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金属离子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进展
重金属离子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刘飞飞,刘晨明,李志强[1](2019)在《废水中不同重金属离子去除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几类常见重金属离子(As、Cr、Se、Pb、Cu、Zn等)污染废水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指出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组合工艺治理,提出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19年06期)
胡志龙,孙寒雪,魏慧娟,牟鹏,李安[2](2019)在《多孔材料在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一定尺寸空隙结构和具有一定比表面积的材料,按其孔径大小可分为微孔材料、介孔材料和大孔材料。多孔材料具有相对密度小、比表面积高、重量轻、渗透性好等特点,并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本文主要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多孔材料作为吸附剂应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唐凯[3](2019)在《壳聚糖基吸附剂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壳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和内在性质;简要阐述了壳聚糖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壳聚糖改性常用的交联、接枝和分子印迹等方法;主要论述了壳聚糖基吸附剂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修其慧[4](2019)在《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u(Ⅱ)和Cr(Ⅵ)等重金属由于具有非生物降解性和较高的致癌性,对公众健康甚至整个食物链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成为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和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最经济的水处理方法之一。虽然关于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有很多,但很少深入探究其吸附机理,也很少涉及金属离子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展开研究,并运用表面络合模型(SCFM)结合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探究吸附剂去除Cu(Ⅱ)和Cr(Ⅵ)的性能和机制,为重金属吸附剂的工艺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纳米MoS2并用于水中Cu(Ⅱ)的去除,其最大吸附量(qmax)为221.3 mg.g-1。采用表面络合模型阐述Cu(Ⅱ)在MoS2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机理。实验表明,Cu(Ⅱ)在MoS2表面上的的吸附过程中既有物理静电作用,又有化学络合作用,其中,化学吸附是主要的吸附作用,决定了 Cu(Ⅱ)的吸附去除效果。(2)采用水热法制备了 MnO2/TA复合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其q/max为194.3 mg·g-1。经研究发现,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对数据进行的拟合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且吸附经过膜扩散、孔扩散两个步骤。热力学研究表明Cu(Ⅱ)在MnO2/TA上的吸附一个吸热的、自发的物理-化学吸附过程,结合对表面络合模型的研究,可认为物理静电作用在吸附反应的初始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化学作用是吸附反应达到平衡的主要驱动力。经5次循环后,MnO2/TA对Cu(Ⅱ)的吸附量下降了 10%左右,说明MnO2/TA可重复利用,是一种有潜力的环境处理材料。(3)以Fe2+为连接剂,用单宁酸对MoS2和MnO2进行改性,合成了新型MoS2/Mn02/TA复合材料并用于去除水中的Cu(Ⅱ),其qmax为175.5 mg·g-1。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的研究表明,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孔扩散共同控制。进一步研究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阐明了Cu(Ⅱ)在MoS2/MnO2/TA上的吸附是一个吸热的、自发的物理-化学吸附过程。吸附过程中存在静电作用、溶剂化作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络合作用,其中静电作用和络合作用均有利于Cu(Ⅱ)的吸附,而溶剂化和吸附质间相互作用均不利于Cu(Ⅱ)的吸附。物理静电相互作用主要在吸附反应的初始阶段起作用,化学相互作用是推动吸附进行,达到平衡的重要动力。循环实验的数据表明MoS2/MnO2/TA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4)用单宁酸和聚乙烯亚胺对MnO2进行改性,制备了能去除水中Cu(Ⅱ)和Cr(Ⅵ)的MnO2/PEI/TA双功能复合材料。MnO2/PEI/TA复合材料呈现出空间网络的树枝状结构,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由于TA和PEI的存在,复合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或含氮官能团,为金属离子吸附或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中心。大大增加了金属阳离子和金属阴离子与吸附剂络合的机会。MnO2/PEI/TA可以用来同时去除Cu(Ⅱ)和Cr(Ⅵ)。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的研究表明,MnO2/PEI/T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中除了物理作用外,还存在其他相互作用。用表面络合模型阐释了Cu(Ⅱ)和Cr(Ⅵ)在MnO2/PEI/TA上的吸附过程,阐明吸附中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Cu(Ⅱ)和Cr(Ⅵ)在MnO2/PEI/TA表面的吸附自由能均为负值,表明Cu(Ⅱ)和Cr(Ⅵ)在MnO2/PEI/TA上的吸附均为自发过程;吸附过程中存在静电作用、溶剂化作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络合作用,其中络合作用有利于Cu(Ⅱ)和Cr(Ⅵ)的吸附,溶剂化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不利于吸附,静电作用对吸附的影响与溶液pH有关。值得注意的是,Cr(Ⅵ)不仅可以吸附在MnO2/PEI/TA表面上,还可以与表面的还原官能团发生反应,转化为Cr(Ⅲ)。(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7)
孙玉坤[5](2019)在《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在众多水体重金属离子去除技术中,磁性固相吸附技术因其易于操作、成本低、去除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且便于分离、再生和重复利用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磁性固相吸附材料因普遍存在形貌不佳、磁性能和功能化效果差等缺陷导致其吸附容量低、选择性较差,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因此,研究具有高吸附容量和良好选择性的高效磁性吸附材料对于发展磁固相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技术,治理和改善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论述重金属污染物吸附去除和磁性吸附材料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Fe_3O_4的磁特性及PAMAM的结构特点,通过结构设计、工艺优化,制备出一系列功能化的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对水中Cu(Ⅱ)、Pb(Ⅱ)、Cd(Ⅱ)和Hg(Ⅱ)的吸附行为、选择性和再生性。研究为新型重金属去除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功能化零维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以Fe(NO3)3·9H2O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改进的溶剂热法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Ms=57.12 emu/g,Hc=0.7588 Oe,Mr=0.8681 emu/g)的单分散Fe_3O_4团簇。分别采用多巴胺和KH560(并优化用量)修饰活化Fe_3O_4磁核,成功地接枝G2.0 PAMAM,制备出氨基功能化的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经羧基化和异硫氰酸甲酯修饰成功制备出羧基和含硫基功能化的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2)功能化@PAMAM纳米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研究。优化了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条件,研究了功能化Fe_3O_4@PAMAM对Cu(Ⅱ)、Pb(Ⅱ)、Cd(Ⅱ)和Hg(Ⅱ)的吸附行为,发现其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绝大多数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e_3O_4@PAMAM对Cu(Ⅱ)、Pb(Ⅱ)、Cd(Ⅱ)和Hg(Ⅱ)的最大平衡吸附容量均由异硫氰酸甲酯修饰的Fe_3O_4@PAMAM获得,分别为594.1、345.1、231.9和485.4 mg/g。(3)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性研究。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对Cu(Ⅱ),异硫氰酸甲酯修饰>氨基功能化>羧基功能化的Fe_3O_4@PAMAM;对Pb(Ⅱ)、Cd(Ⅱ)和Hg(Ⅱ),异硫氰酸甲酯修饰>羧基功能化>氨基功能化的Fe_3O_4@PAMAM。摩尔换算后发现,六种Fe3 04@PAMAM对Cu(Ⅱ)的吸附能力最强;除此之外,氨基和羧基功能化的Fe_3O_4@PDA@PAMAM倾向于吸附Cd(Ⅱ)与Pb(Ⅱ),氨基和羧基功能化的Fe_3O_4@KH560@PAMAM倾向于吸附Pb(Ⅱ),而异硫氰酸甲酯修饰的Fe_3O_4@PAMAM倾向于吸附Hg(Ⅱ)。(4)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研究。对于重金属吸附后的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0.1M HC1加2%硫脲(质量比)溶液是一种理想的洗脱液。经5次吸附-脱附循环后,不同功能化的Fe_3O_4@PAMAM均能保持95%以上的吸附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此外,尽管功能化的Fe_3O_4@KH560@PAMAM对重金属子的吸附能力稍弱,但其再生性普遍优于相应的Fe_3O_4@PDA@PAMAM。(5)叁维多孔Fe_3O_4@PD A@PAM AM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以FeCl2· H20为铁源,利用溶胶-凝胶相分离方法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磁性能(Ms=71.29 emu/g)和孔结构(平均孔径320.5 nm,孔隙率76.17%,比表面积153.0 m2/g)的叁维多孔Fe_3O_4;以多孔Fe_3O_4为磁核制备出的叁维多孔的氨基功能化的Fe_3O_4@PDA@PAMAM对Cu(Ⅱ)、Pb(Ⅱ)、Cd(Ⅱ)和Hg(Ⅱ)也表现出较高的吸附容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马晨阳[6](2019)在《雨水生物截留池填料对雨水中溶解性磷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水生物截留池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调控雨水和处理雨水的重要设施。净水厂污泥是净水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泥,具有一定吸附污染物的作用,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截留池填料。本文以溶解性磷和重金属离子(Pb~(2+)、Cu~(2+)、Cd~(2+)、Zn~(2+))为目标污染物,采用膨润土、高岭土、天然沸石、粉煤灰和净水厂污泥为填料,考察了投加量和溶液pH值对5种填料的P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研究了净水厂污泥的磷吸附特性和重金属离子吸附特性。通过FTIR、SEM、BET对不同的净水厂污泥样品进行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随着投加量的增加,5种填料对对照溶液和人工雨水中的P的去除率不断升高,其中净水厂污泥对水中P的去除效果最好,投加量为1g时,P的去除率达到99%。膨润土、高岭土和天然沸石受人工雨水中其他离子的影响较大,而粉煤灰和净水厂污泥受影响较小。膨润土和高岭土在中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天然沸石和净水厂污泥在酸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粉煤灰在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2)净水厂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增加。(3)污染物初始浓度越高,净水厂污泥对P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越低,单位质量污泥的吸附量越大;净水厂污泥对P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Tempkin吸附等温线,污泥对P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_m)为7.82mg/g,在20℃和30℃下对重金属离子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_m)大小依次为Pb~(2+)>Cd~(2+)>Cu~(2+)>Zn~(2+)。(4)净水厂污泥对水中P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W-M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Elovich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和重金属离子在污泥上的吸附是非均相的扩散过程。吸附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净水厂污泥对P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熵增的反应。(5)对污泥的表征结果表明,净水厂污泥中主要含有羟基、酰胺基团,且吸附后的净水厂污泥的羟基和酰胺基团对应峰减弱。净水厂污泥表面比较粗糙,且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裂缝。在裂缝中存在着大小不一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为36.69 m~2/g,总孔体积为0.06234cm~3/g,总孔吸附平均直径为6.79nm。(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景尧,李哲,陈家玮[7](2019)在《共存重金属离子对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磺胺吡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能有效降解水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共存重金属会对环境修复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文中重点研究了不同pH环境条件下不同重金属离子对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水中磺胺吡啶(SPY)的影响。不同类型重金属离子(Cu~(2+)、Pb~(2+)、Cd~(2+),0.2mmol/L)在反应体系(初始条件:针铁矿,1.0g/L;PS,4mmol/L;SPY,10mg/L;pH=8.2)中对SPY的降解对比研究发现:在无重金属共存的条件下,针铁矿/PS体系降解SPY的去除率为25.2%;Pb~(2+)和Cd~(2+)对针铁矿/PS体系的影响较弱,去除率分别为30.8%和34.8%;Cu~(2+)的促进作用很大,可以使SPY被完全降解(100%)。机理分析认为,在针铁矿/PS体系中Pb~(2+)和Cd~(2+)主要通过影响吸附作用导致磺胺吡啶被去除,而Cu~(2+)主要通过自身活化PS的作用。不同pH条件(3.0,8.0,12.0)实验证实弱碱性条件下,Cu~(2+)/针铁矿/PS能够发挥较高的活性从而降解SPY。本文结果为采用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技术修复类似复合污染地下水环境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4期)
张东升[8](2019)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及对重金属离子铅、铬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水处理的通用材料,可有效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然而,nZVI在制备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nZVI活性较高,易氧化,难保存,极易在干燥后自燃而引起危险;(2)传统间歇反应器制备nZVI时存在难连续、批量制备且颗粒粒径较大、粒径分布不均匀、存在易团聚等现象;(3)实际重金属离子废水成份复杂多样,存在共存离子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产生影响。针对nZVI易氧化失活的问题,采用将nZVI直接保存于液相而代替干燥的办法,并以Pb(Ⅱ)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保存方法下nZVI活性的变化。首先,对所制nZVI分别进行SEM、TEM、XRD和XPS表征。SEM和TEM结果表明:所制nZVI为粒径大小约55 nm的类球形链状团聚结构,XRD和XPS结果表明其成份主要为Fe~0、Fe~(2+)和Fe~(3+)。Pb(Ⅱ)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b(Ⅱ)去除率最大时最佳pH为6.0,在此条件下,未干燥nZVI与干燥nZVI对Pb(Ⅱ)吸附均为单分子层吸附,未干燥nZVI对Pb(Ⅱ)最大吸附容量为807.23 mg·g~(-1),与干燥nZVI相比,最大吸附容量提升约1.20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未干燥nZVI与干燥nZVI对Pb(Ⅱ)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未干燥nZVI对Pb(Ⅱ)有着更快的吸附速率。说明保存于液相的方法可改善nZVI氧化程度、维持其较高的反应活性。其次,在采用液相保存的基础上,采用超重力法制备nZVI并在制备的同时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进行同步改性,同时解决nZVI难连续、批量制备和易团聚的问题。经计算,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超重力法制备CMC-nZVI的产量为336 g·h~(-1)。TEM和DLS表征结果表明:所制CMC-nZVI粒径大小约为15 nm,与未改性nZVI相比,其粒径较小、分布均匀且团聚现象不明显。XRD、FTIR、TG和DSC表征结果表明:CMC-nZVI主要成分为Fe~0,表面存在CMC成份,含量约为1.61%。Pb(Ⅱ)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b(Ⅱ)去除率最大时最佳pH为6.0,在此条件下,未改性nZVI与CMC-nZVI对Pb(Ⅱ)吸附均为单分子层吸附,CMC-nZVI对Pb(Ⅱ)最大吸附容量为1237.32 mg?g~(-1),与未改性nZVI相比,最大吸附容量提升约1.48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未改性nZVI与CMC-nZVI对Pb(Ⅱ)吸附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CMC-nZVI对Pb(Ⅱ)有着更快的吸附速率。Pb(Ⅱ)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后CMC-nZVI表面同时存在Pb~(2+)和Pb~0,说明去除机理包含吸附和还原两个过程。Cr(Ⅵ)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4.0条件下,CMC-nZVI对Cr(Ⅵ)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为170.14 mg?g~(-1),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MC-nZVI对Cr(Ⅵ)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Cr(Ⅵ)去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后CMC-nZVI表面仅存在Cr(Ⅲ),说明去除机理主要为还原过程。最后,分别探究溶液中共存阳离子对Pb(Ⅱ)去除率、共存阳离子和共存阴离子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共存阳离子结果表明:Na~+对Pb(Ⅱ)、Cr(Ⅵ)去除率均无明显影响;Cu~(2+)和Ni~(2+)均对Pb(Ⅱ)去除率呈现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Cu~(2+)>Ni~(2+);Cu~(2+)和Ni~(2+)均对Cr(Ⅵ)去除率呈现促进作用;随Cd~(2+)浓度的逐渐增大,对Pb(Ⅱ)去除率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而Cd~(2+)对Cr(Ⅵ)去除率呈现促进作用。共存阴离子结果表明:NO_3~-对Cr(Ⅵ)去除率无明显影响;Cl~-对Cr(Ⅵ)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着SO_4~(2-)浓度的逐渐增大而由无明显影响逐渐转为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5-27)
蔡顺寿[9](2019)在《叁聚硫氰酸-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叁废”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它所导致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着我们的社会。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0%以上的江河湖泊和海洋受到重金属污染。有毒金属元素的常用去除技术有吸附、沉淀、固相萃取、离子交换以及膜过滤等,其中,吸附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常见的吸附剂主要有各种无机材料、沸石、交换树脂以及活性炭等,但这些吸附剂大多存在处理时间长或吸附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发展高效和低成本的吸附剂用于去除被污染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势在必行。碳纳米管(CNTs)的机械性能独特、化学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很大,使其在催化材料,吸附材料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酯化反应将TTCA(叁聚硫氰酸)共价接枝到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制备了叁聚硫氰酸-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对改性前后的碳纳米管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改性前后碳纳米管的形貌变化,发现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的皱褶明显,比表面积更大,合成的叁聚硫氰酸-多壁碳纳米管(TTCA-MWCNTs)均匀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经叁聚硫氰酸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的孔壁上含有大量的巯基,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活性位点多,可大大改善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此外,通过吸附实验研究TTCA-MWCNTs的吸附性能,对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pH值以及重金属离子浓度等进行了优化,并将TTCA-MWCNTs用于对实际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还考察了TTCA-MWCNTs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机理。TTCA-MWCNTs固相萃取实验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量结果表明,TTCA-MWCNTs对重金属离子尤其是Hg~(2+)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对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高,用于去除环境污水中的多种重金属离子,取得了满意结果,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覃发梅,邱学青,孙川,丁子先,方志强[10](2019)在《纳米纤维素去除水体系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系重金属污染治理是目前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传统治理方法由于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纳米纤维素凭借其来源丰富、可再生、化学反应活性高、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等优点,在水体系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然而,纳米纤维素吸附材料在水体系重金属去除领域还存在吸附量较低,吸附选择性、再生性、性能稳定性较差,制备成本较高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在水体系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的工业化应用。通过改性和结构设计不断提高纳米纤维素材料的吸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化学改性和结构设计两方面出发,系统地综述了纳米纤维素在水体系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展望了纳米纤维素在水体系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重金属离子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一定尺寸空隙结构和具有一定比表面积的材料,按其孔径大小可分为微孔材料、介孔材料和大孔材料。多孔材料具有相对密度小、比表面积高、重量轻、渗透性好等特点,并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本文主要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多孔材料作为吸附剂应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金属离子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雅,刘飞飞,刘晨明,李志强.废水中不同重金属离子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19
[2].胡志龙,孙寒雪,魏慧娟,牟鹏,李安.多孔材料在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方面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3].唐凯.壳聚糖基吸附剂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4].修其慧.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制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5].孙玉坤.功能化Fe_3O_4@PAMAM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D].浙江大学.2019
[6].马晨阳.雨水生物截留池填料对雨水中溶解性磷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周景尧,李哲,陈家玮.共存重金属离子对针铁矿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水中磺胺吡啶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9
[8].张东升.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零价铁及对重金属离子铅、铬的去除[D].中北大学.2019
[9].蔡顺寿.叁聚硫氰酸-多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D].南昌大学.2019
[10].覃发梅,邱学青,孙川,丁子先,方志强.纳米纤维素去除水体系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