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教与道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教,道教,韦伯命题
儒教与道教论文文献综述
曹心意,管哲[1](2019)在《韦伯错了?——重读《儒教与道教》,理解韦伯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社会学家,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叁大奠基人之一。他在宗教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享有盛名。韦伯的着作《儒教与道教》涉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包含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很多深刻见解,但也有很多的曲解与误解。本文论述了中国本土宗教——儒教与道教,重温了韦伯对于中国本土宗教的观点态度,指出韦伯在理解儒教与道教上的偏差,重点阐述了韦伯命题的内涵、诠释方式及其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05期)
王玉[2](2017)在《对儒、道、佛中国语境之考量——读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韦伯借助儒教与道教、佛教的中国研究,分析了中国古时"士阶层"的形成与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与西方的新教做了比较,提出了着名的代表神授权威统治的"卡里斯马"概念。他认为理性产业资本主义始终未在中国出现,术及哲学长期缺失,孝一直担当着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制约伦理,而其目的是维护官僚体制的权威性。(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任琳[3](2017)在《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文本解读及其对当代中国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着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出版的《儒教与道教》文本的解读,面向韦伯的中国宗教研究,尤其是韦伯对儒教的研究做一总结,同时也陈述中西学界学者对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表现的评价,国内外学界对韦伯的中国宗教研究褒贬不一,目前呼声最高的是称韦伯为中国研究“最伟大的外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圈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以及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发展至今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属儒教文化圈的东亚地区在百年内完成了经济地位的反转,是对韦伯中国命题的一个切实的打击。本文从东亚经济腾飞和中国已变为经济强国的现实出发,探讨韦伯中国命题对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来研究中国的进一步经济发展是否需要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作为后备力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式研究韦伯的着作以及相关的史实资料,延续韦伯比较社会学和理想类型的思想,通过理性——传统的比较研究框架对韦伯着作的内容做详尽分析,此外对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因素做制度——文化的归类,防止文化决定论、宗教决定论的出现。本文先分析了韦伯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的基础。按照制度——文化的框架进行分类,先是制度角度,中国社会的制度基础由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家产官僚制、氏族组织和村落自治、家产制法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进而入手讨论,再从文化角度分析儒教和道教的伦理观念。这也是本文真正主要的内容。接着对中国社会基础中制度和文化部分划分出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理性部分和不利于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传统部分。最终列出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结论和相关学者研究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即儒教伦理可以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得出结论:儒教和清教都是理性主义宗教,不同的是,儒教的理性主义最终目的是入世的,是适应现实的;而清教的理性主义最终目的是出世,并且其出世手段是支配和改造世界,更具有革新性。他认为儒教所倡导的伦理导致经济生活中那种普遍的不信任感和清教完全不同,儒教伦理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信任契约,就限制住了经济的发展。儒教的经济关系建立在亲属关系的基础上、儒教缺乏簿记等有条理的方式规范自己的生活,包括君子等理想形象“内圣外王”的修身功夫、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模糊的行为标准等都是儒教缺乏理性化的标志,强大的传统力量,如官僚机构和家庭组织,阻止任何创新,所有行政和权力运作都是为了适应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功能。循规蹈矩的社会组织和传统主义社会思想,阻止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的结论是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家苏国勋、李猛、顾忠华和杜维明、成中英等新儒学代表人物的观点的考察和综合考虑,儒教伦理中确实有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比如制度僵化、官僚贪腐、重视裙带关系等等,但也并非一无可取。儒教伦理的“义利观”和重视诚信等伦理观念有利于加强我国经济伦理建设,规范经济社会秩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理性的牢笼”使得社会趋于原子化、冷漠化,儒教重视血缘和地缘纽带的传统观念、重视和谐和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重新审视韦伯百年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结论和百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进一步否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理论,非西方地区可以凭借自己本土的现代性话语成功转型,甚至超越西方世界。现代化进程并非单线式的,本土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注入可以帮助本国社会即使面临转型也可以稳定地发展,而中国本土的儒教传统文化自身也存在着转型。对中国本土儒教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进一步的现代化进程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苏国勋,黄万盛,吴飞,何蓉,梁治平[4](2016)在《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之一。为此,弘道书院联合开放时代杂志社,借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出版百周年之际,邀请多个学科领域中对韦伯已有所反思的学者,于2016年1月22日在北京举办题为"走出韦伯神话"的第二次开放时代工作坊。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审定。因篇幅限制,编辑时略有删节。发言者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6年03期)
王水涣[5](2016)在《韦伯《儒教与道教》引用有关中国文献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明确出注引用的有关中国文献的较系统考察,主要说明部分学者因韦伯不通中文遂轻视其研究之价值,笼统批评有责人过苛之嫌。韦伯引用的文献并不限于少数先秦经典和《通鉴纲目》,而是尽可能地利用了包括敦煌文书在内的最新外文成果;并且韦伯的解读有着现代社会科学的综合深刻视角。至于其着作在文献方面受到的诟病,则可以从其与葛兰言、陈寅恪等学者的对比中,归纳出一些可能的历史语境原因。韦伯在世界宗教社会学比较背景下进行的中国宗教研究,其理论启发价值大大超过具体文献失误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张培高,肖茜尹[6](2016)在《《儒教与道教》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教与道教》(又名《中国的宗教》),马克思·韦伯着。该文的最初文稿于1913年以《儒教》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1915年10月,该文稿的最后部分发表,至此《儒教与道教》(该名是1919年才有的)有了最初的版本。而后,韦伯对此做了多次修改与扩充,直至去世的那年(1920)初还在修改,于是形成了四个版本(详见施寒微的《版本考据》,载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最新修订版],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2年版,第28—(本文来源于《老子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陈中权[7](2015)在《从《儒教与道教》看马克斯·韦伯对道家的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儒教与道教》是马克斯·韦伯研究世界宗教和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着作。马克斯·韦伯以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方法解读中国圆融合一的道家哲学,始终把人与神的对立赋予道家,把道家视为宗教的神秘主义者,并把道家视为儒家的异端,从而曲解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也影响了他对中国问题研究的准确判断。(本文来源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唐爱军[8](2015)在《理性化与传统——《儒教与道教》的解读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在唯心论或宗教观念论框架下解读韦伯的名着《儒教与道教》。实际上,"理性化及其传统"是这本着作的方法论基础。韦伯借助从西方社会和宗教提炼出的"理性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宗教展开分析,并将其判定为"传统主义"。韦伯的理性化框架有其不可避免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5年07期)
孙晨光[9](2015)在《再探“韦伯命题”:中国为何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基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的一种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宗旨是儒家式的伦理文化,即一种以家庭、宗族为基础的文化类型。马克斯·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儒家伦理为讨论焦点,从社会生活的诸层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传统相比较。他着眼于官僚制的阻碍、卡里斯玛的巫术取向以及城市共同体的被压制、救赎宗教的缺失这四个关键特征,去探寻中国在各种社会条件都优于西方的情形下,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苏国勋[10](2015)在《重读《儒教与道教》》一文中研究指出韦伯的跨文化研究对汉学研究有重要启迪,但他把儒学当作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宗教来认识,无视从功能比附意义上而言的世俗信仰与从"终极关切"意义上来说的救赎宗教之间的重要差别,是他误读中国宗教和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他对"天人合一"以及祖先崇拜的认识上。这些都表明韦伯是以西方文化的概念、范畴和标准来解读中国文化现象。事实上,任何普遍化的价值都是内容丰富的、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的产物,而这种普遍化价值被多民族的实践所肯定并被常规化后就表现为传统,因而,现代性和全球性所体现的普遍化价值也应有传统性和地域性的构成要素,并应建立在多元文明共享的根基之上。(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儒教与道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韦伯借助儒教与道教、佛教的中国研究,分析了中国古时"士阶层"的形成与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与西方的新教做了比较,提出了着名的代表神授权威统治的"卡里斯马"概念。他认为理性产业资本主义始终未在中国出现,术及哲学长期缺失,孝一直担当着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制约伦理,而其目的是维护官僚体制的权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教与道教论文参考文献
[1].曹心意,管哲.韦伯错了?——重读《儒教与道教》,理解韦伯命题[J].文化月刊.2019
[2].王玉.对儒、道、佛中国语境之考量——读韦伯的《儒教与道教》[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
[3].任琳.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文本解读及其对当代中国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7
[4].苏国勋,黄万盛,吴飞,何蓉,梁治平.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J].开放时代.2016
[5].王水涣.韦伯《儒教与道教》引用有关中国文献略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6
[6].张培高,肖茜尹.《儒教与道教》述评[J].老子学刊.2016
[7].陈中权.从《儒教与道教》看马克斯·韦伯对道家的误读[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8].唐爱军.理性化与传统——《儒教与道教》的解读新视角[J].东岳论丛.2015
[9].孙晨光.再探“韦伯命题”:中国为何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基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的一种解释[J].东方论坛.2015
[10].苏国勋.重读《儒教与道教》[J].江海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