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张淼

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张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实践,师范生,师德教育

社会实践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淼[1](2019)在《社会实践视角下促进师范生师德主体教育的路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师院校在师德教育中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分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分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等问题,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在社会实践中如何通过自我教育、职业认同度培养、形成社会实践和课堂师德教育协同的路径,来开展师范生师德主体教育活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皇甫晓涛[2](2018)在《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与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资本是实证的还是实践的、经济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经济学是数理的还是生物的与文化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的还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等五大理论问题进行方法论的学术探究,以此揭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和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杨婕,焦俞萍[3](2017)在《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曾经在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在后现代语境下成为被消解的对象。同样,文学主体性理论经过发酵、确立、论争后,也归于沉寂。进入后现代语境,对于主体崇高和思想深度的消解在文学中也有所呈现。这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文学作品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9-05)

李娟,郭谨[4](2017)在《谈谈党校主体班的社会实践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党校是培养干部的主阵地,党校培训的重点在于提升干部的全面能力素养,解决能力欠缺问题。在党校课程设计方面,采用"叁段式"的教学方式,即:党校理论培训、社会实践调研、延伸培训。为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党校培训要更加突出社会实践调研。本文就学员进行社会实践调研的有关事项进行粗浅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俞大军,唐厚珍[5](2017)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五个一”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对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党建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进行阐述。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五个一"工程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育路径:加强党性教育,强化主体认知;保障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党员践行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7-04-08)

李晨曦,齐垚[6](2017)在《浅谈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体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教育方案中,实践教学是学校开展第一课堂之外的一个新的延伸,因此也在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故被称为"第二课堂"。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中,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素质,加深并且完善学生的职业和社会理想,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其综合素质。(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7年03期)

陈群,肖亚辉[7](2016)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困境及参与模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综合素质培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学生角色固化、考核机制落伍、一二课堂冲突和供需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从外部与内部因素并存、客观与主观原因交织、历史与现实动因融合叁个方面阐释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遴选体系、调整自我认知、疏通反馈渠道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参与的新模式,进而完善了从源头到终端的过程体系,以期切实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季彩红[8](2016)在《例谈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只有当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物理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6年26期)

叶延[9](2015)在《基于“场域——惯习”视角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功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读、明辨、笃实"上下工夫,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点了明确的道路,也说明了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大学生是知识社会场域和学习型大学场域的核心主体。基于此,对未来的大学生实践学习而言,"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是否应该存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而应该是一个"如何实现"的问题上的研究。因此,基于"场域-惯习"视角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5年18期)

孙宝成[10](2014)在《高校大学生“主体性”社会实践教育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偏差、内容缺乏创新性、目的不明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以人的主体性哲学原理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开展以大学生"五个主体结合点"为导向的"主体性"社会实践教育,以运行体制化、内容模块化、管理项目化为保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上旬刊)》期刊2014年12期)

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针对资本是实证的还是实践的、经济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经济学是数理的还是生物的与文化的、市场经济是公共的还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等五大理论问题进行方法论的学术探究,以此揭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和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淼.社会实践视角下促进师范生师德主体教育的路径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皇甫晓涛.论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本质与文化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理论本质[J].兰州学刊.2018

[3].杨婕,焦俞萍.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4].李娟,郭谨.谈谈党校主体班的社会实践调研[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7

[5].俞大军,唐厚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以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五个一”工程为例[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7

[6].李晨曦,齐垚.浅谈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体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7

[7].陈群,肖亚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困境及参与模式建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季彩红.例谈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

[9].叶延.基于“场域——惯习”视角下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功能探析[J].企业导报.2015

[10].孙宝成.高校大学生“主体性”社会实践教育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

标签:;  ;  ;  

社会实践主体论文-张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