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系列论文-欣文

神农架系列论文-欣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农架系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神农架

神农架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欣文[1](2017)在《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杜为政《神农架》系列山水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杜为政字浦声,号悟翁,生于四川夔州,浙江东阳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新华艺术网艺委会副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曾创作出版《老街》《大风》等200余万字短、中、长篇小说。美术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多种展览并获奖。部分美术作品曾被博物馆、图书馆及欧美、日韩及我国港台地区人士收藏。(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7年14期)

钟源[2](2017)在《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地域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千年,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屡获殊荣,为文学版图贡献了“神农架”这一神奇的地域符号。“神农架系列”小说是陈应松主动到神农架挂职后于2001年至2004年这四年间发表出的一系列以神农架为发生地的小说,一共近二十篇作品。这一系列小说的发生地都是在神农架,这片土地闭塞偏僻,丰饶与贫瘠并存,有着特色鲜明、风格瑰丽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乡土乡音,表现出充满张力的地域魅力。地域特色不仅指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形成的自然风貌,还包括地域文化这一重要的构成。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形成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渐凸显出地域所特有的风貌。地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在文化表现上的差别,使得各地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各态并呈,百花齐放。一个地域从历史中获得的馈赠越多,它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就越丰富,越鲜明。如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地域文化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也会相互熏陶,互通有无,学习借鉴,彼此包容。这一现象在地域划分的交汇地带尤为明显,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孕育出的地域文化风格更为独特丰富。神农架地处四川、陕西、湖北叁省的交界处,其地域文化中明显可以看出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子。本论文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景观、民俗、自然生态、语言、文化等方面着手,提炼、归纳、解读、分析其中的地域特色。第一章,主要列举、归纳“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地域特色的具体体现,主要从作品中地域生态、民风民俗、神秘现象、器具和食物等描写入手,对这些地域特色的具体表征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章,解读前面列举的这些地域特色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对作品的影响。通过这些地域特色的书写所表达出的地域文化,结合在当代小说格局构成中不容忽视的乡土小说和底层文学,分析“神农架系列”小说所占据的一席之地;第叁章,在前两章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地域特色,通过这些地域具体表征和底层书写,探讨和追问作者的表达意图、更深层次的精神救赎,以及出路。“神农架系列”小说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神秘独特的民风民俗,粗糙生动的乡土语言,更是寄托了作家的审美取向,精神信仰,人生信念等等,而这些都以地域特色为载体,延伸出对这片土地更深切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7-06-01)

陈卫炉[3](2014)在《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寓言化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秘莫测的神农架,作为楚巫文化浸淫下的文学地理空间,既是自在的审美物象,又是寄寓作家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客观对应物。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综合运用了主题结构的悖谬化、故事情节的荒诞化、叙述视角的动物化、人物形象的扁平化等叙事策略,积极营造"间离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而这种叙事方式产生的"陌生化"效应,铸就了"神农架系列小说"诗性、智性和神性糅合的独特韵致,实现了小说艺术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周云飞[4](2013)在《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的快速增长与长假制度的实施,国内外旅游人数年年地成倍增长,旅游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正向这度假旅游转变。国内针对度假旅游市场的酒店出现较快增长,针对高端度假旅游的特色度假酒店又是成长最为快速的一个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国内已经有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度假酒店,如悦榕庄系、安曼、铂尔曼等在丽江、杭州、叁亚等地建设的特色度假酒店。这类度假酒店的新兴发展类型目前还没有系统与专门的理论研究成果。所以本文期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实地调研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总结并提出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文章通过对我国特色度假酒店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回顾,分析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创新和不足,归纳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文化特色、规模、功能与经营管理、总平面与建筑设计等特点,并分析了影响此类型酒店建设的因素。接下来在结合该类型酒店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在主题与规模、选址、总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公共服务与客房空间、材料与技术设计的策略。最后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分析了各个设计策略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为今后的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设计和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全文主题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论题进行明确的界定,概括地介绍了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建设实践、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特色度假酒店这一类型酒店的发展与特点,进而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提出了论文研究框架。第二章分析了影响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各方面因素,对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特点进行总结,简要说明了其特点在建筑设计中产生的影响。第叁章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章节,结合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特点及建设影响因素,从酒店的选址、特色与规模定位、总平面布局叁方面提出了设计的策略与方法。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章节,在前面各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资料与实际调研的成果,总结出适应目前市场需要与山地风景区自然环境保护要求的特色度假酒店的造型方法与接地形式、公共服务与客房空间、适应地域环境的材料与技术设计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将前述各章设计策略与方法应用到神农架、武当山的五个特色度假酒店案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总结了各个设计策略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第六章总结了研究的结论,并分析研究还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因为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特色可以归纳到“山地风景区”、“文化体验”、“超豪华小型度酒店”等几个关键词上。所以酒店的项目定位、选址、总平面布局与建筑设计的方法都紧紧的围绕着这些关键目标展开,设计方法与理论的创新也来这一研究过程。尽管涉及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独特性,但就研究该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同时对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设计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业及非专业人士的共同关注,促进该类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何冬梅[5](2013)在《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应松神农架小说中蕴含着强烈的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悲悯情怀和为人类寻找诗意栖息之地的责任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阐释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并剖析了困境产生的根源。(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3年05期)

郑明娥,徐天兴[6](2013)在《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人性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揭示了种种异化的人性,而心理失衡、城乡对立、物质贫穷、精神贫乏、大众文化是造成人性异化的根源。同时,作品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底层生存境遇的审视,对和谐美好人性的向往。(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严运桂[7](2012)在《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示丑”的当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湖北神农架山区真实而严峻的状况,在诸多丑陋、怪诞、疯狂的具象背后,生存、生活的质感渐渐明晰。它直面当代社会严重失衡的现象,深刻揭露了困境中人们生物本性的恶性滋长。作者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呈现,激起人们深刻的思考,唤起人们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审美取向,有一种非常的表现魔力和审丑震撼力。(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2年07期)

张伟[8](2011)在《异样的风情描摹 独特的底层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土文学发端于“五四”时期,经过百年的发展,空前繁荣。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文坛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土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诸多相应的变化和发展。但发展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所以乡土文学的基本元素依然没变,“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仍然主导着乡土文学的发展方向。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就是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典范,作品不仅继承了现代乡土文学的传统,而且彰显了自身的特色,使之成为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个中翘楚。第一章紧扣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文本,结合乡土小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详尽剖析神农架系列作品的“叁画四彩”的外形内质。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是神农架系列的外在形相,不仅彰显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也使作品更具有可读性,读者可以在生动可感的画面中,感受、体味小说丰富的精神内涵。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和悲情色彩是神农架系列的内在灵魂,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基调。“四彩”升华了“叁画”的精神品格,也是作家表达人道主义等情怀的渠道。“叁画四彩”是神农架系列作品异于传统、区别于同时代乡土文学的标签,也是其立于新世纪文坛重要位置的依据,更是它最具有文学史意义的要素之一。第二章以较为客观的态度,详细地论述神农架系列作品中呈现的苦难。其苦难主要包括物质的苦难、转型期二元发展格局造成的生存苦难等,重点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苦难。第叁章分析神农架系列中的人性悲剧,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神农架系列中充满血腥的杀戮,生命的凋残。面对悲剧,作者没有直白自己的感情,而以冷静的笔调叙述人性中的原恶在苦难逼迫下如何诱发、释放、爆发,最终酿成血案的过程。神农架系列作品就像一幕幕情景剧,结局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血案等悲剧背后的玄机,也是陈应松对人性的独特解读。面对一幕幕悲剧,作者并没有彻底绝望,他站在民间的人道主义立场,不仅对底层人民给以殷切的人文关怀,更表达了对人类诗意栖息于大地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回归。(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李新[9](2010)在《冷峻现实与瑰丽奇幻——读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没有故乡,就等于死后没有棺材。"(1)陈应松在他的最新作品《夜深沉》的开头,借人物之口如是说,这也正是陈应松小说创作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怀乡情怀。自2000年以来,陈应松选择了走向深山,走入乡村底层,走近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他尝试着用心去体察那些艰辛、酸楚却又令人内(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19期)

施维[10](2010)在《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篇小说《母亲》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蜕变。面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中的苦难,作家并没有止步于对人性恶津津乐道的描写,而是从此间超拔出来,直面现实,通过对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表达了对人性善的肯定和渴望,表明了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本文来源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神农架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千年,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屡获殊荣,为文学版图贡献了“神农架”这一神奇的地域符号。“神农架系列”小说是陈应松主动到神农架挂职后于2001年至2004年这四年间发表出的一系列以神农架为发生地的小说,一共近二十篇作品。这一系列小说的发生地都是在神农架,这片土地闭塞偏僻,丰饶与贫瘠并存,有着特色鲜明、风格瑰丽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乡土乡音,表现出充满张力的地域魅力。地域特色不仅指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形成的自然风貌,还包括地域文化这一重要的构成。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形成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渐凸显出地域所特有的风貌。地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在文化表现上的差别,使得各地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各态并呈,百花齐放。一个地域从历史中获得的馈赠越多,它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就越丰富,越鲜明。如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地域文化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也会相互熏陶,互通有无,学习借鉴,彼此包容。这一现象在地域划分的交汇地带尤为明显,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孕育出的地域文化风格更为独特丰富。神农架地处四川、陕西、湖北叁省的交界处,其地域文化中明显可以看出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子。本论文从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景观、民俗、自然生态、语言、文化等方面着手,提炼、归纳、解读、分析其中的地域特色。第一章,主要列举、归纳“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地域特色的具体体现,主要从作品中地域生态、民风民俗、神秘现象、器具和食物等描写入手,对这些地域特色的具体表征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二章,解读前面列举的这些地域特色在作品中的作用和对作品的影响。通过这些地域特色的书写所表达出的地域文化,结合在当代小说格局构成中不容忽视的乡土小说和底层文学,分析“神农架系列”小说所占据的一席之地;第叁章,在前两章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地域特色,通过这些地域具体表征和底层书写,探讨和追问作者的表达意图、更深层次的精神救赎,以及出路。“神农架系列”小说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神秘独特的民风民俗,粗糙生动的乡土语言,更是寄托了作家的审美取向,精神信仰,人生信念等等,而这些都以地域特色为载体,延伸出对这片土地更深切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农架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1].欣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杜为政《神农架》系列山水赏析[J].文化月刊.2017

[2].钟源.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地域特色[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

[3].陈卫炉.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寓言化叙事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周云飞.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5].何冬梅.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生态[J].名作欣赏.2013

[6].郑明娥,徐天兴.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人性异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

[7].严运桂.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示丑”的当下解读[J].江汉论坛.2012

[8].张伟.异样的风情描摹独特的底层叙事[D].安徽大学.2011

[9].李新.冷峻现实与瑰丽奇幻——读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J].文艺争鸣.2010

[10].施维.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标签:;  ;  ;  

神农架系列论文-欣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