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洞论文-彭志明,吴明兴,葛凯旋

蓬莱仙洞论文-彭志明,吴明兴,葛凯旋

导读:本文包含了蓬莱仙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蓬莱仙洞,山水文化,营建,空间设计

蓬莱仙洞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明,吴明兴,葛凯旋[1](2016)在《石台县蓬莱仙洞景区观景茶庐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蓬莱仙洞是石台县着名旅游景点,观景茶庐是该景区一处休息点,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在设计方法是注重石台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山水文化为基础,通过提升,营建山、水、茶、建筑和谐相处的状态。观景茶庐设计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环境,精心布置建筑和景观,形成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27期)

李吉龙,段武辉,吴江滢[2](2014)在《安徽蓬莱仙洞不同滴水点差异PCP作用及其古气候记录研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笋由于分布广泛、定年准确,并且具有丰富的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如氧碳稳定同位素~([1,2])、微层厚度~([3])、微量元素~([4~6])等),因而受到古气候学家广泛关注。其中,微量元素和稳定碳同位素常被用来间接地反映局地干湿变化。当降水减少时,洞穴滴水在洞顶储存时间较长,使岩溶水在补给石笋之前已经发生了方解石沉积作用。由于Mg,Sr和Ba在方解石和溶液中的分配系数远小于1~([7,8]),从而使Ca优先于Mg,Sr和Ba沉积出来,使得溶液(渗流水及其所形成的滴水)和现代次生碳酸盐沉积物中的Mg,Sr和Ba富集,进而导致Mg/Ca,Sr/Ca和Ba/Ca比值增大~([4,5,9]),这种现象被称为方解石前期沉积作用(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简称PCP)。此外,当降水减少,洞穴滴水滴率变慢(即PCP作用增强)时,CO_2脱气时间增长也会导致石笋碳同位素偏(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李吉龙[3](2014)在《安徽蓬莱仙洞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已经受到世界的共同关注,因此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其中古气候研究成为了解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洞穴石笋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载体,其所具有的丰富代用指标可以提取诸如温度、降水、植被、水文等古环境信号。但从石笋的形成过程来看,其信息的传递过程较为复杂,受到的因素也较多,这些代用指标对环境的解译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多解性,这就需要通过洞穴滴水和沉积物的现代观测来进行校正,从而为石笋的形成机理及其记录的古气候信息的正确解译提供重要依据。2011年4月-2013年10月对位于安徽省石台县的蓬莱仙洞进行了逐月的洞穴现代过程观测,在洞穴选取4个滴水点(PLXD-1、PLXD-2、PLXD-3和PLXD-4),获得了洞内温湿度、C02浓度、4个点滴水的水温、滴率、pH、电导率、阴阳离子(HCO3-、SO42-、Ca2+/Mg2+、Sr2+、Ba2+等)浓度等水文地球化学指标,讨论其变化特征与环境的联系及意义以及现代次生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控制因素。初步结论如下:(1)洞穴空气C02浓度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到次年春季降低,由夏及秋升高的特点,并与大气降水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另外,蓬莱仙洞在旅游旺季时,在游客集中的区域C02浓度升高明显,因此该洞穴对游客的影响有一定的敏感性。(2)影响滴水的pH值的因素包括大气降水和温度、洞内C02浓度、洞内温度、基岩裂隙、植物和生物活动在上覆土壤中产生的C02浓度等。通过对比洞内C02浓度与滴水pH值变化特征,发现洞内C02浓度并不是影响滴水pH值的最主要因素,推断土壤中的C02浓度是影响滴水pH的主要因素。(3)①在春末夏初时,滴水Ca2+的浓度受到降雨量和“活塞作用”的影响,浓度达到峰值,但是在2012年8月份受台风“海葵”影响降雨强度较大,降雨的稀释作用导致Ca2+浓度下降,推断适当的降雨量有利于离子浓度的增加,但强度过大就会产生稀释效应,使离子浓度下降;②Mg2+浓度出现峰值较Ca2+晚一些,原因是受到岩溶水运移过程、降雨量强度以及土壤淋滤模式的影响。(4) PLXD-2滴水的Mg/Ca、Sr/Ca、Ba/Ca以及其补给的沉积物δ13C值远高于其它点都是由较强的PCP作用导致的。因此同一洞穴不同滴水点之间存在PCP作用的差异。另外,其强度还不能抑制方解石的沉积(Mg/Ca摩尔比小于1.5),因此PLXD-2现代次生沉积物的晶体形态仍主要为方解石。(5)沉积速率受到滴水的S1c、pH值、Ca2+浓度、HCO3-浓度、SO42-浓度以及脱气过程影响。①滴水的SIc和Ca2+浓度是发生沉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②滴水的pH值较高时,沉积速率较快,但在降雨强度大月份滴水会直接继承降雨的特性,不易发生沉积;③HC03-和S042-浓度过高可能会抑制沉积作用④在洞穴CO2浓度低时,滴水易发生脱气,会有沉淀析出。另外,蓬莱仙洞滴水点不存在极限断流的情况,滴率最慢沉积速率也最慢。(6)滴水的SIc在年内出现叁个旋回反映在石笋微层上可能是亚年层生长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5)

张伟,李吉龙,谭明[4](2012)在《安徽蓬莱仙洞》一文中研究指出蓬莱仙洞(30°14′N,117°32′E,洞口海拔170m)位于安徽池州市石台县贡溪乡杜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全长3 000余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4层结构。洞穴上覆土壤为山地棕壤,土壤厚度分布不均,0~50cm不等;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多为岩生性乔(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2年02期)

张伟,段武辉,吴江滢,谭明[5](2012)在《南京葫芦洞缺失现代沉积的一个重要原因:盐效应?——与同一气候条件下安徽蓬莱仙洞的对比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葫芦洞石笋末次冰期气候记录闻名于世,但至今葫芦洞未见全新世石笋,且缺失现代碳酸盐沉积,这个问题多次被同行提起。通过与同一气候条件下现代沉积作用旺盛的安徽蓬莱仙洞进行了近一个水文年的水文地球化学对比研究,从监测数据分析获知,两洞穴滴水中阳离子浓度以及其他许多地球化学指标的差异并不大,但葫芦洞滴水的SO_4~(2-)和Cl~-含量均比蓬莱仙洞的高一个数量级。室内模拟实验也表明,滴水中加入SO_4~(2-)和Cl~-将使碳酸钙溶解度显着增加。综合这些结果,提出"盐效应"很可能就是南京葫芦洞缺失现代碳酸盐沉积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葫芦洞缺失全新世石笋的可能机理。目前中国许多洞穴由于缺乏现代沉积致使沉积景观逐渐老化,本文报道的分析方法对认识其中的原因机理具有一定意义,但其结论仍需接受更加严谨的观测和实验的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张伟[6](2012)在《相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洞穴沉积差异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葫芦洞石笋末次冰期气候记录闻名于世,但至今葫芦洞未见全新世石笋,且缺失现代碳酸盐沉积,而与之处于同一气候条件下的安徽蓬莱仙洞却有丰富的现代沉积。对这两个洞穴沉积模式差异的机理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洞穴次生碳酸盐的沉积机制,对于石笋古气候记录的应用和代用指标的解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气候条件相似的葫芦洞与蓬莱仙洞洞穴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等指标近一个水文年的监测对比研究,探讨了葫芦洞缺失现代乃至全新世碳酸盐沉积的可能原因,进而讨论了两个洞穴沉积模式差异的机理。初步结论如下:两个洞穴温湿度、洞内空气C02浓度以及滴水阳离子浓度差异较小,甚至表现出葫芦洞应更加有利于滴水沉积的特征,难以解释葫芦洞缺失现代沉积现象;尽管两洞穴滴水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但水化学分析反映滴率并非导致两个洞穴沉积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两种饱和度计算方法均发现,葫芦洞滴水方解石饱和度指数始终大于零,与蓬莱仙洞滴水的饱和度近似,表明滴水方解石饱和度也并非葫芦洞缺失现代沉积的因素。监测结果显示,葫芦洞滴水的SO42-和C1-含量分别是蓬莱仙洞滴水中的6.3和8.3倍,已有研究及实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盐效应”很可能是南京葫芦洞缺失现代碳酸盐沉积的一个重要原因。葫芦洞与蓬莱仙洞滴水沉积过程中盐效应作用大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两个洞穴沉积模式差异的重要因素。葫芦洞和北京石花洞石笋年层对比分析发现,两洞穴微层类型相似,暗示它们很可能具有相同的沉积模式,据此推测葫芦洞全新世以前洞穴常年滴水不断,虽然岩石条件决定的水化学与现在类似,夏季不沉积,但可于冬季有滴水、S042-和C1-较低时沉积。目前中国许多洞穴由于缺乏现代沉积致使沉积形态逐渐老化,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结果对理解其中的原因机理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3-15)

杜金娥[7](2008)在《旅游对蓬莱仙洞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外旅游热潮的到来,洞穴旅游受到旅游爱好者的广泛青睐,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致使洞穴旅游走上了一条“开发一处,破坏一处”的恶性开发之路,致使珍贵的地下资源宝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位于安徽省石台县的蓬莱仙洞,自1982年开发至今,洞穴景观出现了风化、侵蚀和污染,使原本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各类景观的往日光辉不再。本研究重点叙述了2006-2007年对安徽石台蓬莱仙洞所进行的洞穴自然系统长期观测的结果,从因开发而造成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CO2浓度、风速、照度等入手,在蓬莱仙洞内部设置了10个监测点,洞口和洞外各设一个测点作为对比,分析研究了旅游淡旺季上述指标的基本变化规律,寻找洞穴景观发生损坏的机理,并探索其保护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洞穴空气中CO2浓度主要受游客量、洞体结构、风速、外界CO2含量的影响,洞穴空气中平均CO2含量较高,比洞外高出721ppm,洞内CO2浓度峰值纪录最高出超出了6000ppm的纪录;跟外界相比,洞穴温度比较稳定,但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在洞穴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围绕一个平均值上下波动,游客量、洞体结构、外界气候、洞内灯光系统对洞内温度的变化均有重要的影响,其变化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和季节差异性;蓬莱仙洞是一个典型的旱洞,总体来说,洞内的湿度偏低,平均值为81%,变化明显,随洞深逐渐增加,季节差异性明显,春季的湿度较高,冬季的湿度较低;洞内空气运动缓慢,大多数监测点测不到风速,风速主要是由洞内外温差引起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季节因素的影响;洞内灯光系统的照度均偏高,洞内已经出现了灯光植物,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和根治旅游洞穴中大量滋生的灯光植物,建议采用低照度和中等照度作为主要光源。洞穴升温、灯光的炙烤及空气的对流致使洞穴湿度或局部湿度降低,使景观产生干裂、风化,气流带入的洞外酸性气体及高浓度CO2在高湿的条件下,结合水汽对洞穴景观产生酸侵蚀作用,灯光的存在为灯光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使大量的苔藓类植物生长于钟乳类景观的表面,洞外大气粉尘的进入,给洞穴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粉尘在洞内高湿的环境下大量沉降,附着于钟乳类景观表面,致使受污染面发黑,毫无光泽。针对洞内因开发而造成的这些破坏,建议采用宏观生态保护、洞穴空间环境保护和低温钙碱性溶液降温、增湿、除CO2的景观保护措施。通过这些多重保护措施,能有效的防止洞穴景观遭受损坏和保证游客的健康旅游,实现洞穴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杜金娥,张光生,王宁[8](2008)在《蓬莱仙洞CO_2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季节对蓬莱仙洞的客流量、温度、洞穴空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系统观测,分析研究了旅游淡旺季上述指标的基本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洞穴空气中CO2浓度主要受游客量、洞体结构、风速、外界CO2含量的影响,洞穴温度主要受游客量、洞体结构、外界气候、洞内灯光系统的影响,其中,洞穴旅游活动对洞穴的温度和空气中CO2浓度变化有主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3期)

蓬莱仙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笋由于分布广泛、定年准确,并且具有丰富的气候和环境代用指标(如氧碳稳定同位素~([1,2])、微层厚度~([3])、微量元素~([4~6])等),因而受到古气候学家广泛关注。其中,微量元素和稳定碳同位素常被用来间接地反映局地干湿变化。当降水减少时,洞穴滴水在洞顶储存时间较长,使岩溶水在补给石笋之前已经发生了方解石沉积作用。由于Mg,Sr和Ba在方解石和溶液中的分配系数远小于1~([7,8]),从而使Ca优先于Mg,Sr和Ba沉积出来,使得溶液(渗流水及其所形成的滴水)和现代次生碳酸盐沉积物中的Mg,Sr和Ba富集,进而导致Mg/Ca,Sr/Ca和Ba/Ca比值增大~([4,5,9]),这种现象被称为方解石前期沉积作用(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简称PCP)。此外,当降水减少,洞穴滴水滴率变慢(即PCP作用增强)时,CO_2脱气时间增长也会导致石笋碳同位素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蓬莱仙洞论文参考文献

[1].彭志明,吴明兴,葛凯旋.石台县蓬莱仙洞景区观景茶庐方案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

[2].李吉龙,段武辉,吴江滢.安徽蓬莱仙洞不同滴水点差异PCP作用及其古气候记录研究意义[J].第四纪研究.2014

[3].李吉龙.安徽蓬莱仙洞洞穴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变化及其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张伟,李吉龙,谭明.安徽蓬莱仙洞[J].中国岩溶.2012

[5].张伟,段武辉,吴江滢,谭明.南京葫芦洞缺失现代沉积的一个重要原因:盐效应?——与同一气候条件下安徽蓬莱仙洞的对比观测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2

[6].张伟.相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洞穴沉积差异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7].杜金娥.旅游对蓬莱仙洞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8

[8].杜金娥,张光生,王宁.蓬莱仙洞CO_2浓度及温度的变化规律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8

标签:;  ;  ;  ;  

蓬莱仙洞论文-彭志明,吴明兴,葛凯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