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煤浆特性及规模化生产条件

水煤浆特性及规模化生产条件

一、水煤浆的特性及规模化生产的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朱菊芬,李健,闫龙,尚军飞,王玉飞,李强,王建友[1](2021)在《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煤气化渣的主要来源、危害以及煤气化渣的理化特性,论述了不同煤气化工艺(包括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产生的煤气化渣利用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煤气化渣在锅炉掺烧、水泥和混凝土填料、制砖、吸附、工业材料及农业方面的利用现状,展望了煤气化渣的应用前景。目前煤气化渣利用率低,炭灰相互制约,锅炉掺烧和建工建材为主要利用途径,高值化利用大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锅炉掺烧是就地解决煤气化渣的主要途径,煤气化渣水分高、残炭较低、热值不够,在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经济效益和对锅炉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建工建材是煤气化渣的规模化消纳路径,但煤气化渣烧失量较高已超过国家和行业标准,残炭属于惰性物质,会影响水泥和混凝土及砖材的质量;吸附在实际工程领域可能会存在水体二次污染、生产技术复杂和投资风险较高等问题,目前仍需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优化设计及试验;制备催化剂载体、橡塑填料、碳硅复合材料、聚合氯化铝絮凝剂、陶瓷材料等工业材料是目前研究热点,产品附加值高,但成本高,工艺复杂,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需开发具有可行性的工业路线,进一步拓展煤气化渣高值资源化利用方式,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煤气化渣用于沙土改良、堆肥添加剂、重金属降解等方面研究较多,但煤气化渣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风险仍需深入研究。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解决煤气化渣环保难题,针对煤气化渣堆放和填埋现状,基于煤气化渣产量大、碳铝硅资源丰富、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的特性,建议煤气化渣分级利用,逐步开发工艺简单、可行性强且具有经济效益的煤气化渣灰炭分离利用等技术,适度开发煤气化渣在生态领域的应用,实现煤气化渣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陈帅[2](2021)在《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强化机制与方法》文中指出氢能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景的能源载体,最佳的制氢方式是电解水制氢技术,但该过程的电耗为4.5-5 k Wh/Nm3 H2,制约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电解水制氢电耗高的本质原因,在于阳极所发生的析氧反应是一个动力学缓慢的多步反应。以重质碳的氧化反应取代析氧反应,可降低制氢的电耗。煤炭是一种储量丰富且廉价的重质碳资源,若将煤引入电解水制氢体系,即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不仅可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也可降低制氢电耗,对发展氢储能技术、开发煤炭资源的创新利用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构建低电耗高电流密度的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涉及到揭示煤的氧化转化规律、发展廉价高催化活性的阳极、进行工艺和装置层面上的验证。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煤作为碳源在阳极区发生氧化转化。为此,本文首先对煤的氧化转化规律进行研究,选用H2O2氧化体系为模型体系,并提出强化煤与H2O2的反应性的方法,以此对煤的氧化机制和液相产物的组成形成认识。研究了H2O2与煤的反应规律,包括主要反应参数的影响、煤在反应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等。基于此,提出了Fe2+催化H2O2氧化解聚煤,以此提高H2O2与煤的反应性,研究了主要反应参数对Fe2+/H2O2体系氧化解聚煤的影响。最后,提出了Fe2+与冰乙酸协同催化H2O2与煤的反应,既可提高H2O2与煤的反应性,又可高产率获得有价值的液相产物。结果表明:对于Fe2+/H2O2体系氧化解聚煤,最佳的反应工况为:[Fe2+]/[H2O2]摩尔比,0.00453;H2O2浓度,3 mol/L;反应温度,60°C;反应时间,4 h。Fe2+与冰乙酸对H2O2氧化解聚煤具有协同催化作用,既可增强H2O2与煤的反应性,又可高产率获得有价值的液相产物,在所获得的液相产物中,羧酸类物质最丰富,含量在所有组分中占比为47.22%。煤结构既包括有机碳骨架,又包括无机组分。基于此,本文选用最简单的有机小分子(草酸)和无机含硫物质(亚硫酸盐),研究其电化学氧化规律,以为研究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中煤的氧化转化及析氢规律奠定认识基础。研究了主要的反应参数对制氢速率的影响;在最佳工况下,与传统电解水制氢进行比较,包括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分析反应的热力学特性、通过恒电流法分析反应的电耗。结果表明:分别以亚硫酸盐和草酸的氧化反应取代电解水的析氧反应,可降低电解水制氢电耗。对于亚硫酸盐辅助电解水制氢和草酸辅助电解水制氢,升高反应物的浓度和提高反应温度,可提高制氢速率。和水的氧化反应相比,亚硫酸盐的氧化反应和草酸的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低,反应为2电子过程,所以可以在阳极快速地被氧化,产生高的电流密度,生成更多的氢气,且电耗更低。进一步,本文研究了煤阶、煤中含氧基团和矿物质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影响,并分析了煤理化结构的变化,以加深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反应机制的认识,为寻求解决反应速率缓慢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在研究中,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不同特性的煤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性能,并通过系列分析手段研究在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过程中煤理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过程中,煤钝化主要是由于与氧相连的脂肪碳、Ar OH或Ar OR的富集,煤的微结构、表面结构和微晶结构发生改变。经过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反应,对于低阶煤,煤的芳香团簇减小,而芳环的平均取代基增加;对于中阶煤,煤的芳香团簇增加,芳环的平均取代基增加;对于高阶煤,煤的芳香团簇增加,而芳环的平均取代基减少;煤中的矿物质对反应具有促进作用,而含氧基团对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针对传统阳极材料成本高、难以规模化应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廉价的石墨毡电极作为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电极,对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发展可规模化应用的非贵金属阳极提供了重要指导。首先,分析了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可行性,并对比了石墨毡电极与典型贵金属电极(Pt、Sn O2/Ti、Pt/Ti、Ir O2-Ru O2/Ti和Ir O2-Ta2O5/Ti电极)在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性能方面的差异。其次,研究了主要工况对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影响。最后,评测了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性能,包括制氢电耗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廉价的石墨毡电极在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方面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对于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提高煤浆浓度和反应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降低能耗并促进氢气的析出。当电流密度为5 m A/cm2、10 m A/cm2和50 m A/cm2时,和Pt‖Ir O2-Ru O2/Ti电解水制氢相比,Pt‖石墨毡进行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电耗下降39.09%、28.75%和11.73%。最后,提出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新工艺路线,实现低电耗高电流密度制氢。在研究中,为确定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实施方案,首先对阳极区Fe2+阳极氧化进行研究;其次对体相溶液中煤与Fe3+的反应进行研究;综上,获得了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运行参数,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石墨毡电极对Fe2+阳极氧化具有高的催化活性,提高Fe2+浓度和反应温度可增强Fe2+的阳极氧化。对于煤与Fe3+的反应,最佳的反应工况为:反应时间,6 h;温度,90°C;煤浆浓度,50 g/L;Fe3+浓度,500 mmol/L。通过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可实现高电流低电耗制氢储能,当槽电压为1.2 V,所产生的电流密度可达100 m A/cm2,电耗为2.63 k Wh/Nm3 H2。

胡顺轩[3](2021)在《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文中认为水煤浆储运安全便捷、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是一种可有力支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的类液体燃料。我国低质煤储量丰富,若将其作为水煤浆制备原料,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低质煤利用效率。但由于低质煤中较高的矿物含量及复杂的煤质组成,导致其无法直接制备合格水煤浆。本论文以我国山东鲁西南地区金达(JD)和级索(JS)两种低质煤为实验样品,通过矿物分离装置对低质煤进行提质与改性处理,并解析了煤质组成、表面性质与颗粒成浆性能的关系;然后通过粒度调控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并揭示了微细颗粒在水煤浆级配过程中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分散剂的界面修饰作用进一步提高精煤颗粒成浆浓度,并建立了分散剂强化精煤分散的机理模型及其吸附机制。实验样品经矿物分离处理后,对比了低质煤及其精煤的煤质组成、颗粒表面性质及微观结构变化,探究了不同煤颗粒成浆性能的差异。经矿物分离装置处理后,低质煤中高岭石和石英组分被有效脱除,JD和JS煤中矿物脱除率分别为84.04和77.77%。精煤颗粒罩盖矿物显着减少,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平整,比表面积与孔隙体积均大幅度降低,具有更强的疏水性。两种精煤最大成浆浓度相比其低质煤均提高了6%,制备的水煤浆热值是其对应低质煤浆体热值的2.99和1.58倍。为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通过微细颗粒进行粒度调控,考察了不同级配方式对水煤浆性质影响及微细颗粒在级配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浆体中微细颗粒含量增加,水煤浆稳定性和流动性均逐渐提高,而成浆浓度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微细颗粒占比为16%时,获得的三峰级配水煤浆浓度最大,可达70%。微细颗粒在粒度级配过程中对成浆浓度存在双面影响:一是适量微细颗粒可填充粗颗粒间空隙,提高颗粒堆积效率,有利于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二是微细颗粒对水分束缚能力较强,过量引入将导致浆体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使成浆浓度下降。通过分散剂修饰作用进一步提高颗粒成浆浓度,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SLF),聚萘甲醛磺酸钠盐(NSF)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三种阴离子分散剂对精煤颗粒成浆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分散剂在精煤颗粒上吸附机制。研究表明,NSF修饰的精煤颗粒成浆浓度最大;分散剂吸附于精煤与水界面,增强颗粒荷负电性作用是改善精煤颗粒成浆性能的主要原因;胶体稳定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分散剂修饰后颗粒的静电排斥能增大了1~3倍,颗粒能够更好地维持稳定分散状态。精煤颗粒主要由可燃有机质、高岭石、石英和黄铁矿组成,由于分散剂NSF在石英上吸附量占比最小,其在精煤颗粒上吸附主要受煤中有机质、高岭石和黄铁矿影响;XPS和接触角测试表明,分散剂在煤上吸附机制为NSF中疏水基团与有机质表面的疏水结合作用,以及NSF中亲水磺酸基团与金属元素Al和Fe的成键作用。为分析成浆浓度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考察了水煤浆浓度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装置对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浓度由63%增加至68%,对于180万t/a甲醇生产车间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86亿CNY,并减少CO2排放量0.65 Mt。引入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装置(CCS)将使单位甲醇生产成本增加7-8%,但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征收碳税带来的甲醇成本上涨问题,其经济平衡点为碳税费用60 CNY/t。

赵炜[4](2021)在《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大规模推广,现代煤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煤浆气化渣,导致煤气化渣的堆存量逐年增加,传统处理方式为多为堆放和填埋,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都造成严重制约;随着国家对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政策的提出,如何对煤气化渣处理和开发利用成为热点问题。基于上述原因,采取因地制宜、以废治废的试验方案,利用废弃的水煤浆气化渣作为一种风沙土改良材料,将风沙土和水煤浆气化渣混合,采用室内试验与大田试验,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保水性能和不同作物物生长产量状况的变化情况,探究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的改良效果。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⑴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理化性质具有显着改善作用。随着气化渣掺入量的提高,土壤容重和砂粒含量显着降低(P<0.05),粉粒含量显着提高(P<0.05),土壤质地由砂土向砂质壤土转变,并且水煤浆气化渣中细小的颗粒可以填充到沙土的大孔隙中,有效地减少风沙土大孔隙的比例,提高土壤毛细管作用,增大土壤间吸附作用力,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土壤养分总含量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明显改善了风沙土供给养分含量低的缺点。⑵水煤浆气化渣能够显着提高风沙土的保水性能。随着气化渣掺入量的增加,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显着提高(P<0.05),提升幅度分别为13.53%~158.93%,毛管持水量提高了7.12%~126.95%,田间持水量提高了23.19%~252.47%,土壤水分常数的提高幅度与气化渣掺入量显着正相关(r>0,P<0.05);对风沙土水分特征参数影响显着,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气化渣的掺入能增大风沙土的有效水分含量,提高土壤持水性,即在相同水吸力下,随着气化渣掺入量的增大,土壤含水率越高,土壤比水容量逐渐降低;水平扩散率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气化渣掺入量的增加,水平扩散率逐渐减小,水平扩散时间逐渐增加,玻尔兹曼参数也逐渐减小,并且水平扩散率与扩散时间呈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土壤水分扩散速率和单位时间内浸润峰推进距离也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与扩散时间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说明掺入水煤浆气化渣可以有效降低风沙土的土壤入渗能力。⑶水煤浆气化渣对作物的生长性状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气化渣对当地常见的4种农作物(菊芋、糜子、玉米伊单和赤单)生长产量的改良效果发现,水煤浆气化渣对作物的生长性状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4种作物的生长环境,气化渣的掺入能显着增加0-20cm土层的含水率,减少了土壤养分随水分的流失,再加上气化渣自身所含的营养元素也显着的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综合分析认为,水煤浆气化渣能够有效的改善风沙土的理化性质,显着提高风沙土的保水性能,对供试的4种当地常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成为风沙土的一种土壤改良剂,为当地沙化区气化渣改良风沙土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水煤浆气化渣的批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事实依据,为实现当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为其他地区的固废利用提供参考。

仇韩峰[5](2021)在《煤气化灰渣资源环境属性研究》文中认为煤气化是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方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过程除产生各类煤化工产品外,不可避免地还将产生大量煤气化灰渣(如气化灰、气化渣、气化滤饼)。大量的煤气化灰渣产生且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着煤气化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典型煤气化工艺过程所产的气化灰、气化渣和气化滤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表观形貌、粒度分布、比表面积、熔融特性等物理性质,工业成分、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等化学性质,碳微晶结构、特征基团、元素价态、配位结构等结构特性分析,明晰了典型煤气化灰渣的资源属性;同时,对气化灰、气化渣和气化滤饼中有毒有害元素浸出特性以及重金属元素静态浸溶特性和动态淋滤特性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典型煤气化灰渣的环境属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煤气化灰渣资源属性方面(ⅰ)煤气化灰渣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气化灰、气化滤饼和气化渣的微观形貌分别呈现致密球状、多孔球状和致密不规则块状;气化灰和气化滤饼的粒径较小,为微米级颗粒,气化渣的粒径较大,为毫米级颗粒;气化灰和气化渣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均较小,而气化滤饼的表面积和孔径较大,主要由于气化灰和气化渣表面致密光滑,而气化滤饼以多孔球状为主造成;煤气化灰渣的灰熔融温度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气化渣的熔融温度最高,气化灰次之,气化滤饼最低,主要与其所含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分有关。(ⅱ)煤气化灰渣的工业成分呈现差异性,气化灰和气化渣灰分含量高,热值较低,而气化滤饼的固定碳含量较高,热值较高;煤气化灰渣中无机组分以Si O2和Al2O3为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存在差异;矿物组成形态主要为非晶相玻璃态,是由于熔融颗粒高温水激冷或气激冷迅速降温所导致的。(ⅲ)煤气化灰渣中碳存在形态具有差异,气化滤饼中的碳为类石墨烯的芳香层碳,气化灰和气化渣则以无定型碳为主;煤气化灰渣特征基团分析结果表明,气化灰和气化渣的Si–O和Al-O强度较大,气化滤饼中芳香性C-H基团强度较大;煤气化灰渣中铝、硅价态分别为+3价和+4价,Al的配位结构主要为[Al O4]四配位结构,硅的配位结构则以Q4(2Al)和Q4(1Al)四配位结构为主。(2)煤气化灰渣环境属性方面(ⅰ)采用醋酸缓冲溶液法、硫酸-硝酸法、水平振荡法和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美国EPA)四种浸出毒性测试方法,研究了煤气化灰渣中As、Ba、Cd、Cr、Cu、Mn、Ni、Pb、Ti、Zn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煤气化灰渣重金属元素在醋酸缓冲溶液法中浸出含量最大,但浸出含量数值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规定限值,不属于危险废物;特别地,水平振荡法下气化灰中Zn的浸出量(3.9mg/L)数值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限值(2.0mg/L),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ⅱ)在静态浸溶过程中,煤气化灰渣中As、Cd、Cr、Cu、Mn、Ni、Pb、Zn等重金属元素的浸出浓度呈现波动性变化。在同一p H值条件下,气化灰中Mn、Ni、Pb的浸出浓度随浸溶时间的延长先缓慢增加后趋于稳定;Zn的浸出浓度随浸溶时间的延长先快速增加后降低至一定浓度最后趋于稳定;As、Cd、Cu的浸出浓度在实验时间内一直处于波动状态;Cr的浸出浓度未达到检测限值。气化滤饼中As的浸出浓度随时间延长先缓慢增加后趋于稳定;Mn和Ni的浸出浓度一直处于稳定状态;Cd、Cr、Cu、Pb、Zn的浸出浓度未达检测限值。气化渣中As的浸出浓度随时间先缓慢上升后趋于稳定;Mn、Ni、Pb的浸出浓度随时间延长一直处于波动状态;Cd、Cr、Cu、Zn的浸出浓度未达检测限值。相同的浸溶时间内,煤气化灰渣中重金属在不同p H值下的浸出浓度差异较小,总体在p H=4.5时浸出浓度较大。(ⅲ)气化渣的动态淋滤液中重金属的淋出浓度受时间和p H的影响。在同一p H条件下,气化渣中As的淋出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相同时间内,在p H=4.5时淋出浓度较大。在同一p H条件下,气化渣中Cu的淋出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相同时间内,在p H=5.6时淋出浓度较大。Ni的淋出浓度差异较大,在p H=4.5时,淋出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在p H=5.6和p H=7.0时,Ni的淋出浓度先迅速降低后趋于稳定。Pb在p H=7.0时的淋出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在p H=4.5和p H=5.6即酸性条件时的淋出浓度未达到检测限值。

任盼力[6](2021)在《煤气化细渣磨矿浮选法脱灰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气化灰渣是典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本文通过对目前气化灰渣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讨论,以气化细渣残炭循环回收利用为目的,开展气化细渣脱灰试验研究。将水煤浆气化细渣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细渣的基本性质加以分析,包括工业分析、粒度与密度分析、矿物组分、微观形貌、官能团组成及孔隙特征等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有机炭相互连结成呈多孔状,无机质和炭残留在这些孔隙中或相互粘附混合共存。气化细渣孔隙平均孔径为3.99nm,比表面积为191.10m2/g。经过高温气化作用后,煤表面生成了较多的-C=O-OH、-COOH等含氧基团,煤颗粒表面疏水性降低。样品中无机杂质主要为石英、碳酸钙等矿物,原煤经高温后具有规则晶型结构的矿物逐渐变成非晶态并与周围物质相互共融。针对气化细渣高灰、多孔且表面氧化的理化特性,实验首先以磨矿解离脱灰为研究思路,再结合浮选对气化细渣进行碳-灰分离。磨矿脱灰试验利用湿式球磨机和湿式棒磨机,对气化细渣进行了磨矿-分级、磨矿-脱泥-再磨-浮选、磨矿-不脱泥-浮选三种实验。磨矿-分级实验表明湿法球磨和湿法棒磨对细粒物料的粒度及灰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棒磨效果好于球磨机,灰分富集最佳效果对应磨矿时间不同。从磨矿脱灰(脱泥)的角度出发,气化细渣经过棒磨3min细泥(-0.075mm物料)灰分可达到70.38%,脱泥效率达61.91%;经过球磨2min细泥灰分可达到70.10%,脱泥效率达59.03%。对磨矿后细渣进行浮选实验表明:磨矿-脱泥-再磨-浮选可获得产率8.16%,灰分19.48%的精矿,完善指标仅3.59%;磨矿-不脱泥-浮选可获得产率15.66%,灰分40.46%的精矿,完善指标为7.96%。磨矿脱灰实验表明磨矿对灰分有富集作用,但磨矿后气化渣可浮性提升不大,浮选完善指标较低,表明粒度相对于浮选药剂作用而言并不是影响气化渣浮选脱灰的主要因素。针对磨矿后浮选效果不佳的状况,主要从浮选药剂角度出发,直接对气化细渣原料进行浮选脱灰。常规浮选药剂浮选结果表明煤油捕收效果优于柴油,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起泡效果明显优于仲辛醇和二号油。最佳操作条件:捕收剂煤油用量9kg/t,起泡剂MIBC用量4kg/t,矿浆浓度50g/L,搅拌转速为2100r/min,充气量0.20m3/h。在常规浮选条件基础上,通过添加自载体、抑制剂、无机盐、表面活性剂来进行效果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机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浮选效果较好。以CaCl2、TX-100组合调控进行浮选流程试验,浮选完善指标为45.92%,可燃体回收率为75.87%。流程试验表明“一粗两精+粗尾分级”的分选-分级流程可得到三组产品,所得的精矿产品产率为22.39%,灰分为25.99%;中矿产品产率为49.84%,灰分为42.52%;高灰尾矿产品产率为27.77%,灰分为93.74%。高灰尾矿的烧失量和细度指标分别达到了国标Ⅱ级、Ⅲ级粉煤灰拌制砂浆和混凝土的要求。

杨凡[7](2020)在《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的市场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陕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在9个地市的38个县(市、区),含煤面积5.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和科学合理的做好资源的转化,是国家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举措。现阶段煤炭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近几年以来,国家不断提高环保要求,对煤炭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关中地区的煤质又无法满足煤化工气化原料煤的要求,所以对陕西乃至全国来说,寻找一种新型的煤炭运输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本文在厘清市场开发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首先梳理出目前主流的市场开发理论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归纳提升。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找到SW煤炭管道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TP理论确定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最后以安索夫矩阵为基础建立企业市场开发策略。通过分析当前市场开发大环境,结合对管输煤浆和脱水煤产品的市场调研,将经典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制定出针对公司专业技术及生产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和保障措施。

袁蝴蝶[8](2020)在《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煤气化炉渣(Coal Gasification Slag,简称CGS)是煤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是我国排放量较大的固废之一,它是由煤炭中的矿物质转变成灰分后,在气化炉高温炉膛中心变成熔融液态渣,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气化炉底部的激冷室激冷形成的。随着煤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CGS的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重要的是会恶化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本论文采用湿化学分析、X-射线荧光和衍射分析、显微结构及岩相分析、灰熔点分析和高温熔体黏度和熔化温度(范围)分析,并借助核磁共振、综合热分析质谱联动仪等手段系统研究了 4种气化炉型6个不同产地CGS的本征特征;通过CGS、玻璃、天然矿物(叶腊石和黏土)的碳热还原氮化(Carbothermal Reduction Nitridation,简称CRN)过程中相组成与显微结构演变研究揭示CGS的CRN机理;采用CRN工艺,通过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制备SiAlON荧光粉;最后,为追求大量利用,提出将CGS用于制备发泡陶瓷轻质隔热材料。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6种CGS的主要化学组分为Al2O3、SiO2、CaO、Fe2O3和残余碳;其内部原子结合状态均为SiO4四面体与A104四面体相互连接的架状结构;德士古、航天和多喷嘴对喷气化炉产生的5种渣均含有较多玻璃体以及残余碳颗粒;然而壳牌(QP)渣残碳很少,且其熔融温度较高,为此前5种渣可直接CRN,而QP渣则不然。(2)对比玻璃、气化炉渣、天然矿物CRN过程,可知CGS的CRN机理为:在CRN反应初期,O-SiAlON和钙长石相先形成;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O-SiAlON逐渐转变为富氮的SiAlON,如:β-,α-SiAlON和15R多型体,同时,钙长石相转变为钙铝黄长石相;碳热还原反应末期,β-SiAlON,15R多型体进一步转化为α-SiAlON,如果碳组分在低温下没有被O-SiAlON的转变消耗完,那么钙铝黄长石相最终会进一步转变为SiAlON相;除此之外,通过对比实验发现,CRN过程中高温液相和气相的生成促进了棒状、纤维状形貌的氮化产物的生成。(3)无论是添加稀土氧化物CeO2还是Eu2O3,除杂后均可获得纯度较高的Ca-α-SiAlON粉体;除碳和除铁极大地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能;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Ca-α-SiAlON粉体聚集体的形貌越来越清晰,并且发展成为针状聚集体Ce(Si,Al)3(O,N)5 和细条状聚集体 Eu2(Si,Al)5(N,O)8;Ca-α-SiAlON:Ce 在 383nm 紫外光激发下Ce3+发生4f05d1→4f1的能级跃迁呈绿光。Ca-α-SiAlON:Eu在420nm紫外光激发下Eu2+发生4f65d→4f7的能级跃迁呈黄光。(4)利用碳化硅作为发泡剂以CGS为主要原料制备发泡陶瓷是可行的,且CGS加入量为77%,造粒粒度范围为0.25~1mm,烧成温度为1160℃条件下制备的发泡陶瓷性能最优,其密度低至0.21g/cm3,导热系数为0.05w/(m·k),抗压强度为1.18MPa。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蒋煜,王磊,涂亚楠[9](2020)在《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总结了煤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孔结构、表面特征、粒度分布、密度等)以及水质(组分、添加剂种类及用量等)对浆体特性(浓度、流变性、粘度特性、稳定性等)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煤炭清洁加工利用与现代煤化工发展需求角度,分析了水煤浆技术发展的趋势,指出了废水制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与装备是重点研究方向,探讨了水煤浆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分析了水煤浆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线。

冯皓宇[10](2020)在《高灰熔点煤种气流床气化反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仍将长期占据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的主导地位,气流床煤气化是煤炭洁净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现有的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均采用液态排渣,严重限制了我国大量高灰熔点煤种的使用。气流床煤气化固态排渣技术能够解决高灰熔点煤种液态排渣技术的不足,深入研究高灰熔点煤固态排渣条件下的气化反应特性和机制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发展,对实现我国高灰熔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我国典型的高灰熔点淮南朱集煤及三种低灰熔点煤(老挝煤、新疆准东煤、内蒙古鄂尔多斯煤),深入探究了CO2气氛下高灰熔点及低灰熔点煤焦的反应特性,确立了描述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获取了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特性及固态排渣工艺操作条件,设计了500 t/d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固态排渣系统及其工艺流程。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热重分析仪考察了CO2气氛下高灰熔点及低灰熔点煤焦在反应温度900℃-1500℃和CO2浓度45%-75%下的反应特性。基于经典的均相模型、缩核模型和随机孔模型解析了煤焦-CO2反应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单位体积内活化的CO2分子数增多,高灰熔点与低灰熔点煤焦-CO2反应性均升高;在900℃-1100℃温度范围内,高灰熔点与低灰熔点煤焦-CO2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煤焦处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控制区,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活化能89.88k J/mol高于低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活化能(64.42-80.41k J/mol),样品反应性高低为:老挝煤焦>新疆准东煤焦>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焦>淮南朱集煤焦;当气化温度高于1100℃时,低灰熔点煤焦的反应速率不再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气化反应从动力控制转向内扩散控制;温度继续升高由于煤灰熔融,低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从内扩散控制转向外扩散控制;实验研究温度范围内淮南朱集煤焦的气化反应均由反应动力学控制,提高温度有助于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的进行;相较于体反应模型和缩核反应模型,随机孔反应模型可更准确预测淮南朱集煤焦-CO2反应速率。(2)在20kg/h自热型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上,考察了O/C摩尔比0.71-1.36,气化温度1200℃-1400℃条件下淮南朱集煤气流床气化特性,并借助粒径分析、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研究手段,分析了气化反应后煤灰的微观结构及二次反应性。结果表明:随着O/C摩尔比的增加,气化反应温度升高,碳转化率增加,当O/C摩尔比超过1.0时,氧量过多导致合成气中有效成分CO和H2含量降低,合成气产率、冷煤气效率及合成气热值下降;O/C摩尔比1.0时淮南朱集煤气化特性最佳,对应的气化温度为1300℃,合成气中CO和H2体积浓度72%,且煤灰未发生明显的熔融现象,实现了固态排渣,其中煤灰二次气化反应活化能为103.26k J/mol高于原煤。(3)设计了500 t/d高灰熔点煤固态排渣气流床气化工艺,涵盖制粉、煤粉气力输送、气流床气化炉、固态排渣、合成气净化、气化炉热回收等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条件;进行了气化炉热量平衡及物料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在气化温度1300℃、气化压力3.6 MPa、投煤量500 t/d、碳转化率90%、O/C摩尔比0.95等条件下,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为96.5%;初步绘制了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并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布置建议,为高灰熔点煤气流床固态排渣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二、水煤浆的特性及规模化生产的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煤浆的特性及规模化生产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煤气化渣来源及其危害
2 煤气化渣的理化特性
3 不同煤气化工艺产生废渣研究现状
    3.1 固定床煤气化渣研究现状
    3.2 流化床煤气化渣研究现状
    3.3 气流床煤气化渣研究现状
4 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现状
    4.1 煤气化渣脱碳研究现状
    4.2 在锅炉掺烧方面的应用
    4.3 在水泥和混凝土填料方面的应用
    4.4 在制砖方面的应用
    4.5 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4.6 在工业材料方面的应用
    4.7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5 结论及展望

(2)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强化机制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理论基础
        1.2.1 碳辅助电解水制氢的基本原理
        1.2.2 析氢速率与电流的关系
        1.2.3 电耗与电压的关系
    1.3 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技术研究现状
        1.3.1 反应机制的认识
        1.3.2 反应产物的认识
        1.3.3 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发展
    1.4 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体系效能强化方法研究现状
        1.4.1 氧化还原电对的引入
        1.4.2 电解液物性及组成的调控
        1.4.3 高催化活性电极的设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6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过氧化氢体系氧化煤的规律及强化机制
    2.1 引言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
    2.3 H_2O_2 体系氧化解聚煤的规律分析
        2.3.1 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3.2 液相产物分析
        2.3.3 反应前后煤理化特性的演变
    2.4 Fe~(2+)/H_2O_2 体系氧化解聚煤的规律分析
        2.4.1 [Fe~(2+)]/[H_2O_2]摩尔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2.4.2 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4.3 H_2O_2 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2.4.5 液相产物分析
        2.4.6 反应前后煤微结构的变化
    2.5 Fe~(2+)/冰乙酸/H_2O_2体系氧化解聚煤的规律分析
        2.5.1 不同氧化体系解聚煤的差异性
        2.5.2 液相产物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小分子辅助电解水制氢的规律及强化机制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方法
    3.3 亚硫酸盐辅助电解水制氢的规律及强化机制
        3.3.1 亚硫酸盐浓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3.3.3 电解水制氢与亚硫酸盐辅助电解水制氢的对比
        3.3.4 亚硫酸盐辅助电解水制氢体系的稳定性
    3.4 草酸辅助电解水制氢的规律及强化机制
        3.4.1 草酸浓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3.4.3 电解水制氢与草酸辅助电解水制氢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的特性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影响及机制
    4.1 引言
    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3 不同煤阶的煤辅助电解水制氢的研究
        4.3.1 煤阶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4.3.2 反应前后煤中元素组成的变化
        4.3.3 反应前后煤中碳结构的变化
    4.4 煤中矿物质和含氧基团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影响机制
        4.4.1 矿物质和含氧基团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4.4.2 反应前后煤微结构的变化
        4.4.3 反应前后煤表面结构的变化
        4.4.4 反应前后煤微晶结构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规律
    5.1 引言
    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5.2.1 研究思路
        5.2.2 研究方法
    5.3 石墨毡电极的结构表征
    5.4 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可行性分析
    5.5 不同电极对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性能对比
        5.5.1 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规律及机制
        5.5.2 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性能
        5.5.3 石墨毡电极用于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与方法
        6.2.1 研究思路
        6.2.2 研究方法
    6.3 阳极区Fe~(2+)阳极氧化的规律及机制
        6.3.1 阳极种类对Fe~(2+)阳极氧化的影响
        6.3.2 Fe~(2+)浓度对Fe~(2+)阳极氧化的影响
        6.3.3 反应温度对Fe~(2+)阳极氧化的影响
        6.3.4 Fe~(2+)阳极氧化的机制分析
    6.4 体相溶液中煤与Fe~(3+)反应的规律及机制
        6.4.1 反应时间对煤与Fe~(3+)反应的影响
        6.4.2 温度对煤与Fe~(3+)反应的影响
        6.4.3 煤浆浓度对煤与Fe~(3+)反应的影响
        6.4.4 Fe~(3+)浓度对煤与Fe~(3+)反应的影响
        6.4.5 煤阶对煤与Fe~(3+)反应的影响
        6.4.6 反应前后煤理化特性的演变规律
    6.5 两步法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体系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6.5.1 连续性质子交换膜装置用于两步法制氢的可行性分析
        6.5.2 煤与Fe~(3+)反应的滤液电解制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1 水煤浆技术简介
        1.2.2 水煤浆技术的优势
        1.2.3 水煤浆技术的应用前景
    1.3 水煤浆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煤质特性
        1.3.2 颗粒浓度及粒度分布
        1.3.3 水煤浆分散剂
        1.3.4 水煤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室常用设备及试剂
    2.2 实验煤样
    2.3 实验样品处理方法
        2.3.1 低质煤矿物分离处理方法
        2.3.2 煤中可燃有机质制备方法
        2.3.3 水煤浆制备方法
    2.4 水煤浆性质检测方法
        2.4.1 颗粒粒度分布
        2.4.2 流变行为
        2.4.3 流动性
        2.4.4 稳定性
        2.4.5 初始屈服应力
    2.5 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低质煤的提质与改性处理
    3.1 引言
    3.2 低质煤矿物分离处理及粒度分析
    3.3 低质煤处理后组成及结构变化
        3.3.1 矿物组分分析
        3.3.2 颗粒微观形貌及表面元素分布
        3.3.3 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3.4 低质煤处理后颗粒表面性质变化
        3.4.1 颗粒表面亲疏水性分析
        3.4.2 颗粒表面荷电性分析
    3.5 低质煤处理后颗粒成浆性分析
        3.5.1 成浆浓度
        3.5.2 颗粒周围自由水含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粒度调控对颗粒成浆性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级配水煤浆样品制备及粒度分析
    4.3 粒度级配对水煤浆性能影响
        4.3.1 水煤浆流动性分析
        4.3.2 水煤浆稳定性分析
        4.3.3 水煤浆流变行为分析
    4.4 粒度级配中颗粒堆积效率分析
        4.4.1 颗粒填充状态
        4.4.2 颗粒堆积效率
    4.5 不同粒度颗粒对水束缚能力分析
    4.6 粒度级配改善颗粒成浆性作用机制
    4.7 粒度级配对精煤成浆性影响
        4.7.1 金达与级索精煤成浆浓度
        4.7.2 金达与级索精煤浆体流动性
        4.7.3 金达与级索精煤浆体稳定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散剂界面修饰作用及其吸附机理
    5.1 引言
    5.2 分散剂改善浆体性能研究
        5.2.1 不同分散剂水煤浆样品制备及粒度分析
        5.2.2 不同分散剂对水煤浆性能影响
        5.2.3 分散剂改善颗粒成浆性作用机理
        5.2.4 分散剂改善浆体性能机理模型
    5.3 分散剂在精煤颗粒上吸附过程研究
        5.3.1 煤中矿物质分析与有机质提取
        5.3.2 分散剂NSF在各颗粒上吸附实验
        5.3.3 分散剂NSF与各颗粒结合机制
        5.3.4 分散剂在煤颗粒上吸附机理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浆浓度对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影响
    6.1 引言
    6.2 煤制甲醇工艺经济性分析
        6.2.1 基建投资成本分析
        6.2.2 单位甲醇生产成本分析
    6.3 水煤浆浓度对经济性影响
    6.4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对经济性影响
        6.4.1 水煤浆提浓前经济性分析
        6.4.2 水煤浆提浓后经济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气化渣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2.2 固废改良土壤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可行性研究
    2.4 室内试验
        2.4.1 试验方案
        2.4.2 测试指标及方法
    2.5 大田实验
        2.5.1 试验方案
        2.5.2 测试指标及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水煤浆气化渣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对土壤质地和粒径组成的影响
        3.1.3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3.2 水煤浆气化渣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对pH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3.2.2 对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2.3 对土壤磷元素含量的影响
        3.2.4 对土壤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3.3 气化渣对风沙土理化性质的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土壤保水性能的影响
    4.1 水煤浆气化渣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影响
        4.1.1 对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4.1.2 对毛管持水量的影响
        4.1.3 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4.1.4 对土壤保水性能的主成分分析
    4.2 水煤浆气化渣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4.2.1 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4.2.2 对土壤比水容量的影响
        4.2.3 对土壤孔隙分布的影响
    4.3 水煤浆气化渣对土壤水平扩散的影响
        4.3.1 对土壤水平扩散率的影响
        4.3.2 对Boltzmann变换参数的影响
        4.3.3 对水平扩散速率的影响
        4.3.4 对浸润峰的影响
    4.4 小结
5 水煤浆气化渣掺入风沙土中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1 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1.1 对菊芋的土壤含水率影响
        5.1.2 对糜子的土壤含水率影响
        5.1.3 对玉米伊单的土壤含水率影响
        5.1.4 对玉米赤单的土壤含水率影响
    5.2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1 对菊芋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5.2.2 对糜子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5.2.3 对玉米伊单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5.2.4 对玉米赤单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
    5.3 对作物性状的影响
        5.3.1 对菊芋作物性状的影响
        5.3.2 对糜子作物性状的影响
        5.3.3 对玉米伊单作物性状的影响
        5.3.4 对玉米赤单作物性状的影响
    5.4 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结论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煤气化灰渣资源环境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气化灰渣概述
        1.1.1 煤气化的工艺过程
        1.1.2 煤气化灰渣的产生
        1.1.3 煤气化灰渣的利用现状
    1.2 煤气化灰渣的资源属性
        1.2.1 煤气化灰渣的物理性质
        1.2.2 煤气化灰渣的化学性质
        1.2.3 煤气化灰渣的结构特征
    1.3 煤气化灰渣的环境影响
        1.3.1 煤气化灰渣堆存的环境危害
        1.3.2 煤气化灰渣中有毒有害元素
        1.3.3 煤气化灰渣中重金属淋溶特性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表征方法
第三章 典型煤气化灰渣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
    3.1 实验内容
        3.1.1 物理表征
        3.1.2 化学表征
        3.1.3 结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煤气化灰渣的物理性质
        3.2.2 煤气化灰渣的化学性质
        3.2.3 煤气化灰渣的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煤气化灰渣的重金属淋溶特征
    4.1 实验内容
        4.1.1 浸出毒性测试
        4.1.2 静态浸淋测试
        4.1.3 动态淋滤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煤气化灰渣的有毒有害元素浸出特性
        4.2.2 煤气化灰渣中重金属元素静态浸溶特性
        4.2.3 煤气化灰渣中重金属元素动态淋滤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煤气化细渣磨矿浮选法脱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气化细渣研究现状
        1.3.1 气化细渣特性与利用现状
        1.3.2 气化细渣磨矿研究现状
        1.3.3 气化细渣分选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评价指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实验评价指标
        1.4.3 研究路线
2 气化细渣理化特性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2 理化特性分析
        2.2.1 样品基本性质分析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矿物组成分析
        2.2.4 灰渣表面SEM分析
        2.2.5 孔隙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气化细渣磨矿脱灰试验研究
    3.1 磨矿试验研究
        3.1.1 湿法球磨试验
        3.1.2 湿法棒磨试验
    3.2 磨矿浮选试验研究
        3.2.1 磨矿脱泥浮选试验
        3.2.2 磨矿不脱泥浮选试验
        3.2.3 磨矿浮选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气化细渣浮选脱灰试验研究
    4.1 常规药剂浮选试验
        4.1.1 药剂种类与捕收剂用量研究
        4.1.2 起泡剂用量研究
        4.1.3 矿浆浓度试验研究
        4.1.4 搅拌速率试验研究
        4.1.5 充气量试验研究
    4.2 气化细渣自载体浮选试验
        4.2.1 浮选精矿自载体试验
        4.2.2 浮选精矿单粒级自载体试验
    4.3 抑制剂调控浮选试验
    4.4 无机盐调控浮选实验
    4.5 表面活性剂调控试验
        4.5.1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调控试验
        4.5.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调控试验
        4.5.3 曲拉通X-100 调控试验
    4.6 浮选流程试验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的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管道输煤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企业SWOT分析法
    2.3 STP理论
    2.4 安索夫矩阵
第三章 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市场开发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SW管运公司市场开发现状分析
        3.2.1 产品现状分析
        3.2.2 产品销售渠道现状分析
        3.2.3 同类产品销售价格现状分析
    3.3 SW管运公司市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品牌意识不强
        3.3.2 销售渠道不广泛
        3.3.3 市场开发团队不健全
        3.3.4 企业产品单一化
第四章 SW管运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4.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4.1.1 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4.1.2 煤炭经济环境分析
        4.1.3 管输煤浆技术环境分析
        4.1.4 自然环境分析
    4.2 企业微观环境分析
        4.2.1 原材料供应商环境分析
        4.2.2 固定客户环境分析
        4.2.3 竞争者环境分析
    4.3 企业SWOT分析
        4.3.1 企业优势分析
        4.3.2 企业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外部威胁分析
第五章 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市场开发策略
    5.1 SW管运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
    5.2 市场渗透与延伸并举
        5.2.1 促销策略
        5.2.2 提升服务品质
    5.3 市场开发
        5.3.1 现有产品的市场开发
        5.3.2 树立品牌形象
        5.3.3 开发新技术
    5.4 相关多元化措施
        5.4.1 前向一体化
        5.4.2 后向一体化
        5.4.3 市场开发渠道多元化
        5.4.4 价格差异化
        5.4.5 销售产品多元化
第六章 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市场开发保障
    6.1 加强市场开发团队建设
        6.1.1 招聘专业市场开发人才
        6.1.2 重视市场开发团队的培训工作
        6.1.3 组建专业的科技研发团队
        6.1.4 加强业绩考核
    6.2 提升服务品质
        6.2.1 建立售后服务团队
        6.2.2 提供多元化售后服务
        6.2.3 注重客户投诉处理
    6.3 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
        6.3.1 推动企业文化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6.3.2 加大企业宣传力度
        6.3.3 增强员工归属感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煤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1.1.1 煤气化技术概述
        1.1.2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
    1.2 煤气化炉渣(CGS)的产生
    1.3 煤气化炉渣(CGS)的特点
    1.4 煤气化炉渣(CGS)的危害
    1.5 煤气化炉渣(CGS)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5.1 煤气化炉渣(CGS)用于建筑材料
        1.5.2 CGS用于土壤改良、水体修复
        1.5.3 CGS残碳性质研究及循环掺烧利用
        1.5.4 CGS其它利用途径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其它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所用其它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2.3.2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ES)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光学显微镜分析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6 炉渣的灰熔融性检测
        2.3.7 核磁共振分析
        2.3.8 综合热分析-质谱联动分析
        2.3.9 热力学软件模拟及高温粘度检测
        2.3.10 导热系数的测定
        2.3.11 体积密度
        2.3.12 力学性能
        2.3.13 样品发光性能分析
第3章 煤气化炉渣(CGS)本征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煤气化炉渣(CGS)化学组成分析
    3.3 煤气化炉渣(CGS)相组成分析
    3.4 煤气化炉渣(CGS)显微结构分析
    3.5 CGS铝硅酸盐玻璃相内部原子结合状态
    3.6 煤气化炉渣(CGS)高温熔融特性
        3.6.1 CGS的灰熔特性分析
        3.6.2 CGS高温黏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气化炉渣(CGS)合成SiAlON粉体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高温液相对CGS的碳热还原氮化(CRN)产物相组成与形貌的影响
        4.3.2 CGS碳热还原氮化(CRN)过程气相变化
        4.3.3 CGS的碳热还原氮化(CRN)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煤气化炉渣(CGS)制备发光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CGS制备Ca-α-SiAlON:Eu发光材料
        5.3.2 CGS制备Ca-α-SiAlON:Ce发光材料
        5.3.3 两种荧光粉相组成、结构的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煤气化炉渣(CGS)制备发泡陶瓷轻质隔热材料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SiC在 CGS中的发泡机理
        6.3.2 SiC含量对多孔陶瓷结构及其性能的影响
        6.3.3 成型工艺对多孔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3.4 颗粒尺寸和烧结温度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6.3.5 保温时间对多孔陶瓷密度的影响
        6.3.6 CGS和粘土比例对样品性能的影响
        6.3.7 最优方案的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
    1.1 煤质对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1.2 粒度分布对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1.3 添加剂对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1.4 工业废水组分对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1.5 外加因素对水煤浆特性的影响
2 水煤浆技术发展趋势
3 展望

(10)高灰熔点煤种气流床气化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气化反应
    1.3 煤气化技术
    1.4 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1.4.1 国外气流床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4.2 国内气流床气化技术发展现状
    1.5 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技术研究现状
        1.5.1 高灰熔点煤气化反应特性
        1.5.2 高灰熔点煤气化灰熔融特性
    1.6 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固态排渣技术
    1.7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_2气氛下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性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流程及工况
    2.3 煤焦气化反应特性
    2.4 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
        2.4.1 动力学模型
        2.4.2 反应动力学参数
        2.4.3 高灰熔点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kg/h气流床固态排渣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煤种
        3.2.2 20kg/h气流床气化实验装置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工况及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气化试验碳平衡计算
        3.3.2 气化特性
        3.3.3 不同O/C摩尔比下合成气特性
    3.4 气化煤灰特性
        3.4.1 煤灰熔融特性
        3.4.2 煤灰反应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00t/d高灰熔点煤气流床固态排渣气化工艺设计
    4.1 设计主要参数
        4.1.1 工艺原理
        4.1.2 装置规模及组成
        4.1.3 原料及产品规格
        4.1.4 公用物料和能量规格
        4.1.5 主要性能指标
    4.2 主要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
        4.2.1 制粉及煤粉气力输送(PFD-T)
        4.2.2 气流床气化炉煤气化(PFD-G)
        4.2.3 固态排渣(PFD-S)
        4.2.4 合成气净化(PFD-P)
        4.2.5 气化炉热回收(PFD-R)
    4.3 工艺流程图(PFD)
    4.4 物料平衡
        4.4.1 物料热量平衡条件
        4.4.2 热量平衡
        4.4.3 物料平衡
    4.5 主要工艺管道及仪表
    4.6 设备布置图及说明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水煤浆的特性及规模化生产的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 朱菊芬,李健,闫龙,尚军飞,王玉飞,李强,王建友. 洁净煤技术, 2021(06)
  • [2]煤水体系电催化制氢的强化机制与方法[D]. 陈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低质煤的粒度调控和界面修饰及成浆性研究[D]. 胡顺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水煤浆气化渣对风沙土改良效果与作物生长响应研究[D]. 赵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煤气化灰渣资源环境属性研究[D]. 仇韩峰. 山西大学, 2021
  • [6]煤气化细渣磨矿浮选法脱灰试验研究[D]. 任盼力.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7]SW管运公司管输煤浆的市场开发研究[D]. 杨凡.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8]煤气化炉渣本征特征及应用基础研究[D]. 袁蝴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水煤浆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蒋煜,王磊,涂亚楠. 煤炭工程, 2020(05)
  • [10]高灰熔点煤种气流床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 冯皓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水煤浆特性及规模化生产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