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结构类型论文-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

组成结构类型论文-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成结构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乔灌草层,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

组成结构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1](2019)在《凉水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凉水自然保护区3类森林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以期为小兴安岭保护区科学管理及经营天然次生林提供基础支撑。【方法】以存在小兴安岭核心区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典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3类森林为对象,详细调查乔木层(80块30 m×30 m样地)、灌木层(160块5 m×5 m样地)和草本层(160块1 m×1 m样地)的林分结构特征(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灌高、灌木直径、灌木盖度、草本株高、乔灌草密度等),分析种类组成并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及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林分间的差异。【结果】3类森林有乔木28~30种、灌木22~25种、草本78~90种,其乔、灌、草植物种类差异明显,阔叶树种以白桦最多,针叶树种以兴安落叶松最多,灌木最多的是毛榛子,草本以蚊子草和小叶芹最多;针阔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阔叶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2个森林类型;同一森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3种森林类型中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其他层;从结构特征来看,树高和胸径平均为14和18 cm,树高和枝下高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冠幅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本层每个种的平均多度与盖度表现为针叶林显着(P<0.05)高于针阔混交林;冗余排序分析表明,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多样性特征差异主要由草本层特征解释,而针阔叶混交林则主要受乔木层结构特征影响,其中阔叶林草本植物的多度、密度和株高等可解释48.4%~62.1%的多样性差异,针叶林可解释30.5%~44.3%;针阔混交林中显着影响多样性的林分特征表现为灌木地径>乔木枝下高>草本株高>乔木胸径,合计分析乔木层、灌木层的特征能解释多样性差异的38.8%~40.1%和27.4%~50.7%。【结论】凉水自然保护区乔木优势种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等为主,个体较小,尚需更长时间保护才能恢复为高质量森林资源;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在多样性保护中需关注;植物多样性能在林分结构恢复中得以协同提升,但不同森林类型差异明显,如针阔叶混交林调控乔木枝下高和灌木密度等更有效,而针叶林和阔叶则是调控草本密度或改善草本生长环境才能更有效改善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茜[2](2017)在《北京五环内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种组成结构十年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五环内18处公园、23处居住区、34处专属单位、174条道路与7条水岸林树种组成结构的调查,对比分析了2006年至2016年间城区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应用数量、使用频度、覆盖度和重要值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的改造提升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2006年到2016年间,各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研究区域的变化差异不同,其中居住区、专属单位的变化较大,而公园、道路与水岸林带的变化相对较小。2.从居住区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居住区整体绿化状况明显改善,林木密度、树种种类均显着增加,树种结构更加合理亲民,毛白杨、臭椿、侧柏等植源性致敏树种或生长适应性较差的树种数量逐渐减少,而香椿、银杏、悬铃木、西府海棠等群众喜爱的树种日益增加,国槐、白蜡、圆柏、毛白杨、悬铃木、香椿成为目前居住区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但是居住区绿量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整体覆盖度下降了4.73%,绿量空间不能满足民生需求,立地环境条件依然较差。3.从专属单位区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专属单位整体绿化状况改善比较显着,林木密度、种类均明显增加,分别增至十年前的1.19倍、1.53倍。数量最多的20种主要树种的种类变化较大,黄栌、栾树、榆叶梅、碧桃、核桃等观赏树种逐渐替代了长势较差的侧柏、加杨、柿树、旱柳、龙柏、臭椿,并成为专属单位区新的主要树种,而国槐、毛白杨、圆柏、银杏、雪松、油松则依旧是专属单位内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另外,大树截干现象较十年前增加了27.81%,而新植树种以小规格的景观树为主,专属单为区整体绿化覆盖度下降4.15%,后期绿量增加潜力较大。4.从公园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体上未发生大的变化,树木密度、频度、种类、乔灌木比例几乎与十年前保持一致。但主要树种种类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十年前作为主要树种的侧柏、连翘、黄刺玫、迎春被臭椿、玉兰、旱柳、碧桃所替代,国槐、绦柳、毛白杨、圆柏、油松、海棠成为目前公园内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另外,公园的整体绿量较十年前有所提升,整体覆盖度增加了3.78%,但目前仍有部分公园树种配置手法相对单一,森林美景度较低。5.从道路与水岸林带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体变化程度较小,树木密度、种类、乔灌木比例也几乎与十年前相同,仅有44条道路部分区段发生小范围的树种更换现象。主要树种种类变化不大,国槐、毛白杨、银杏、悬铃木、栾树是目前道路与水岸林带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碧桃、核桃、玉兰替代了侧柏、雪松、青桐,成为新的主要树种。另外,行道树的截干现象最为严重,比十年前增加了30.48%,且树种结构单一,常用树种仅为10余种,数量分布不均,道路形成以国槐为主,其他几种树种为辅的组成模式,水岸林带则形成以绦柳为主,其他树种点缀的组成结构模式。6.近10年,北京五环内城市森林还处在树种频繁变化的阶段,尤其是居住区与专属单位内,大量高大乔木被截干或遭到砍伐,林木立地条件较差,整体绿化不高,且植物配置模式仍较单一。在目前城市绿化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适当补植高大阔叶乔木树种,合理利用灌、腾、草形成复层结构,加强林木养护管理和林下地表环境的改善,综合增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和植物景观层次,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高磊,章一巧,池杏珍[3](2016)在《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调查了上海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针叶林等4种不同绿地类型的16个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群落,共采集到节肢动物3纲11目40科,其中摇蚊科数量最多。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常绿阔叶林(2.09)>落叶阔叶林(1.83)>混交林(1.78)>落叶针叶林(1.76)。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普遍低于天敌亚群落,说明节肢动物群落中害虫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建议在城市绿地有害生物防控的过程中,注意对天敌和中性昆虫的保护。(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黄永涛,姚兰,艾训儒,吕世安,丁易[4](2015)在《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合理保护与利用此类森林植被,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星斗山和木林子典型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分析了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随群落类型及环境因子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将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即青冈-翅柃+尖连蕊茶(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Camellia cuspidata)群落(I)、川陕鹅耳枥+青冈-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Eurya alata)群落(II)、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Weigela japonica)群落(III)、光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翅柃(Fagus lucida+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Eurya alata)群落(IV)和川陕鹅耳枥+交让木+包果柯-翅柃(Carpinus fargesiana+Daphniphyllum macropodum+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Eurya alata)群落(V);(2)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等指标随群落类型而变化。在群落II、III和V中落叶物种占优势,而在群落I和IV中二者无显着差异;(3)各类型群落在小径级(1–5cm)内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大于常绿物种,但多度、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大都小于常绿物种。在中径级(5–10 cm)内,群落I和群落IV的各项指标都表现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而群落II、群落III和群落V的则相反。在大径级(≥10 cm)内,各群落类型的落叶物种都占显着优势,其各项指标大于常绿物种;(4)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氮含量和土壤磷含量是影响各群落类型内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变化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丁洪波[5](2015)在《云南东部山区不同类型次生林物种组成及谱系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可以为森林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借鉴。本研究在云南东部山区选取了不同恢复方式所形成的四个群落类型进行群落调查,共设置有39个l0m×10m样方,灌草本小样方2m×2m共195个。以群落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群落类型间的物种组成,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群落间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群落谱系结构特征,以反应云南东部山区不同类型次生林物种组成及谱系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果。1.以样方优势层物种重要值进行的聚类分析将39个样方分为4个群落类型,与野外观察到的外貌特征分类结果相一致,分别为火棘灌丛(Pyracantha fortuneana shrub,PS)、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 forest, PF)、水冬瓜林(Alnus ferdinandi-coburgii forest, AF)和次生常绿阔叶林(secondary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SEF)。2.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分析表明,3个森林群落中人工栽种的华山松和萌蘖更新的水冬瓜属于衰退型种群,而3个群落中均存在的由演替更新而来的滇石栎、灰背栎属增长型种群;因此随着演替的进行3个森林群落在上层木组成上将会逐渐趋同,都将变成以壳斗科中滇石栎与灰背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3.群落调查中共记录有高等植物71科171属205种,就乔木立木密度和胸高断面积而言,自然恢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4811株/ha,25.5m2/ha)和水冬瓜林(3166株/ha,42.4m2/ha)优于人工恢复的华山松林(1183株/ha,23.6m2/ha);同样,乔灌木丰富度和多样性也是自然恢复优于人工恢复,而林下草本植物相反,人工恢复的华山松林(101种,7种/m2)优于自然恢复的水冬瓜林(49种,3种/m2)和次生常绿阔叶林(30种,1种/m2);群落间相似性分析表明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之间的差异大于两种自然恢复之间的差异。4.群落谱系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恢复方式所形成的华山松林、水冬瓜林以及次生常绿阔叶林均呈现出谱系聚集格局,表现出生境过滤作用的主导性;处于森林恢复初期的火棘灌丛表现出随机格局,而其草本植物在大尺度上呈现出随机格局,可能是生境过滤与竞争排斥双重作用的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谱系结构具有差异,反应出植物群落构建的主导因素会因植物生活型不同而具有差异。5.谱系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结果具有相似性,人工栽种乔木树种阻碍了其它乔木的入侵,而促进了林下草本植物的更新定居。过去的农业耕种作为一种生态记忆长期的存在于群落的恢复过程中,不但为多样的草本植物入侵提供了丰富的空余生态位,而且使得群落的谱系结构更加趋向于聚集格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代男[6](2015)在《不同类型天然有机质的结构组成及其与菲和壬基酚的吸附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有机质(NOM)的吸附作用是控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归宿的重要因素。天然有机质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天然有机质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主要由年龄轻的生物聚合物、年龄中等的腐殖物质、年龄老的地质聚合物(干酪根等)和有机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碳黑等)组成,它们与HOCs的结合机理不尽相同。有机质的结构组成是影响吸附行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准确定量有机质的结构组成尤为重要。此外,生物吸附作为一种生物修复方法,在除去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然丰富或废弃的生物质(藻类、苔藓等)可以作为生物吸附剂来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所以,阐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与天然有机质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于水环境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纯藻和野外浮游生物成分和结构组成对菲和壬基酚的生物吸附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吸附机理。对几种实验室培养藻、购买藻和野外采集浮游生物及其有机级分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高级核磁共振技术来准确定量这些藻类有机质的不同官能团;同时研究它们对菲和壬基酚的生物吸附行为和机理。纯藻和野外浮游生物中非水解有机碳级分(NHC)呈非线性吸附,其碱性不可水解有机碳级分(ANHC)呈现较弱的非线性吸附,而其它级分呈现线性吸附。相比于其它级分,类脂(LP)和NHC级分对菲和壬基酚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原始纯藻和野外浮游植物对菲和壬基酚的生物吸附能力与游离脂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纯藻和野外浮游植物及其级分对菲的吸附容量与极性官能团(烷氧基碳和极性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烷基碳和聚亚甲基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极性官能团、脂肪结构(聚亚甲基碳和烷基碳)的重要性。每个藻类和野外浮游植物及其级分对壬基酚的吸附容量都大于对菲的吸附容量,说明特定性作用(如π-π键作用和氢键作用)在壬基酚的生物吸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贡献。对花粉和苔藓及其有机级分进行了表征,来探讨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结构组成对菲的生物吸附影响。花粉NHC级分(孢粉素)具有高脂肪性,而苔藓NHC级分则具有较高的芳香性。与其它级分相比,花粉和苔藓的NHC级分均具有最强的吸附能力。花粉有机质对菲的吸附能力和非线性因子分别高于苔藓有机质,说明不同的有机质类型对吸附也有很大的影响。花粉对菲的吸附容量均与极性官能团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极性碳对植物样品吸附菲的重要性。花粉对菲的吸附容量均与烷基碳和聚亚甲基碳、芳香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聚亚甲基碳、脂肪结构以及芳香结构对菲的吸附可同时起作用。研究了表层沉积物及其有机级分对菲和壬基酚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应用DP/MAS 13C核磁共振技术表明沉积物NHC级分具有高芳香性,其芳香碳比例高达64.07-73.10%。游离脂提取后的LF级分对菲和壬基酚的吸附能力均增加,说明类脂与菲和壬基酚发生了竞争吸附作用。沉积物及其级分对菲和壬基酚的吸附能力与脂肪结构呈负相关关系,与非质子芳香碳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与质子芳香碳呈正相关关系。沉积物及其级分对菲和壬基酚的非线性吸附因子(n)与非质子芳香碳含量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与质子芳香碳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非质子芳香碳是引起吸附非线性的主要原因。在每个沉积物有机质级分上,壬基酚比菲的吸附能力要强,说明特定性作用(如π-π键作用)的贡献。研究了连续的稀碱性溶液提取干酪根的结构组成以及不同干酪根级分对菲的吸附行为。选取了一个含II型干酪根的茂名页岩样品,使用一系列化学的分级提取方法对其进行分级,得到原始干酪根(BK)、溶剂处理干酪根(SEK)级分、分别在20°C、40°C和60°C温度条件下连续提取碱溶性干酪根(EKs)级分和碱难溶性干酪根(RK)级分。应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包括元素分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X射线光电子光谱、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以及先进的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对这些不同干酪根级分进行系统地表征,着重探讨不同干酪根级分的化学结构组成的差异,以及其结构组成与它们对菲的吸附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20、40和60°C下连续43次提取的EKs级分占原始干酪根的比例(总产量)分别为10.47%、20.60%和27.9%,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干酪根是碱性可溶解的,且温度是影响干酪根溶解的一个重要因素。EKs中干酪根芳香基团含量(芳香C-C、C-H和C-O)占主导地位,其占总碳的60%以上。EKs的结构组成明显与原始干酪根(BK)、碱难溶性干酪根(RK60)和溶剂处理干酪根(SEK)不同,后者以脂肪碳占主导。EKs中的芳香基团较脂肪基团更容易溶解在碱性溶液中,因而芳香碳含量高的EKs级分易于被提取,脂肪碳含量高的EKs级分相对较难溶解在碱性溶液中难于被提取。相对于BK,碱性提取后的RK60中芳香碳含量降低,溶剂提取后的SEK中非极性脂肪碳含量稍微降低。本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证明了干酪根的超分子结构的观点,表明它主要是依靠弱相互作用(包括范德华力、π-π、δ-π键和氢键)稳定地存在。本研究发现了干酪根在碱性条件下是可以逐步溶解的新现象。二氧化碳气体吸附数据表明EKs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明显大于其BK和RK60。后被提取出来的EKs比先被提取的EKs对菲的吸附非线性更强,且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说明BK中相对极性、吸附能力相对较弱的EKs级分先被提取。EKs对菲的吸附行为明显与BK、RK60和SEK不同。相对于BK而言,碱提取后的RK60的吸附能力降低;而溶剂提取后,SEK的吸附能力增强。EKs的吸附能力与其H/C比值以及与非极性脂肪碳含量呈正比,但是与总芳香碳含量和O/C比值呈反比;吸附非线性因子(n)与非极性脂肪碳含量呈反比,而与非质子芳香碳含量呈正比。这表明非极性脂肪碳含量越高,非质子芳香碳含量越低,吸附能力越强,吸附非线性也越强。EKs对菲的吸附能力与比表面积以及微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微孔吸附的潜在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5-04-01)

董灵波,刘兆刚,李凤日,蒋蕾[7](2014)在《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及最优树种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2012年大兴安岭的44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常用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和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切入点,对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最优树种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落叶松林、针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随机分布,而白桦林则为明显的聚集分布;4种林型中树木的生长整体处于中庸状态,落叶松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其他伴生树种则处于不同程度受压状态;落叶松混交程度随着其优势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他伴生树种则具有较高的混交度,整体上天然落叶松林、白桦林的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较低,而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的林分平均混交度相对较高;大兴安岭4种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的优劣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天然落叶松林最优的树种组成为8落,其次为7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解丹丹,苏志尧[8](2013)在《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结构组成及物种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个标准样地(100 m×100 m)植被的全面调查,研究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山顶矮林3类典型森林群落冠层树种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山顶矮林冠层树种组成分别为31科41属48种、23科39属49种和38科58属75种;科、属、种组成复杂,优势科和优势种明显,3类群落共有的科和种分别为茶科Theaceae和木荷Schima superba;常绿阔叶林结构稳定,除密度和盖度外,胸径、树高和冠幅均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山顶矮林,山顶矮林结构稳定性次之,针阔混交林结构极不稳定;除物种丰富度外,山顶矮林、针阔混交林的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均匀度均显着高于常绿阔叶林。本研究结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符继东[9](2013)在《链臂锯类型及结构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国内外大理石矿山荒料开采使用链臂锯的情况,系统地阐述了此类设备的类型及结构组成。通过对设备主要结构的剖析分析,加深对此类设备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国内外开发和使用此类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3年04期)

芦巧红[10](2013)在《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类型组成及定位轴线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探讨了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类型组成和定位轴线。(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组成结构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五环内18处公园、23处居住区、34处专属单位、174条道路与7条水岸林树种组成结构的调查,对比分析了2006年至2016年间城区不同类型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的应用数量、使用频度、覆盖度和重要值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的改造提升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2006年到2016年间,各类型城市森林的树种组成结构均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研究区域的变化差异不同,其中居住区、专属单位的变化较大,而公园、道路与水岸林带的变化相对较小。2.从居住区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居住区整体绿化状况明显改善,林木密度、树种种类均显着增加,树种结构更加合理亲民,毛白杨、臭椿、侧柏等植源性致敏树种或生长适应性较差的树种数量逐渐减少,而香椿、银杏、悬铃木、西府海棠等群众喜爱的树种日益增加,国槐、白蜡、圆柏、毛白杨、悬铃木、香椿成为目前居住区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但是居住区绿量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整体覆盖度下降了4.73%,绿量空间不能满足民生需求,立地环境条件依然较差。3.从专属单位区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专属单位整体绿化状况改善比较显着,林木密度、种类均明显增加,分别增至十年前的1.19倍、1.53倍。数量最多的20种主要树种的种类变化较大,黄栌、栾树、榆叶梅、碧桃、核桃等观赏树种逐渐替代了长势较差的侧柏、加杨、柿树、旱柳、龙柏、臭椿,并成为专属单位区新的主要树种,而国槐、毛白杨、圆柏、银杏、雪松、油松则依旧是专属单位内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另外,大树截干现象较十年前增加了27.81%,而新植树种以小规格的景观树为主,专属单为区整体绿化覆盖度下降4.15%,后期绿量增加潜力较大。4.从公园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体上未发生大的变化,树木密度、频度、种类、乔灌木比例几乎与十年前保持一致。但主要树种种类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十年前作为主要树种的侧柏、连翘、黄刺玫、迎春被臭椿、玉兰、旱柳、碧桃所替代,国槐、绦柳、毛白杨、圆柏、油松、海棠成为目前公园内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另外,公园的整体绿量较十年前有所提升,整体覆盖度增加了3.78%,但目前仍有部分公园树种配置手法相对单一,森林美景度较低。5.从道路与水岸林带树种组成结构的变化来看,整体变化程度较小,树木密度、种类、乔灌木比例也几乎与十年前相同,仅有44条道路部分区段发生小范围的树种更换现象。主要树种种类变化不大,国槐、毛白杨、银杏、悬铃木、栾树是目前道路与水岸林带重要值最高的骨干树种,碧桃、核桃、玉兰替代了侧柏、雪松、青桐,成为新的主要树种。另外,行道树的截干现象最为严重,比十年前增加了30.48%,且树种结构单一,常用树种仅为10余种,数量分布不均,道路形成以国槐为主,其他几种树种为辅的组成模式,水岸林带则形成以绦柳为主,其他树种点缀的组成结构模式。6.近10年,北京五环内城市森林还处在树种频繁变化的阶段,尤其是居住区与专属单位内,大量高大乔木被截干或遭到砍伐,林木立地条件较差,整体绿化不高,且植物配置模式仍较单一。在目前城市绿化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适当补植高大阔叶乔木树种,合理利用灌、腾、草形成复层结构,加强林木养护管理和林下地表环境的改善,综合增强城市森林生态效益和植物景观层次,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成结构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凉水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的植物组成和林分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9

[2].李茜.北京五环内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树种组成结构十年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高磊,章一巧,池杏珍.城市不同绿地类型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

[4].黄永涛,姚兰,艾训儒,吕世安,丁易.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5

[5].丁洪波.云南东部山区不同类型次生林物种组成及谱系结构特征[D].云南大学.2015

[6].张代男.不同类型天然有机质的结构组成及其与菲和壬基酚的吸附行为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

[7].董灵波,刘兆刚,李凤日,蒋蕾.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及最优树种组成[J].林业科学研究.2014

[8].解丹丹,苏志尧.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结构组成及物种多样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

[9].符继东.链臂锯类型及结构组成[J].四川建材.2013

[10].芦巧红.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类型组成及定位轴线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

标签:;  ;  ;  ;  

组成结构类型论文-王文杰,杜红居,肖路,张建宇,仲召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