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泥行业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水泥企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固定污染源。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水泥行业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化解过剩产能。2017年水泥行业量减价涨效益增,全年(本文来源于《中华建筑报》期刊2018-03-20)
苑鹏飞,彭桂娟,段勇[10](2018)在《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总量控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使用核定总量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的方式,对国家污染物总量实施控制,可是针对单个污染源排放总量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力度尚且不够。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污染源总量的关键制度内容,在世界其他国家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对污染源总量的控制、精细化管理等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对促进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总量的控制制度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构建适合我国污染源总量控制工作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尤为重要,其能够真正实现污染源总量控制工作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排污总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环境保护制度中,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重要内容,其会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排污许可证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并给出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作用的对策,以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污总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雨荣,黄辉.论跨区域河流排污总量控制的法律协同监管[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马佳文,陶萍.排污许可证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的作用[J].环境与发展.2019
[3].刘召峰.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减排效应与总量控制衔接的经济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4].刘建威,王贺.大亚湾海域控制排污总量[N].中国海洋报.2018
[5].朱宁宁.加大综合治理尽快出台排污总量控制办法[N].法制日报.2018
[6].曾石安.美国排污权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
[7].李青青.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J].农家参谋.2018
[8].陈长茵,陈涛.商丘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排污总量控制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8
[9].王海霞.实施排污浓度和排污总量双控制化解水泥落后产能[N].中华建筑报.2018
[10].苑鹏飞,彭桂娟,段勇.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总量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金属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