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煤沥青论文-孟宇,郭卓,高平强

中温煤沥青论文-孟宇,郭卓,高平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温煤沥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发展

中温煤沥青论文文献综述

孟宇,郭卓,高平强[1](2019)在《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化学物质,煤沥青无论是在成分方面还是在结构方面都十分复杂,其主要的结构单元为多环芳径及相关的衍生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的研究也渐渐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煤沥青的含碳量较高,同时流动性较好,因此可以在现实情况中进行利用,煤沥青的应用领域在现实中也不断的得到拓展。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研究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3期)

王雄雄,王彦军,刘伟[2](2019)在《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热聚合法对中温煤沥青展开了研究,将环氧树脂+无烟煤、环氧树脂、无烟煤作为改性剂,通过对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改性时间的控制,从而得出改性后中温煤沥青结构性能的差异变化。随后采用环境扫描电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方法,结合FT-IR和GC-MS分析,得出了改性前后中温煤沥青织结构出现的变化,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或助力。(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7期)

马豪,宋赛鹰,袁满,左浩淼,曹瑞雄[3](2019)在《AlCl_3催化中温煤沥青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水AlCl_3,在高温下聚合制备沥青基中间相炭微球(MCMB),并使用偏光显微镜、SEM、XPS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铝能有效地催化沥青中稠环芳烃的缩聚,当添加量为4%时MCMB产率相对于未添加时提高了24.1%;不同的添加量对MCMB粒径影响不同,当添加量为3%时,MCMB粒径最大(平均粒径达21μm),球形度和形貌较好;而随着AlCl_3的增加,MCMB的粒径分布逐渐变窄,故通过改变AlCl_3的含量制备特定粒径的MCMB。最后通过红外及XPS分析对AlCl_3催化稠环芳烃缩聚机理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唐闲逸,魏晓慧,许德平,张海永,贺欣[4](2016)在《中温煤沥青喹啉不溶物的脱除及炭化制备针状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研究其在弹管反应器中的炭化以及"反溶剂法"脱出喹啉不溶物(QI)后的精制沥青的炭化效果。结果表明:含有较高QI的非精制沥青不能制备出较好的针状焦,但在500℃,0.2 MPa,10h的炭化条件下,能够得到相对较优热膨胀系数(CTE)的炭化结果;以煤油和洗油为混合溶剂,反溶剂法能够有效地脱除喹啉不溶物,在芳脂比0.4,沉降温度100℃,搅拌时间0.5 h,沉降时间4 h,溶剂比1.8、2的条件下,QI含量分别降到0.0914%和0.0695%,将其在500℃、0.2 MPa、10 h的条件下炭化,可制备出热膨胀系数(CTE)较低的针状焦。(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黄龙,凌强,刘涛,陈勇,叶友贵[5](2015)在《中温煤沥青与肥煤对焦炭微观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焦油沥青或肥煤为黏结剂,在实验室条件下,与气煤以及不同粒度的焦粉、无烟煤和瘦煤等惰性物相互配合炼制坩埚焦,对所得焦炭进行光学组织、显微强度(MSI)、结构强度(SSI)测试,研究沥青和肥煤对焦炭微观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惰性物粉碎细度的增加,所得焦炭的MSI、SSI、光学各向异性指数(OTI)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且配加中温煤焦油沥青所得焦炭的MSI、SSI、OTI均比配加肥煤的焦炭好。说明实验条件下的中温煤沥青比肥煤更有利于改善焦炭的微观性质。(本文来源于《煤化工》期刊2015年05期)

陈石林,殷玲,杨希迎,谢少朋[6](2015)在《无烟煤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变化;采用综合热分析仪(TG-DTG)研究了热聚合改性和添加无烟煤热聚合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热解缩聚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初步探讨了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无烟煤热聚合改性的中温煤沥青,芳香度明显提高;无烟煤促进了中温煤沥青热处理过程中缩聚反应的进行.(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孔德双,高丽娟,滕艳杰,李卓翰,赖仕全[7](2014)在《磺化中温煤沥青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浓硫酸为磺化剂对中温煤沥青进行磺化,并对磺化沥青的水溶性、分子结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中温沥青进行磺化能增加产品的水溶性,水溶物含量为98.8%;在磺化沥青红外谱图的1130cm-1处出现了强吸收峰,说明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在芳香族化合物的芳环上会引入磺酸基团,发生磺化反应,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杂原子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磺酸基等。偏光显微镜图片显示磺化沥青具有光学各向同性。热失重区域出现了叁个阶段:70-180℃失重的主要原因是沥青中轻组分的挥发;200-350℃失重的主要原因是沥青中部分小分子的分解;430-570℃失重的主要原因是沥青中官能团脱除。(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4年33期)

李卓翰,高丽娟,古世强,孔德双,张昊[8](2014)在《中温煤沥青磺化的工艺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浓硫酸为磺化剂,合成磺化沥青产品。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磺化比以及氮气保护对磺化度的影响,并确定制备磺化沥青的最佳条件:在氮气保护下,反应温度80℃,时间5h,磺化比为1.8,该条件下合成产物的磺化度达13.28%。(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4年08期)

田林,谢刚,李怀仁,包崇军,于站良[9](2014)在《中温煤沥青为黏结剂制备铝用冷捣煳》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温煤沥青和蒽油为混合黏结剂,电煅煤为骨料,制备了铝用冷捣糊。采用万能试验机、电阻率仪和扫描电镜-能谱仪等仪器检测了制备糊料的性能。结果表明:混合黏结剂占糊料的15%时,制备的冷捣糊综合性能最好,捣固温度为20±5℃,合适的钠渗透深度(7.8 mm),抗压强度(24.58 MPa)达到我国通常标准,由于无石墨质原料,电阻率(148.3μΩ·m)高于我国通常标准。(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4年03期)

殷玲[10](2013)在《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及其改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中温煤沥青经聚合法改性后结构性能的变化。控制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分别选用无烟煤、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无烟煤作为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改性处理。采用热聚合法研究了改性时间对中温煤沥青CTP-01热聚合改性效果的影响。改性工艺为:50mL/min N_2气氛、改性温度200±20℃、改性时间分别为2h、3h、4h、5h,对原样中温煤沥青CTP-01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3h煤沥青的FC含量由51.62%上升至56.55%,SP由93.6℃上升至101.5℃,β树脂含量升高,改性时间3h较为合理。采用热聚合法研究了无烟煤改性剂用量对中温煤沥青CTP-01改性效果的影响。改性工艺为:50mL/min N_2气氛、改性时间3h、改性温度200±20℃,分别添加0wt%、1wt%、2wt%、3wt%无烟煤改性,对原样中温煤沥青CTP-01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wt%无烟煤改性中温沥青,FC含量由51.62%上升至59.96%,SP由93.6℃上升至106.1℃,β树脂上升了4.97%,改性效果相对较合理。采用热聚合法研究了改性温度对中温煤沥青CTP-01热聚合改性效果的影响。改性工艺为:50mL/min N_2气氛、改性时间3h,添加1wt%无烟煤,分别采用250±20℃、300±20℃改性温度,对原样中温煤沥青CTP-01进行改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性温度的提高,中温煤沥青CTP-01改性过程中热解缩聚反应加剧,改性温度为300±20℃时, FC含量由51.62%上升至61.51%,SP由93.6℃上升至108.0℃,β树脂上升了5.30%,失重率由65.28%下降到61.13%。采用热聚合法研究了以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无烟煤为改性剂对中温煤沥青CTP-01改性改姓效果的影响。改性工艺为:50mL/min空气气氛、改性时间3h、改性温度300±20℃。研究结果表明:粘流活化能EηC-2>EηC-1> EηCTP-01;环氧树脂+无烟煤改性后煤沥青的FC含量达到了64.20%,挥发分含量降低到58.04%,β树脂含量达到了19.12%,失重率由65.28%下降到60.15%,对煤沥青CTP-01、C-2及其TI、QI组分分别进行综合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煤沥青组分的热解缩聚特征发生变化,失重速率最快温度向高温区移动,改性前后的QI热解缩聚特征变化不大。采用偏光显微镜分析、傅立叶红外线光谱分析(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环境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中温煤沥青改性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煤沥青组分分布发生了变化,改性后煤沥青中间相小球含量增多;改性后煤沥青中芳烃组成发生较大的变化,1环芳烃含量明显减少,2环芳烃含量明显增加,多环类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趋势。中温煤沥青组分高温炭化后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组织结构:TI组分的炭化产物出现片层状微观结构,QI为许多团聚的颗粒小球,呈现出各向同性结构,平均粒径为0.5μm左右;同时,根据GC-MS分析结果,并结合FT-IR分析,对煤沥青热聚合改性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4-25)

中温煤沥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采用热聚合法对中温煤沥青展开了研究,将环氧树脂+无烟煤、环氧树脂、无烟煤作为改性剂,通过对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改性时间的控制,从而得出改性后中温煤沥青结构性能的差异变化。随后采用环境扫描电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方法,结合FT-IR和GC-MS分析,得出了改性前后中温煤沥青织结构出现的变化,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进一步研究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或助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温煤沥青论文参考文献

[1].孟宇,郭卓,高平强.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9

[2].王雄雄,王彦军,刘伟.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机理研究[J].化工管理.2019

[3].马豪,宋赛鹰,袁满,左浩淼,曹瑞雄.AlCl_3催化中温煤沥青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的研究[J].炭素技术.2019

[4].唐闲逸,魏晓慧,许德平,张海永,贺欣.中温煤沥青喹啉不溶物的脱除及炭化制备针状焦[J].材料研究学报.2016

[5].黄龙,凌强,刘涛,陈勇,叶友贵.中温煤沥青与肥煤对焦炭微观性质的影响[J].煤化工.2015

[6].陈石林,殷玲,杨希迎,谢少朋.无烟煤改性中温煤沥青的组分结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孔德双,高丽娟,滕艳杰,李卓翰,赖仕全.磺化中温煤沥青的制备及表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

[8].李卓翰,高丽娟,古世强,孔德双,张昊.中温煤沥青磺化的工艺条件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

[9].田林,谢刚,李怀仁,包崇军,于站良.中温煤沥青为黏结剂制备铝用冷捣煳[J].轻金属.2014

[10].殷玲.中温煤沥青热聚合改性及其改性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

标签:;  ;  ;  

中温煤沥青论文-孟宇,郭卓,高平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