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与反思
◆王义梅安徽省合肥市兴华苑小学230000
摘要:前不久,听了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学期“分数的意义”一课,笔者对于本课教学有一些反思。
关键词:教材编排问题反思
一、教学片断
片断1:概念推导,老师出示了以下四幅图,然后老师提出了活动要求。
师:第一幅图把什么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四幅图依次提问并板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1/4。
师:也就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是吗?(生答,师引导并板书)
师:第二幅图呢?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5份,就是5/8。(师板书)
师:第三幅图是把什么平均分的?最后一幅图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
讨论完4幅图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分数的意义。
师: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努力想了很多,就是没答到点儿上。老师就反复引导,希望能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单位“1”,这一节教学持续了20分钟左右,学生还是没说出来。最后还是由老师说出来的单位“1”并板书。
接着老师提问。师:这些分数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老师应该是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整地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然而,学生并未能讨论出来,最后还是老师自己写、自己说。到此,40分钟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
片断2:师:分数也是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的,一起来看。教师出示练一练第二题数轴填空:
老师在出示的时候,将原题稍做了改动,先出示0,1,2。然后在0到1之间平均分了3份,让学生来填空,接着又平均分成6份,指着0到1/3之间的括号提问:这里填什么?生:1/2。
师:有谁有不同意见吗?生:1/6。
师:到底应该填什么?学生中有说1/2,也有说1/6的。超出老师的预设。老师接着让说1/6的同学说说理由。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是1/6?生:因为它被平均分成了6份。然后它就是1份,所以应该是1/6。
老师对说1/2的同学提问:现在你觉得应该是几分之几呢?生:1/2,因为现在是将这一段平均分成2份,这是其中的1份,所以是1/2。(学生指着0-1/3)
这一僵局又持续了很久,直到下课铃响,还没结束。
二、反思
片断1中教师在例1教学时,用四幅图很好地引起了对相关旧知的回忆,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了丰富且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都能很好地投入思考和活动中去。但在抽象单位“1”的过渡中,许多学生并不明确老师想要什么,导致用了很多时间却没有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片断2中,之所以有学生坚定认为是1/2,而不是1/6的原因是老师并没有明确指出单位“1”是谁?学生自然不晓得是谁被平均分了。
仔细阅读教材会发现,例1分了四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用这四幅情境图引起学生对相关旧知的回忆;第二层次,引出单位“1”概念;第三层次,通过“上面的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个问题,再次确认各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让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例中去;第四层次,从四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中提取共同特征,概括分数的意义,揭示分数单位的含义。
结合教材来分析上面两个片断,在单位“1”概念的引出上,老师的引导不明确,所以学生对单位“1”的意义理解不够通透。正是因为单位“1”的意义没吃透,导致片断2中学生对单位“1”混淆不清。
三、改进
1.明确教材编排意图。片断1呈现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被平均分的情况,一方面换起学生的相关旧知,另一方面感受这些“一”都是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的,以便从自然数1过渡到单位“1”的概念中去。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转换一下,不要笼统地去问他们的共同点,可以试着直接点儿问:“这些被平均分的物体的数量都跟哪个自然数有关?”也可以重读、强调这个“一”。只要学生感知到这个“1”了,老师就可以自然地去概括总结分数的意义了,不必要求学生都能准确表达,意思对即可。
单位“1”概念的建立是重点,建立概念后,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去理解单位“1”也是重点,也是难点。片断1的教学中如果能将前面填空部分处理的简洁些,重点放在感知单位“1”上会更好。
2.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例1的教学中,老师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通过引导能使学生独立总结出概念意义来。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迂回曲折的过程中越来越晕了。这个情况下,老师应该适时地往回收了,可以是转化引导方式,也可以干脆直接地给出结果然后再回头梳理消化。这里老师和学生几乎用了40分钟在引出概念,导致都没有时间消化概念和意义。
3.明确题意,找准问题中心。片断2中的练一练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体会分数的大小,感受分数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问题出示时,老师出示数轴上的0、1、2,没有明确指出从哪到哪儿是单位“1”。学生以为是单位“1”在变化,不是平均分的份数在变化。导致该填1/6的地方,许多同学认为是1/2,纠结在这个点儿上根本没有达到题目设置的初衷。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明确把0~1之间的线段看作单位“1”,为了让学生明白,甚至可以用括号括一下并标记。
教材中设置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练习及每个问题的呈现都是编者经过许多推敲研究最终确定的。教师作为知识与学生间的承上启下的传递者,着实要吃透教材,读懂学生,用最能展现知识和最能让学生领会的方式用好每一个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