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岁儿童乘员论文-王俊美

叁岁儿童乘员论文-王俊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叁岁儿童乘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岁儿童乘员,骨盆有限元模型,侧面碰撞仿真实验,生物力学响应

叁岁儿童乘员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美[1](2018)在《叁岁儿童乘员骨盆侧面碰撞损伤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交通事故造成的儿童损伤已经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骨盆在汽车侧面碰撞中是儿童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儿童骨盆损伤生物力学不仅是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新的学术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有限元方法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真实解剖学结构的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为儿童骨盆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本研究基于叁岁儿童医用CT扫描数据,获取叁岁儿童骨盆的3D几何结构,结合逆向工程和有限元技术,构建了包括皮肤、脂肪、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在内的详细叁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模拟儿童尸体骨盆侧面碰撞试验验证了骨盆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叁岁与成人骨盆模型探讨在相同载荷条件下材料属性和几何结构对叁岁儿童和成人骨盆的响应差异,对比结果表明,同一冲击条件下,儿童骨盆所受应力大于成人骨盆所受应力,儿童骨盆最大的应变位置在骶髂关节处,然而成人骨盆耻骨联合所受剪切应力大于儿童骨盆耻骨联合所受的剪切应力。借助叁岁儿童骨盆模型分析不同密质骨厚度和撞击速度对儿童骨盆损伤的响应。通过对骨盆损伤相关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密质骨厚度对接触力、骨盆应力和最大塑性应变有响应影响。儿童骨盆密质骨厚度越小,骨盆越容易损伤。碰撞速度对骨盆应力应变、接触力、变形量和粘性指标的响应有显着影响,借此讨论了儿童骨盆损伤阈值,更能准确的研究骨盆损伤。应用有限元模型模拟叁岁儿童乘员在汽车侧碰刚性柱时,研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约束系统的儿童骨盆损伤情况;并且,基于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工况,建立两种设计方案来分析儿童安全座椅约束系统对儿童骨盆的损伤响应:(1)无约束系统状态下的儿童有限元模型;(2)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约束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研究表明,在侧面刚性柱碰撞仿真实验中儿童骨盆Y形软骨吸收能量最多,最先损伤。在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中儿童安全座椅约束系统对儿童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儿童骨盆部分部位损伤更严重。(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韩旭[2](2018)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碰撞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胸腹部损伤是导致儿童乘员伤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对汽车设计安全性和降低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尸体实验是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样本获取困难且重复率低,其应用受到限制。但近几年有限元仿真技术快速发展,使有限元碰撞仿真成为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利用实验室同课题组构建并经过有效性验证的3岁和6岁儿童乘员有限元胸腹部有限元模型,通过重构欧阳钧所做的儿童尸体实验,从胸部压缩量、接触力以及胸部心脏和肺脏最大第一主应变的角度,对比分析试验撞锤大小、材料参数及几何特征参数对胸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特征参数对儿童胸部损伤的影响最明显,材料参数和试验所采用的撞锤大小对儿童胸部损伤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应用验证有效的3岁和6岁儿童乘员有限元模型,参照ECE R44法规中的滑车实验,将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模型分别采用五点式儿童安全约束系统进行约束,对3岁和6岁儿童在正面碰撞过程中胸腹部损伤严重程度及位置的差异进行对比探讨。由于不同年龄儿童胸腹部各内脏组织发育程度不同,3岁和6岁儿童模型胸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及位置均出现较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还研究了正面碰撞过程中不同初速度对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速度不同的3组仿真试验中,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严重程度及损伤位置均出现差异: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程度并不是单纯地随着初始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需要结合胸腹部损伤的各种指标综合分析。构建完整的3岁儿童上肢有限元模型,并将上肢有限元模型与儿童胸腹部模型连接。参照E-NCAP实验设置,将3岁儿童乘员模型以正常乘坐以及上肢举起两种姿势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并采用五点式儿童安全座椅对其进行约束,对比分析在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两种不同姿势对胸腹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肢在侧面碰撞过程中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弱了车内部件及安全座椅与乘员胸腹部的直接碰撞,对乘员胸腹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王晓燕[3](2018)在《汽车后碰撞中6岁儿童乘员颈部损伤有限元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汽车后碰撞中,颈部损伤发生最为频繁的是挥鞭样损伤,虽然挥鞭样损伤并不致命,但是却对患者造成长期病痛。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了解成人颈椎生物力学做出了诸多努力,然而对于儿童颈椎损伤机理研究非常有限。尽管儿童乘车时有安全座椅的保护,但在车辆碰撞瞬间将会产生过大的加速度,由于儿童身高、比例及软组织尚未发育完全等原因,使得儿童在汽车碰撞中容易发生损伤。本研究基于已验证的6岁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将其中的韧带分别用膜单元与弹簧单元两种单元类型模拟,并分别参考尸体实验进行仿真试验,同时采用膜单元模型进行弯曲仿真试验,对比分析了膜单元与弹簧单元对颈部韧带生物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膜单元仿真与尸体实验相比仿真效果良好,弹簧单元仿真结果与尸体实验相差较大,且膜单元弯曲试验仿真效果良好。由此表明弹簧单元在模拟受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膜单元具有较高的生物仿真度,更能体现韧带的生物力学响应。利用现有的6岁儿童头颈部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五组不同大小的线性加速度模拟后碰撞,并且基于挥鞭伤从多方面分析了后碰撞中线性加速度对儿童颈部损伤的响应。基于已验证的6岁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通过分别施加五组不同大小的弯矩载荷进行儿童颈椎弯曲试验,伸展试验及侧向弯曲试验,并分析了儿童颈椎在弯曲过程中的损伤响应。在已验证的6岁儿童头部有限元模型与6岁儿童颈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头颈部连接,完善了6岁儿童乘员整人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儿童乘员后碰撞仿真试验,分析了汽车后碰撞中6岁儿童乘员头颈部运动响应及颈部损伤响应,为今后儿童颈部损伤研究及防护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海岩,潘云风,阮世捷,崔世海,贺丽娟[4](2017)在《生长板材料属性对6岁儿童乘员膝关节损伤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较高仿真度的6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验证6岁儿童乘员膝关节的有效性;分析在前碰撞载荷下生长板对儿童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制。方法基于儿童生理结构及CT影像构建包含生长板的6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赋予相应的材料属性;参照Kerrigan等及Haut等的生物力学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不同生长板材料属性对膝关节损伤的影响。结果通过模型仿真实验与生物力学实验曲线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膝关节区域,生长板的存在可以改变儿童乘员下肢骨折的损伤模式;不同生长板的材料属性,可以影响股骨轴向损伤力的阈值及达到损伤阈值而发生骨折的相对位置。结论所建模型得到有效验证,可用于6儿童乘员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制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7年03期)

贺丽娟,李海岩,朱小菊,崔世海,阮世捷[5](2017)在《基于3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的生长板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完善儿童下肢损伤防护数据,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生长板在内的3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并通过重构尸体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应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针对生长板设置了膝关节弯曲试验和剪切试验,在每种试验中,对含生长板和不含生长板的下肢有限元模型在相同碰撞条件下进行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含生长板模型骨折位置在长骨骨干处,含生长板下肢模型骨折位置在生长板处,同种试验中含生长板下肢模型韧带的峰值应力小于不含生长板模型的峰值应力。为我国汽车产业在汽车安全设计中对儿童下肢的损伤防护提供了科学的生物力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曹立波,胡渊,颜凌波,彭宇,石向南[6](2017)在《基于E-NCAP的6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版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NCAP)将后排Q系列6岁儿童假人的损伤值作为儿童保护部分的评分依据,对车辆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中建立了某已开发车型的儿童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C-NCAP试验数据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根据E-NCAP中的正面40%偏置碰撞和侧面碰撞要求进行了仿真。通过两种碰撞工况下乘员约束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选出对儿童乘员损伤影响显着的参数作为优化变量,以儿童损伤综合评价指标WIC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采用Kriging算法创建的响应面模型和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约束系统能有效降低儿童乘员损伤值,正面偏置碰撞得分提高了9.4%,侧面碰撞得分提高了67.9%。(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02期)

刘娜[7](2016)在《中国3岁儿童乘员正面碰撞损伤防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乘车儿童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儿童约束系统(CRS)研发基本上是由儿童安全座椅生产厂家独自完成,同时碰撞试验用儿童假人均是依照欧美人体特征开发的假人,西方3岁儿童假人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3岁儿童的损伤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因此,积极开展儿童安全座椅与整车匹配研究和基于中国人体特征的儿童乘员损伤防护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需求。本文针对3岁儿童前向安装的儿童安全座椅,匹配东南汽车某款在研SUV车型,运用MADYMO PSM子结构法建立仿真模型,研究整车座椅坐垫刚度、整车座椅坐垫和儿童安全座椅摩擦系数、安全带限力等级对3岁儿童乘员的损伤影响规律,帮助企业提高新车型儿童乘车安全性能,使新车型在C-NCAP 100%正碰试验中儿童乘员获得满分。同时,对比分析东西方3岁儿童乘员损伤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手持式叁维扫描仪FARO逆向成型得到儿童安全座椅点云数据,基于有限元方法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儿童安全座椅和整车座椅有限元模型,匹配得到儿童安全约束系统正面滑台碰撞试验仿真模型,并通过滑台和实车正面碰撞试验验证滑台碰撞试验仿真模型有效。(2)为解决安全座椅安装困难问题,根据国标GB27887-2011《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在不影响儿童约束系统防护效果情况下,改善整车座椅ISOFIX下固定点尺寸。依据2015版C-NCAP规程和2014版儿童约束系统(CRS)评价规则,对儿童乘员损伤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插值法原理,得到座椅坐垫刚度值大于70N/mm,安全座椅摩擦系数为0.39,安全带限力等级越低儿童损伤值越小,小于2000N时可降低儿童乘员损伤。(3)基于TNO P3儿童约束系统正面碰撞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欧美TNO P3与具有中国人体特征的3岁儿童乘员损伤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岁儿童损伤响应在峰值、趋势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且总体误差小于5%。因此,在研究中国3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效果时,使用TNO P3儿童假人的仿真计算结果作为有效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期刊2016-12-01)

杨阳[8](2016)在《基于汽车侧面碰撞的3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以及机动车驾驶人数的显着增加,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不断加剧。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儿童数量增加成为可能,作为弱势群体的儿童乘员的保护迫在眉睫。虽然我国GB27887-2011《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已经得到了强制性实施,但基于汽车侧面碰撞的儿童乘员安全性没有纳入法规体系,相关的研究匮乏。因此,为了提高汽车侧面碰撞中儿童乘员的安全性,对汽车侧面碰撞儿童试验评价方法以及3岁儿童乘员安全防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法规以及试验验证了3款不同结构的儿童约束系统模型有效性,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基于UN R129法规建立了采用吸能管装置的台车侧面碰撞仿真试验模型,对门板进行了材料试验验证,同时验证了该试验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虽然可行,但重复性较差,需要针对不同座椅模型对台车质量进行调试。因此,基于此研发了采用速度曲线的台车侧面碰撞仿真试验方法,对比两种试验方法中CRS的速度曲线及儿童假人的损伤值,发现两种方法是等效且均是有效的。对比发现,采用速度曲线的台车侧面碰撞仿真试验方法重复性好,具有很好地实用性。此方法将为今后的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及儿童约束系统设计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采用吸能管装置的台车侧面碰撞仿真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Q系列3岁儿童假人和3种不同儿童约束系统(汽车安全带固定的五点式背带CRS、ISOFIX固定的五点式背带CRS、汽车安全带固定的护板型CRS)有限元模型,对3岁儿童乘员侧面碰撞中的损伤风险进行了研究。运动学响应表明,0ms时刻儿童假人随CRS和台车一起向左运动。30ms时刻车门与CRS发生碰撞,儿童假人开始向右运动,同时儿童假人头部发生侧屈,之后头部随躯干向右运动。损伤结果表明,ISOFIX座椅约束条件下的儿童假人头部损伤值最大,其HPC15和头部加速度(3ms)分别为2085.0和171.7g。除叁点式座椅约束条件下的儿童假人,接近3岁儿童的损伤耐受极限外,其他两种工况下的儿童假人的胸部合成加速度(3ms)和颈部弯曲值均大大超过3岁儿童的耐受极限值,可见侧面碰撞中儿童乘员的胸部和颈部易受到严重损伤。基于U-NCAP标准建立了整车侧面碰撞仿真试验,采用Q系列3岁儿童假人和3种不同儿童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对3岁儿童乘员侧面碰撞中的损伤风险进行了研究。运动学响应表明,由于整车侧面碰撞中整车有一个绕B柱旋转的运动,导致整车侧面碰撞的儿童假人的运动学响应及损伤结果与台车侧面碰撞存在差异性。随着MDB与整车发生碰撞,儿童假人和CRS由于惯性向左侧运动。在60ms,儿童假人和CRS一起与变形的车门发生接触,同时儿童假人躯干受到CRS的力的作用改变运动方向,儿童假人头部由于惯性发生侧屈。90ms时刻,儿童假人髋部最先运动到右侧最大位置,儿童假人躯干和四肢绕髋部作一定的旋转运动。之后儿童假人随CRS一起向右侧运动。损伤结果表明,叁点式座椅约束条件下的儿童假人头部损伤最严重,其HPC15和头部加速度(3ms)分别为554.5和82.1g。3种工况下的儿童假人的胸部加速度(3ms)均超过了参考值55g,可见侧面碰撞中儿童假人胸部易受到严重损伤。(本文来源于《厦门理工学院》期刊2016-12-01)

崔世海,单蕾蕾,李海岩,贺丽娟,吕文乐[9](2016)在《6岁儿童乘员胸部有限元模型验证及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人体有限元模型,研究交通事故中儿童胸腹部生物力学响应及损伤机理,对提高汽车安全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T医学图像构建了包括胸骨、肋骨和内脏等软硬组织在内的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6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有限元模型,并构建了具有真实几何形状的斜方肌、外斜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等肌肉组织。利用所构建的模型重构了儿童胸部碰撞尸体试验,仿真得到的胸部撞击力-变形量曲线、粘性准则(Viscous Criterion,VC)值与尸体试验结果呈现一致性,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对碰撞中肋骨、心脏和肺等胸部组织器官的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损伤准则讨论了其损伤状况及损伤机理。(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单蕾蕾[10](2016)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6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胸腹部损伤是仅次于颅脑损伤导致儿童死亡的第二大重要原因,深入了解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对提高汽车安全性设计、降低儿童胸腹部损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尸体是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的重要途径,但因为伦理原因,其应用受到限制。随着有限元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具有详细解剖学结构的儿童胸腹部有限元模型已成为研究儿童胸腹部碰撞损伤机理的重要方法。基于6岁儿童CT数据,结合逆向工程及有限元前处理技术,构建了包括肌肉、脂肪和皮肤等软组织在内的完整的胸腹部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胸椎、腰椎、肋骨、肋软骨、胸骨、椎间盘、心脏、肺、胃、肝脏、脾脏、肾脏、真实几何形状的肌肉、脂肪和皮肤等软硬组织。利用已构建的6岁儿童胸腹部模型重构儿童正碰尸体,通过对比胸腹部的撞击力-变形量曲线及粘性准则VC值,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并从塑性应变和第一主应变角度对碰撞时肋骨和心脏等内脏组织的损伤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尸检结果一致。基于已验证的6岁儿童胸部有限元模型,构建等效肌肉模型并参照儿童胸部正碰尸体实验,分析肌肉生物仿真度对儿童胸部损伤的影响。通过对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真实肌肉模型曲线与尸体实验通道的相关性大于等效肌肉模型,所以具有真实几何形状肌肉的儿童胸部有限元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胸部受到碰撞时的生物力学响应。应用6岁儿童乘员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安全约束系统对儿童胸腹部的保护效果。两种儿童约束系统下的胸腹部压缩量和内脏损伤的对比结果表明:该6岁儿童胸腹部在五点式安全约束系统的保护下损伤较小。当儿童乘坐在正向式安全座椅上时,肩部高度超过了安全带孔位置,正向五点式安全约束系统失效。在已验证的儿童胸腹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16.8kg/m2和18.4kg/m2的肥胖儿童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肥胖对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肥胖乘员增加的皮下脂肪组织并不像泡沫一样保护着胸腹部的内脏,但脂肪的增加会对部分内脏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6-11-01)

叁岁儿童乘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胸腹部损伤是导致儿童乘员伤亡的主要形式之一。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对汽车设计安全性和降低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尸体实验是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样本获取困难且重复率低,其应用受到限制。但近几年有限元仿真技术快速发展,使有限元碰撞仿真成为研究儿童胸腹部损伤机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利用实验室同课题组构建并经过有效性验证的3岁和6岁儿童乘员有限元胸腹部有限元模型,通过重构欧阳钧所做的儿童尸体实验,从胸部压缩量、接触力以及胸部心脏和肺脏最大第一主应变的角度,对比分析试验撞锤大小、材料参数及几何特征参数对胸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特征参数对儿童胸部损伤的影响最明显,材料参数和试验所采用的撞锤大小对儿童胸部损伤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应用验证有效的3岁和6岁儿童乘员有限元模型,参照ECE R44法规中的滑车实验,将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模型分别采用五点式儿童安全约束系统进行约束,对3岁和6岁儿童在正面碰撞过程中胸腹部损伤严重程度及位置的差异进行对比探讨。由于不同年龄儿童胸腹部各内脏组织发育程度不同,3岁和6岁儿童模型胸腹部损伤的严重程度及位置均出现较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还研究了正面碰撞过程中不同初速度对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速度不同的3组仿真试验中,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严重程度及损伤位置均出现差异: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程度并不是单纯地随着初始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需要结合胸腹部损伤的各种指标综合分析。构建完整的3岁儿童上肢有限元模型,并将上肢有限元模型与儿童胸腹部模型连接。参照E-NCAP实验设置,将3岁儿童乘员模型以正常乘坐以及上肢举起两种姿势放置于汽车后排座椅,并采用五点式儿童安全座椅对其进行约束,对比分析在侧面刚性柱碰撞过程中,两种不同姿势对胸腹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肢在侧面碰撞过程中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弱了车内部件及安全座椅与乘员胸腹部的直接碰撞,对乘员胸腹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岁儿童乘员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俊美.叁岁儿童乘员骨盆侧面碰撞损伤仿真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

[2].韩旭.基于有限元模型的3岁儿童乘员胸腹部碰撞损伤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8

[3].王晓燕.汽车后碰撞中6岁儿童乘员颈部损伤有限元仿真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8

[4].李海岩,潘云风,阮世捷,崔世海,贺丽娟.生长板材料属性对6岁儿童乘员膝关节损伤影响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7

[5].贺丽娟,李海岩,朱小菊,崔世海,阮世捷.基于3岁儿童乘员下肢有限元模型的生长板损伤机理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7

[6].曹立波,胡渊,颜凌波,彭宇,石向南.基于E-NCAP的6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J].汽车工程.2017

[7].刘娜.中国3岁儿童乘员正面碰撞损伤防护分析[D].厦门理工学院.2016

[8].杨阳.基于汽车侧面碰撞的3岁儿童乘员损伤防护研究[D].厦门理工学院.2016

[9].崔世海,单蕾蕾,李海岩,贺丽娟,吕文乐.6岁儿童乘员胸部有限元模型验证及损伤分析[J].汽车工程学报.2016

[10].单蕾蕾.基于有限元模型的6岁儿童乘员胸腹部损伤分析[D].天津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  

叁岁儿童乘员论文-王俊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