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患儿经过介入封堵治疗后右心结构变化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纳入的35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均经过介入封堵治疗后,利用心脏彩超观察患儿右心结构变化,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的RVOT、RVD、RAD以及PA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有5.71%,其中瓣静脉膜关闭不全2.86%,心律失常2.86%。结论: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采取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明显改善其右心结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保障患儿身心安全,为预后提供保障。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先天性心脏病;右心结构;房间隔缺损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46-02
先天性心脏病ASD属于先天性畸形中常见类型,主要是指胚胎期间构成心房间隔的相关组织发育不全造成,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00%左右,已成为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疾病,受到临床广泛关注[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完善与发展,儿童期先天性ASD检出率明显提升,若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病情,同时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保障其身心健康[2]。因此我院展开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纳入的35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右心结构的影响及安全性,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纳入的35例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8.1±2.2)岁。
纳入标准:(1)均符合先天性心脏病ASD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心脏彩超确诊。(2)均经过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3)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手术禁忌症者。(2)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者。(3)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利用X线透视或者心电监护引导下,经皮穿刺股静脉,建立血管通道,进行心导管检查,并根据心脏彩超检查的ASD大小采取适宜的封堵器,并将心脏彩超作为介入封堵成功的评价标准。分别于术前、术后检查心脏彩超,记录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右心室内径(RVD)、右心房内径(RAD)、肺动脉内径(PA)变化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结果
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的RVOT、RVD、RAD以及PA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
随访中发现患儿出现的并发症有瓣膜关闭不全、心率失常等,其中瓣膜关闭不全有1例(2.86%),心律失常有1例(2.86%),并发症发生率有5.71%。
3.讨论
近几年,我国先天性心脏病ASD发生率日趋增长,患儿均伴有左向右分流现象,极易增加右心系统的容量负荷及肺动脉高动力循环情况。当患儿长期处于高容量负荷状态下,可能增加心肌细胞肥大的风险性,因此在失代偿后影响右心结构,同时牵连心室功能变化,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并威胁其生命安全[3]。
由于右心室以及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可能造成室间隔运动障碍,从而使左心室受到压力后变形,直接影响其收缩及舒张能力,因此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变化及功能衰退。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右心系统压力超过左心时,可能使双向分流向右向左分流现象,从而对患儿造成严重影响。临床通常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快速阻止其心腔分流阻止,从而进一步改变心腔结构,促进心脏功能恢复。但相关报道中显示[4],介入封堵治疗后对患儿右心结构影响较大,因此我院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以及六个月的RVOT、RVD、RAD以及PA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5.71%,说明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相关指标水平,促进右心结构恢复,避免并发症产生,安全性高。患儿经过介入封堵治疗后,可促进心腔分流现象消退,降低右心血流量,同时减少右心容量负荷,填充右心室回心血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舒张及收缩能力。但治疗后并发症较多,主要以心率失常为主,可能与封堵器局部压迫组织水肿所致;加之封堵器属于电屏障,极易造成局部炎性反应,经过有效干预后可转变成窦性心率,因此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可保障患儿身心安全[5]。
综上所述,给予先天性心脏病ASD患儿采取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右心结构,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为预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谷尚武,姜黔峰,巩亮,等.先天性心脏病ASD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右心结构改变及安全性的比较[J].重庆医学,2015,44(25):3500-3502.
[2]罗红芳,谭慧莲,张腾,等.血浆心钠素水平在反映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介入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1):103-106.
[3]谢育梅,邱庆欢,张智伟,等.生物陶瓷镀膜封堵器治疗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中远期随访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1):818-822.
[4]黄曜,朱鲜阳.先天性心脏病生物可吸收封堵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7,25(4):215-219.
[5]付强,赵敏,张倩,等.房间隔结构异常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介入封堵治疗[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