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灾难新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被动语态,人际意义,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对比分析
灾难新闻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陈婧怡[1](2017)在《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所定义的叁大元功能之一,它是指语言除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阐释发言人的身份、态度、地位、信息的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将发言人置身于某一特定语境中,展现他的态度,并意图影响他人的立场和行为。韩礼德指出,人际意义主要由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被动语态作为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向来隶属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对被动语态的探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较少涉及人际功能。在新闻报道中,关于汉语新闻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出发点,对英汉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进行比较研究是被动语态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深入探析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主要围绕如下叁个问题展开:1.被动语态中蕴含何种人际功能。2.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及分布。3.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本文作者从“纽约时报”、“BBC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主要的中外新闻媒体精选了 30篇社会灾难新闻,英语和汉语各15篇,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对比发现:1.被动语态在英汉新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不同,英语新闻中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更高。2.在语气系统中,两种语言在时态选择方面存在相似性。统计数据显示,在英汉新闻语篇中,过去时所占篇幅最多,其次为现在时,将来时出现的概率最低。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客观性,同时还能使新闻报道者摆脱责任,从而实现人际意义。3.情态系统中,英语中的“will”和汉语中的“会”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两个中值情态动词象征着对新闻报道的确定性态度,体现了报道的真实性。4.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在表达客观、突出主题、逃避责任、引起读者关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展现负面情绪和表示客观性方面又存在差异性。本文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线索和方法,使新闻读者能深刻理解新闻报道的意图和传递给他们的真实信息。同时,本研究对EFL教学也有一些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牟腾[2](2017)在《修辞结构理论框架下的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事件通常是那些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伤害和损失的紧急性破坏性事件。当灾难事件发生时,首要的事情应该就是向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新闻报道;而低效的灾难新闻报道很可能加剧情况的恶化。事实表明,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的风格和效率上存在差异,并且有些人批评中国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下,本研究拟以修辞结构理论为基础,对英汉灾难新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二者的异同点,以期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建议。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回答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即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在修辞结构关系、修辞结构图示和语篇内部结构方面分别有哪些异同点,揭示了二者各自怎样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语篇详尽的修辞结构分析,定量分析则是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修辞结构分析在RSTTool 345的帮助下完成,数据则由SPSS Statistics 19工具检验。虽然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并未发现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在修辞结构关系、修辞结构图示和语篇内部结构的种类、频次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本文发现,在修辞结构关系方面,中文灾难新闻语篇采用的修辞结构关系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某些关系如阐述关系、对比关系、环境关系在英汉语篇中出现的频率比其他关系都要高,这可能是应新闻体裁的要求;英文语篇比中文语篇更偏爱阐述关系和对比关系,而中文语篇则更偏爱目的关系和环境关系;二者在优势性关系上的共同点颇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种关系均为阐述关系、联结关系、连接关系和意愿性结果关系。在修辞结构图示方面,90%的英文语篇采用图示模型A、B和D;相似地,90%的中文语篇采用图示模型A、B和C;中文语篇比英文语篇更显着地偏爱图示模型C,而英文语篇则相对更多地采用图示模型D。在语篇内部结构方面,无论是英文语篇还是中文语篇,从属结构都占主导地位;且从属结构的比例比并列结构高约叁倍;不过相比较而言,英文语篇比中文语篇更偏爱使用从属结构。本研究期望能够填补就灾难新闻语篇进行修辞结构分析的空白,以此充实修辞结构理论和对比修辞理论在语篇分析领域的应用。在现实层面,本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国新闻行业灾难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并对英语教育领域有关灾难新闻语篇的教学和二语写作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江一,段钨金[3](2016)在《意象图式理论下灾难类新闻语篇的汉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意象图式为理论基础,结合英汉翻译策略,对灾难类新闻语篇进行了英译汉分析;旨在证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作用,扩充意象图式理论下灾难类新闻语篇英译汉的参考性资料,并为英语翻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与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读天下》期刊2016年12期)
刘静[4](2015)在《中美灾难新闻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活动的焦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之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新闻价值,因而引起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灾难新闻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新闻学领域,在语言学界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近年来,在语言学领域,对于灾难性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学和批评语言学的视角。鉴于此,本研究从评价理论角度出发,以介入系统为理论基础,选取于2014年3月8日发生的人类航空史上的重大空难,马来西亚客机坠毁事件的相关英语新闻作为语料,对比分析中美灾难新闻语篇中介入资源的运用情况,分布规律和差异,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资源背后的意识形态。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方面的扩展,是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由叁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态度、级差和介入。本研究分别从中美两大报纸《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各选取了15篇关于马航客机MH370坠毁的新闻报道,分为两个数据库,先将每篇新闻中的介入资源标注出来,然后利用语言学统计软件UAM Corpus Tool 2.8.14,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数据库中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回答叁个研究问题:(1)中美灾难新闻中介入资源分别是如何分布的?(2)中美灾难新闻中的介入资源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异同点?如果是,分别是什么?(3)产生异同点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都倾向于使用对话扩展资源。在对话收缩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都是否认资源,对宣称资源的使用都比较少。在对话扩展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都是承认资源和接纳资源,对疏远资源的使用都很少。这说明两者对马航客机事件的报道都倾向打开对话空间,允许对话性的存在,基本上都遵循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然而,在对话扩展系统中,《纽约时报》使用的承认资源比《中国日报》少;在对话收缩系统中,《纽约时报》使用的否定资源比《中国日报》多。这表明前者在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倾向更多的主观介入,对于相反声音直接采用否定的方式以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后者更加倾向于客观报道事件。本研究认为,两者属于同一语体,有着相同的目的,但由于中美文化背景、媒体运行体制以及中美在此次事件中的立场有所不同,必然导致两者的介入策略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运用评价理论,比较了介入资源在中美英语灾难新闻语篇的使用异同,以期对评价理论在灾难新闻语篇的分析提供一个尝试性的方法,也希望对跨文化语篇的分析尤其是新闻语篇的分析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沙莎[5](2015)在《灾难新闻语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灾难新闻是伴随着灾难的发生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研究领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对于灾难新闻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传播学、新闻学领域,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较少,遂本文将灾难新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灾难新闻语篇视为以告知为交际意图的交际行为,根据其特殊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综合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语用学、语义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以《人民日报》刊载的灾难新闻报道为语料,研究其话语形式、语篇结构及衔接手段,探求灾难新闻的话语形成机制。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对灾难新闻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灾难新闻语篇的概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灾难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探究灾难新闻语篇的研究结构特点,包括交际主体、交际意图、交际语境和话语。这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解释的依据。第叁章到第五章主要是对灾难新闻语篇话语形式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第叁章主要是探讨灾难新闻语篇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即灾难新闻语篇的词语形式、句法形式。第四章是对灾难新闻语篇的结构分析,确定出语篇的结构要素,运用“宏观结构”理论、Hasan语篇结构潜势理论分析出灾难新闻语篇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并确定各要素间的排列方式。在研究中发现倒金字塔结构和时序体式结构是区别于其他新闻语篇的特殊结构。第五章是灾难新闻语篇的衔接机制,首先描述了语篇的通用衔接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对语料的大量分析,灾难新闻语篇使用了一些独特的衔接手段,如时间词语、统计数字和管界动词。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马竞赛[6](2014)在《顺应性理论视域下灾难新闻语篇中模糊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语言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收集了权威新闻网站的灾难新闻报道,借助语用学领域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进行语用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灾难新闻报道中模糊语的语言特征,以及灾难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包括四个维度,即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意识凸显。本研究中,作者主要从语境关系顺应方面研究灾难性新闻语篇中的模糊语言。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灾难性新闻语篇中,模糊语的确存在。在语言层面上,灾难性新闻语篇中模糊语通过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跨文本层面来实现。而且,模糊语在灾难性新闻语篇中主要的语用功能是: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简洁,真实;维护受灾国的国内稳定和国际地位;保护报道者,免受不准确的或过于绝对的报道而遭受的指责;顺应读者阅读兴趣和理解水平;减少灾难的恶劣影响对读者的负面的心理冲击。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模糊语的研究,并为报道者和读者提供实际的指导,比如帮助报道者更加恰当真实的使用模糊语言;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灾难性新闻中的模糊语以及报道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4-11-28)
王翠宁,王治江[7](2014)在《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英语灾难新闻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述位系统和衔接理论都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另外,它们可以被用来分析任何语篇,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这篇论文主要应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英语灾难新闻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以表明主-述位系统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主位推进模式是隐形的衔接手段,也是展开语篇和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卜莹[8](2013)在《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灾难新闻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的角度对灾难新闻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本文试图找出来自《中国日报》的中国灾难新闻、英文灾难新闻和来自《纽约时报》的英文灾难新闻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母语为非英语作者的英文灾难新闻的写作、翻译水平的提高。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指导,以作者在《中国日报》上搜集的中文灾难新闻的10篇、英文灾难新闻的10篇以及《纽约时报》上的英文灾难新闻的10篇作为本文的研究数据,并试图解释概念、人际和语篇叁大元功能是如何在灾难新闻中体现的。然后统计出叁大元功能的分析数据,用分析软件SPSS对体现灾难新闻中元功能的出现频率进行卡方检验,从而发现这叁种报告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在对灾难新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灾难新闻在概念功能上主要是通过及物性系统,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体现出来的。在两种语言中,文本通过使用物质过程而体现其客观性及权威性。在及物性过程方面,《中国日报》上搜集的中文灾难新闻与英文灾难新闻以及《纽约时报》上的英文灾难新闻之间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只是后者差异的程度要低于前者。第二,灾难新闻在人际功能上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的使用体现出来的。灾难新闻中的句子主要运用陈述句,而这正说明作者的目的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些信息。然而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作者不可避免地运用到情态动词、语气附加语、评论附加语及评论词。根据SPSS分析结果显示,在情态种类使用方面,《中国日报》上搜集的中文灾难新闻与英文灾难新闻以及《纽约时报》上的英文灾难新闻之间都没有显着的差异。最后,灾难新闻在语篇功能上主要是通过语篇衔接机制体现出来的。本文仅讨论语法衔接,即照应、替换、省略和连接四种衔接手段。在衔接手段使用方面,《中国日报》上搜集的中文灾难新闻与英文灾难新闻以及《纽约时报》上的英文灾难新闻之间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为了显示行与行之间隐藏的逻辑关系,《中国日报》上的中文灾难新闻趋向于使用更多的连接词。然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上的英文灾难新闻使用了更多的人称代词从而能够更亲近读者。(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5)
宋佳[9](2012)在《灾难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研究:批评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语篇是人们获取最新即时消息、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新闻制作中,某些报道者为掩盖其立场,往往借助大量转述引语来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近年来,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及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的兴起,为人们揭露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的伪装提供了有利工具。本文以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作为分析对象,围绕其客观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一个零假设—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客观中立、无偏向性;然后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灾难事件的一篇报道为样本,进行零假设检验,经试验分析发现零假设不成立,进而提出了备择假设;接着,以《纽约时报》对这一灾难事件的59篇不同报道为语料,借助SPSS软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批评性视角进一步展开研究。本研究把新闻语篇视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终产品,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以Levinson的Neo-Gricean语用原则为理论框架,站在交际参与者—新闻报道者和读者—的双重立场,重新构建了一个针对转述引语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生产—消费—售后的叁步骤分析法:一方面从转述引语的模式、来源及标示等方面入手,考察报道者如何通过形形色色的转述引语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另一方面从转述引语表达有无标记性着手,分析读者如何透过新闻语篇,正确合理地认识所报道的事件;进而探讨了其背后可能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因报道中诸如媒体、报道者、受众及报道行为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引语看似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实则潜藏着意识形态,服务于特定的权力阶级。由此看来,新闻语篇不只担任着信息供应者,更充当着意识形态信使的角色。本研究一方面验证了语言并非中立透明的媒介,而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社会实践,在反映社会的同时也参与社会构建;另一方面旨在深刻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间的辩证关系,试图唤起读者的批评语言意识,增强读者的批评性阅读能力,从而透过表层语言看到事物的本质,客观合理地解读现实。(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史春婷[10](2011)在《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拟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进行分析,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是叁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叁大语言功能之一,所谓人际功能是指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来表达他的态度,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如韩礼德指出,它带有很重的语义负负荷。它的词汇资源有:语气、情态、语调、强调及其他的评价手段。人际意义和人际功能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人际功能是本论文的主要理论出发点,其主要思想体现在韩礼德于1985和1994年的着作《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在国外的研究中,Eggins和Slade是运用系统功能语法来研究谈话中人际意义的先驱。Halliday (1994)认为人际意义主要由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来实现。J. R. Martin是韩氏语言学思想的捍卫者和发展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人际意义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评价(appraisal)系统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后来Martin与P. White等一起创立了“评价系统”,并于2000年建立了“评价系统理论”。Martin (2003)对评价的定义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由态度、介入和级差叁个子系统构成。”从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人际意义的研究走进了大语篇。国内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就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功能语法研究方面贡献最大的是胡壮麟,1997年,胡壮麟、徐克荣等人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发表文章,首次向国内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1984年胡壮麟教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撰文,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韩礼德的语言观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他的书《系统功能语法概论》(1989)是一本系统的介绍功能语法的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语的被动语态。英语的被动语态作为一种常见而复杂的语言现象,长久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研究的对象。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对被动语态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Fischer (1999)和Palmer (1974)分别从起源和功能的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了研究;国内的学者杨乔石(2003)、王俊华(2005)、王晓军(2006)等主要对被动结构的语篇功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方媛媛和王文斌(2004),杜鹃(2007)等对其信息焦点进行了探讨。然而,对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进行专门研究的还比较少见。很多学者认为主动语态和与其相应的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如以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系统功能语法的很多学者(胡壮麟等2005:100)也认为,主动语态和相应的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相同,只有从语篇功能分析时,讲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已在多方面对人际意义做出了研究,但是对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的却很少,结合特定语篇对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的就更少。本文认为被动语态除具有明显的语篇功能外,也具有较强的人际功能,它是人际意义的一种体现形式。当施动者作附属语和有意略去施动者时,被动语态体现的人际意义比较丰富。本文研究的的问题有以下叁个:(1)为什么被动语态具有人际功能?(2)被动语态体现的人际功能有哪些?(3)对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的研究对EFL教学有什么重要启示?本文所选用的语料为30篇自然灾难新闻语篇,这30篇自然灾难新闻均选自2009年和2010年的BBC新闻。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腾飞的是频繁而至的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灾难性新闻是指对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由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袭击、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西方媒体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灾难性新闻,甚至把灾难性事件称为“的节日”。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来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性新闻占有相当比重。本文以灾难性新闻中的自然性灾害新闻为语料,研究被动语态在自然灾难新闻中具有怎样的人际功能以及是如何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致使自然灾难频发。从我国的汶川地震,到青海的玉树遭受震灾。印尼的海啸和冰岛的火山爆发等一系列自然灾难给人们的心理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新闻媒体在大肆报道这些重大自然灾难的同时,也把大众的目光聚焦到了此类新闻上,使人们对此类新闻产生了极大地关注。而自然灾难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分支,自然也具有新闻语篇的一般特点。被动语态作为英语新闻语篇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在英语新闻中被大量应用。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为研究被动语态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使人们在关注自然灾难新闻的同时,也注意到其中的语言现象,一举两得。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被动语态除具有明显的语篇功能外,也具有较强的人际功能,它是人际意义的一种体现形式。当施动者作附属语和有意略去施动者时,被动语态的人际意义比较丰富。(2)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人际功能体现在作者对语态的选择上。其次,人际功能体现在施动者被故意略去的情况中。最后,人际功能体现在动作的转变过程中。(3)本文将30篇来自BBC新闻报导的自然灾难新闻组成一个小型的语料库,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结合具体例句得出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被动语态在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中具有五种人际功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聚焦话题,摆脱责任,表示客观和对动作的承受者表示礼貌和尊重。理论上,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叁大元语功能,特别是人际功能为理论基础,以Jesperson (1933)归纳的英语被动语态的五种用法为依据,分析了被动语态可能体现的人际意义。这将被动语态的研究与语篇的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区别于以往的孤立的语法研究,体现了被动语态的语用价值。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读者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本研究为新闻阅读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手段,使读者在阅读此类新闻的同时,不只及时了解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状况,还能更深刻的了解报道者的真正意图,以及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真正信息。本研究对于EFL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加强EFL教学者对语言功能的认识,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语篇欣赏和分析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EFL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解,帮助他们在表达特定的语言功能时选择更恰当的语言形式,从而加强其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口语会话和书面写作中。被动语态其结构本身并不复杂,但由于它与主动语态在结构上的差异,使某些被动句具备了承载人际意义的条件。有些被动句在把动作的承受者推倒主语的位置的同时,使施动者成为附属语,突显了动作承受者的重要性,使得作者有可能传递自己的态度和意愿,借此达到交际目的;有些被动句故意略去施动者,借此来达到作者的态度和意图,以达到各种语篇目的。被动语态的理解同语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场景可以传递不同的人际意义,但比较常见的是作者通过参与和商榷等来传递自己的态度和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灾难新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灾难事件通常是那些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伤害和损失的紧急性破坏性事件。当灾难事件发生时,首要的事情应该就是向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新闻报道;而低效的灾难新闻报道很可能加剧情况的恶化。事实表明,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的风格和效率上存在差异,并且有些人批评中国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远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现实情形下,本研究拟以修辞结构理论为基础,对英汉灾难新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发现二者的异同点,以期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建议。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回答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即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在修辞结构关系、修辞结构图示和语篇内部结构方面分别有哪些异同点,揭示了二者各自怎样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语篇详尽的修辞结构分析,定量分析则是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检验过程。修辞结构分析在RSTTool 345的帮助下完成,数据则由SPSS Statistics 19工具检验。虽然通过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并未发现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在修辞结构关系、修辞结构图示和语篇内部结构的种类、频次和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但是本文发现,在修辞结构关系方面,中文灾难新闻语篇采用的修辞结构关系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某些关系如阐述关系、对比关系、环境关系在英汉语篇中出现的频率比其他关系都要高,这可能是应新闻体裁的要求;英文语篇比中文语篇更偏爱阐述关系和对比关系,而中文语篇则更偏爱目的关系和环境关系;二者在优势性关系上的共同点颇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四种关系均为阐述关系、联结关系、连接关系和意愿性结果关系。在修辞结构图示方面,90%的英文语篇采用图示模型A、B和D;相似地,90%的中文语篇采用图示模型A、B和C;中文语篇比英文语篇更显着地偏爱图示模型C,而英文语篇则相对更多地采用图示模型D。在语篇内部结构方面,无论是英文语篇还是中文语篇,从属结构都占主导地位;且从属结构的比例比并列结构高约叁倍;不过相比较而言,英文语篇比中文语篇更偏爱使用从属结构。本研究期望能够填补就灾难新闻语篇进行修辞结构分析的空白,以此充实修辞结构理论和对比修辞理论在语篇分析领域的应用。在现实层面,本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国新闻行业灾难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并对英语教育领域有关灾难新闻语篇的教学和二语写作有所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灾难新闻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陈婧怡.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人际意义的对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2].牟腾.修辞结构理论框架下的英汉灾难新闻语篇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刘江一,段钨金.意象图式理论下灾难类新闻语篇的汉译探析[J].读天下.2016
[4].刘静.中美灾难新闻语篇中介入资源的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
[5].沙莎.灾难新闻语篇研究[D].吉林大学.2015
[6].马竞赛.顺应性理论视域下灾难新闻语篇中模糊语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4
[7].王翠宁,王治江.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英语灾难新闻语篇的衔接和连贯[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卜莹.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灾难新闻语篇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3
[9].宋佳.灾难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研究:批评性视角[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10].史春婷.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人际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
标签:被动语态; 人际意义; 英汉社会灾难新闻语篇; 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