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语篇论文-李健宁,李莹

诗词语篇论文-李健宁,李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词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语篇,意象衔接,连贯

诗词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宁,李莹[1](2015)在《毛泽东诗词语篇中的意象衔接述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韩札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主秣意象在诗词语篇中能够产生重要的衔接作用,并将其运用于毛泽东诗词语篇构建的分析之中:从自然意象衔接、时间意象衔接、空间意象衔接和典故意象衔接4个方面揭示意象在毛泽东诗词语篇中的衔接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高原[2](2014)在《古典诗词语篇连贯的认知诗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诗歌作为语篇类型的一种,有关其连贯的研究非常少见。诗歌语言以意象为元素,而且往往意象跳跃极大,这似乎妨碍了诗歌语篇的连贯。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互动的语篇连贯功能,挖掘隐喻与转喻互动所形成的回环结构的不同类型以及这些回环结构对于诗歌语篇连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期刊2014-10-01)

张琨[3](2013)在《从交替性同构角度看英汉诗词语篇衔接的异同——以毛泽东诗词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根据胡壮麟先生对语篇"衔接"方式的分类,"同构"也是其中的一种。所谓交替性同构,是在满足基本结构和基本词语一致的情况下,对原句子作了相应的省略和添加而产生新的结构相似的句子。但是同构现象在英汉对比领域鲜有提及。原因是:其一,同构现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对等;其二,当前英汉对比方面主要是研究文化差异。所以本(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3年35期)

张子烨[4](2013)在《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语篇连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连贯一直是语篇分析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其特点就是用凝练的语言和隐性的衔接手段传达深刻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诗歌语篇连贯现象的分析还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多是从衔接和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衔接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连贯现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都存在衔接。因此,对于诗歌连贯的理解需要涉及更多的认知操作和解读。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在这一方面做一尝试。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准确的理解也是诗歌连贯性解读的关键。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意象图式,作为种认知模型,对许多语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力。在意象图式的理论框架下,语篇的理解就是激活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创建新的图式,达到真正理解语篇表达含义的过程。由于图式具有体验性和感知性,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要从身体经验和感知入手,整合新旧图式,对缺省信息进行推理,从而取得语篇连贯的正确解读。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同是也一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创作的诗词意象密集,字数精炼,简洁的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含义。因此,本文将毛泽东诗词作为典型诗词的代表,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从认知角度对诗歌语篇进行解读。本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语篇本身,还尝试对诗词意象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对诗词这一特殊语篇的理论研究。同时帮助读者对毛泽东诗词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汉语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数据的收集以及论文的框架。第2章为文献回顾。首先介绍语篇和语篇连贯的定义,其次厘清连贯和衔接的关系,然后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即语域、语义、语用和认知。第3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分别论述了意象图式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意象图式和连贯现象。第4章和第5章为本文的主体。第4章以语篇连贯为切入点,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意象图式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机制进行认知阐释。研究发现人类认知图式的构建对诗词连贯过程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第5章是理论研究的延伸。探讨如何将抽象的认知理论运用到实际阅读及诗词欣赏当中,以及如何帮助读者在理解诗词语篇的过程中激活并构建图式。第6章为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子烨,杨柳[5](2013)在《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语篇连贯研究——以《沁园春·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型,对许多语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力。在意象图式的理论框架下,语篇的理解就是激活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创建新的图式,达到真正理解语篇表达含义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进行深层剖析,论证意象图式对于诗词语篇连贯的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帮助读者对毛泽东诗词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汉语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慧芳[6](2012)在《隐喻在诗词语篇中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组建概念、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语篇策略,它在语篇内容的构建与扩展、语篇思想的统一和凝练以及语篇结构的衔接和语义连贯上发挥了重要功能。诗词语篇中,隐喻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中语块的映射和互动,推动诗词语篇的发展延伸,提升诗词语篇的衔接度和连贯性,突出诗词语篇的主旨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旬)》期刊2012年11期)

赵仙丹[7](2009)在《基于图式理论的诗词语篇连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礼德提出的显性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但是衔接并不能完全保证连贯,特别是对于诗词语篇。因为诗词语句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符号。在诗词的编码过程中,诗人不会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地将每个相关细节交代清楚。丰富的信息往往藏身于只言片语,期待着解码者能展开想像的翅膀,或联想,或推理,填补文本留下的语义空位。此外,与实用语篇解读的单一性不同,诗词语篇的解读往往存在多种方式,使得诗词语篇的连贯具有相对性。鉴于诗词的这些特征,如果仅仅从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对其语篇的连贯进行研究,未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图示理论对诗歌语篇连贯进行解读。强调图式知识作为隐性衔接手段在构建语篇连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图式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语篇解读过程中,其基本思想是语篇自身并不携带意义,语篇的存在只是引导解码者如何从己获得的知识中找到或构建意义,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连贯不是语篇固有的特征,而是一个与读者相关的概念。语篇连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是否拥有和能否激活相关图式。图式理论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从而产生两种激活模式,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诗词语篇连贯进行解读。本文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情景知识图式和文化图式。从这些具体图式出发,结合实例,对诗词语篇的连贯进行剖析。阐述图式理论在建构诗词语篇连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包括图式的预测,选择和推理功能,以及图式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对在诗词语篇中的连贯失败和连贯错位现象提出了叁种可能的解释:第一是读者的知识储备中,不具备与文章相关内容匹配的图式;第二,读者虽然具备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第叁,读者形成不同原语篇的理解,造成的连贯错位是因为激活了错误的图式。另外,文章指出了个体图式的差异性是造成诗词语篇连贯相对性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说明了采用图示理论解读诗词连贯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1)

赵仙丹,夏日光[8](2009)在《诗词语篇连贯的图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图式理论对诗歌语篇的连贯进行分析。首先简介了图式理论及其对语篇连贯的观点,然后从情境知识图式、文化图式两方面对诗词语篇的连贯进行解读,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读者如何激活事件图式、场景图式和角色图式从而构建诗歌语篇连贯,接着研究了文化图式相同、相异及缺省叁种情形下的诗词语篇。指出语篇连贯的基石是存在相关的图式,而读者能否构建连贯以及从何种角度构建连贯关键在于相关图式的激活。(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王爱军[9](2005)在《从宏观语用学的角度析古汉语诗词语篇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理论是Sperber & wiison(1986/1995)在符号学交际观的语码模式及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relevance maxim)与推理交际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一推理过程,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交际与认知进行了阐释。以关联理论为基础,Gutt(1991,1997)对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作出了关联的阐释,指出交际的推理性决定了关联的推理离不开语境。关联理论中的言语语境是一个心理构建,不仅仅限于具体的言语或语篇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史实的记忆、文化预设、心理状态等。因此,影响着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所需付出的处理努力。Gutt(1997)认为,翻译作为对语言的阐释性使用,译文必须旨在取得与原文阐释的相似性,即原文与译文明示与隐含意义的共享。人类交际的推理性决定了恰当的语言阐释(翻译)必须是语境依存性的;相应地,语境的变化就决定了言语意义的差异。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译者必须以一定的顺应策略来激活译文读者的记忆,使之获得与原文最为相似的、最大关联的互文联想。也就是说,关联原则指导下的译者必须在兼顾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的前提下,寻求译文与原文语境的最大趋同。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跨学科移植的方法来比较评析古汉语诗词翻译。一方面,从文学语用学的角度,创新地采用传统上用来分析小说的视点分析方法,探讨了译者视点对诗词翻译中意境的创造、文化信息的传递、文本内容的再现及意象的重构的影响,分析了视点的层级性、有序性、关联性与一致性在语篇连贯方面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根据关联理论与与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论,探讨了作为语言的阐释性使用的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与语境的顺应。研究表明语言选择和语境(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选择是相互顺应的,以取得最佳关联性为目的。选择的过程即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翻译中语境缺失不同于语境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必须通过语境顺应策略,采用语境补足、加注、转换与释译的方法来弥补缺失的语境信息。而语境补全又必须以能使译文读者产生最大关联为依据,在解决语篇连贯重构(包括忠实再现原文作者的视点)的前提下,满足读者期待,实现交际意图。同时指出关联顺应只是一种策略选择,形式与功能并不对应。因此,所谓的完全对等不过是幻想。关联原则指导下的译者的职责在于寻求译文与原文的最大趋同。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通过一定的顺应策略寻求最佳关联,这也是迄今为止翻译的最佳准则。(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5-10-01)

诗词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诗歌作为语篇类型的一种,有关其连贯的研究非常少见。诗歌语言以意象为元素,而且往往意象跳跃极大,这似乎妨碍了诗歌语篇的连贯。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互动的语篇连贯功能,挖掘隐喻与转喻互动所形成的回环结构的不同类型以及这些回环结构对于诗歌语篇连贯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词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健宁,李莹.毛泽东诗词语篇中的意象衔接述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高原.古典诗词语篇连贯的认知诗学思考[C].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2014

[3].张琨.从交替性同构角度看英汉诗词语篇衔接的异同——以毛泽东诗词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J].神州.2013

[4].张子烨.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语篇连贯研究[D].河北大学.2013

[5].张子烨,杨柳.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语篇连贯研究——以《沁园春·雪》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6].张慧芳.隐喻在诗词语篇中的认知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2012

[7].赵仙丹.基于图式理论的诗词语篇连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

[8].赵仙丹,夏日光.诗词语篇连贯的图式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9].王爱军.从宏观语用学的角度析古汉语诗词语篇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5

标签:;  ;  ;  ;  

诗词语篇论文-李健宁,李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