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微生物论文-王晴

极地微生物论文-王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地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厌氧氨氧化,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硝酸盐异化还原

极地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晴[1](2019)在《极地环境氮转化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必要元素之一,是许多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在自然界中,微生物驱动着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形成了复杂的氮循环网络。近十多年来,随着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包括厌氧氨氧化(Anammox)、完全氨氧化(Comammox)等若干新的氮转化过程,和氨氧化古菌(AOA)等一些原本未知的氮转化微生物被发现,挑战了人们以往对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理解。因此,有关环境中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性课题。目前,学者们已经对全球陆地和水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关于极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南极苔原和湖泊环境中氮转化及其功能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人类还知之甚少,南极极端环境中是否存在厌氧氨氧化过程及其在氮循环中的作用,还未见有文献报道。因此,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开展南极环境氮循环过程与功能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西南极法尔兹半岛地区和北极新奥尔松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泥浆实验结合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以及克隆文库、宏基因组、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极与北极苔原土壤、湖泊与海洋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DNRA)等氮转化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氨氧化细菌(AOB)与氨氧化古菌(AOA)、反硝化细菌等氮转化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解析了它们对极地苔原和湖泊环境氮循环过程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因子和海洋动物活动对极地环境氮转化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南极苔原土壤氨氧化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采集了南极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五个不同生态区苔原土壤,包括海豹聚居地土壤(SS)、企鹅聚居地土壤(PS)和邻近的苔原土壤(PL)、苔原沼泽土壤(MS)和高地背景苔原土壤(BS),在室内研究了苔原土壤氨氧化速率、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苔原土壤PS、SS和PL中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显着高于氨氧化古菌(AOA),而MS和BS中AOB和AOA的丰度相似;企鹅和海豹的活动导致了 AOB与AOAamoA基因丰度比呈现出巨大波动(1.5×102~3.2×104)。在15℃培养条件下,苔原土壤氨氧化速率(PAOR)的变化范围为0.64~9.91 nmol N g-1 h-1,企鹅和海豹聚居地土壤(SS,PS)中的PAOR显着高于苔原土壤PL、MS和BS(P<0.05),且与AOB amoA基因丰度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AOB在动物聚居地土壤的硝化作用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苔原土壤中AOA和AOB分别来自Nitrososphaera和Nitrosospira谱系。企鹅或海豹活动显着改变了土壤AOA和AOB群落的组成。海豹聚居地(SS)和企鹅聚居地(PS)土壤中AOB amoA基因的多样性,高于非动物聚居地苔原土壤(PL、MS)。AOB和AOA丰度及其群落组成与海洋动物活动有关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改变(如:土壤碳氮比的改变、动物排泄物输入的总氮、氨氮和磷)有关。总体上,氨氧化活性及功能微生物菌群动态受控于海洋动物活动影响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的改变。2.南极苔原土壤Anammox、反硝化和DNRA过程及其对氮循环的贡献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了南极苔原土壤中存在厌氧氨氧化菌(AnAOB)。企鹅聚居地土壤中AnAOB占总测序细菌的0.18%;其中Candidatus Kuenenia stuttgartiensis的数量最多,占总 AnAOB 的 61.9%。苔原土壤 Anammox 16Sr RNA基因丰度为(9.79±0.11)×106~(1.61±0.08)×108copies g-1soil,与土壤pH值呈显着正相关(P<0.01);在4℃培养条件下,土壤Anammox速率为0.02~2.08 nmol Ng-1 h-1,与土壤中氨氮(P<0.01)、总磷(P<0.05)和总硫(P<0.01)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显着负相关(P<0.01)。苔原土壤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丰度为(1.21±0.07)×106~(2.22±0.10)×108 copiesg-1 soil,与土壤氨氮含量呈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率(P<0.05)、碳氮比(P<0.01)和总碳含量(P<0.01)呈负相关。反硝化速率为0.16~39.79 nmol Ng-1h-1,与土壤pH值(P<0.01)及硫含量(P<0.01)呈正相关,与土壤碳氮比呈负相关(P<0.05)。Anammox过程对土壤脱氮作用的贡献率为3.8%~62.0%,受到与动物活动相关的土壤C:N(P<0.05)和硝氮/氨氮比值(P<0.01)的影响,在C:N高的非动物活动区贡献率较高,动物活动区土壤脱氮则以反硝化过程为主。苔原土壤硝酸盐异化还原成氨(DNRA)速率为0.1~10.55 nmolNg-1h-1,与土壤磷(P<0.01)、硫(P<0.01)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C:N呈负相关(P<0.05),贡献了土壤总硝酸盐减少的3.5%~74.1%,并在非动物活动区苔原土壤中与Anammox过程存在耦合作用。3.南极湖泊沉积物氮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使用15N-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南极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G湖、Y3湖、Y4湖、长湖和燕鸥湖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氨氧化、反硝化和DNRA过程的速率及其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发现在南极G湖、Y3湖、Y4湖、长湖和燕鸥湖沉积物中存在Anammox菌,测序结果表明这些序列多与属于Anammox菌'Brocadia' 属的序列相关;Anammox 1 6S rRNA基因丰度范围为(1.09±0.06)× 106~(1.33±0.05)× 108 copies g-1 sediment,其群落结构主要受到 pH的影响(P<0.05)。在G湖、Y3湖和Y4湖沉积物中检测到亚硝化螺菌属(Nittosospira)AOB;在Y2湖和燕鸥湖沉积物中,存在属于group 1.1b Nittososphaera cluster的AOA;RDA分析表明C:N 比是影响AOA、AOB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P<0.05)。沉积物四种氮转化过程中,DNRA活性最强,在4℃培养条件下反应速率为0.11~0.73 nmol N g-1 h-1,可能与低有机分解速率造成的沉积物中高有机碳含量有关。湖泊沉积物中Anammox速率为0.05~0.49 nmol Ng-1h-1,与DNRA过程相耦合提供了高达38.1%~91.4%的脱氮贡献比,在南极湖泊氮循环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4.北极王湾海洋沉积物中氮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王湾沉积物中检测到的AnAOB均属于浮霉菌门的Candidatus Scalindua属,平均基因丰度为(1.30±0.82)× 107 copies g-1 sediment;AOA 大多属于 group 1.1a Nitrososphaera cluster,AOB序列均属于β-变形菌亚纲的(AOA)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AOB amoA基因丰度(1.61±1.03)× 108 copiesg-1,高于沉积物中AOA amoA的基因丰度(6.42±5.52)× 105copiesg-1 sediment。北极王湾由内向外,Anammox 16SrRNA 基因(P<0.01)、nirS 基因(P<0.05)和 AOB amoA 基因(P<0.01)丰度均与沉积物中TOC/N 比值呈正相关。在4℃培养条件下,沉积物中Anammox速率为(0.46±0.11)nmol N g-1h-1,对脱氮作用的贡献率为48.5%~62.7%。沉积物中DNRA速率为(0.90±0.62)nmol Ng-1h-1,占沉积物总硝酸盐还原的27.3%~67.3%,且与沉积物中氨氮含量呈负相关(P<0.05)。硝化速率为(0.69±0.36)nmol N g-1 h-1,与沉积物中总碳含量呈负相关(P<0.05)。5.北极苔原土壤氮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发现北极新奥尔松苔原土壤中Anammox16SrRNA基因丰度很高,平均值为(8.48±8.16)×107copiesg-1soil,但未检测到Anammox的活性。苔原土壤中AOA amoA 基因丰度(9.09±0.91)× 106 copies g-1 soil,高于 AOB amoA 的基因丰度(3.20± 1.31)× 106 copies g-1 soil(P<0.05)。在 4 ℃培养条件下,土壤反硝化速率为(3.03±1.79)nmol Ng-1h-1,高于土壤硝化速率(1.16±0.05)nmol Ng-1h-1。分析显示土壤含水率(P<0.05),以及总碳(P<0.01)、总有机碳(P<0.05)、总氮(P<0.05)、氨氮(P<0.05)含量是决定新奥尔松苔原土壤反硝化活性的关键因素。土壤中DNRA速率为(0.33±0.17)nmol N g-1h-1,与土壤硫含量相关(P<0.05),推测与无机化能自养硫细菌有关。相关分析表明:由密闭箱法测得的苔原土壤N20通量(7.6~14.6μg(N2O)m-2 h-1)与土壤硝化速率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反硝化速率关系不显着;表明新奥尔松苔原土壤N20的源汇功能主要由硝化过程有关的微生物驱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0-05)

吴占东[2](2017)在《极地微生物中脱氮菌筛选与脱氮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处理主要难点和热点之一是脱氮除磷的达标排放问题。传统污水处理法采用中温菌进行生物处理,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不适宜中温菌生长繁殖,污水处理效果较差。利用低温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可以提高北方地区污水处理效果,因此研究影响低温微生物菌群脱氮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的分离低温微生物,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低温菌株81株,经过逐步筛选,菌株WZD-1-35,WZD-3-52,WZD-4-17和WZD-4-29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菌株WZD-1-35,WZD-4-33,WZD-4-58和WZD-4-29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能力。由于菌株WZD-1-35和WZD-4-29均具有硝化和反硝化的能力,因此对菌株WZD-1-35和WZD-4-29进行混合,进而进行脱氮性能的研究。通过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条件下混合菌群对污水处理效果得知,在15℃时混合菌群的脱氮效率最高,NH_4~+-N去除率达76.8%,NO_3~--N的去除率达84.1%;而在不同盐度条件下,NH_4~+-N和NO_3~--N均得到一定去除,当盐度为2%时去除率最高;而当pH为8时,NH_4~+-N和NO_3~--N去除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11-19)

马红梅,闫文凯,程永前,张宇,肖湘[3](2017)在《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概况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最前沿的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极地冰盖/冰川底部存在液态水和有机质,可以为微生物生存提供生境。此外,微生物参与冰盖/冰川底部地球化学风化过程,对受气候变化驱使的环境变化尤为敏感。围绕着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主题,重点介绍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的生命形态特征、可能来源、所参与的地球化学反应机制以及与C、N循环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未来关于冰川底部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邓桑桑,曲志浩,常绪路,刘佐兵,彭方[4](2015)在《极地微生物多糖类物质的筛选及共享平台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从北极和南极土壤、海底沉积物、冰川冰碛、高山悬崖、植物花蜜、动物粪便及残骸等样品中分离获得了大量产多糖类物质的细菌和酵母。并对其中一些新微生物的多糖进行提取、纯化和分析。其中发现北极细菌Rugamonas sp.M6-19胞外多糖的中性糖是一种不含淀粉成分和蛋白成分,含有β构型糖环的非还原性糖。而分离自南极的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7-24)

江升平[5](2015)在《几株极地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生物来源丰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者。近来,一系列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被发现,成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极地海域,由于其极端寒冷的自然环境使极地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新颖。近年来从极地微生物中分离出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肽类、萜类、生物碱等多种骨架类型的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化合物,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本研究以4株极地放线菌,特别是前期已经被验证含有卤化酶基因的北极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604F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希望从中分离获得结构新颖的小分子化合物,尤其是可能含卤素的成分,为海洋天然产物的积累奠定基础;其二希望在这几株菌株中分离出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文以北极地区的放线菌中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514F、604F、527F和南极地区未鉴定的南极大磷虾共附生菌株NJES13等4株极地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各自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结构,并深度挖掘604F次级代谢物的多样性。本文主要采用萃取、柱层析技术(正相硅胶柱层析、各种凝胶柱层析、大孔树脂柱层析、MCI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极地微生物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技术(EI-MS、HR-ESI-MS、1H-NMR、13C-NMR、1H-1H COSY、HMBC、HSQC等)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笔者共分离得到20多个化合物,结合文献对照,鉴定了其中12个成分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抗霉素A1b(1)、抗霉素A4a(2)、抗霉素A2a(3)、抗霉素A3a(4)、抗霉素A1a(5)、伏尔加霉素(6)、8-脱氧伏尔加霉素(7)、2-羟基四角霉素(8)、gephyromycin(9)以及一个新化合物(10)、4',7-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11)、2-乙酰氨基苯酚(12);其中化合物1-7是首次从北极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微生物中发现,而且是首次从同一菌株中发现这两类化合物,化合物8-10是首次从南极海洋放线菌新属中发现的抗生素类化合物,化合物10是新化合物。基于合作团队对Streptomyces sp.604F的卤化酶基因的验证与克隆,研究还结合次级代谢物的多样性分析优化了604F培养条件,为后续针对性地寻找卤化物成分提供了指导,也对分离鉴定可能具有新结构的代谢产物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本研究已显示出极地微生物的药用潜力,因此,在我国开展其新颖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应用基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5)

梅东海[6](2015)在《叁株极地微生物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殊,主要具有低温、干旱、强辐射、寡营养等特点,使得极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构较为独特、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更加特别。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肽类、萜类等多种骨架类型的化学成分,近年来,国际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极地微生物种属的多样性与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为从北极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小分子化合物,本课题以来自南北极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为主要对象,对它们代谢产物化学类型和化学结构进行研究,以及优化相应发酵条件;用以探讨极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类型,以及影响其次级代谢产物种类和含量的发酵条件影响因子。选取叁株菌株,分别为链霉菌2株(623F、NJ94)和未鉴定菌株A19-2,对其发酵产物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手段,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TLC、硅胶和LH-20 Sephadex凝胶柱色谱、HPLC等。最终我们从链霉菌623F发酵产物中得到四个单体化合物(1-4),从A19-2的发酵产物中得到叁个单体化合物(5-7),从NJ-94的发酵产物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7-12)。为了阐明该12个单体化合物的具体结构,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波谱学方法(LC-TOF MS、1H-和13C-NMR、COSY、HSQC、HMBC、UV)、理化性质和参考文献数据对比等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9二羟基-4-苯基-5H-环戊[a]萘-5-酮(1)、8,9二羟基-2-甲氧基-4-苯基-5H-环戊[a]萘-5-酮(2)、9-羟基-2-甲氧基-4-苯基-5H-环戊[a]萘-5-酮(3)、已知抗生素vulgamycin(4)、脑苷脂Cerebroside B(5)、(4-羟基苯丙氨酸-脯氨酸)(6)、环(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7)、环(脯氨酸-异亮氨酸)(8)、环(脯氨酸-亮氨酸)(9)、色氨酸(10)、Gephyromycin(11)和4,10二羟基-2-甲基-1-十二-1,4-内酯(12)。其中叁个化合物1、2和3为骨架少见的芳香酮类新化合物,其生物活性评价以及全合成路线研究以及其余多个微量化合物的结果鉴定正在进行中。利用LC-TOF MS分析,开展了链霉菌NJ94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主要尝试添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NJ94代谢产物多样性和Gephyromycin类似物产量的影响,并尝试利用NJ94宿主——南极大磷虾蛋白作为发酵培养基氮源,来考察NJ94代谢产物多样性变化。我们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不同培养基氮源都是重要的代谢产物多样性影响因子。本研究新颖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以及代谢产物多样性特殊影响因子的探索,显示出了极地微生物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而且也为后期磷虾共附生微生物代谢过程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且为南极大磷虾蛋白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的广泛用途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4-23)

丁壮,李德海,顾谦群,朱天骄[7](2014)在《极地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南北极地区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极地微生物在生物物种、活性代谢产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新颖性,并正在成为微生物药物研究的重要资源。近年来从极地来源微生物中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孔维栋[8](2013)在《极地陆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地是指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包括南极(60°S以南)、北极(60°N以北)和被称为"第叁极"的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m)。这些地区气温极低、养分极度贫乏,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该地区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尽管极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在这些极端环境中栖息着大量微生物,是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对极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极地土壤、湖泊和冰川等陆域环境微生物研究进展。在这些极地环境中,目前已发现了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Cyanobacteria和Firmicutes等类群,这些微生物具有嗜盐/耐盐及耐低温等特征。我国在极地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建议优先发展较易到达的青藏高原地区微生物生态学长期定位观测,这将有助于较快提升我国极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深入了解极端生命过程及其生态学效应。(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3年04期)

罗玮[9](2013)在《魅力无穷的极地微生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食物链中,微生物本身作为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者,成为许多原生动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的食物,也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担当着特殊而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极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愈来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赵惠娅[10](2013)在《极地微生物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外形成的易与菌体分离的可溶性多糖及多糖复合物,在细胞间信息交换、细胞粘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南极中生存着大量可产生胞外多糖的极端微生物,EPS合成系统是南极微生物最常见的保护机制之一,EPS可以降低低温、高盐、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对微生物自身造成的损害。由于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微生物EPS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活性,因此其在食品加工、新药研发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采用苯酚硫酸法和醇沉法从600余株南极微生物中筛选出10株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其编号分别为8-6-6-2、4-1-9-1、20#3、DY2-2、8-11-3-1、29-2、4-3-1、3-3-1-2、4-6-8-1和185,其中菌株3-3-1-2胞外粗多糖产量达0.6g/L。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除菌株4-3-1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外,其余9株菌株均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根据酶活趋势分析试验结果,初筛实验条件确定为:注射剂量为3mg/mL,分别测定实验第3d和第5d的免疫相关酶活性。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初筛试验发现,8株菌产生的EPS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菱鲆血清中AKP、ACP、T-SOD、CAT和LSZ的活性,表明其对大菱鲆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具有促进作用。EPS20#3在7项初筛指标中有6项效果较好,DY2-2、3-3-1-2、4-6-8-1在7项初筛指标中有4项效果较好,选取该4株菌株产生的EPS,以黄芪多糖为阳性对照进行复筛试验。实验结果表明,EPS20#3和3-3-1-2对大菱鲆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增强效果较好。对大菱鲆抗鳗弧菌感染实验表明,EPS20#3、3-3-1-2的感染率分别为70%和40%,低于对照组的100%。实验结果表明,EPS20#3、3-3-1-2提高了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生的EPS对刺参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存活率等影响的研究发现,该EPS可以明显提高刺参的免疫性能。注射EPS浓度为4mg/mL的实验组免疫增强效果较为明显,整个试验期间实验组ACP活性比对照组至少提高了14%,最高提高了134%;实验第35d时LSZ酶活最大,该天酶活比对照组酶活提高了96%;第7d,实验组T-SOD活力比对照组提高了132%;28d时,实验组MDA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82%;试验期间该实验组的存活率始终维持在1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0%。该结果表明,菌株Pseudoalteromonassp.3-3-1-2产生的EPS可作为免疫添加剂使用。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EPS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添加量为4%;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最佳添加量为5%;最佳培养基初始pH为9;最佳发酵温度为10℃;最佳装液量为150/500mL;最佳接种量为3%。对该菌株产生的EPS进行了DEAE-Sepharose fast flow、G-75与G-50的初步分离纯化,对获得的较纯成分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鉴定,以期获得其多糖结构。(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8)

极地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污水处理主要难点和热点之一是脱氮除磷的达标排放问题。传统污水处理法采用中温菌进行生物处理,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不适宜中温菌生长繁殖,污水处理效果较差。利用低温微生物进行污水处理可以提高北方地区污水处理效果,因此研究影响低温微生物菌群脱氮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的分离低温微生物,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低温菌株81株,经过逐步筛选,菌株WZD-1-35,WZD-3-52,WZD-4-17和WZD-4-29具有较好的脱氮能力,菌株WZD-1-35,WZD-4-33,WZD-4-58和WZD-4-29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能力。由于菌株WZD-1-35和WZD-4-29均具有硝化和反硝化的能力,因此对菌株WZD-1-35和WZD-4-29进行混合,进而进行脱氮性能的研究。通过不同温度、盐度和pH值条件下混合菌群对污水处理效果得知,在15℃时混合菌群的脱氮效率最高,NH_4~+-N去除率达76.8%,NO_3~--N的去除率达84.1%;而在不同盐度条件下,NH_4~+-N和NO_3~--N均得到一定去除,当盐度为2%时去除率最高;而当pH为8时,NH_4~+-N和NO_3~--N去除效果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地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晴.极地环境氮转化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多样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吴占东.极地微生物中脱氮菌筛选与脱氮性能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马红梅,闫文凯,程永前,张宇,肖湘.极地冰川底部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概况与前景[J].极地研究.2017

[4].邓桑桑,曲志浩,常绪路,刘佐兵,彭方.极地微生物多糖类物质的筛选及共享平台的建立[C].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5].江升平.几株极地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

[6].梅东海.叁株极地微生物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多样性影响因子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

[7].丁壮,李德海,顾谦群,朱天骄.极地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8].孔维栋.极地陆域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3

[9].罗玮.魅力无穷的极地微生物研究[J].世界科学.2013

[10].赵惠娅.极地微生物胞外多糖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标签:;  ;  ;  ;  

极地微生物论文-王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