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身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身振动训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
全身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来章琦,王琳[1](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炎疾病之一,往往引起患者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以及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而言,神经肌肉功能的退化或减弱在疾病的发生和/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肌肉训练技术手段,被一些学者推荐作为改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症状与日常活动能力的运动疗法。而目前,关于全身振动训练改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少,且无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探讨8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对比全身振动训练与静态深蹲训练对其神经肌肉控制方面的治疗差异,为临床实践推荐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治疗技术。研究方法:所有受试者均由同一名骨科医生根据其X片以及物理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并分级。经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被随机分为3组。最终,共61名轻中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协助完成本研究,其中健康教育组(20,62.80±4.43岁)、静态深蹲训练组(21,65.00±4.39岁)以及全身振动训练组(20,63.50±4.09岁)。本研究开始前已获得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提前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注册(Chi CTR-IOR-16009234)。所以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全身振动训练组和静态深蹲训练组均接受8周的干预训练,每周3次,每次约40分钟,包括5分钟的热身,30分钟的干预训练以及5分钟的整理活动。两次干预训练之间最少间隔1天,每人次共接受训练24次。其中,全身振动训练组受试者在全身振动仪(Sport Platform,i-vib5050,China)进行重复多次的静态深蹲训练。振动参数:频率为20Hz,振幅为2mm。全身振动训练与静态深蹲训练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仅为有无振动暴露。两组受试者训练时膝关节屈曲角度(30°与60°)、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均一致,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健康教育组每周参加60分钟的健康教育讲座,持续时间也为8周。使用膝、踝关节本体感觉测试仪采集受试者膝、踝关节各方向上的被动感觉阈值;使用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仪测量受试者患侧膝关节屈肌、伸肌肌肉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测试角速度为90°/s以及180°/s,膝关节在80°–10°范围内运动时的肌肉力量相关参数被记录,所有等速肌力数值根据体重进行标准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性方差测量用于判断3组干预前后测试指标组间是否存在差异,Bonferroni校正用于多重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组内干预前后测试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水平定为P<0.05。研究结果:1、本体感觉方面:8周干预后,只有静态深蹲训练组在膝关节屈曲方向上的被动感觉阈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两组并无显着性变化,但叁组组间并无显着性差异。只有静态深蹲训练组在踝关节跖屈、内翻、外翻方向上的被动感觉阈值明显下降(P<0.05),但叁组组间并无显着性差异。2、等速肌肉力量方面:全身振动训练组在180°/s的角速度下,伸肌最大力矩平均值、屈肌最大力矩平均值、伸肌峰值功率平均值以及屈肌峰值功率平均值均明显上升(P<0.05);健康教育组伸肌最大力矩平均值、伸肌峰值功率平均值以及伸肌耐力明显下降(P<0.05)。此外,与健康教育组相比,全身振动训练组屈肌最大力矩平均值(180°/s)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研究结论:8周全身振动训练有助于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但其改善患者下肢本体感觉作用不明显;而8周静态深蹲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膝、踝关节本体感觉,并不足以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而与健康教育相比,8周全身振动训练明显提高膝关节周围力量。本研究结果提示,8周全身振动训练与静态深蹲训练的效果类似,并不能额外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膝、踝关节本体感觉以及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对比健康宣教,全身振动训练对于提高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效果更优,有助于提高患者下肢神经肌肉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赵平,姜娟,郭英杰,朱云章[2](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辅助治疗对中老年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疼痛综合征之一,大约有80%的世界人口在成年后会发生LBP,约15%急性病例迁延成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临床约有85%CLBP不能通过影像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测分析确定其具体病因,故称其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NSCLBP是当前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病因之一。运动训练是已知减少疼痛、改善失能状态的是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既往病史,部分患者无法参与常规强度的运动训练。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作为新兴运动干预方式之一,已被用于在家庭或康复诊所进行骨骼肌强化与康复训练。因WBV简单易行,尤其适合老年人及不能参加传统运动的一类患者。有研究显示,WBV在改善非特异性(CLBP)患者的疼痛缓解、恢复平衡、肌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ittweger等人报道,经过12周的WBV治疗后,CLBP患者的疼痛和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垂直震动可能对机体有损害作用,可导致人工晶状体脱出、玻璃体出血等。与垂直振动相比,水平振动有望规避前述伤害。有研究报道水平WBV后平衡和运动功能的改善,但对中老年NSCLBP影响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我市某医院疼痛门诊NSCLBP患者为干预治疗对象,观察水平WBV辅助治疗对中老年NSCLBP患者背部疼痛及其失能程度的影响,旨为NSCLBP患者康复训练治疗及后续研究及提高依据。研究方法: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NSCLBP患者(n=40,年龄45岁-75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T组)与安慰组(C组)两组:T组,n=20(男6人,女14人),平均年龄57.3±12.3;C组,n=20(男7人,女13人),平均年龄56.1±11.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发病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严重的心血管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脊柱外伤、炎症期或其他影响病情或不能完辅助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每周常规传统治疗方案一致。WBV辅助治疗方案:频率3-5 Hz,振幅1-50mm,强度从轻度递增到最大可耐受强度;震动干预20min(前后方向10min、左右方向10min)。患者全身放松,膝关节微屈站立在震动仪踏板上。T组完成20min震动干预,C组无振动踏板站立20min。除此,两组各项处置与过程完全相同。治疗每周3次,每次间隔1-2天,共12周。数据分析者盲性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评估,疼痛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强度,NRS分0分(无痛苦)-10分(最痛苦)11级,四个强度(0=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功能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问卷评估,ODI问卷从疼痛强度、个人护理、举物、行走、坐姿、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交、旅游等10个方面进行测评,得分越高功能越差;平衡控制评估,患者全身放松,优势腿微屈站立测试台上坚持20秒,平衡测定仪测试前-后稳定性指数及内-外侧稳定性指数,测3次取平均值。研究结果:NRS和ODI评分是临床物理治疗效果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WBV辅助治疗结束时,T、C两组患者NRS分别由7.9±0.9、7.6±0.8降到2.2±1.4、5.3±2.1(P<0.01、P<0.01),T组NRS降低幅度显着高于C组(P<0.01);ODI,T、C两组分别从治疗前35.1±7.2分、34.8±6.7分降到治疗后16.2±3.4、19.8±4.8(P<0.01、P<0.01),T组降低幅度显着高于C组(P<0.05);平衡控制能力,T组前-后稳定性指数和内-外侧稳定性指数分别从治疗前4.86±1.63、4.73±1.56显着降低到治疗后2.18±0.62、2.15±0.71(P<0.01、P<0.01),C组分别从治疗前4.78±1.58、4.67±1.48显着降低到3.56±0.71、3.45±0.82(P<0.01、P<0.01),T组平衡机能改善显着优于C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水平WBV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患者疼痛症状及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与提高,患者失能状态得到缓解与降低。对WBV与NSCLBP关系的研究,早期源于其职业暴露,即WBV是导致LBP的病因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WBV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LBP的方法。本研究结果 WBV对患者疼痛与功能的改善,与前者一致。Lee研究显示,水平WBV和常规康复组的慢性中风幸存者在运动功能和平衡方面有显着改善。Shim等人研究水平WBV治疗的老年人在平衡和跌倒恐惧方面有显着改善,本研究支持上述结论。有学者认为,WBV增加疼痛敏感性或降低疼痛阈值是CLBP的主要疼痛机制。此外,根据门控理论,振动等干扰刺激先于疼痛刺激到达大脑,也可能降低痛觉。人类无法完全将疼痛与同时进行的其他感官刺激区分开来,并倾向于忽视不愉快的感觉。因此,只有先到达大脑的震动感觉才能减轻疼痛。本研究水平WBV使患者前-后、内-外侧方向移动,类似于移重移动练习,重心移动运动促进了下肢肌肉与核心肌肉的收缩,进而改善了机体平衡控制能力。研究结论: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水平WBV模式与传统康复治疗结合,可有效缓解中老年NSCLBP患者疼痛症状,降低患者失能水平,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对NSCLBP患者,尤其是无法完成运动训练强度的中老年患者,WBV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本干预研究时间安排较短,WBV对NSCLBP患者长期影响以及WBV对骨骼肌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邗峻,徐道明,吴文忠,刘静,许华宁[3](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雷火灸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雷火灸组(A组)和全身振动训练组(B组),每组30例。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结果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及1个月随访时,VAS及ODI评分有差异(P<0.05);BBS评分无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结束时及1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VAS、ODI、BBS等评分均有差异(P<0.05);1个月随访与治疗结束时比较VAS、ODI、BBS等评分均无差异(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雷火灸在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VAS和ODI评分方面优于全身振动训练组,但在平衡能力改善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林清洋[4](2019)在《普拉提运动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普拉提运动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该院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平衡训练,观察组接受普拉提运动联合全身振动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分别的静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重心晃动指数评估平衡能力评定结果变化。结果观察组的闭目单足站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睁眼-硬地面、闭眼-硬地面、睁眼-软地面、闭眼-软地面条件下的身体晃动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提运动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可显着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动静态平衡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颜航,镇雪婷,童彬,陈肖敏[5](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病康复领域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训练是促进慢性病康复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病康复领域的应用现状,归纳了其在慢性病领域应用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全身振动训练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提供循证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耿治中,汪冕,陈建,李丹阳,裴子文[6](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振动训练(WBVT)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治疗手段,通过向机体传递振动刺激影响神经肌肉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肌肉骨骼功能和运动表现的目的。本文通过系统回顾相关文献,对WBVT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参数设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技术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8期)
杨强,刘耀天,谭雅兮[7](2019)在《叁种常用全身振动频率对人体能量消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振动训练的频率对人体能量消耗的影响,为科学健身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名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男14名,女6名)完成30、40和50Hz叁个阶段的振动训练,其中每个阶段历时5min,同时使用MAX-Ⅱ气体代谢分析仪收集受试者气体代谢指标和部分生理指标。结果:(1)能量消耗方面:全身振动比无振动(NV)站立期间能量消耗均明显提高(P<0.001),这个差异与性别无关,3个频率两两之间的能耗无显着差异;(2)心率指标方面:与静止NV期相比,受试者振动期间HR增加(3~5次/min;P<0.05),其中不同振动频率的HR基本没有差异;(3)呼吸商方面:全身振动对呼吸商没有影响,在30-40-50Hz振动期间振动和静止NV测量之间无显着差异,在检验习惯性40-40-40Hz测试中振动期间振动和静止NV测量之间同样无显着差异。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提升参与者的能量消耗,但与振动频率的关联较弱;心率、呼吸商与振动训练频率无关联。(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刘玉琳,解浩东[8](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正弦交变电磁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正弦交变电磁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切除卵巢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卵巢切除术和假手术,大鼠进行6周恢复,恢复后将造模成功的切除卵巢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组)、全身振动训练组(W组)、正弦交变电磁场组(S组)、全身振动训练+正弦交变电磁场组(WS组),对照组列为假手术组(SO组),进行为期16周干预,干预结束后对大鼠进行骨密度、骨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质的检测。结果16周干预完成后,MO组、S组大鼠体质量显着高于SO组、W组、WS组大鼠(P<0. 05); W组、WS组、SO组大鼠骨密度指标、血清雌二醇浓度指标明显高于大鼠MO组(P<0. 05); SO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指标明显高于S组、W组、WS组(P<0. 05); M组大鼠血清OC、ALP浓度明显高于SO组、W组、S组、WS组大鼠(P<0. 05);尿液DPD/Cre、Ca/Cre、P/Cre浓度方面,M组大鼠明显高于SO组、W组、S组、WS组大鼠(P<0. 05)。SO组、W组、S组、WS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模型明显高于MO组大鼠(P<0. 05)。SO组、W组、S组、WS组大鼠股骨断裂载荷组间无明显差异(P>0. 05); SO组、W组、S组、WS组大鼠股骨弹性模量明显高于MO组大鼠(P<0. 05)。SO组大鼠股骨弹性模量明显高于S组大鼠(P<0. 05),但与W组、WS组大鼠没有明显差异(P>0. 05)。L4椎体压缩试验,SO组、W组、S组、WS组大鼠股骨最大载荷和弹性模型明显高于MO组大鼠(P<0. 05)。SO组大鼠高于S组、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与WS组大鼠没有明显差异(P>0. 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正弦交变电磁场、全身振动训练联合正弦交变电磁场3种干预方式施用于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均能提升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平衡骨代谢、改善骨骼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性能。而全身振动训练联合正弦交变电磁场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全身振动训练或正弦交变电磁场,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金振华,陈玲,叶祥明,刘勇[9](2019)在《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7例,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表面肌电信号(sEMG)、10m步行试验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股四头肌、小腿叁头肌MAS评级、RMS均值、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提升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6期)
张娟[10](2019)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肌肉激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 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中普遍存在股四头肌肌力减弱的现象。因为下肢肌肉力量维持了膝关节的稳定性,所以较弱的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将导致膝关节的负荷变大,关节空间变窄,这可能导致KOA的不稳定性加重。运动疗法被认为是改善KOA患者肌肉力量的有效治疗方法。膝骨关节炎患者刚开始可能需要低强度的干预,相对于其它运动训练方式,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能以类似于传统抗阻训练的方式改善肌肉功能。WBVT是一种相较于抗阻训练更加低风险的方法,对股四头肌力量的改善和膝关节疼痛有积极作用。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全身振动对KOA患者的影响结论不一致,全身振动干预参数的不一致性是其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观察全身振动方案下,不同振动参数与屈膝角度在KOA患者肌肉激活方面的效果。为KOA的临床治疗选择最佳振动参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 纳入膝骨关节炎患者26名,受试者分别在0°、30°和60°的3个屈膝角度下站在振动台上,分别在每个角度下附加振动频率为0Hz、5Hz、10Hz和20Hz的振动。记录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12个组合方案下的肌电信号。进行带通20-500Hz的滤波处理数据。计算出每块肌肉在不同方案下的激活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振动频率和屈膝角度对所测肌肉激活程度的影响,若角度和频率之间有交互效应,需要逐一分析某因素不同水平下另一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的振动方案;如果角度和频率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则分析这两个因素的单独主效应;如果存在显着性的主效应差异则进行事后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股内侧肌:频率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17);在屈膝0°的角度下,0Hz和20Hz、5Hz和20Hz、10Hz和20Hz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23、0.018、0.04),其中,肌肉激活率在20Hz时最高,其他频率之间激活率的差异不显着性;屈膝30°的角度下,激活率的显着性差异在0Hz和10Hz、0Hz和20Hz之间(P=0.014、0.01),并且肌肉的激活率在20Hz处最高;在屈膝60°的角度下,不同频率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2)。在0Hz、5Hz、10Hz和20Hz的频率下,不同角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其中屈膝60°的角度下,肌肉的激活率最大。(2)股外侧肌:频率和角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333);不同角度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01),不同频率之间差异不显着(P=0.150);屈膝60°和频率10Hz或20Hz的振动方案下,股直肌的肌肉激活率较高。(3)股直肌:频率和角度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389);不同角度和不同频率之间均有显着性的差异(P<0.001)。在屈膝60°和振动频率20Hz的方案下,股直肌的肌肉激活率最高。(4)半腱肌:频率和角度交互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P=0.437);不同频率(P<0.001)之间有显着性差异。不同角度对肌肉的激活没有显着性差异(P=0.304)。在20Hz和屈膝角度30°或60°的方案下,肌肉激活率较高。(5)股二头肌:频率和角度的交互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P=0.407);不同角度(P<0.001)和不同频率(P<0.002)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在屈膝60°和振动频率20Hz的方案下,股二头肌的肌肉激活率最高。研究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肌肉均在20Hz和60°组合时肌肉的激活率最大。如果膝骨关节炎患者不能屈膝角度过大,可以适当增加振动频率来增加肌肉激活率,或者患者不能耐受较高的振动频率可以适当的增加屈膝角度来达到相当的肌肉激活率。因此,振动训练应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振动训练时应考虑个体差异和训练者的目的等综合因素选择振动参数。此次临床试验成果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全身训振动训练的康复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9)
全身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疼痛综合征之一,大约有80%的世界人口在成年后会发生LBP,约15%急性病例迁延成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临床约有85%CLBP不能通过影像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测分析确定其具体病因,故称其为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chronic low back pain,NSCLBP)。NSCLBP是当前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病因之一。运动训练是已知减少疼痛、改善失能状态的是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既往病史,部分患者无法参与常规强度的运动训练。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作为新兴运动干预方式之一,已被用于在家庭或康复诊所进行骨骼肌强化与康复训练。因WBV简单易行,尤其适合老年人及不能参加传统运动的一类患者。有研究显示,WBV在改善非特异性(CLBP)患者的疼痛缓解、恢复平衡、肌力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ittweger等人报道,经过12周的WBV治疗后,CLBP患者的疼痛和功能得到改善。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垂直震动可能对机体有损害作用,可导致人工晶状体脱出、玻璃体出血等。与垂直振动相比,水平振动有望规避前述伤害。有研究报道水平WBV后平衡和运动功能的改善,但对中老年NSCLBP影响作用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我市某医院疼痛门诊NSCLBP患者为干预治疗对象,观察水平WBV辅助治疗对中老年NSCLBP患者背部疼痛及其失能程度的影响,旨为NSCLBP患者康复训练治疗及后续研究及提高依据。研究方法: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NSCLBP患者(n=40,年龄45岁-75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T组)与安慰组(C组)两组:T组,n=20(男6人,女14人),平均年龄57.3±12.3;C组,n=20(男7人,女13人),平均年龄56.1±11.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及发病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严重的心血管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脊柱外伤、炎症期或其他影响病情或不能完辅助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每周常规传统治疗方案一致。WBV辅助治疗方案:频率3-5 Hz,振幅1-50mm,强度从轻度递增到最大可耐受强度;震动干预20min(前后方向10min、左右方向10min)。患者全身放松,膝关节微屈站立在震动仪踏板上。T组完成20min震动干预,C组无振动踏板站立20min。除此,两组各项处置与过程完全相同。治疗每周3次,每次间隔1-2天,共12周。数据分析者盲性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评估,疼痛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疼痛强度,NRS分0分(无痛苦)-10分(最痛苦)11级,四个强度(0=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功能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问卷评估,ODI问卷从疼痛强度、个人护理、举物、行走、坐姿、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交、旅游等10个方面进行测评,得分越高功能越差;平衡控制评估,患者全身放松,优势腿微屈站立测试台上坚持20秒,平衡测定仪测试前-后稳定性指数及内-外侧稳定性指数,测3次取平均值。研究结果:NRS和ODI评分是临床物理治疗效果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WBV辅助治疗结束时,T、C两组患者NRS分别由7.9±0.9、7.6±0.8降到2.2±1.4、5.3±2.1(P<0.01、P<0.01),T组NRS降低幅度显着高于C组(P<0.01);ODI,T、C两组分别从治疗前35.1±7.2分、34.8±6.7分降到治疗后16.2±3.4、19.8±4.8(P<0.01、P<0.01),T组降低幅度显着高于C组(P<0.05);平衡控制能力,T组前-后稳定性指数和内-外侧稳定性指数分别从治疗前4.86±1.63、4.73±1.56显着降低到治疗后2.18±0.62、2.15±0.71(P<0.01、P<0.01),C组分别从治疗前4.78±1.58、4.67±1.48显着降低到3.56±0.71、3.45±0.82(P<0.01、P<0.01),T组平衡机能改善显着优于C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水平WBV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使患者疼痛症状及平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与提高,患者失能状态得到缓解与降低。对WBV与NSCLBP关系的研究,早期源于其职业暴露,即WBV是导致LBP的病因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WBV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LBP的方法。本研究结果 WBV对患者疼痛与功能的改善,与前者一致。Lee研究显示,水平WBV和常规康复组的慢性中风幸存者在运动功能和平衡方面有显着改善。Shim等人研究水平WBV治疗的老年人在平衡和跌倒恐惧方面有显着改善,本研究支持上述结论。有学者认为,WBV增加疼痛敏感性或降低疼痛阈值是CLBP的主要疼痛机制。此外,根据门控理论,振动等干扰刺激先于疼痛刺激到达大脑,也可能降低痛觉。人类无法完全将疼痛与同时进行的其他感官刺激区分开来,并倾向于忽视不愉快的感觉。因此,只有先到达大脑的震动感觉才能减轻疼痛。本研究水平WBV使患者前-后、内-外侧方向移动,类似于移重移动练习,重心移动运动促进了下肢肌肉与核心肌肉的收缩,进而改善了机体平衡控制能力。研究结论: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水平WBV模式与传统康复治疗结合,可有效缓解中老年NSCLBP患者疼痛症状,降低患者失能水平,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对NSCLBP患者,尤其是无法完成运动训练强度的中老年患者,WBV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本干预研究时间安排较短,WBV对NSCLBP患者长期影响以及WBV对骨骼肌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身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来章琦,王琳.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赵平,姜娟,郭英杰,朱云章.全身振动训练辅助治疗对中老年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影响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李邗峻,徐道明,吴文忠,刘静,许华宁.全身振动训练结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4].林清洋.普拉提运动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9
[5].颜航,镇雪婷,童彬,陈肖敏.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病康复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
[6].耿治中,汪冕,陈建,李丹阳,裴子文.全身振动训练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7].杨强,刘耀天,谭雅兮.叁种常用全身振动频率对人体能量消耗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9
[8].刘玉琳,解浩东.全身振动训练联合正弦交变电磁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9].金振华,陈玲,叶祥明,刘勇.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9
[10].张娟.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肌肉激活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