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射频一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量载波聚合,射频一致性,第叁代合作伙伴计划
射频一致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昊[1](2019)在《LTE-AdvancedPro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中Massive CA模块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第叁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的不断演进,测试已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独立的核心环节,而核心模块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通信测试系统对新特性的支持能力。载波聚合(CA)技术在3GPP R10标准中被引入,在R13版本中进行了增强,其支持最大载波数增加为32个,可实现超过20Gbps的峰值速率,这给通信测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目前还没有支持Cat17的商用终端,所以国内外通信测试厂商也没有将其列为研究重点。介绍了一种LTE-AdvancedPro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中Massive CA模块的设计方法,通过对Massive CA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给出了Massive CA模块的架构及信令设计思路及方法,为3GPP R13标准中Massive CA新特性的测试验证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国外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张凯[2](2019)在《多级多路射频电路如何保证生产一致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无线通信领域中常用的射频电路的特点,描述了多级多路射频电路的使用场景,并且介绍了当电路出现一致性较差问题导致的客户端出现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物料选型、电路设计、测试和生产过程中进行控制,提供了多种控制手段,期望最终在不增加大量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多级多路射频电路的生产一致性,并确保产品开发的进度,可以导入消费级或者企业级产品的开发过程。(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19期)
陆戈辉[3](2019)在《宽带射频系统的低幅相失真技术和多通道幅相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仿真系统因其经济效益高、性能测试全面和保密性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雷达系统性能测试和评估中。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是保障宽带射频仿真系统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因其具有良好的脉冲压缩特性,在高分辨力雷达、特别是合成孔径及逆合成孔径雷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经过宽带射频系统后会产生严重的幅相失真情况,从而影响雷达分辨率及其旁瓣性能。因此宽带射频系统的低幅相失真技术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宽带射频仿真系统中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和分析,研究了根据衰减值和移相值确定衰减器和移相器控制码的迭代算法,设计了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软件,实现了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系统的自动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多通道幅相一致性校准后,射频仿真系统各链路幅度偏差在±0.25dB以内,相位偏差在±3°以内,满足设计指标和系统要求。对宽带DRFM系统的幅相特性进行精确地估计,获得了不同中心频率、不同带宽下DRFM系统的幅相特性。研究了模拟幅相均衡技术和数字幅相均衡技术,设计和研制了500MHz带宽和1000MHz带宽的宽带幅度均衡器和数字预失真滤波器以及500MHz带宽的群时延低波动滤波器,提出了综合模拟幅相均衡技术和数字幅相均衡技术的低幅相失真技术。采用宽带幅度均衡器和数字预失真滤波器,对DRFM系统分别进行了模拟幅相均衡技术、数字幅相均衡技术和低幅相失真技术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幅相均衡后,DRFM系统带内幅度波动在3dB以内,群时延波动在3ns以内,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1-01)
王攀藻[4](2018)在《星级酒店RFID系统射频一致性测试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星级酒店使用RFID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若对RFID指标进行实测,费时费力,因此提出使用软件仿真分析方案,降低测试指标成本。该方案使用虚拟仪器构建虚拟环境,对系统中重要指标发射功率、邻近频道泄露比和占用带宽等指标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RFID系统的射频一致性满足指标要求。采用仿真测试分析,可快速满足酒店业对物联网设备使用和更新的需求,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赵子富[5](2018)在《GMR-1 3G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主控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GMR-1 3G(GEO-Mobile Radio Third Generation)是中国第叁代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协议标准。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研究,在卫星终端研发、测试、选型及生产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进GMR-1 3G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卫星终端的射频一致性测试仪表中,主控软件作为系统软件的核心支撑部分,上连接用户,下连接各软件功能模块。主控软件作为系统的主体,与硬件部分有着紧密的业务控制关系,与射频模块更是有着密切的交互;对软件主要协调各模块间相互配合,按照所需的业务来完成测量任务。本文通过对射频一致性测试仪的需求分析与研究,并结合了现有的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及架构的设计经验,设计一款结构清晰,扩展便捷,实现上功能独立,符合工业生产测试稳定性要求的主控软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GMR-1 3G的发展背景和产业进程进行总结,明确终端射频一致性系统研究的主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第二,通过研究终端一致性测试的概念和方法,先对测试的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结合卫星终端的特性及需求,对综合测试仪表的所需达到的测试指标进行分析,然后对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分析,分析系统硬件部分各项功能的指标和性能,并对软件部分所需实现的各功能提出明确需求,为后续的主控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提供依据。第叁,结合主控软件的需求,对主控软件架构采用了层级设计思想来进行设计,对软件的工作模式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基于设计的基础上,对GMR-1 3G主控软件的实现方案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重点阐述了软件业务功能中GPIB内核模块、测量控制模块,和软件内、外部接口功能实现流程。最后,对主控软件重要的子模块进行单元测试,并在整机环境下对主控软件进行功能、业务测试以及压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主控软件能够确保测试任务高效完成,测试过程运行稳定,整体软件故障率低于3%。目前已正式运用GMR-13G终端研发的各阶段测试,运行期间工作状态稳定,达到预期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宋晨[6](2018)在《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检测标准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测试人员对测量结果精准程度和可信程度的要求更加严格。通过对测试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测试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可信的结论。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以测量不确定度来判断测试质量优劣的方法,在校准、检测和标准审查中得到普遍应用[1]。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复杂,使用此测试系统进行射频指标的测试会引入不确定度。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发布的《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可知,要对具备测试功能的无线电射频测试系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2]。相较于国外,我国展开对测试系统不确定度研究的时间晚了很多,而针对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并没有一套标准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因此基于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评定是一个工作量较大、较为困难的过程。在论文结构方面,我的写作流程是从部分到整体,在了解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运行原理之后,学习了不确定度的评估步骤和方式。随后,根据对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分析,将不确定度来源分为系统不确定度、随机不确定度和影响被测量的不确定度,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建立各分量的数学模型,将它们进行不确定度合成,得到系统总的不确定度。在进行对比验证,论证此建模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后,文章总结了一些建议,使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更加精确。本篇论文具有创新性的地方是实现了更加精确的数学模型。本文将系统的不确定度种类分为硬件和测试方法类、射频指标类及环境影响量类,由这叁个方向建立数学模型。将不确定度的所有来源考虑在内,与系统进行一一对应,有关联的建模分析,没有关联的舍去,将范围最大化,结果也就更加精确。用这种方向建立数学模型的优点是更全面、更精确,避免了迭加计算,也不会漏掉某一项,所以本文使用了这种方式。随后本文基于这种建模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各分量建立数学模型,由此得到系统总的不确定度,并列出了不确定度报告。基于以上分析,本人开发了不确定度分析自动化处理系统。本文在Ubuntu系统下,使用python语言,开发了第一个不确定度分析自动化处理系统。该系统操作简单,界面简洁,适应性强,方便管理部门进行更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也能提高科研人员的办公效率。本系统能够根据参数的改变随之改变测量结果,在输入参数后能即刻给出指标不确定度结果,客户在验收设备时能简洁明了的了解仪器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20)
[7](2018)在《是德科技中标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窄带物联网低功耗测试系统以及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芯片、模块和终端厂商可以验证并优化其产品在各种不同工作状态和部署场景下的实际功耗情况以及射频性能是德科技(NYSE:KEYS)日前宣布,其窄带物联网低功耗测试系统和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中标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将用于窄带物联网(NB-IoT)各阶段产品的功耗验证以及射频性能的一致性验证。该解决方案基于UXM E7515A窄带物联网基站模拟器的综合测试平台,能够有效帮助福州物联网实验室以及下游客户验证NB-IoT产品在(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史利兵[8](2018)在《JPT-20F型射频继电器产品质量一致性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射频继电器是用来传输和切换射频信号的继电器,通常也被称为微波开关。射频继电器可以近乎无失真的传输和断开射频信号,当触点闭合时,它具有很小的插入损耗和电压驻波比,而当触点断开时又具有较高的隔离度。射频电磁继电器具有传统继电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的各个领域。随着射频技术的发展,需要传输或切断信号的频率和功率不断升高,对射频继电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课题以我公司JPT-20F型射频继电器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样机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达到提升产品射频性能一致性的目的。首先,采用SolidWorks叁维建模软件建立射频继电器接触系统的叁维实体模型,基于Ansoft HFSS有限元软件分析接触系统的射频性能,包括:插入损耗、电压驻波比和隔离度等;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继电器接触系统的射频性能,并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其次,研究继电器接触系统各主要零部件工艺参数对继电器射频性能的影响,研究机械参数对继电器射频性能的影响,确定影响射频继电器射频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再次,基于确定的影响射频继电器射频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稳健性参数设计,利用Ansoft HFSS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采用内外表直积法进行试验计算,基于传统信噪比分析方法,确定出继电器射频性能最优的参数组合,通过仿真对比,验证参数设计优化的有效性。最后,基于稳健性容差设计方法,研究继电器接触系统各工艺参数公差范围变化对继电器射频性能的影响,采用贡献率分析方法,获得容差的最优分配方案,确定了各工艺参数的公差范围,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物理样机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仿真结果的有效性,提升批次产品射频性能的质量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罗乔[9](2016)在《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射频火炮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弹丸,形成火力密度高、落点相对集中的弹幕,对于我军近程防御系统、反袭击和区域封锁武器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超高射频火炮的发展还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其中之一是"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技术"。本文以某小口径超高射频火炮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地研究了超高射频火炮弹药结构、身管内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行程差异、射击频率以及膛口流场对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和方法可以为超高射频火炮的研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体内容总结如下:a)建立了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经典内弹道模型,使用四阶Runge-Kutta算法,编制了经典内弹道计算程序,在实验数据验证计算程序模拟结果可信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不同装填条件下的3发弹丸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使用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较为简单方便地得到了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b)建立了弹药整装式超高射频火炮的经典内弹道模型,编制了数值模拟程序,分别模拟了 3发弹丸不同发射时间间隔和装填条件下的串联发射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使用经典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较为简单方便地得到弹药整装式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但是整装式弹药的结构特性降低了火药气体的做功效率,浪费了发射药能量,从串联发射内弹道性能和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优劣的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弹药设计方案。c)分析了现有的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丸定位技术及其优缺点,选择了弹药结构最接近常规弹丸的弹丸摩擦自锁定位方案进行定位性能研究。通过对弹丸自锁定位结构的静力学分析论证、有限元模拟验证了弹丸自锁定位方案的可行性,得到了最大摩擦系数、止退环结构参数等参数变化对定位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能够实现可靠定位的弹丸自锁定位方案弹药结构的具体尺寸参数,为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的两相流内弹道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信的计算初始条件,减小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的难度和工作量。d)为了更加精确地研究弹前火药气体运动过程对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的影响和极限情况下两发弹丸同时在身管内的运动过程,以得到更准确的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建立了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后膛内和弹前空间的两相流模型,两者通过弹丸运动紧密耦合,使用MacCormark差分格式,编制了两相流内弹道计算程序,在实验数据验证计算程序模拟结果可信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不同装填条件下的3发弹丸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过程,得到了发射时间间隔、装填条件变化对各发弹丸内弹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知道导致经典内弹道模型和两相流内弹道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内弹道模型计算得到的弹头压力和弹前压力差异很大。结合使用两相流内弹道计算程序和定量修正公式,可以得到发射时间间隔较大时的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校正结果,但是发射时间间隔较小时,只能校正各发弹丸炮口速度一致,并尽量降低后两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但是后两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无法降至与第1发弹丸的最大膛底压力一致。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和经典内弹道模型计算的弹头压力和弹前压力差异较大,导致基于两种内弹道模型的一致性校正方案差异很大,其中两相流内弹道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e)为了研究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时膛口流场对各发弹丸初速一致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初始流场、耦合经典内弹道模型的弹药串联装填超高射频火炮弹丸串联发射膛口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不同发射时间间隔的两发弹丸串联发射的膛口流场发展过程,发现影响弹丸出炮口后速度增加量的主要因素是弹丸的炮口压力大小,炮口压力可以作为弹丸出炮口后速度增量的判断依据,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炮口压力不一致,使得出炮口后的速度增加量不同,可在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设计时配合炮口压力予以提前修正,以尽量使不同发射次序弹丸的初速达到一致。经典内弹道模型在耦合较精确弹头阻力时能够得到与两相流内弹道模型相近的内弹道性能参数计算结果。超高射频火炮串联发射时,第1发弹丸膛口流场的消散过程和后续弹丸膛口流场的形成过程与传统火炮的膛口流场过程是不同的,随着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前发弹丸的膛口流场对次发弹丸出炮口后弹头压力的影响逐渐增大,使弹头压力曲线变化幅度增大,但是第2发及后续弹丸的弹头压力在弹头出炮口后置为零对内弹道计算结果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1)
张志科,吴志昊,高海林,陈富江[10](2016)在《TD-LTE基站射频一致性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TE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应用主流,而TD-LTE技术是3GPP无线网络中的重要网元,射频性能对整个网络容量、覆盖范围、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对TD-LTE基站结构及射频技术的探讨,针对TD-LTE基站射频一致性展开分析与测试,从测试结果来提出TD-LTE网络的应用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8期)
射频一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根据无线通信领域中常用的射频电路的特点,描述了多级多路射频电路的使用场景,并且介绍了当电路出现一致性较差问题导致的客户端出现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物料选型、电路设计、测试和生产过程中进行控制,提供了多种控制手段,期望最终在不增加大量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多级多路射频电路的生产一致性,并确保产品开发的进度,可以导入消费级或者企业级产品的开发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频一致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昊.LTE-AdvancedPro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中MassiveCA模块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
[2].张凯.多级多路射频电路如何保证生产一致性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
[3].陆戈辉.宽带射频系统的低幅相失真技术和多通道幅相一致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4].王攀藻.星级酒店RFID系统射频一致性测试仿真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8
[5].赵子富.GMR-13G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仪主控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8
[6].宋晨.卫星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D].山东大学.2018
[7]..是德科技中标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窄带物联网低功耗测试系统以及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8
[8].史利兵.JPT-20F型射频继电器产品质量一致性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罗乔.超高射频火炮内弹道性能参数一致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10].张志科,吴志昊,高海林,陈富江.TD-LTE基站射频一致性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