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与广告语论文-李婉

通感与广告语论文-李婉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感与广告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通感,逆向映射,语篇连贯

通感与广告语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1](2019)在《概念整合视角下通感对广告语篇连贯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感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其从低级感觉向较高级感觉移动的方向性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然而以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分析发现广告语篇中的通感感觉存在着大量的逆向移动。概念整合理论的多空间映射对通感逆向移动及语篇连贯的在线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应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逆向通感语篇中意义连贯的动态构建,有助于广告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篇中的逆向通感,可以使广告策划者了解逆向通感的语篇连贯规律,从而丰富广告创作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婉[2](2018)在《认知通感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动态衔接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通感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的认知机制相类似。因此隐喻空间映射的机制可用来阐释通感的跨感官映射。通感跨感官映射的在线过程与语篇的动态衔接构建及意义构建紧密相连,揭示这一动态过程有助于接受者更好地理解通感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增强语篇的衔接度。广告语篇是通感的重要载体,可突显通感跨感官映射的特点及规律,并有助于多维度地揭示通感跨感官映射与语篇动态衔接构建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林荫[3](2016)在《广告语中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对广告语中的通感进行分析,将广告语中的通感隐喻分为以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为源域的通感隐喻。分析认为,与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不同,广告语中的通感隐喻的映射呈现了双向性。(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胡盼[4](2012)在《商业广告语中通感隐喻的意义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通感隐喻在广告中的应用也显得愈加突出。通感隐喻在潜意识攻心方面的独特心理功能使广告有了更加强大的感染力和作用力。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塔尔米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商业广告中的通感隐喻。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论证通感隐喻意义构建的条件;2)探寻通感隐喻意义构建的基本方式;3)阐释通感隐喻意义构建的最终结果;4)论证动力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通感隐喻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但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感隐喻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塔尔米的动力意象图式理论能够从认知角度解读通感隐喻的动态映射过程。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解读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后台认知操作,揭示通感隐喻意义构建的条件、方式和结果,论证在动力意象图式视角下通感隐喻意义解读的可行性。本文旨在运用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商业广告语中的通感隐喻,从认知角度揭示商业广告里通感隐喻背后的动态生成过程,解读商业广告语意义构建的条件、方式和结果,从而揭示商业广告语中通感隐喻的创新意义和审美效应。希望本文可以促进动力意象图式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同时,希望本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通感隐喻意义构建背后的动态生成过程,可使通感隐喻在商业广告创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商业广告创意学的实际应用水平和理论水平。(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2-12-01)

赵娜娜[5](2012)在《从概念隐喻理论看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感是感觉的混合,是同时发生的让人感觉到的多种感觉,是人在受到一种刺激时产生的多种感觉上的反应。通感最初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因此先前的学者们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Lakoff与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修辞手法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广告因其具备的说服特性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大多数广告人相信通感的使用能大大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度,于是广告中的通感数量也与日俱增。而与此同时,对广告这种特殊问题的研究角度虽然多样,却仍然缺乏更多的从认知视角出发的研究。对广告中通感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论文从认知角度出发,把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对广告中的通感隐喻现象进行了研究。通过概念域间的映射,通感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和记忆广告语。本论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感是实现广告语劝说功能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不仅能促进对通感的认知研究,也能对信息时代兴起的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研究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不同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尝试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研究方法,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进行研究。本文认为,通感和隐喻一样,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一个思维问题。因此,人们对通感的理解也遵循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本文有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动因、目标、数据收集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从多个方面对前人有关广告语和通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叁章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即概念隐喻理论。第四章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并且进行了详细分类,对汉语广告语中通感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章总结了该论文的贡献、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2-04-01)

吕岩[6](2009)在《广告语中通感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描写一种感官印象的词语去描述其他感官印象,以期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自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开始对传统的通感修辞手段进行反思,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通感进行认知研究。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借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广告文本中的通感进行研究。论文从期刊、书籍、电视和网络中选择各类中英文广告文本作为语料,分析这些语料中的英汉通感现象,以揭示通感现象的认知本质。本研究将通感视为一种特殊的隐喻。通过分析中英文广告文本,本研究得出结论:(1)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均可以作为通感隐喻中的源域和目的域,但最常见的通感隐喻是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觉到视觉这一高级感觉的映射,广告文本中的通感通常为从低级感觉到高级感觉的映射;(2)通感隐喻中的源域有时是意觉,意觉不属于基本感觉范畴层次,它是一种更加抽象和难以触及的感觉,指代人们的情感、心理活动、性格特征等更加复杂的概念;(3)通感隐喻中的映射不拘泥于两个域间的映射,时常表现为混合映射,即两个源域同时映射到目的域;(4)英汉语通感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差异性,这主要是人类认知普遍性的结果;(5)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决定了英汉语中某些独特的通感现象。本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中的通感,从而更恰当地将其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隐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7-01)

丛晓芳[7](2008)在《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语要求较高的语言表现力,为此,广告语常常采用能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通感,作为隐喻的一种,以其简洁,凝练,新颖,奇特等特征受到广告语的青睐。文章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通感与广告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通感的认知机制与隐喻的认知机制相类似。因此隐喻空间映射的机制可用来阐释通感的跨感官映射。通感跨感官映射的在线过程与语篇的动态衔接构建及意义构建紧密相连,揭示这一动态过程有助于接受者更好地理解通感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的多样性而且可以增强语篇的衔接度。广告语篇是通感的重要载体,可突显通感跨感官映射的特点及规律,并有助于多维度地揭示通感跨感官映射与语篇动态衔接构建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感与广告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李婉.概念整合视角下通感对广告语篇连贯的阐释[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2].李婉.认知通感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动态衔接构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

[3].林荫.广告语中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6

[4].胡盼.商业广告语中通感隐喻的意义构建[D].燕山大学.2012

[5].赵娜娜.从概念隐喻理论看汉语广告语中的通感[D].四川外语学院.2012

[6].吕岩.广告语中通感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7].丛晓芳.广告语中的通感现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标签:;  ;  ;  ;  

通感与广告语论文-李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