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梗蒺藜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梗蒺藜草,入侵植物,表型形态特征,种子的超微结构
光梗蒺藜草论文文献综述
程海艳[1](2018)在《光梗蒺藜草入侵适应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梗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s Cav.)隶属禾本科(Gramineae)蒺藜草属(Cenchrus L.),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上世纪70年代传入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现已在该地区及其周边广泛蔓延,给当地的农业、牧业等造成极大的危害;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其入侵范围逐年增加、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然而针对该草入侵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对内蒙古地区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表型性状、种子超微结构、光合特性的入侵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苗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比均存在显着差异或极显着差异,且表现出明显的变异性。植株高度、叶片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呈现苗期>成熟期>抽穗期的变化规律。其中植株高度在苗期的变异系数达4.97%~18.61%;叶片长宽比在苗期的变异系数达7.12%~21.52%。2.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种子长、宽、长宽比差异显着,长宽比的变异幅度为35.71%-68.75%,其中变异最大的为科左后旗甘旗卡镇,达到68.75%。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种子的颜色与形态也有明显差异,解剖镜下观察发现,种子颜色主要有黄色和棕褐色;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30倍下,奈曼旗八仙简筒镇种子表面粗糙,其他分布区则光滑或略微光滑;100倍下,库伦旗库伦镇、奈曼旗八仙简筒镇种子为网纹状,科左后旗满斗嘎查东满斗、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为条纹状,奈曼旗大沁他拉道劳代叁村为经络状;200倍下,奈曼旗大沁他拉道劳代叁村、奈曼旗八仙简筒镇种子网纹之间出现清晰的沟状,库伦旗库伦镇、科左后旗满斗嘎查东满斗出现嚼烂状,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出现网状结构;600倍下,科左后旗甘旗卡镇、科左后旗满斗嘎查东满斗种子条纹之间出现沟壑、有假孔穴,奈曼旗大沁他拉道劳代叁村出现瘤质蜡状突起。光梗蒺藜草种子表面特征的差异性可能是其对生境的入侵适应性表现。3.不同分布区光梗蒺藜草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其中,奈曼旗大沁塔拉道劳代叁村、通辽市市区叶绿素含量高且稳定。不同分布区不同生长期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存在差异性,其中奈曼旗大沁他拉道劳代叁村、通辽市市区的光梗蒺藜草净光合速率大、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光合日变化强,表明这两个分布区光梗蒺藜草具有较强的光合特性,能更高效的利用光能、且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能更好地适应入侵地生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2)
杨新英[2](2018)在《内蒙古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梗蒺藜草是禾本科蒺藜草属,一年生旱生植物,原产于北美洲沿海热带地区,现分布于在我国辽宁、广东、海南和内蒙古等地。在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地区,光梗蒺藜草已演变为入侵植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危害。本研究以光梗蒺藜草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技术和叶绿体间隔区测序研究其种群的遗传分化特点和遗传结构,推测其入侵起源地,为光梗蒺藜草防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ISSR技术分析了14个光梗蒺藜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50,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5177,说明光梗蒺藜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opgene得到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00,表明36%遗传变异分布于种群间,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889。cpDNA序列AMOVA分析结果显示光梗蒺藜草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其中来源于种群内的变异81.89%,来源于种群间的变异分别是18.11%。结合遗传多样性特点和TCS单倍型网状图揭示了光梗蒺藜草种群是由少数个体或种群扩张后形成,在扩张过程中保留了原始单倍型,可能的入侵地点为通辽科左后旗哈仑胡顿,随牛羊反复向周边旗县扩散和入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新英,梁晓慧,贺俊英,李红园,史树德[3](2018)在《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光梗蒺藜草在内蒙古地区分布的1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在14个种群285个个体中,4个引物共扩增出37个位点,共393条带,其中有289条是多态性条带,多态条带百分比为73.35%,Shannon指数(I)和Nei指数(H)分别为0.5177和0.3450,说明光梗蒺藜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水平上Nei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00,表明36%遗传变异分布于种群间。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889。光梗蒺藜草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平均为0.7452;遗传距离较小,平均为0.2564。利用UPGMA法对14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光梗蒺藜草14个种群分为3类。根据各个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分布特点,判断光梗蒺藜草入侵地点为通辽科左后旗,随牛羊反复向周边旗县扩散和入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向丹,陈保冬,李欢,张莘[4](2015)在《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对土着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T-RFLP及定量PCR的方法探讨了内蒙古温带草原上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 M.A.)入侵对AM真菌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梗蒺藜草能够与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但与本土优势植物相比,光梗蒺藜草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丰度显着降低,AM真菌群落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两种植物根际土壤中AM真菌优势种相同,均属于Glomus属,T-RFLP带型为T-RF 524 bp和280 bp,与Maarj AM数据库匹配的AM真菌虚拟种(virtual taxa)为VT109及VT287。此外,Rhizophagus intraradices(VT113,T-RF141 bp)及Diversispora sp.(VT60,T-RF136,141 bp)在入侵植物根际土壤及根系中均显着高于本土植物,而Glomus属的其它T-RFLP带型在本土植物根际土壤和根系中显着高于入侵植物。两种植物根际和根中AM真菌群落结构一致。初步揭示了光梗蒺藜草对本土AM真菌的影响,为探明光梗蒺藜草入侵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了一定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贺俊英,王志新,哈斯巴根[5](2014)在《基于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发生分布特点的潜在入侵生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光梗蒺藜草在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4种沙地类型中作用的分析,表明光梗蒺藜草为半固定沙地上的优势种,其相对盖度和重要值均高于其他3种样地类型,占主导地位;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光梗蒺藜草有导致半固定沙地物种多样性减弱的趋势。进一步的研究应更注重光梗蒺藜草在半固定沙地的入侵趋势。(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徐军,李青丰,王树彦[6](2012)在《科尔沁沙地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种子库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采用相邻样方法观测光梗蒺藜草已萌发种子和未萌发种子在不同埋深中的分布,发现在固定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处均有分布,在埋深0~5cm处种子数量较多。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光梗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光梗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光梗蒺藜草自然散布距离很短,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11期)
徐军,李青丰,王树彦[7](2012)在《光梗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入侵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梗蒺藜草在内蒙古主要分布在通辽,分布面积为816 924.9 hm2,占通辽市总面积的13.72%。赤峰、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也有分布。主要通过放牧、牲畜的流转以及车辆携带沿公路铁路线扩散。在内蒙古光梗蒺藜草可能进一步侵入和扩散的地区有乌兰布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锡林浩特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退化的沙质草场。(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贾鲜艳,李青丰,徐军[8](2012)在《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开花与结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测光梗蒺藜草花器结构发现刺苞内有1枚~3枚或更多小穗,每小穗由2朵小花构成,第1小花是两性花,第2小花是雄花或中性,属于少有的雄花两性花型;两性花的花药极显着地小于雄性花的,但花粉活力一致,两性花在旗叶鞘包被下开放实现严格的自花授粉方式。光梗蒺藜草的开花顺序是从穗的顶部依次向下开放。来源于不同穗刺苞的长和宽随着刺苞内种子数(小穗数)的增加而显着增大;第1小穗第1小花所结种子的长宽和质量随着刺苞内小穗数的增加而显着增加,第2小穗第1小花所结种子的也有上述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董文信,赵桂玲,陈明川,李秀华[9](2010)在《光梗蒺藜草生物学特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梗蒺藜草(Cenchrus incertus M.A.Curtis)为禾本科蒺藜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较短粗,秆高10-40厘米,基部分蘖呈丛状,茎先横向匍匐后直立生长,近地面数节具根,茎节处稍有膝曲。叶鞘具脊,基部包茎,上部松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期刊2010年01期)
刘忠友[10](2009)在《敖汉降服一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8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林业局承担的“光梗蒺藜草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专家评价,该成果对保护原生植被、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应尽快在同类地区推广。 光梗蒺藜草,别名蒺藜草、草蒺藜、虱子草,是一种恶性杂草。(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09-08-25)
光梗蒺藜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梗蒺藜草是禾本科蒺藜草属,一年生旱生植物,原产于北美洲沿海热带地区,现分布于在我国辽宁、广东、海南和内蒙古等地。在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地区,光梗蒺藜草已演变为入侵植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危害。本研究以光梗蒺藜草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技术和叶绿体间隔区测序研究其种群的遗传分化特点和遗传结构,推测其入侵起源地,为光梗蒺藜草防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ISSR技术分析了14个光梗蒺藜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其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450,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5177,说明光梗蒺藜草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opgene得到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600,表明36%遗传变异分布于种群间,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种群间基因流Nm为0.8889。cpDNA序列AMOVA分析结果显示光梗蒺藜草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其中来源于种群内的变异81.89%,来源于种群间的变异分别是18.11%。结合遗传多样性特点和TCS单倍型网状图揭示了光梗蒺藜草种群是由少数个体或种群扩张后形成,在扩张过程中保留了原始单倍型,可能的入侵地点为通辽科左后旗哈仑胡顿,随牛羊反复向周边旗县扩散和入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梗蒺藜草论文参考文献
[1].程海艳.光梗蒺藜草入侵适应性的初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杨新英.内蒙古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3].杨新英,梁晓慧,贺俊英,李红园,史树德.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8
[4].向丹,陈保冬,李欢,张莘.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对土着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5
[5].贺俊英,王志新,哈斯巴根.基于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发生分布特点的潜在入侵生境分析[J].杂草科学.2014
[6].徐军,李青丰,王树彦.科尔沁沙地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的种子库分布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
[7].徐军,李青丰,王树彦.光梗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入侵现状[J].杂草科学.2012
[8].贾鲜艳,李青丰,徐军.外来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开花与结实特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董文信,赵桂玲,陈明川,李秀华.光梗蒺藜草生物学特性调查[J].内蒙古林业.2010
[10].刘忠友.敖汉降服一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N].中国绿色时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