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眼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眼动轨迹,眼动训练,点球技术
眼动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牛艳东,张敏杰[1](2018)在《眼动行为训练对促进学习扑点球技术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研究得到表象在眼动与运动技术之间的中介联系,试图验证眼动行为训练对学习扑点球技术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采用PPT辅助法和视野训练法对20名志愿被试进行为期2周的眼动行为纠正训练。通过在组内比较后发现,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扑点球得分均有提高,无差异性(P=0.267);通过组间比较后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眼动行为训练对学习扑点球技术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35期)
左艳,王殊轶,张敏燕,刘云,杜云霄[2](2018)在《基于EEG与眼动的腹腔镜训练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新手在腹腔镜训练箱和模拟器训练过程中不同疲劳水平下的训练效果。2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使用训练箱训练,B组使用模拟器训练。首次采用脑电信号评价训练过程中的脑力疲劳,定义状态指标F量化疲劳水平;采用眼动特征和完成时间、错误数来评价训练效果。分析两组F值曲线,第1~5次训练两组斜率均为0.17;第6~15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114、0.078;第16~20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54、0.2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组训练者,脑力疲劳的发生更容易影响其完成时间和注视点个数;对于B组训练者更容易影响错误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和注视/眼跳百分比。相同任务下,腹腔镜训练箱相对于模拟器更易于使训练者疲劳,两种训练器都对训练效果有提升,但训练效果不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一直在提高。当疲劳发生时,训练效果会呈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闻嘉宁,李杰[3](2017)在《眼动行为模式训练对粗大动作模仿学习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入手,通过实验法考察眼动行为模式训练法对初学者的粗大动作模仿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普通大学生与国家一级及以上艺术体操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参与者。首先通过预实验验证了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对同一初学动作进行模仿学习时,模仿能力测验分数存在显着差异。实验1比较了专家与新手对示范动作的观察策略的差异,结果显示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观看动作时的平均注视次数更少(t=9.080,df=38,p<.001),平均眼跳距离更短(t=27.519,df=38,p<.001),各个注视点持续时间更长(t=7.543,df=38,p<.001),各个注视点注视频率更低(t=10.585,df=38,p<.001)。并根据总结专家的眼动规律构建最佳眼动训练行为模式:眼动轨迹跟随实际的动作轨迹,注视点主要保持在实际的动作轨迹范围内;在固定的时间内较少改变注视点,延长每个注视点的持续时间,采用相对较低的注视频率。实验2,将实验1构建的最佳眼动训练行为模式转化为教学用语,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初学者学习动作时进行指导。实验比较了3种体育教学方法,即眼动行为模式训练法、文字要求指导法、观看示范录像法分别对粗大动作模仿能力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眼动行为模式训练方法比一般文字、录像教学方法对于个体粗大动作模仿能力的提高具有更显着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为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将眼动行为模式训练法运用在初学者学习粗大动作的教学情境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王杏元[4](2017)在《抑郁认知易感者的注意偏向训练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有很多,认知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抑郁症患者通常会产生对消极信息的过多注意,而那些抑郁的高危个体,即抑郁认知易感者也会产生与抑郁症患者相同的注意偏向,研究者们普遍将注意偏向当成是心理问题的致病因素之一。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一种注意训练可以改变个体的注意偏向,这种训练过程称之为注意偏向训练(Attentional Bias Training,ABT),在后续的研究中注意偏向训练也显示出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不错的缓解效果。本研究通过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CSQ)筛选抑郁认知易感者,之后通过两个实验,旨在探讨注意偏向训练对于抑郁认知易感者有无训练效果,以及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在哪一呈现时间下更好。实验一采用点探测范式进行注意偏向训练,实验刺激为情绪图片,以眼动仪记录被试的训练效果;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变量,即刺激的呈现时间为500ms和1250ms。本研究中的实验程序参考Wadlinger和Isaacowitz的程序:首先,实施第一个压力任务,然后进行注意偏向训练,最后以第二个压力任务结束,压力任务即是向被试展示高消极效价的情绪图片。实验一的结果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两组被试(抑郁认知易感组、健康对照组)效果显着,但对于抑郁症组被试效果不显着。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变量,即刺激的呈现时间(500ms、1250ms),结果发现,叁组被试在1250ms条件下的训练效果要更好,均达到显着。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500ms呈现时间下的积极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抑郁认知易感者的负性注意偏向。(2)注意偏向训练受时间因素影响,在呈现时间为1250ms时对于抑郁认知易感被试训练效果更好。(3)积极的注意偏向训练的时间效应说明,对于抑郁类被试其作用主要发生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4)
叶莎莎,王殊轶,张燕群,吕坤勇,宋成利[5](2016)在《基于腹腔镜手术训练的眼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腹腔镜模拟训练过程中,研究不同训练模式下被测试者的注视策略,探索腹腔镜训练的新模式。被测试者被随机分为无指导组,视频学习组和专家指导组进行左右移环任务。利用Tobii X1 Light型眼动仪调用模拟训练箱中的摄像头,采集受试者的眼动数据。通过对数据处理分析,计算注视点个数,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百分比,扫描距离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视频学习和专家指导模式下,任务完成时间降低23%,扫描距离缩短25%,注视点个数减少17%,平均注视时间没有显着差异。视频组和专家指导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学习模式下,被测试者的注视行为有明显差异。视频学习和专家指导下效果更好,可以用专家操作时的注视点视频指导初级训练者进行训练。(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胡翔,巩立艳,周晓,陈嘉先[6](2016)在《基于眼动跟踪的飞行任务训练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飞行任务训练的模式,主要是单纯的对飞行员进行相关飞行理论以及飞行任务的考核,但对飞行员的具体飞行习惯、注意力分配以及战场意识等缺乏训练指导,从而导致飞行员在实际飞行任务中操作不流畅、注意力分配不合理和战场意识不明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眼动跟踪的方式,对大量优秀飞行员的飞行数据进行样本采集,并结合具体的飞行任务,利用美国航空与航天管理局任务复合指数(NASA-TLX量表)对飞行任务中的注意力分配进行评价,统计得出相应的注意力分配标准。可应用于飞行任务的训练,以提高训练效能。(本文来源于《教练机》期刊2016年02期)
王珊珊,常志[7](2016)在《眼动训练对MCI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眼动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通过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从某社区筛选出MCI老人60名,随机抽样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训练组进行眼动训练,对照组按常规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6个月后,利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检测,评价两组在数字快速拷贝、汉字比较、心算、心算答案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汉字旋转、双字词再认方面的干预效果。结果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中,训练组干预后,数字快速拷贝、汉字比较、心算、心算答案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5个方面的成绩优于干预前(P<0.05),且优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结论眼动训练可以改善MCI老人早期认知加工过程,提高记忆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13期)
李晓晓,张金宝,苏娟,阴国恩[8](2015)在《类别学习策略训练对物理学科领域问题表征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学生类别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以及解题效率,类别学习策略是领域知识建构的重要认知策略,运用不同的类别学习策略去学习知识,在表征物理学科领域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是有差异的,问题表征总是伴随着分类策略的运用。本实验在对高中生物理学科进行类别学习策略干预教学训练后,进行问题表征的眼动研究分析。以6道中等难度物理题目为实验材料,针对山东省某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2(学业水平:优、差)×2(分类策略倾向:样例策略倾向、规则策略倾向)×2(干预与否:干预组、对照组)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有效被试48人,其中学业水平分组依据为:学优生为参与干预实验的班级中月考与期中物理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学困生为参与干预实验的4个班级中月考与期中物理平均成绩59分以下的学生。分类策略倾向的分类主要以前期调查研究的分类为依据。干预与否以进行类别学习策略干预训练的为干预组,以未进行类别学习策略训练的为对照组。通过比较被试在问题各兴趣区内的眼动指标,推断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问题表征以及信息加工的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1)干预训练对样例策略倾向学生题干阅读效率的提高更有效;(2)规则策略倾向学生更偏好于示意图的加工,样例策略倾向学生更倾向于题干文字内容的加工。(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张向丽[9](2015)在《面孔识别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行为、训练和眼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是一种复杂的视觉刺激。准确识别面孔是人脑拥有的一种高度专家化的认知技能。然而人们识别他族面孔的绩效通常会远远低于识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例如,中国被试(Asian participants)识别亚洲面孔的绩效较高,但识别高加索(Caucasian)面孔的绩效较低;反过来也相似,高加索被试(Caucasian participants)识别高加索面孔的绩效较高,但识别亚洲面孔的绩效较低。这个现象被称为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ORE,the other-race effect)。为了研究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行为实验测量、系统化的面孔识别训练和眼动追踪等方法和技术,开展了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面孔识别的新旧范式(old/new task),测量了63名中国被试识别(包括学习和再认)本族面孔(亚洲人)和他族面孔(高加索人)的行为绩效和眼动模式。实验结果显示:(1)在再认阶段,被试识别本族面孔的绩效显着好于识别他族面孔的绩效,而且被试注视本族面孔的眼睛区域的时间比注视他族面孔眼睛区域的时间短;(2)在学习和再认阶段,被试注视本族面孔的注视点分布位置都比注视他族面孔的注视点分布位置更偏向左方和上方;注视本族面孔的注视点在纵坐标方向的空间离散程度小于注视他族面孔的注视点空间离散度;注视本族面孔中央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和时长都大于他族面孔;注视本族面孔的鼻子区域和嘴巴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和时长都大于他族面孔。研究二用实验室训练提高他族面孔识别绩效,试图削弱甚至是消除种族效应,观察训练前后扫描他族面孔的模式发生何种变化。研究二中采用对照组和训练组对比的实验设计,其中对照组被试31名,训练组被试29名。对照组被试只参加前测和后测,前测和后测的任务都是新旧范式(old/new task);训练组被试在参加前测之后的第二天,开始为期9天的他族面孔识别训练,训练结束的第二天参加后测。结果表明:(1)前测时训练组和对照组被试本族和他族面孔辨别力无显着差异,说明分组比较均匀;对照组和训练组识别他族面孔的辨别力均小于识别本族面孔辨别力;(2)后测时,对照组被试识别本族和他族面孔的辨别力无显着变化,而训练组被试识别本族和他族面孔的辨别力均有显着提升,本族和他族面孔辨别力差异不显着;(3)对训练过程的分析表明,命名阶段的正确率随着训练的进行在逐渐增大,正确反应的反应时随着训练的进行在逐渐减小,均在训练第六天达到稳定,再次说明训练有效;(4)与前测相比,被试在后测的学习阶段中注视他族面孔中央区域的注视点个数增加,在后测的再认阶段中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的注视点向上方移动,并且注视点在横轴上的离散程度均减小,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右脸的注视点个数均减小;注视本族和他族面孔眼睛区域注视点个数和时长均减小,注视本族嘴巴的注视点个数增加。研究一为现实生活中种族效应的眼动模式的研究,研究二为实验室训练中眼动模式的研究,研究一是研究的基础,研究二是研究一的补充,两个研究相互支持,相互验证,共同表明对于中国被试识别本族面孔而言,注视点分布更集中,能快速有效地注意到面孔的诊断性特征,关键区域是左脸、鼻子和嘴巴。(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09-25)
张颖[10](2015)在《自闭症儿童对社会化场景的联合注意:眼动检测和注视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患者有社交障碍、言语和非言语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等临床症状。就社交障碍而言,自闭症儿童观察社会化场景时存在回避面孔、偏好注视身体的视觉特点。这些特点的心理学机理和自闭症儿童的联合注意机制损伤有密切关系。然而以往研究很多发现互相矛盾,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研究所用视觉材料的社交场景内容是成年人的社会互动,而自闭症儿童对此类场景的熟悉度低,从而投放视觉注意较少。本论文以儿童社交场景为研究材料,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在观察社会化场景时表现出的视觉扫描模式,据此分析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在联合注意方面有何种缺陷;在此基础上尝试设计康复性训练方案,用眼动追踪技术检验了这种训练方案的效果。研究一提供了处于四种不同社交状态中的人物面孔,探测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相比)观察社会场景时的眼动扫描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二提供了一种视觉认知功能的训练方案,并检验了这种干预儿童视觉观察场景和面孔信息的训练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自闭症儿童(相对正常儿童而言)在社交功能上所缺少的认知过程。研究一给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呈现社交场景,采用被动观看任务(passive viewing task),借助眼动仪记录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观看图片中的场景和面孔时各自眼动扫描模式。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的注视时间比率和注视次数比率都要显着少于正常儿童,而在身体上的注视时间比率与注视次数比率两组都没有差异;正常儿童对面孔的注视时间、次数比率多于对身体的注视,而自闭症儿童对身体与面孔的注视时间、次数比率相等;(2)“看别人”的演员会引起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对面孔部分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减少;同时会导致正常儿童对身体注视时间、注视次数都减少,但是对自闭症儿童没有影响;(3)“有别人看”的演员会引起正常儿童注视其面孔时间的增加,但对自闭症儿童没有影响。总之,研究一发现正常儿童表现出联合注意能力,但是自闭症儿童只能知觉别人的视线,却没有表现出联合注意的能力(对目标物体的追随注视)。研究二给自闭症儿童呈现视觉游戏,以此训练希望增强自闭症儿童的联合注意。训练的前测,采用场景观看任务,用眼动仪记录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扫描模式。训练内容是进行面孔接触、理解和互动(训练7天,每天两个小时)。训练的后测,再次采用场景观看任务,用眼动仪记录自闭症儿童的视觉扫描模式。结果发现:(1)有语言提示辅助的短期训练能增加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的注视,自闭症儿童对社交场景图中的人物、人物身体的注视点和注视时间都有显着增加,提示短期训练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理解被人给予的语言提示;(2)有语言提示辅助的短期训练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联合注意效果,自闭症儿童对视线方向的理解更加准确,在扫描社会化场景图片时,注视点在图片中人物身体与图片中被演员观看的目标物体、不被观看的目标物体之间转移的次数有显着增加。总体说来,本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没有跟正常儿童一样建立起面孔加工的专家化技能,较少注视社交场景中的人类面孔,而且不能理解别人视线方向的含义。经过有语言提示的反复训练,自闭症儿童在人物面孔与人物注视目标物体之间的联合注意有所增强,理解他人目光含义的能力有所提高。提示这样的训练有望提升自闭症患者的社交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04-24)
眼动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新手在腹腔镜训练箱和模拟器训练过程中不同疲劳水平下的训练效果。2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使用训练箱训练,B组使用模拟器训练。首次采用脑电信号评价训练过程中的脑力疲劳,定义状态指标F量化疲劳水平;采用眼动特征和完成时间、错误数来评价训练效果。分析两组F值曲线,第1~5次训练两组斜率均为0.17;第6~15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114、0.078;第16~20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54、0.2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组训练者,脑力疲劳的发生更容易影响其完成时间和注视点个数;对于B组训练者更容易影响错误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和注视/眼跳百分比。相同任务下,腹腔镜训练箱相对于模拟器更易于使训练者疲劳,两种训练器都对训练效果有提升,但训练效果不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一直在提高。当疲劳发生时,训练效果会呈下降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动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牛艳东,张敏杰.眼动行为训练对促进学习扑点球技术的实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2].左艳,王殊轶,张敏燕,刘云,杜云霄.基于EEG与眼动的腹腔镜训练疲劳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8
[3].闻嘉宁,李杰.眼动行为模式训练对粗大动作模仿学习的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4].王杏元.抑郁认知易感者的注意偏向训练眼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5].叶莎莎,王殊轶,张燕群,吕坤勇,宋成利.基于腹腔镜手术训练的眼动特征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6
[6].胡翔,巩立艳,周晓,陈嘉先.基于眼动跟踪的飞行任务训练改进[J].教练机.2016
[7].王珊珊,常志.眼动训练对MCI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6
[8].李晓晓,张金宝,苏娟,阴国恩.类别学习策略训练对物理学科领域问题表征影响的眼动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9].张向丽.面孔识别种族效应的视知觉特性:行为、训练和眼动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10].张颖.自闭症儿童对社会化场景的联合注意:眼动检测和注视训练[D].浙江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