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疾病论文-聂玉婷,高利

脾胃系疾病论文-聂玉婷,高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脾胃系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道菌群,脑系疾病,脾胃

脾胃系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聂玉婷,高利[1](2019)在《基于肠道菌群失调探讨脑系疾病从脾胃论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在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作用已被证实。中医学"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中医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调脾胃治疗脑系疾病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就"肠道菌群—脑—脾胃"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彭燏琴,付心柔,许嵩,江一平[2](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中医药文献计量——以肝胆脾胃系疾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应用TCMISS研究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系疾病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采用Excel、NoteExpress软件提取文献数据,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84篇文献,研究方向集中在近现代名老中医、医师个体临床经验和疾病处方用药规律上,涉及内、外、儿、针灸、推拿科;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医院校和医院;文献在52种期刊上发表,排名前10的期刊中有中文核心期刊5种,基金论文82篇(4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26篇(14.1%),占比最多;研究热点为肝胆脾胃系多发病、常见病用药规律和组方规律。结论:TCMISS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些局限性,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对疾病辨证论治未深入研究,临床证型、治法研究较少,未涉及中药剂量研究。(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徐兆山,杨森林,卢秀玲,陈鸾,陈红霞[3](2019)在《揿针与浅刺法理论及治疗脾胃系疾病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承淡安发明了揿针,浅刺体表可调节卫气,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等;起效迅速,疗效持久;操作简单,不影响活动。揿针刺法属浅刺法范畴,浅刺法起源于《黄帝内经》,较完整详细论述浅刺法理论、手法及应用范围,包括"浮刺""半刺""扬刺""直刺""毛刺"等5种浅刺手法,为浅刺法发展奠定基础。魏晋时期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元明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浅刺法中医理论基础系十二皮部与卫气及辨证论治,将揿针刺入皮下留针,长时间保留,产生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刺激。揿针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交感神经反射,传导到中枢,释放神经递质、相应激素、神经肽类物质,对免疫系统产生作用。揿针主要有麦粒型、图钉型两种类型。揿针可长时间留于皮下,持续刺激,强化疗效;治疗脾胃系疾病久泻、便秘、呕吐、呃逆等应用越来越广泛,均取得显着疗效。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大样本研究,已逐步从临床观察向作用机制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珏莲[4](2018)在《基于德尔菲法的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与考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法、小组讨论法、匿名投票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及体征构成条目分析筛选,确定条目,形成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并进行性能评价。量表将用于慢性脾胃系疾病的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旨在丰富慢性脾胃系疾病临床结局评价方法,为丰富完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中医临床结局特点、促进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推广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检索数据库(2007-2017年)等,对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收集整理,对相同条目予以合并,初步形成条目池。经过由医生、研究生、护士等形成的研究工作小组对条目池进行分析讨论、院内专家匿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形成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推荐条目专家问卷调查表。运用叁轮德尔菲法,向全国各地多位着名的中医/中西医脾胃系疾病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考察症状体征条目的重要程度及临床出现频率,以确定纳入条目,结合《脾胃系统疾病症状等级量化标准条目库》中的等级量化标准,形成3个初步的医生报告结局量表。初步量表发送给全国各地多位脾胃系疾病专家审阅,结合意见进行初步修改。以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等为指标对修改后量表进行临床性能考核,形成较为完善的、可行的《慢性胃炎(胃脘痛/痞满)医生报告结局量表》、《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瘅/吐酸)医生报告结局量表》、《溃疡性结肠炎(久痢/泄泻)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结果:叁轮专家咨询均得到参与专家积极的回复,参与咨询的专家均具有较好的权威性、学科及地域代表性。经过叁轮专家咨询,上腹部压痛、纳差、早饱、餐后饱胀、舌脉、胃痛、胃胀、嗳气、胃中嘈杂、上腹部不适10个条目是构成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体征条目,变异系数在0.09-0.18之间,Kendall W为0.606,P<0.05;泛酸、胸骨后胀闷感、嗳腐、夜间呛咳、吞酸、舌脉、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烧灼痛、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12个条目是构成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条目,变异系数在0.05-0.20之间,Kendall W为0.514,P<0.05;肠鸣、腹胀、舌脉、腹部不适、腹泻、腹痛、粘液便、脓血便、便血、排便不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腹部压痛13个条目是构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体征条目,变异系数在0.05-0.21之间,Kendall W为0.646,P<0.05。选取慢性脾胃系疾病患者共109例进行临床性能考核,同时纳入健康人40例,对最终形成的量表进行可行性分析、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考核。慢性胃炎(胃脘痛/痞满)患者组40例,完成量表时间平均值为278.95秒,完成率100%;重测信度在0.86-0.99之间,量表条目间的Cronbachα系数在0.86-0.99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评价者间信度在0.86-0.99之间,评价者内信度在0.86-0.99之间,评价者信度良好;各条目间高低端组的鉴别度指数在0.41-0.94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各条目的变化率(change ratio,CR)在0.57-0.83之间,效应值(effect size,ES)在0.7-1.9之间,患者组与健康组相比,P<0.05,反应度良好。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瘅/吐酸)患者组34例,完成量表时间平均值为161.10秒,完成率100%;重测信度在0.87-0.99之间,量表条目间的Cronbachα系数在0.87-0.99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评价者间信度在0.89-0.98之间,评价者内信度在0.87-0.99之间,评价者信度良好;各条目间高低端组的鉴别度指数在0.56-0.82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各条目的CR在0.39-0.91之间,ES在0.39-1.00之间,患者组与健康组相比,P<0.05,反应度良好。溃疡性结肠炎(久痢/泄泻)患者组35例,完成量表时间平均值为183.26秒,完成率100%;重测信度为0.82-1.00,量表条目间的Cronbachα系数在0.87-1.00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评价者间信度在0.86-1.00之间,评价者内信度在0.82-1.00之间,评价者信度良好;各条目间高低端组的鉴别度指数在0.52-0.96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各条目的CR在0.4-0.86之间,ES在0.38-1.08之间,患者组与健康组相比,P<0.05,反应度良好。最终形成3个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慢性胃炎(胃脘痛/痞满)医生报告结局量表Chronic Gastritis(CG)-CRO》、《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瘅/吐酸)医生报告结局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CRO》、《溃疡性结肠炎(久痢/泄泻)医生报告结局量表Ulcerative colitis(UC)-CRO》。结论:3个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可用于慢性脾胃系疾病的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贾新颖,林一帆,高文艳,巩阳,李禹廷[5](2017)在《中医“寸口叁部脉诊法”在脾胃系疾病诊治文献中使用频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医"寸口叁部脉法"在脾胃系统疾病诊治文献中使用频度,了解"寸口叁部脉法"的使用情况,探讨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自198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以《中医内科学》中"脾胃系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的文献;再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应用"寸口叁部脉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的文献。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3 740篇,其中,使用"寸口叁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文献15篇,占所检文献的0.40%,未应用"寸口叁部脉法"文献99.60%,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1984—1999年)应用"寸口叁部脉法"文献4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献的0.31%;后15年(2000—2015年)应用"寸口叁部脉法"文献11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献的0.45%;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寸口叁部脉法"使用频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984—2015年间,中医诊治脾胃系统疾病文献中,多数医者将"寸、关、尺"叁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然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叁部的"寸口叁部脉法"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特殊病情。(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蒋雅琦,岳妍[6](2016)在《岳妍治疗脾胃系疾病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岳妍副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经验。其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注意本脏疾病的论治,认同叶天士提出的脾胃分论的观点。注重升提脾阳、顾护胃阴,运用整体思维及脏腑理论,肝胃同治、肺胃同治、脾肾同治调节机体整体功能;并通过健脾除湿、滋阴、逐瘀、祛痰、清热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节气机升降,恢复脏腑功能;同时注重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把握疾病的实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周兵,蔡光先[7](2016)在《蔡光先治疗脾胃系疾病临床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蔡光先教授脾胃理论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蔡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脾胃系疾病以健脾胃、调气机、通络脉、祛毒邪、调情志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沈仕伟,刘文科,于晓彤,周毅德[8](2016)在《脾胃系疾病辨治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脾胃病总论脾胃经常同病,寒热每多错杂,治当明辨。温脾附子干姜,补脾人参黄芪,健脾云苓白术,运脾厚朴陈皮,泻脾大黄黄连,醒脾藿香佩兰。诗曰:脾虚痰湿用六君,脾滞肥甘泻黄散。寒热错杂诸泻心,脾约肠燥麻仁丸。胃热清胃(散)寒建中,胃肠感冒正气散。土壅(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6-03-23)

王旭光,杨大男[9](2015)在《脾胃气机升降对肺系疾病的影响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脾胃气机升降运动特点脾胃居中央,是人体脏腑活动的中心,上焦心火与下焦肾水通过中焦脾胃才能相济相交;肺主肃降于右,肝主升发于左,通过中轴脾胃才能升降有序,脾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李东垣说:"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脾胃相合于中焦,一阴一阳、一升一降、通上彻下、互根互用。胃主受纳、降浊,喜阴而主降;脾主运化、升(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王少墨,王秀薇,柳涛,戴彦成,王庆其[10](2014)在《王庆其运用内经理论辨治脾胃系疾病经验撷英》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王庆其教授运用《黄帝内经》中"脾气散精"理论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阳道实,阴道虚"理论指导治疗扁平苔藓、"土得木而达"理论指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邪在胆,逆在胃"理论指导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胃不和则卧不安"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念指导治疗慢性胃炎及失眠的临床经验。(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脾胃系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应用TCMISS研究中医药治疗肝胆脾胃系疾病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采用Excel、NoteExpress软件提取文献数据,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84篇文献,研究方向集中在近现代名老中医、医师个体临床经验和疾病处方用药规律上,涉及内、外、儿、针灸、推拿科;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医院校和医院;文献在52种期刊上发表,排名前10的期刊中有中文核心期刊5种,基金论文82篇(4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26篇(14.1%),占比最多;研究热点为肝胆脾胃系多发病、常见病用药规律和组方规律。结论:TCMISS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些局限性,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对疾病辨证论治未深入研究,临床证型、治法研究较少,未涉及中药剂量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脾胃系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聂玉婷,高利.基于肠道菌群失调探讨脑系疾病从脾胃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彭燏琴,付心柔,许嵩,江一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研究中医药文献计量——以肝胆脾胃系疾病为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9

[3].徐兆山,杨森林,卢秀玲,陈鸾,陈红霞.揿针与浅刺法理论及治疗脾胃系疾病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

[4].王珏莲.基于德尔菲法的慢性脾胃系疾病医生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与考核[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5].贾新颖,林一帆,高文艳,巩阳,李禹廷.中医“寸口叁部脉诊法”在脾胃系疾病诊治文献中使用频度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7

[6].蒋雅琦,岳妍.岳妍治疗脾胃系疾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

[7].周兵,蔡光先.蔡光先治疗脾胃系疾病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6

[8].沈仕伟,刘文科,于晓彤,周毅德.脾胃系疾病辨治心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6

[9].王旭光,杨大男.脾胃气机升降对肺系疾病的影响浅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

[10].王少墨,王秀薇,柳涛,戴彦成,王庆其.王庆其运用内经理论辨治脾胃系疾病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

标签:;  ;  ;  

脾胃系疾病论文-聂玉婷,高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